【134177】
读物本·《万卷楼国学经典(珍藏版)庄子》贰拾柒
作者:墨一迷✌🏻️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7859
3
4
8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为庄子的代表作品,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9-05 09:20:22
更新时间2024-09-05 12:03:01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说 剑

1. 《说剑》出自《庄子》杂篇,以义名篇,主要内容是倡导君主要以国为重。

     文章借庄子说剑的寓言故事,指出天子、诸侯以及庶民之剑不同的治国之法,从而使赵文王悔悟。篇章思想和命题都与《庄子》不同,疑为伪作。

原 文

     昔赵文王喜剑[1],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2],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kuī患之[3],募左右曰[4]:​“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

      

2. 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5]。夫子弗受,悝kuī尚何敢言!”

      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

      庄子曰:​“诺。周善为剑。​”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6],曼胡之缨[7],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8],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

注 释

     [1]赵文王:即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名何。[2]夹门而客:聚集在门下。[3]悝:即赵文王的太子,名字叫悝。[4]左右:侍从。[5]币:礼品,礼物,这里指赠送。[6]突鬓:鬓毛翘起。垂冠:低垂着帽子。[7]曼胡:硬而乱。缨:帽缨,冠缨。[8]瞋:瞪,张。语难:说话不流畅。

译 文

3. 先前,赵文王爱好剑术,剑士蜂拥到门下的有三千多人,他们在赵文王面前日日夜夜地比试剑法,死伤的剑士每年都多达百余人,而赵文王还是爱好击剑并且从不感到满足。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势日益衰败,各国的诸侯都谋划着要攻打赵国。

     太子悝对此忧心忡忡,就对侍从说:​“谁要是能说服赵王终止比试剑法,就赏给他千金。​”

     侍从说:​“庄子应该可以做到。​”

    于是太子就派使官带着千金厚礼给庄子送去。庄子不领受,而随着使官一起去拜见太子,说:​“太子赏给我千金是想让我做什么呢?​”

4. 太子说:​“我听闻先生贤德圣明,特送上千金用来犒kào赏先生的从者。如今先生您不愿领受,我还能说什么啊!”

    庄子说:​“我听闻太子是想借我来断掉赵王对剑法的喜好。但如果我向上劝说赵王而又违逆了赵王的意愿,向下也没能合乎太子的希望,那我定会受罚而死,又哪里用得上这千金呢?又如果我向上说服了赵王,向下又合乎了太子的意愿,那在赵国境内我想获得什么而得不到呢!”

     太子说:​“就是这样。君父心中只有剑士。​”

     庄子说:​“好,我也很擅长剑法。​”

5. 太子又说:​“只是君父所接见的剑士,全都头发散乱、鬓毛翘起、帽子低垂,冠缨粗硬,穿着短衣,瞪大眼睛而且说话还不流畅,看见这种打扮的人君主才喜欢。当下先生若要穿着儒服去拜见君主,那事情会变得更糟。​”

     庄子说:​“请为我准备一套剑士的衣服。​”三天后剑士的衣服缝制完成,庄子就去面见了太子。太子便与庄子一道去拜见赵王,赵王拔出利剑正等着庄子。

原 文

6. 庄子入殿门不趋[1],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

    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

    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

    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2],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3]。​”

     庄子曰:​“望之久矣。​”

    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

    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

    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

     

7. 曰:​“天子之剑,以燕谿yàn xī石城为锋[4],齐岱为锷è[5],晋卫为脊,周宋为镡xín[6],韩魏为夹[7],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8],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秋,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9],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xín,以豪桀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10];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11]。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

    王曰:​“庶人之剑何如?​”

    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髻,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12]。​”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13]。

注 释

      [1]趋:快步走。[2]就舍:住在客舍。[3]敦:借为“对”​。[4]燕谿:地名,在燕国境内。石城:北方塞外的山名。锋:剑端。[5]锷:剑刃。[6]镡:剑环。[7]夹:通作“铗”​,剑把手。[8]五行:即金、木、水、火、土。[9]匡:正。[10]三光:即日、月、星。[11]四乡:四方,四境。[12]薄:鄙视,鄙薄。[13]服毙:自杀。

译 文

8. 庄子不慌不忙地走进了殿内,见了赵王也不行礼。赵王说:​“你想如何指导我,还让太子先行引荐。​”

    庄子说:​“我听闻您爱好剑法,特以剑法来拜见您。​”

    赵王说:​“你会使用怎样的剑法来制服对方呢?​”

    庄子说:​“我的剑法,十步内便可杀一人,行千里而不受阻挡。​”

    赵王听后特别欣喜,说:​“那天底下没有谁能打败你了!”

