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885】
读物本·《中国音乐发展史》
作者:➠大白❆
排行: 戏鲸榜NO.20+
【联系作者】读物本 / 近代字数: 10039
35
28
56
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有需求的可以联系我哦。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2-10-25 17:59:09
更新时间2023-01-06 22:35:31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有点小长,希望各位大佬可以读完,有需要的可以阅读,我写的《西方音乐史》感谢支持。


中国音乐发展历史

上古音乐

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溯源于距今8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专家们进行过实验,发现仍然能使用该骨笛演奏音乐,能发出七声音阶。但中国古代基本上只使用五声音阶。)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相联系。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根据史载,伏羲、神农作琴瑟。神农之去伏羲远矣,伏羲作琴瑟,大抵出于草创,未能完善,传至神农时,神农又加于研究,于是琴瑟之制,始渐如后世之制。后世溯其原始,独称伏羲不可也,独称神农亦不可也,则两记之。草创与改良之人,均称曰“作”焉。又有冷伦制音律、作歌舞,仰延制乐谱,大容作乐,黄帝制笙竽,夔作鼓,伶伦、荣将铸钟等记载。

 

古代音乐

汉族古代“诗歌”是不分的,即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相联系的。现存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当时都是配有曲调,为人民大众口头传唱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去,比如汉代的官方诗歌集成,就叫《汉乐府》,唐诗、宋词当时也都能歌唱。甚至到了今天,也有流行音乐家为古诗谱曲演唱,如苏轼描写中秋佳节的《水调歌头》。

 

汉族古代对音乐家比较轻视,不像对待画家,因为中国画和书法联系紧密,画家属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宋朝时甚至可以“以画考官”(其实也是因为宋徽宗个人对绘画的极度爱好)。乐手地位较低,只是供贵族娱乐的“伶人”。唐朝时著名歌手李龟年也没有什么政治地位,知道他也是因为他常在唐诗中出现,受人赞扬。

 

汉族古代的士大夫阶层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精通“琴棋书画”,所谓的“琴”就是流传至今的古琴。不过古琴只限于独自欣赏,不能对公众演出。古琴音量较小,也是唯一地位较高的乐器。

 

总结: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没有能留下更多的书面资料。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详见“六艺”),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重要地位;民间则更是充满了多彩的旋律。

 

古代乐理

汉族古代音乐属于五声音阶体系,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被称为“五声”,即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比较著名的中国古代音乐有《广陵散》、《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

 

民族乐器

《周礼·春官》中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也是最早的乐器分类法之一。

金音包括编钟、特钟、铙

石音包括编磬、特磬

土音包括埙

革音包括鼓

丝音包括古琴、古瑟

木音包括柷、敔

匏音包括笙、竽

竹音包括箫、笛、管、篪

 

编钟、磬这两种乐器所发出的音响清脆明亮,被称为“金石之声”,是官方认可的“最高雅的声音”。所说的丝竹就是丝音和竹音的简称。

 

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乐曲一般缓慢悠扬,主要是为了适合宫廷生活或宗教的需要。

 

到汉朝和唐朝以后,中国通过西域和国外的交流频繁,西方主要是伊斯兰世界和印度的音乐和乐器大量流入,汉唐时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地文化,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筚篥、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中国人改良发展,逐渐替代了中国原来的本土乐器。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宠爱,得以乐器流传,正式在“民乐”公众中演出的乐器几乎都是外来的。音乐工作者致力于发掘、改良古代乐器,埙、筝、排箫等乐器重新发挥光彩,但较少纳入民族乐队的合奏曲目。

 

夏、商时代

根据文献记载,夏商两代为奴隶制社会早期。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高等阶级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濩》。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磬。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它们大多为三枚一组。各类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乐器史上击乐器发展在前的特点。始于公元前五千余年的体鸣乐器陶埙从当时的单音孔、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发出十二个半音的音列。根据陶埙发音推断,中国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五声音阶,出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七声至少在商、殷时已经出现。

 

西周、东周时代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