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章
复辟王朝
宽松的殖民政策
1.
查理重回伦敦时已经三十岁,其生命的大半时光都在流亡。
他个人的淫荡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尽管在复辟时期人们是不会轻易对此类言行感到震惊的——除了清教徒。他没有什么荣誉感或说是荣誉原则,没有宗教信仰。他性情温和、懒惰,喜欢玩弄阴谋诡计,常常将政务交给其他人打理。他聪明、风趣、乐观、平易近人、不喜迫害他人、风度翩翩,这都让他很受欢迎。在他统治早期,管理重任压在能干的克拉伦登(Clarendon)伯爵身上。克拉伦登伯爵曾是查理一世的首辅,在年轻的查理二世流亡期间,他也尽心尽力地给予指导。后来,查理二世还找了一大批能干的人来帮他。
2.
其中特别著名的就是查理二世时期殖民政策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所要跟踪的几条线索中最值得称赞,也是唯一成功的。查理二世统治期间,不仅殖民帝国的版图扩大了,英格兰也第一次清晰地勾勒出了帝国的殖民政策,而且其中涉及的人物都非同凡响——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在英格兰国内有克拉伦登以及后来的第一任沙夫茨伯里(Shaftesbury)伯爵等领袖。枢密院下属的殖民委员会的工作也相当出色,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殖民事务免遭当时不断加剧的腐败的侵蚀。
此外,查理二世挑选诚实、能干的总督派往各个殖民地,这些总督与下个世纪的总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基本上都是政治投机客和庸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查理二世没有犯错误。比如,于1664年派往新英格兰调查情况的特派员就很不称职;而将殖民地直接赏赐给宠臣们的这类行为也令人反感。但总体来说,复辟政府非常严肃、认真地对待殖民地。
3.
美国人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新英格兰的特定历史上,关于这点我们稍后也会提到,但我们必须把帝国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而对查理二世国内治理的批评也不能简单地类推到整个帝国的治理上。那些总督,如巴巴多斯岛的威洛比勋爵,利瓦德群岛的斯特普尔顿、林奇、阿特金斯,以及其他地方的人,都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诚实的、独立的。而后来的殖民地文职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袭自那个时候。很明显,国王及其大臣们的确是在努力寻找合适的人,甚至不是保王党成员的托马斯·莫迪福特也被任命为牙买加的总督。
4.
由于绝大多数殖民地都听命于共和国——不管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查理二世复辟后面临的殖民地形势就相当困难,但查理从没采取惩罚性措施。在查理统治期间,他不仅让每个殖民地自己选举产生对总督有很大约束力的议会,还给予这些殖民地宗教宽容,或者是强加给他们宗教宽容。这些在英格兰国内无法实现的东西都在海外殖民地得到了贯彻。沙夫茨伯里伯爵甚至提出了一个相当现代的想法,他建议将那些殖民地当作是立法实验室,就如美国人对他们的州的看法一样。
这些都是在直面危险的情况下完成的。
5.
1640年以前,成熟的殖民地多半产自英格兰,并与这个母国关系密切。不过到1660年,在殖民地本地出生的一代人成长起来了,他们从没见过英格兰,其中还夹杂了很多英格兰之外的其他血统;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过去的二十年,殖民基本上是——如果不是完全——独立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对于新英格兰来说就更是如此了,当马萨诸塞湾移民从一开始就将他们公司的特许状用于美洲之时,他们就采取了一个相当独立的态度。
海外领地的疆域和人口一直在稳步增加,帝国的贸易、生产和运输变得越来越重要。英格兰完全没有想过要抛弃这个帝国或是不再充当帝国的中心。拥有自治制度和宗教自由的英属殖民地具有其他国度都不具有的优势。但英格兰本来就在这两个方面比其他国家先进很多,还想让它做得更多就显得有点过分了。但让人意外的是,它居然真打破了当时关于殖民帝国的流行观念——认为帝国应该主宰与殖民地的商贸——的束缚,作出了革新。
6.
这也是所谓的商业理论所信奉的观点。简单来说,这里面包含了当前盛行的两个错误观点。一是由于认为财富由贵重金属组成,所以只有那些能够为国家带来黄金和白银的贸易才是有利可图的。而由利息回报、服务等组成的所谓“看不见”的贸易平衡,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被完全忽视。二是每个帝国都应该尽可能地在金融、原材料和制造商方面实现自给自足——很不幸的,这又被现在的我们当作是基本法则。
现在与那个时期的相似性,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信奉祖先的这套理论。这套理论虽然盛极一时,但后来最终被这个世界抛弃、责难。如果一个国家总是和另一个国家处于交战状态,那么它的确最好能够自给自足。早期的国家的确总是或是经常处于这种状态,而今天的国家则一直试图避免陷入那种状态。
7.
1938年的历史学家就比一个1900年的历史学家能够更好地看出,17或18世纪的殖民理论和我们自己所遭遇到的强烈批评都是毫无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