     庄子说:​“击剑的重点在于有意地把自己的弱点显示给对方,再利用有机可乘之处来加以引诱,之后再向对手发起进攻,并且要先一步击中对手。我很希望能试一试。​”

     赵王说:​“先生暂且先回客舍休息等候,我安排好比试后再去请先生。​”

     于是赵王用七天的时间让剑士们相互比试,死伤了六十几人,从中选出了五六人,命他们拿着剑在堂下等候,这才去召庄子过来。

     

9. 赵王说:​“今天可以让剑士们和先生比试切磋了。​”

      庄子说:​“我期盼很久了。​”

     赵王说:​“先生所惯用的剑,长短怎样?​”

     庄子说:​“我用的剑长短都可行。不过我有三种不同的剑,任大王挑选,在挑选之前请先让我作些介绍,之后再比试。​”

      赵王说:​“愿意听听你对这三种剑的说明。​”

     庄子说:​“一为天子之剑,二为诸侯之剑,三为庶民之剑。​”

     赵王说:​“何为天子之剑?​”

     

10. 庄子说:​“天子之剑,以燕谿的石城山为剑端,以齐国的泰山为剑刃,以晋卫两国为剑脊,以周宋两国为剑环,以韩魏两国为剑柄;以中原之外的四方来包扎,以四时来围裹,以渤海来缠绕,以恒山为系带;依五行来统驭百姓,靠刑罚和德行来论断;因循阴阳之化而进退,因循春秋之时而持延,因循秋冬的来临而使用。这种剑,使用起来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举起来就没有外物能在它之上,按下去就不知道它有多深,挥动起来就能旁若无物,向上可断浮云,向下可斩地纪。这种剑一用起来,定能匡正诸侯,使天下百姓都来归顺。这种剑就叫作天子之剑。​”

       赵王听后迷惘恍惚而若有所失,说:​“那何为诸侯之剑?​”

       

11. 庄子说:​“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为剑端,以廉洁之士为剑刃,以贤德之士为剑脊,以忠心圣明之士为剑环,以豪杰之士为剑柄。这种剑,使用起来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举起来也没有外物在它之上,按下去也不知道它有多深,挥动起来也能旁若无物;向上仿效于天而顺随日月星辰,向下仿效于地而顺随四时次第,于中则顺应民意而安定天下。这种剑一用起来,就犹如雷霆威震四方,没有不归附而听命于君主号令的。这种剑就叫作诸侯之剑。​”

       赵王说:​“那何为庶民之剑?​”

       

12. 庄子说:​“庶民之剑,全都头发散乱、鬓毛翘起、帽子低垂,冠缨粗硬,穿着短衣,瞪大眼睛而且说话还不流畅。在人前彼此争斗比试,向上可斩脖颈,向下可剖肝,这种剑就叫作庶民之剑,实际上与斗鸡没有什么区别,一旦丧命,就对国家大事没什么用处了。当下大王居于天子之位却爱好庶民之剑,我私下替大王鄙薄它。​”

       于是赵王引着庄子来到了殿里。厨师端上来食物,赵王围着座席羞愧地走了三圈。庄子说:​“大王您安坐下来吧,关于剑法之事我已经启奏完毕了。​”

      于是赵王三月没有出宫门,剑士们也都在住的客舍里自杀了。

渔 父

13. 《渔父》出自《庄子》杂篇,主要内容是批判儒家仁义礼乐的思想。

       文章用大量的文字写孔子和渔父的谈话,借渔父之口来批评孔子,批判儒家仁义礼乐的思想,阐释道家顺随自然的观点,进而倡导人们保持本真。而渔父所阐述的思想又带有儒道合流的色彩。

原 文

         孔子游乎缁zī帷之林[1],休坐乎杏坛之上[2]。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mèi[3],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4],右手持颐以听[5]。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14.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

      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

      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

     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6];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7]。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8],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有土之君与?​”

    “侯王之佐与?​”

      子贡曰:​“非也。​”

       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注 释

     [1]缁:黑。[2]杏坛:水泽中种有杏树的高地,是孔子讲学的地方。[3]被:通作“披”​,散。揄:挥。袂:袖,衣袖。[4]据:按,持。[5]颐:颊,面颊。[6]服:施行。[7]选:通作“撰”​,制,制定。[8]齐民:平民。

