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东,细赏粤味
在许多饕客心中,粤菜是一股清流,不以辛辣刺激味蕾,不以浓重取悦味觉。不迎合大众对流行口味的追逐,而坚持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柔与韧相济,咸与鲜交辉。在高端中餐的领域里,粤菜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什么是地道的粤菜?是品类丰富、工艺讲究的早茶点心,是砂煲中嗞嗞冒响的啫啫菜,是講究原汁原味的清蒸与白灼,还是尽致展现人间烟火的镬气?在广东之外,粤菜虽然很流行,但众多粤菜餐厅所能呈现的仍旧只是粤菜的冰山一角。只有走进广东,才深感粤菜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地方菜都有道不尽的粤味文化。
竹乡文宴,“山珍”新解广宁雅味
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天然清雅高洁,与竹为伴,既赏心悦目,也熏陶品性。由此而言,广宁人是幸福的,这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县城位于广东省中西部,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因青皮竹美名远扬。蜿蜒的绥江穿广宁而过,江水两岸,108 万亩竹林浩如烟海。于广宁人而言,竹是悦人悦己的风景,是赖以生存的资源,更是一种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人们扇竹扇,睡竹床,编竹筐……广东人常说“好嘢”(好东西),广宁人则会以“笋嘢”来表达此意。一日三餐中同样有竹,用竹筷,装竹筒饭,吃竹笋、竹荪,饮竹芯茶,满口余味,尽是竹韵清香。
雨后繁茂的竹林中,竹笋冒了头,一天就能长到一尺高。文笋与江南笋脆甜,丫竹笋微苦,而无论哪一种,广宁人都爱。县城的竹笋交易集散地,一清早就人流如织,广宁的夏天与秋天也同样有时令笋,鲜笋吃不完就晒成笋干留着过冬,一年四季,笋可以在餐桌上变化出百般风味。
诚然,广宁的美味远不止竹笋,15个乡镇各有特色食材与风味美食。广宁县拥有两千多年油茶种植历史,是中国三大红花油茶产区之一,洲仔镇就有着漫山遍野的油茶树。赤坑镇砂仁种植达2000 多亩,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肇庆分院的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潭布镇的番薯干有“岭南名小吃”之称,2017 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特优农产品。据《潭布地志》记载,潭布镇种植番薯和制作番薯干的历史已近300 年。此外,坑口镇的武林鱼,江屯镇的凤凰单枞、普洱茶、龙须菜,木格镇的山楂,螺岗镇的韭菜……都是远近闻名。
广宁有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水是广宁风土的灵魂,这些食材源自山水的滋养,质朴且珍贵,是人们心中的“山珍”。每一种食材既有风味,也展现了广宁的人文风土,它们通过厨师的巧思与烹饪技艺的表达,风味与雅韵尽致,呈现出别具特色的竹乡文宴——“广宁一桌菜”。
竹皇汤
将竹荪、羊肚菌、响螺肉片、土鸡肉、瘦肉、白芸豆、肇实、莲子与枸杞等多种食材一同炖制竹筒汤,竹筒以荷叶覆盖,竹绳封口,食材浸润着竹与荷叶的清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广宁本土的肇实,粉糯甘甜。广宁下辖于肇庆市,“肇实”象征了肇庆人务实的精神。
粤味寻珍
绥江支流古水河盛产河鲜,产自古水河的鳝鱼,以广宁红花茶油香煎,皮酥肉嫩。古水烧肉是入选“肇庆全宴”的菜肴,农家土猪肉以竹炭炉烤制,外皮香脆,肉质紧致,搭配白糖,甜香更有余味。整道菜做成翻开的书卷造型,颇有竹乡雅韵。
葱香焗武林鱼头
