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8985】
读物本·《浮世清欢》第六卷 诉衷情 谁怜憔悴更凋零(2)
作者:函羽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7661
4
3
8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诗词传记。 本书既是对李清照一生的回顾和其词作的赏析,也会介绍到与她交好的词人墨客,以及从侧面了解到宋代文人生活的精致和浪漫。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11-10 13:03:29
更新时间2024-11-14 09:20:06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编本不易,期待您一键三连或四连的鼓励,也期

待您能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和建议,多谢!

 

宁为玉碎

39、

清照是在绍兴二年夏天嫁与张汝(ru3)舟的,婚后不久,她就惊讶地发现,此人不仅毫无才情学识,连人品都卑劣不堪。他之所以娶她,不是冲着她的才貌,而是冲着她手里的文物书画来的。

在给綦崇礼的信中,她悲愤地控诉着张汝舟的种种恶行:“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zang3)侩(kuai4)之下才。身即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ling2)之肋,难胜石勒之拳。”

 

40、

在她的笔下,这个第二任丈夫完全就被描述成了一匹“中山狼”。“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张汝(ru3)舟娶了她之后,很快就露出了得意扬扬的丑态,妄图将她带过来的字画古籍等占为己有。

可他很快发觉,清照留在身边的文物,并不像外界所传的那样丰富。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就这区区数十件藏品,清照也看护得十分周全,就像防贼似的防着他。他不知道,为了保存这些文物,清照吃了多少苦头,她怎么会轻易让这些宝贝流落到他人手里,哪怕是再嫁的丈夫也不可以。

 

41、

张汝(ru3)舟失望至极,于是原形毕露,先是对清照冷嘲热讽,恶语相向,后来逐渐发展到饱以老拳,日日殴打的地步。他的本意,可能是想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既然花言巧语骗不了清照,就干脆用拳头来威胁她交出财物。

可怜清照一代才女,以清清白白之身,嫁了这么一个肮脏低劣的人。她本是金闺花柳之质,哪里当得起张汝舟的拳脚相加。识破了此人的丑恶面目后,她不愿再被这个浑身臭气的家伙继续玷污,只求快快离他而去。但张汝舟贪图她手中的珍物,岂肯轻易放手。清照说他对自己“决欲杀之”,也就是动了杀心,这样的说法可能有夸张之处,可以她的文弱之身,确实禁不起张汝舟的饱加凌虐。

 

42、

清照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在宠爱中长大的,在家有父亲呵护,嫁人后有夫君疼爱,她从来没有想到,只因自己的一念之差,竟招致了这样的侮辱和殴打。醒悟过来后的她满心都是痛悔和羞愧,激愤之下,决意要和张汝舟离婚。

在宋代,女子主动提出离婚并不稀罕,但需取得丈夫的同意。宋时女子若有心离婚,可与丈夫商量,丈夫同意后拟出“放妻书”,即可成功分手,这样的方式称为“和离”。宋朝有个叫章元弼的人,娶了表妹陈氏为妻。章元弼是苏轼的超级粉丝,长相丑陋,整天拿着东坡先生的作品爱不释手,晚上都忘了去睡觉。陈氏受不了冷落,提出要离婚,章元弼答应了她的请求,主动写了休书。这样的结局,也算是“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了。

 

43、

以清照的名声,如果能顺利和离是最好不过了。可她嫁的人是张汝舟,不是章元弼,当然不会轻易放手。他的目的还未达到,如果此时离婚,等于白忙一场。按照大宋的法律,妻子离不离得成婚,决定权是掌握在丈夫手里的,除非男方写出休书,才能算离婚生效。张汝舟就是拿准了清照离不成婚,只能忍气吞声,所以才趾高气扬,为所欲为。

不得不说,他真是狗眼看人低,太过小瞧了清照。

 

44、

他娶的妻子,可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鱼肉的贾迎春,而是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李清照。打落牙齿往肚里吞那份气,清照可受不了,她的性格素来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当知道张汝舟不可能与她和平离婚时,她想出了一个铤而走险的招数:状告丈夫,坚决离婚!