译 文

15. 孔子闲游于一个名叫缁帷的林子,坐在长了很多杏树的高地上休息。弟子们在旁边读书,孔子在弹琴歌唱。乐曲还没弹到一半,有位捕鱼的老人下船后走了来,胡子和眉毛全白了,披散着头发,挥扬起衣袖,顺着河岸而上,到了一块儿高而平的地方才停下来,左手抱住膝盖,右手托着下巴听孔子弹琴歌唱。一曲终了,渔父用手招呼着子贡和子路,他们两个人一起朝着老人走了过来。

     渔父手指着孔子问:​“那个人是做什么啊?​”

     子路回答说:​“他是鲁国的一位君子。​”

     渔父又问孔子的姓氏。子路回答说:​“我们先生姓孔。​”

     渔父说:​“那孔氏一脉研修什么学问呢?​”

16. 子路没有应答,子贡说:​“孔氏一族,心性持守忠信,亲身施行仁义,修治礼乐法度,制定人伦关系。对上竭尽忠诚而辅助国君,对下施行礼乐而教化百姓,以此来造福天下。这就是孔氏研修的主业。​”

      渔父又问说:​“那孔氏是拥有土地的君主吗?​”

     子贡回答说:​“不是的。​”

     渔父接着问说:​“那是诸侯的辅臣吗?​”

    子贡说:​“也不是。​”

    然后渔父就笑着转身离开了,一边走一边说:​“孔氏讲仁真算得上是仁了,不过大概他自身终究无法免除祸患;真是折磨心性而又劳苦形体使自己的自然本性遭受损害啊。唉,他离大道也太远了!”

原 文

17.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ná而引其船[1],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

     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2],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3],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

      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

      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4],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18.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5]。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6],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7],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8],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9],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10],诸侯暴乱,擅相攘rǎng伐[11],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chì[12],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19. “且人有八疵[13],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摠zǒng[14];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nìng;希意道言[15],谓之谄chǎn;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16],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17],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谓四患者:好经大事[18],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19];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20];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jīn[21]。此四患也。能去八疵,无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注 释

      [1]杖:撑,持。拏:桨,船桨。[2]曩:过去,从前。绪言:开头说的话。[3]窃:私下里,暗地里。[4]修学:研修学业。[5]经:分析,经营。[6]属:逮,等,及。[7]官事:职分之内的事。治:好,完善。[8]功美:功效美誉。[9]伦:列,次。[10]庶物:众物,这里指庄稼和家畜之类的。[11]攘伐:攻伐,讨伐。[12]饬:整,整顿。[13]疵:瑕疵,毛病。[14]摠:通作“总”​,这里指管得太多。[15]希:迎合,逢迎。[16]析:分。[17]否:坏。[18]经:管理,治理。[19]叨:贪窃,占据不该占有的东西。[20]很:执拗。[21]矜:自大自持。

译 文

20. 子贡回来后,就把与渔父的谈话告诉给了孔子。孔子挪开身上的琴站起来说:​“他大概是一位圣人!”于是就走下高地去找寻渔父,到了湖泽边上,渔父正撑着船桨准备离开,回头看到了孔子,便转过身来面对着孔子。孔子连退几步,再次行礼后走上前去。

     渔父说:​“你为什么来找我?​”

     孔子说:​“刚才先生的言论只说了开头就离开了,我才智不足,无法领悟其中的深意,就私下在这儿等着先生,希望能听到你的高论以便有益于我!”

      渔父说:​“呀,你还真是好学啊!”

      孔子又行了一次礼之后站起来说:​“我从少儿时就勤勉学习,到了今天,已经有六十九年了,还没听过真理的教导,怎敢不谦逊请教啊!”