产自坑口镇的武林鱼因广宁是“武术之乡”而得名,养殖过程中,鱼儿不停地试图跳出网箱,练就了一身“功夫”,不仅呼应了“武林鱼”的名字,也有鱼跃龙门的精神。同时,养殖中有流动的山泉水冲击,也促使鱼肉生长得紧致肥美。鱼头覆盖在山楂面上,以葱段焗香。木格镇盛产山楂,以山楂融入面条,既开胃,也解了鱼肉的油腻。
竹林八珍
八种食物全部产自竹林。竹芯熬汁制作的竹芯冻糕清凉滑爽;以竹汁为食的笋虫,鲜美多汁;竹园中长大的鸡做成鸡丝,细滑鲜嫩;竹林鸡产的鸡蛋做成蛋卷香气浓郁,加之赤松茸、鸡松茸、竹笋、搭配爽脆的竹笋片,多种食材各有质感,入口有丰富的口感层次。
人生五味笋
鲍汁酿文笋、面包糠炸笋、辣笋、甜笋糕、白灼苦笋,这五种料理方式、五种口味的笋做成拼盘,以此体现“人生五味”。
春日仁和
砂仁是廣宁赤坑镇的特产,甘香带甜。猪肋排与砂仁以锡纸包裹焖焗,肋排丝毫不腻口,肉香中透着一丝砂仁的甜。猪肚肥厚,紧致弹牙,以砂仁解腻,更有余香。取砂仁的“仁”字释义,加之猪肚的“厚”,象征了君子仁厚之意。
竹味香踪
广宁的土猪,以糠菜为食长大,肉质鲜美紧致。猪肉经过自然风干制得腊肉,咸香入味。腊肉以姜、葱、盐腌制后切丁,与本土的益生菌大米一同焖制竹筒饭,米香融汇着肉香与竹香,回味满满。
竹韵天骄
广宁文笋脆中带甜,文笋中酿入百花肉馅,虾胶与虾肉及猪肉鲜美有质感,烹制成糖醋风味,将文笋的甜烘托得更加浓郁。搭配产自潭布镇的腐竹及鲜笋,寓意“竹报平安”。
番薯桂花蜜
以产自潭布镇的番薯熬制糖水,加入百合与红枣,融入桂花蜜,温润香甜,令人回味无穷。
展翅领航
这道菜由砂仁鸽煲及盐焗乳鸽两部分构成。糯米和大米炒香熬成汤水煲制乳鸽,加入十几种药食同源的食材,乳鸽充分浸润了不同的食材香气。盐焗乳鸽烹制中加入了广宁红花茶油,咸香浓郁。
顺德味 ,鲜为先
广东人常说:“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凤城即在顺德,是粤菜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如今粤菜有广府菜、顺德菜、潮州菜、五邑菜等多个分支,每个分支都各有其特色,而顺德菜是其中尤其不能小觑的。随着时代发展、风味流变,顺德菜始终有自己的坚持。在顺德保利假日酒店中餐行政总厨何平辉看来,“盐、鲜、镬气”是顺德菜最重要的三点要旨。
“盐可以带动食材之鲜,提升本味。整个广东,烹饪时都很讲究镬气,而顺德菜的镬气尤其足。”何平辉说。镬气与锅铲有着直接的关联,老一辈的顺德菜厨师大多坚持用平铲,平铲与食材接触的面积大,翻炒的过程中,平铲温度极高,它带动食材散发风味,味道和香气更加均匀。如果用炒勺,往往只有勺边与食材和锅反复接触,食材香气被激发得可能不够彻底。因此镬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食味道的浓烈程度。在顺德厨师眼中,顺德菜整体上没有广府菜那般精致和重观感,但绝对“够味”。这个“味”是蕴藏于食材本身的风味,是烹饪力道与器具的协同激发,也是人间烟火与美食文化的交织。在酒店锦云楼中餐厅,何平辉坚持做地道的顺德菜。餐厅以中国十大名园之一的顺德清晖园为主题而设计,让人沉浸于顺德情境中,感受雅致岭南,细尝顺德味。
食材是烹饪的基础,顺德厨师对食材的挑选极为讲究。比如鸭一定要选在有水的地方生长,这样的鸭肉才不会有很重的腥气。鱼需要“吊水”,即从鱼塘中捞出来后要换清水养10天左右,以去除鱼塘中的土腥气。顺德厨师们用新鲜的食材,加上自己对风味的理解,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菜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了生炒鲮鱼球和炒牛奶等顺德名菜。直到如今,顺德人依旧传承着这些菜肴的经典风味,延续着顺德人对风味的理解,也坚持着对美味的追求。
怀旧顺德四杯鸡
烹制过程中加入豉油、酱油、糖和酒组成的四杯调味料,以带动鸡肉香气。砂锅中小火焖煮,汤汁浸入鸡肉,风味浓郁,鲜香中透着微甜与一丝丝酒香。令人唇齿间满是余味。
芝士沙锅焗鱼嘴
姜蒜炒香后铺在砂锅底,再放上大头鱼及芝士烹制。大头鱼在珠三角地区深受人们喜欢,鱼肉嫩滑鲜香。大头鱼以慢火焗香,伴着芝士的奶香气,余味绵绵。