清照不愧是一代才女,不仅有胆有识,而且有勇有谋。她知道如果仅仅是告丈夫骗婚家暴的话,按照当时的大宋法律,极有可能不仅离不了婚,还会平白成了他人的笑话。于是她兵行险着,搜集了张汝舟欺瞒朝廷的证据,告发他“妄增举数入官”。

 

45、

原来宋代科举制度规定,士人参加科举考试需达到一定次数、取得一定资格后才能授予相应的官职。急功近利的张汝舟虚报了考试次数,以此达到早早升官的目的,这在当时是被看成欺君之罪的。小人得志的他很有可能是在婚后闲谈时,不无得意地将此事告知了清照。哪知把柄就落到了清照的手里,她以此告他,自然一告必中。

“妻告夫”的案例在宋时实属少见,加上清照本身的知名度,让这个案子闹得沸沸扬扬。南宋史学家李心传在其史学著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就清楚地记载下了此案:“(绍兴二年九月戊午朔)右承奉郎、监诸军事计司张汝舟属吏,以汝舟妻李氏讼其妄增举数入官也。其后有司当汝舟私罪,徒,诏(zhao4)除名,柳州编管。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词,自号易安居士。

 

46、

这起案子甚至惊动了宋高宗,高宗早闻清照之名,听闻后诏令廷尉彻查,经查证清照所说属实,证据确凿之下,张汝舟被除去官名,流放到广西柳州。这个时候的他,估计才醒悟到,他以为软弱可欺的才女,其实自己根本得罪不起。

至此,清照总算出了一口恶气,按照宋朝法律的规定,丈夫如果被流放外地,那么妻子就能自动和他解除关系。可恨的是,宋朝法律还有这样一条规定:妻子如果将丈夫告上法庭,就算丈夫有罪的话,妻子也得被判处坐牢两年。

清照在状告张汝舟之前,想必早就了解到这条法规,但她宁愿冒着坐牢的风险,也誓要与张汝舟纰(pi1)离。她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来状告其夫,可见早已抱定了玉石俱焚的决心。

 

47、

张汝舟被流放之后,按照相关法规,清照也因此锒铛入狱。值得庆幸的是,得知她的不幸遭遇后,朝中不少高官都生出了同情之心,他们有些人本来就是李格非或赵明诚的旧识,这时便纷纷向清照伸出了援手。其中有一位叫綦崇礼的翰林学士,是赵明诚的远房亲戚,出的力尤其多。

其实清照在朝中还有不少故旧,比如宰相秦桧。清照的生母是宋神宗时期宰相王珪(gui1)的侄女,她有个侄女也姓王,嫁给了秦桧(hui4)。这样算来,秦桧的妻子和清照是表姐妹的关系,秦桧则是其表姐夫。但并未有任何证据显明,清照因状告张汝舟身陷囹圄时,得到过秦桧夫妇的帮助,反而是关系更远的綦崇礼,不遗余力地出手相助这位落难的才女。正是在他的奔走呼吁下,清照在牢中仅仅被关了九天,就被放了出来。

 

48、

自称逢赌必胜的“赌圣”清照,这次却彻底赌输了。失败的婚姻里,两个人都是输家。张汝舟输掉了官职,清照则输掉了所谓的“晚节”。

作为一个“赌徒”,这一次她愿赌服输。宁愿赔上自己的声誉,也要摆脱噩梦般的婚姻。一场错嫁,让她在耻辱中度过一百天,更让她成为众人耻笑的对象。

 

众口铄金

49、

清照孀居三年后再嫁,不过百日后就决然上诉,状告亲夫,让当时保守的舆论为之哗然,引来了众多的冷嘲热讽:

胡仔在《苕(tiao2)溪渔隐丛话》中说:“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qi2)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zang3)侩(kuai4)之下才。’传者无不笑之。

王灼(zhuo2)则在《碧鸡漫志》中说她:“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

晁(chao2)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她:“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zu2)。

朱彧(yu4)在《萍州可谈》中评价说:“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

这些都是宋代的人对她的评价,可见,在当时,清照再嫁并讼离之事已广为人知,并成了文人圈中的一个笑话。

 

50、

其实女子再嫁在当时是件很平常的事,宋时风气虽不如唐朝时开明,却也没有明清时那样礼教森严。尽管程朱理学已经萌芽,理学家程颐针对寡妇能否再嫁曾说:“饿死之事极小,失节之事极大。”司马光也说过:“贞女不事二夫。”但这样的贞节观并未成为主流,整体来说,宋人对于女子再嫁之事还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两宋时期,从士大夫家庭到百姓人家,妇女再嫁、改嫁的事件俯拾即是,甚至皇帝的妃子也有改嫁的,如宋光宗有个姓张的贵妃就“出嫁于民间”。宋史专家张邦炜(wei3)通过对南宋人洪迈《夷坚志》所记事例的统计,结果发现:“单单一部《夷坚志》中所载宋代妇女改嫁的事竟达六十一例之多,其中再嫁者五十五人,三嫁者六人。这虽属管中窥豹,但由此亦可想见其时社会风尚之一斑。”