     

21. 渔父说:​“同类相聚,同声相和,这就是自然原本的规律。请先让我阐述一下我的主张然后再分析你所实行的活动。你所实行的活动,都属于世间的俗事。天子、诸侯、大夫、百姓,这四种人假若能各在其位各谋其政,也是社会大治的美好状态,但这四者一旦有所偏离,社会的祸患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官吏处理好职分之内的事务,百姓安排好自己的事情,就不会混乱。因此,土地荒芜,房屋破漏,衣食不足,就无法按时缴税,妻妾无法和睦,老幼之间失去了尊卑的次第,这是寻常百姓所忧虑的事。能力无法胜任一官之职,做不好职分之内的事务,行为不清廉,部下玩忽职守,功绩美誉全都没有,爵禄无法保持,这是大夫所忧虑的事。朝堂上缺乏忠臣,采邑动乱,工艺技术不精湛,进献的贡品不美好,朝觐cháo jìn的时候落在其他诸侯的后面而失去了伦次,无法顺随天子的意愿,这是诸侯所忧虑的事。阴阳不和,寒暑交替不合乎时令,以致损害万物的自然生长,诸侯策动暴乱,任意侵扰攻伐,以杀害百姓,礼乐不合乎节度,财物紧缺,人伦关系得不到整顿,百姓淫秽作乱,这是天子和大臣所忧虑的事。当下你上没有君主或大臣的地位,下也不是大臣或担任某一职务的官吏,却擅自修顿礼乐,制定人伦关系,以此来教化百姓,这不是你太多事了吗!

22. “而且人都有八种毛病,事也有四种灾祸,不能不留意。不是自己分内的事也包着去做,这称作揽;没人理睬也说个不停,这称作佞;迎合对方顺随意愿,这称作谄;不分是非巴结逢迎,这称作谀;喜欢暗地里说人坏话,这称作谗;挑拨离间好友,这称作害;赞扬奸诈而诋毁好人,这称作慝;无论好坏都迎合相适,而背地里攫jué取合乎自己心意的东西,这称作险。人一旦有了这八种毛病,于外会损害他人,于内则会侵伤己身,因而至人不和他们有所往来,明君不会任用他们做臣子。所谓四种灾祸,喜欢掌管国家大事,任意更改常规常态,以此来钩取功名,这称作叨;自恃聪明而独断权事,为私利而侵害他人,这称作贪;不知悔改,听到劝谏却更肆无忌惮,这称作拗niù;认可与自己相同的,而否定与自己不同的,这称作矜。这就是四种灾祸。摒除了那八种毛病,并且不再实行这四种灾祸,才能进行教导。​”

原 文

23. 孔子愀qiǎo然而叹[1],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削xiāo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2]?​”

      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3],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4],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5],理好恶è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谨修而身[6],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

24. 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7],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8]。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9];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10],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11],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zǎo zhàn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12]!”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13]。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

      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jiù[14]。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15],延缘苇间[16]。

注 释

      [1]愀然:面色变得不愉悦的样子。[2]离:遭,遭受。谤:诽谤,指责。[3]数:多,频繁。[4]际:分界,界限。[5]适:调适。度:分寸。[6]而:你。[7]人理:人伦关系。[8]适:顺,顺合。[9]具:酒具。[10]贵:用作动词,看重,重视。[11]禄禄:通作“碌碌”​,凡庸,平庸。[12]蚤:通作“早”​。[13]幸:上天赐予的幸运。[14]咎:祸害,灾祸。[15]刺船:撑船。[16]缘:沿,沿着。

译 文

25. 孔子面带愧色地长叹一声,又行一次礼,站起身,说:​“我曾在鲁国被两次放逐,在卫国被削去所有的踪迹,在宋国遭到砍树之辱,又在陈蔡两国之间受到困厄。我不知道我有何过错,竟遭到这四次灾祸,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渔父悲怜地变了面色说:​“你着实是难于醒悟啊!有个人畏惧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行迹,一心想跑掉而避离它们,但是抬脚越频繁行迹就越多,跑得就算再快,影子还是不离身,而他还以为是自己跑得太慢,所以就更加快速地奔跑而不停下,最后竭尽力气而死。他不知道留在阴暗下就不会有影子,保持静止状态就不会存在行迹,这也着实是太愚昧了!你认真考究仁义之道,观察事物之间同异的差别,察看动静之化,把握取舍的分寸,整修好恶的情感,调适喜怒的节度,却还是几乎无法免除祸患。认真地修身养性,谨慎地持守你的自然真性,让外物与自身都返归自然,之后就没什么拘系的了。当前你不修身养性专注自身,反而责求别人,这不就本末倒置了吗?​”

      

26. 孔子凄伤地问:​“那请问什么才是真性呢?​”