水果鲜菌拆鱼汤
顺德是鱼米之乡,将顺德鲮鱼以盐腌制后煎香,再熬制鱼汤,加入榆耳、木耳、丝瓜丝,汤水浓厚,入口柔和,鲜香回味。
顺德香芋辽蒸鸭
將鸭子淋上生抽,在锅中煎香,加入海鲜酱和柱侯酱,将鸭子煨入味,再与香芋一同蒸制25 分钟,鸭肉咸鲜微甜,香味浓郁醇厚。香芋粉糯香甜,与鸭肉的紧致质感相互烘托,风味相得益彰。
生拆青龙炒牛奶
这是一道顺德名菜,牛奶煮沸后冷却,加入蛋清翻炒,嫩滑并伴有奶香气。小青龙肉质弹牙,与香滑的炒牛奶形成不同的味觉层次,二者风味均很柔和,入口回香。
香煎风鳗拼尖椒
鳗鱼切片后香煎,搭配顺德酿尖椒。尖椒中酿入鲮鱼胶,辣汁浸入鲮鱼胶,令鱼肉风味更加突出,能唤醒味蕾并解腻。
均安头菜肉粒蒸肉蟹
以潮州大青蟹蒸制,蟹肉下方铺上头菜和猪梅肉制作的肉饼,蒸制时,蟹本身的汁水慢慢渗入猪梅肉,令猪肉饼鲜味更添层次且减少腻感。
无法拒绝的 烧烤滋味
烤食肉类之习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烧烤食品曾经是中国商周时期的主要食物。据《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即位以后,常以燒烤鹿肝牛肚下酒。隋朝时期,由于整个民族文化的昌盛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发展,但在众多的烹饪方法中,烧烤食品依然占据有重要的位置。这时候的烧烤已经对其用火、用料等方面都有了比较详细的要求。《隋书 ·王昭传》中就有“新火,旧火理应有异”的说法。
明清时期,烧烤食品更加普及,查阅史料可知,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北京大街上就有小贩沿街叫卖烤肉。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曹雪芹对大观园中公子小姐们烤鹿肉有这样的描写。
史湘云便悄和宝玉计较道:“有新鲜鹿肉,不如咱们要一块,自己拿了园里弄着,又顽又吃。”宝玉听了,巴不得一声儿,便真和凤姐要了一块,命婆子送入园去。一时大家散后,进园齐往芦雪广来,听李纨出题限韵,独不见湘云宝玉二人。黛玉道:“他两个再到不了一处,若到一处,生出多少故事来。这会子一定算计那块鹿肉去了。”正说着,只见李婶也走来看热闹,因问李纨道:“怎么一个带玉的哥儿和那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那样干净清秀,又不少吃的,他两个在那里商议着要吃生肉呢,说的有来有去的。我只不信肉也生吃得的。”众人听了,都笑道:“了不得,快拿了他两个来。”黛玉笑道:“这可是云丫头闹的,我的卦再不错。”李纨等忙出来找着他两个说道:“你们两个要吃生的,我送你们到老太太那里吃去。那怕吃一只生鹿,撑病了不与我相干。这么大雪,怪冷的,替我作祸呢。”宝玉笑道:“没有的事,我们烧着吃呢。”
贾宝玉同史湘云在芦雪亭烤鹿肉,并因此惊动了探春、宝钗、宝琴等姐妹,大家凑到一起大吃大嚼起来,致使林黛玉讥讽她们像一群“花子”。
将视角拉回现代,近段时间淄博烧烤“烤炉、小饼加蘸料”三件套火爆出圈,在淄博吃烤肉不同于其他地方,摊主会给每桌客人都放置一个烤炉,烤炉通常有两层,上面一层用来放置已经烤好的肉串,这样即使不立刻入口,烤串也能保持温度。下面一层就是供食客自己烧烤用的,店主会把烤得七八成熟的烤串呈上,让食客根据自己的爱好口味继续烤制、调味。这样一来每位客人的烤串都是根据自身喜好“量身定制”的,既减少了浪费又让客人吃得有趣,吃得满意。
淄博烧烤店主会给每桌客人一些小饼,这些小饼选用山东优质面粉,饼皮摊得很薄,皮面洁白且富有韧性。用小饼卷着烤串、小葱和蘸料,入口肉香四溢,口感劲道。小葱降低了烤肉油脂的腻感同时刺激着食客的味蕾,而小饼又能充分吸收烤肉和佐料的滋味,且面食易饱,又能节约成本。
淄博烧烤店主还会给每个客人放置一些蘸料,有混合了孜然、椒盐、花生碎、芝麻等的干料,也有甜面酱、蒜蓉辣酱等酱料,当然辣椒粉也少不了,每家烧烤店都有自家的独特配方供客人挑选。每个客人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喜欢的蘸料,蘸着烤肉卷入饼中,一饱口腹之欲。
淄博烧烤的火爆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烧烤文化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升级引导,为了招待众多的慕名而来的游客,20天时间就搭建了100 多亩的烧烤城,座位上万个,虽然仍旧一位难求,但这使得烧烤文化得以延续,同时当地环境品质也得到提高,相关部门对烧烤文化进行保护,对商家的诚信经营进行了支持和鼓励,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当然,光有好的烧烤还不足以让淄博烧烤“火出圈”。淄博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而且也是个美食之都。淄博烧烤作为当地的特色美食,已经有着几百年的历史,被誉为“淄博味道”。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里,陈列着几千年前当地用于烤炙食物的陶琉容器。历史上兴盛的制陶业,帮助齐国渔盐冶铁,称霸诸侯。在淄博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烧烤摊点,不仅有各种肉类、海鲜、蔬菜等美食,还有各种独特的烧烤技艺和口味,如淄博烤鱼、淄博烤肉等,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品尝。
说到烧烤就不得不提徐州,徐州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烧烤的发源地。徐州烧烤最早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汉代画像石,在徐州民俗博物馆内,藏有出土于铜山境内的汉画像石拓片。这些汉画像石制作于东汉元和年间(公元84—87年),画面分为三层,最上面一层就是反映徐州人吃烧烤的情景。徐州烧烤以羊肉为主,还有各种特色食材,如油包肝、羊眼、金蝉等。配以烙馍和手擀面,以及各种凉拌菜,味道鲜美,风格豪迈。与此同时,徐州烧烤还体现了徐州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积淀和烟火气息浓郁的生活态度。
徐州烧烤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烹饪手法。徐州人讲究“大呼的辣椒大呼的油”,也就是在烧烤时要大量使用辣椒和羊油。辣椒可以增加食欲和刺激味蕾,而羊油则可以增加香气和滋润感。这种独特的烹饪方法使得徐州烧烤在口感和风味上与众不同。这也是淄博烧烤在烹饪手法上与徐州烧烤的不同之处。
淄博烧烤与徐州烧烤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在徐州的烧烤店里,每张桌子上同样会摆放一个小火炉和一些调料碟。烧烤店店主会先将食材烤到七分熟上桌,然后由食客根据喜好继续加工。食客可以把握自己喜欢的烤制火候,火候的深浅、肉质的老嫩、调料的多少都由自己说了算,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互动的乐趣。这种自主烹饪的方式也成了徐州烧烤的一大特色。徐州烧烤的主食有两种,一种是烙馍,一种是手擀面。烙馍是不发面的白饼,薄而软,可以用来卷着烧烤吃,增加饱腹感和口感。手擀面是手工擀的粗面条,用黑咸菜和肉酱调味,汤鲜面爽,是徐州人最爱的面食之一。
徐州烧烤的凉菜也很丰富,有拍黄瓜、拌三丝、茄子辣椒等,都是经过炭火烤过的,带有焦香味,拌上秘制的凉拌汁,爽口解腻,开胃下饭。这种丰富的搭配让徐州烧烤更具特色,也使其在食客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徐州烧烤不仅是一种美食,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更是一种历史。它见证了徐州人的历史和变迁,体现了徐州人的性格和风格。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淄博烧烤”现象虽然不能复制,但其背后的丰富内涵和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立夏:风暖昼长 万物繁茂