      渔父回答说:​“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最高点。不精不诚,无法动人。所以,那牵强的啼哭,虽然看起来悲伤但其实并不痛苦,牵强的发怒,虽然看起来严酷但其实并不威严,牵强的亲近,虽然面带笑容但其实并不和谐。真实的悲痛是没有哭声却哀伤不已,真实的怒气是还未发火而威严,真实的亲近是还未含笑就和善。自然真性存于心,神情就会自然地表露于外,因而才重视真情本性。把上述道理运用在人伦关系上,奉养双亲就会亲近孝顺,辅佐君主就会忠心耿耿,饮酒时就能舒心畅意,居丧时便会悲戚痛苦。

27. 忠心耿耿是为了建树功业,饮酒是为了寻求欢愉,居丧是为了表达哀伤,奉养双亲是为了使父母安逸。这些做法都在于获得美好,因而不必拘泥于一种方式;奉养双亲是为了使父母获得安逸,因而就不必考虑太多运用什么方式;饮酒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欢愉,就没必要特意选用什么样的酒具;居丧是为了对死去的人致以哀伤,因此也不必讲究规范礼仪。礼,是世俗之人的作为;真,是禀赋于自然的本性,出于自然因而也就无法改变。所以圣哲之人往往是效法自然而注重本真,以此来使自己不受世俗的牵累。蒙昧的人则恰恰相反,不效法自然而忧心世事,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本真,庸庸无为地生活在世俗之中,所以往往不会知足。可惜啊,你过早地陷入世俗的伪诈之中,而如今太晚才听到大道。​”

28. 孔子又行了一次礼,之后站起身,说:​“当下我孔丘承蒙天降幸运而遇到了先生,先生不把我当作耻辱,而且还对我进行了教导,我冒昧地请问先生住在何处,请求学习于您的门下而最终通达大道。​”

      渔父说:​“我听闻,能迷途知返的就能与他往来,直到通达了玄妙的大道;做不到迷途知返的,也不会真正通晓大道,不与他有所往来,自身也就不会遭受祸患。你自我勉励吧!我要离开了!我要离开了!”于是撑船而去,慢慢地沿着芦苇丛中的水道走了。

原 文

29.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shòu suí[1],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拏音而后敢乘。

    子路旁车而问曰[2]:​“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kàng礼[3],夫子犹有倨敖之容。今渔父杖拏逆立[4],而夫子曲要磬qìng折[5],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子矣,渔人何以得此乎?​”

     孔子伏轼而叹[6],曰:​“甚矣,由之难化也!湛于礼仪有间矣,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进,吾语汝: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注 释

      [1]绥:古时上车时所拉的绳索。[2]旁:通作“傍”​。[3]分庭:东道主在门口迎宾,宾客从门庭西面经过西阶而升堂,东道主从门庭东面经过东阶而升堂,二人在进门和升堂的时候都相互作揖,这就叫作分庭。伉礼:升堂之后,宾客让座,东道主也让座,宾客拜见,东道主也拜见,这就叫作伉礼。伉,今作“抗”​。[4]逆立:背对面站着。[5]曲:弯。要:通作“腰”​。磬:一种弯曲的乐器。[6]轼:车前横木。

译 文

30. 颜渊调过车头来,子路递过来上车时拉的绳索,孔子没有回头,而是等着水波平稳,听不到船桨的声音了才上车。

      子路倚着车子问说:​“我侍奉先生已经很长时间了,从未看见过先生对谁这般谦逊敬重。大国的天子,小国的君主,也都是以平等的礼仪来对待先生,而先生还会表露出一种傲慢的神态。当下渔父手拿着船桨背对面站着,先生却如石磬一般弯腰作揖,听过渔父的言辞又一再地行礼之后再作应答,这样做大概有些过分了吧?学生们都认为先生不必如此,一个以捕鱼为生的人哪里够得上这种厚爱呢?​”

31. 孔子伏身于车前的横木,感叹着说:​“你着实是难于教化啊!你陷入礼义之道已有些日子了,可那迂腐卑bēi下的操守还没除去。上前面来,我有话对你说:但凡是遇见了长辈而不敬重的,那就称作是失礼;见到圣贤而不尊重的,那就称作是不仁。他假若不是一个至人,就不会使人自觉卑下,对人谦卑却做不到至精至诚,一定无法持守本真,所以使身体长期遭受损害。可惜啊!世间没有比不仁更大的祸患了,而你却偏有这毛病。再说那大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本,万物丧失了大道就会消亡,通达了大道便会存活。所以谁通达了大道,圣人就崇尚谁。当下那渔父对于大道,可以说是有所领悟,我又怎能不敬重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