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氣,立夏的到来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夏天的开始,立夏又称“立夏节”“春尽日”,此时温度升高,雨水充沛,这个节气也象征着农作物进入一个快速生长的阶段。
立夏吃过午饭后,有“秤人”的习俗。古诗曰:“时逢立夏出奇谈,巨秤高悬坐竹篮。老小不分齐上秤,纽绳一断最难堪。”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固定一个篮筐或是凳子,大家轮流上去称重,司秤者会说不同的吉祥话。古人相信在立夏称重之后,夏天就不再怕热,因而也不会消瘦了。
立夏“秤人”传说与三国时的蜀后主刘禅有关。三国末期,后主刘禅治下的蜀国已是兵微将寡,国力不继。司马昭见蜀汉日益衰弱,决定对蜀汉发起全面进攻,命令征西将军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各率大军三万余人兵进沓中。蜀国有位忠臣叫正,他对邓艾提出“刘禅乃一国之君,投降去了魏都后不能受到半点虐待,不能瘦一星半点肉,不然宁死不降”,邓艾答应了这一条件。刘禅投降后被带到了当时魏国的都城洛阳,魏国公封他为安乐公,将他安置在魏国都城洛阳,给了他很多封赏。刘禅从此心安理得地在魏国重新过上了快乐的生活。第二年正叫人给刘禅称了一下体重,刘禅不仅没瘦反而重了20多斤,而这天正好是立夏日。
《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记载:“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即是说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北方立夏常见吃四种面食:
面条
立夏时节,正是小麦登场的时节,老北京人讲究吃面,意在庆祝小麦丰收。据说立夏吃面的习俗源于晋代。那时,祖先从北方搬迁至南方,为纪念北方麦收后的喜庆欢快,又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入夏面新上天”寓意立夏吃面可强健体魄,为人们带来好运。
春卷
人们不仅在立春吃春卷,多地在立夏也有吃春卷的习俗。春卷又名薄饼、春盘、春饼,春卷分饼和菜两部分,春卷是用白面粉加少许水和盐拌揉捏,放在平底锅中摊烙成圆形皮子,将制好的馅心摊放在皮子上,再将两头折起,卷成长卷下油锅炸成金黄色即可。春卷皮薄酥脆、馅心香软,别具风味。立夏吃春卷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眷恋热爱,以及对即将来临的夏天的深切期待。
夏饼
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夏饼是将和好的面压成薄饼,里面包上肉丝、韭菜等,放入锅中煎炸制成,现代多以海蛎饼代替。在立夏吃夏饼,有不病夏、不瘦夏之说。
扒糕
老北京人立夏时要吃扒糕。扒糕是用荞麦面和榆皮面做成的小圆饼,是传统特色夏季风味食品,流行于北京等地,品种主要包括河北深泽扒糕、楚旺扒糕、行唐扒糕等。扒糕是将荞麦面粉熬成灰色糊状,拍成小饼放入凉水盆中,食用时切成小块,再将小块扒糕削成两头薄中间厚的长条薄片盛在碗内,浇上麻酱、香油、香醋汁,点缀胡萝卜丝,再加点芥末、辣椒与蒜末味道更佳。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节。此时茶树春梢发育最快,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立夏时节南方常见传统美食有:
立夏饭
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们向邻家第户讨米一碗,称“兜夏夏米”。加入一些当季蔬菜,立夏日露天煮饭,分送给舍米的人家,祝福吃了这碗饭的孩子身体健康,不易生病。
立夏饭通常有两种,有的用五谷杂粮,如红豆、 黑豆、青豆、黄豆、绿豆等五色豆搭配着白粳米煮成“五谷米饭”;也有用糯米(白粳米)搭配着豌豆米、蚕豆、春笋、胡萝卜、香菇等佐料煮成的“五色米饭”,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立夏饭的食材也会有所差异,但都有着“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
立夏蛋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每逢立夏,人们都要吃煮鸡蛋或咸鸭蛋,认为立夏吃鸡蛋能强健身体。立夏前一天,家家户户就开始煮立夏蛋,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象征生活圆满、红火。除了吃,还有“挂夏蛋”的习俗,将煮好的“夏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网兜中,或相互馈送,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同样有消灾降福的美好寓意。
脚骨笋
立夏吃“脚骨笋”是宁波特有的习俗。传说立夏的时候吃脚骨笋,可以像竹笋一样日日生长,宁波有一句老话说:“立夏吃脚骨笋,一年脚骨健健过。”做“脚骨笋”最好是野山笋或者乌笋,重点在于形状,煮之前将笋拍扁,切成4厘米左右的一段,形同脚骨,吃了才能“脚骨健健过”。
嫩蚕豆
农谚说:“豌豆到立夏,一夜多一杈。”立夏以后正是青蚕豆上市的时节,在江苏不少人家会将蚕豆跟大米饭一锅煮,称为“蚕豆饭”。蚕豆在王祯的《农书》上有“百谷之中最为先登之物,蒸煮皆可食,代饭充饥”之说。在每年五月份蚕豆成熟的季节,许多人家拿蚕豆当菜又当饭。苏北人对蚕豆情有独钟,在鲜蚕豆上市季节,常拿来炒咸菜、烧笋丝汤吃。此外蚕豆又叫“发芽豆”,立夏吃蚕豆,是讨“发”的彩头。
走, 到尼泊尔看山去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由于喜马拉雅山雄伟高耸入云的山脉自然形成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阻挡了来自于北方寒冷空气的穿过,也就自然形成了尼泊尔温暖如春的天气和四季长绿的山脉景色,更获得了世界旅友“绿色王国”“徒步天堂”的美誉。
加德满都杜巴广场
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杜巴广场(Kath-mandu Durbar Square)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了解尼泊尔历史,观赏尼泊尔神庙、佛塔及古建筑最集中的区域。据说广场上有50多座宫殿和寺庙,其中特别值得观赏的有老王宫、国家博物馆、库玛丽活女神庙、湿婆神庙、塔莱珠女神庙等等。由于2015年尼泊尔发生特大地震,老王宫的建筑物受到了严重损毁,至今一直在加固和维修,由于老王宫年久失修及本来建筑工艺较为复杂,修复难度极大,很多神庙如今大门紧闭,显得古老和陈旧,但是依然挡不住王宫昔日的威严和辉煌。一早我们来到杜巴廣场库玛丽神庙附近拍摄,虽然神庙的外观算不上豪华,但是名气却很大,很多人就是为了一睹女神的风采而来,穿过大殿神秘的楼道,进入到院子的中央天井,还在四顾探寻中,女神忽然出现在二楼一个不大的窗边,看样子年龄在5 岁左右,表情淡然,不露声色,还没等我们醒过神来,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又神秘地走开了。据说选择库玛丽女神非常严格,大概有十几条的硬性规定,譬如性格温和、五官端正、无疾病、皮肤无疤痕等等才配得上库玛丽女神的称号,遗憾的是因为神庙内严禁拍摄,所以没有留下女神的任何影像。
拜赛萨——徒步的天堂
走!到尼泊尔看山去,打动了世界上多少徒步爱好者的心。
站在尼泊尔的任何地方环顾四周,毫无疑问全都是山,满眼的绿色。全世界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山峰,尼泊尔就有8座,可谓开门见山。
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加德满都以西的拉姆郡拜赛萨镇BHULBHULE (约7个小时的路程),无疑是世界徒步爱好者通向“天堂”的开始,这里有著名的雪山Himalchuli (EL7893m,世界第18高峰)、Machhapuchhare (EL6993m鱼尾峰)、Annapurna( EL7555m第42高峰)等,以及各种形态的高原草甸、瀑布、森林、河流。小溪、村庄、梯田、寺庙以及人们善意的微笑,这些都是旅行者在徒步过程中最想深度体验的。更重要的是到这里徒步旅行非常安全,进山之前需要在GHUIBHULE补办一个进山证明,大概需要20元人民币,所有的个人信息资料就会录入到进山的安全信息中心,从进山开始的那一刻一直到最后出山的情况一目了然,全程GPS跟踪定位,除了特殊的需求之外,徒步过程一旦出现不可预知的自然灾难或人为突发状况,呼叫尼泊尔户外后勤中心救援,片刻钟时间,分布在旅行线路附近山顶上的国际救援组织的直升飞机便会赶到进行施救。
尼餐
在尼泊尔旅行,吃、住、行非常重要,其中的“吃”一定是第一位的,在不到3公里的路程上,自然分散在旅行路线上的餐馆和各式乡村民宿,当地民风淳朴可爱,不仅可以吃到正宗的尼餐,还有中餐、印度餐以及西方人喜欢的简餐、咖啡、三明治和尼泊尔生产的啤酒。我们在拜赛萨镇下面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自然村停留用餐,开胃菜是一盘炸薯条、鸡肉条、6条炸小鱼、三四个生瓜片(白萝卜、胡萝卜、黄瓜)和几只小青辣椒,新鲜好看又开胃,再配上一小碗自家调制的咖喱汁。免费的酸牛奶非常好喝,浓郁的奶香粘稠丝滑再加一勺天然蜂蜜,酸酸甜甜可谓人间美味。在尼泊尔人眼里牛是很神圣的动物,在这里很少听说有吃牛肉的,所以奶牛都是在大山里自然散养,牛奶特别好喝。另外印象最深的是乡村农家开放式的厨房都特别大,木板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锅、碗、瓢、盆等厨具,像一个琳琅满目的厨具展览馆,干净得一尘不染,体现了家庭主妇的勤快和干净。
尼泊尔的餐饮由于长期受周边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在菜品上有一种融合菜的感觉,譬如西方的炸鸡腿、炸薯条,印度的咖喱,中国云南、西藏的调味品都对尼泊尔的饮食习惯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改变。在尼泊尔的10 天经常吃到尼餐,我们还是比较容易接受,因为尼餐和国内的饮食差异化不是很大,只是配菜和蘸水多了许多不同的样式,譬如各种的泡萝卜、腌菜、豆子或者酸奶之类的。后来发现尼餐的搭配非常科学,适合高山热带气候的人们,有肉有菜荤素搭配,既有餐前的开胃小菜又有饭后的酸奶补充,很多是生熟搭配,吃起来很清爽。值得称道的是这里的食材都是新鲜、自然的,而且丰富多样,食材可能就出自我们对面的山上。尼餐最大特点就是咖喱,不管是配菜、尼泊尔炒饭或者一小碗入口即化的炖羊肉,咖喱几乎无处不在。
如果确定在尼泊尔旅游,徒步、登山的最佳时间应该是每年的10月份到第二年的4 月,也就是尼泊尔的旱季,此时秋高气爽,温度适宜。喜马拉雅的雪山在蓝天映衬下,美轮美奂,傍晚时分几乎在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夕阳西下雪山“金顶”的出现,当地人说能看到“金顶”是一种福气。在尼泊尔旅行可以随时放慢脚步放下包袱,来点轻食聊聊天,仰望美轮美奂的雪山,再做一个深呼吸,是一种美妙的旅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