 

51、

宋代的社会风气并不以再嫁为耻,对再嫁妇女也往往抱以同情和理解。王安石的儿子王雱(pang1)性格急躁易怒,妻子饱受其苦,王安石怜惜儿媳,劝儿子和她离婚,并专门找了一家合适的人家,将儿媳改嫁到那一家去。

就连说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程颐,行动上也并不反对妇女再嫁。程颐有一个侄女成了寡妇,程父帮她再嫁。程颐因此盛赞父亲“嫁遣孤女,必尽其力”。

即使是皇室,对改嫁的女性也并无歧视。四川妇人刘娥,原是银匠龚美之妻,随夫入京后,因家中贫穷,龚美做主将她献给了王府。那刘娥改嫁给谁了?襄王赵元侃。后元侃当上皇帝,是为宋真宗,刘氏则册封为皇后。仁宗皇后曹氏也是改嫁女,原嫁与李家,但新婚之夜丈夫逃婚,曹氏后来选纳入宫,顺利地晋封为后。

 

52、

宋朝的法律也没有任何压制女性改嫁权利的条文,只是禁止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这些行为在任何时代都是应该予以限制的。

清照再适张汝舟时,赵明诚已去世三年,她的改嫁,既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合法的。既然如此,那为何会遭致同时代人的“群嘲”?

说起来,怪只怪清照才气太高、锋芒太露了。有道是“才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清照以一女子之身,闯入了男人专有的文学禁地,还以她的高超才华在创作上压倒须眉。她敢于说,敢于笑,敢于和男人们争锋,敢于作《词论》讥评词坛大家,连苏轼、欧阳修等文学耆宿都不放在眼里。

 

53、

国破之后,她嘲讽南宋君臣们“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不知让多少须眉男儿为之汗颜。她甚至敢于指名道姓地讥笑朝中有地位的权贵,就在绍兴二年的春天,新科状元张子韶(九成)对策有“桂子飘香”之语,李清照就嘲笑他说:“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讽谕张九成和柳永一样格调不高,当事人佩服其对仗工整的同时,心中却是切齿忌恨。

清照的狂傲叛逆,可能早就让很多人不以为然甚至怀恨在心,是以一等到她遭遇不幸,有些人就不仅不报以同情,反而变本加厉地加以耻笑。

 

54、

清照的所作所为,确实和那些温柔和顺的大家闺秀不同,也和那些恪守规范的世家才媛不同。比如状告其夫“妄增举数入官”之举,在当时肯定是惊世骇俗的。宋时有关婚姻的法例,都明显地偏向于男性,一旦有女子敢于挑战男权社会的规则,自然会引起男性的非议和攻击。清照之所以为时人诟病,不是因为再嫁,而是因为“闪离”和讼夫。

众口铄金,人言可畏。清照早就预料到了自己将会成为流言的靶子,在致綦(qi2)崇礼的答谢信中,她说过这样一番话:“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可清照就是清照,即便“败德败名”,即便她早已预料到“难逃万世之讥”,她也决意不肯逆来顺受,而是要以决绝的方式,来让折辱过她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55、

她是清醒的,也是勇敢的,这样的清醒和勇敢,在那个奉行男尊女卑的社会是多么难得。张汝舟的拳头没有使她屈服,纷纷扬扬的流言同样也摧毁不了她。在那个男性掌握绝对话语权的时代里,她以一次次绝不屈服的抗争,来维护自己身为女性应有的尊严和体面。

这样看来,清照真是一个争取婚姻平等自由的先行者,先行者往往都是孤独的,不仅得不到时人的谅解,连后世的人也会加以曲解。

到了明清时,突然兴起了一股为清照改嫁“辩诬”之风,不少学者纷纷为清照辩护,说她不可能改嫁,所谓再嫁和讼离,纯属宋人无中生有,造谣捏造。

 

56、

在明代,一位名叫徐勃的学者最先提出李清照改嫁不可信,他的推论主要是基于李清照年老,且为官宦世家出身,是不可能改嫁的。清人卢见、吴衡照、俞正燮(xie4)等均附和此说,支持清照并未再嫁的观点,他们的理由不外这几个方面:

其一,清照南渡后年岁已老,不可能再嫁;

其二,清照出身书香之家,身为大家名媛,不可能做出这种有辱门风的事来;

其三,清照和明诚夫妻恩爱,不可能再适他人,如卢见就曾说:“观其(清照)洊(jian4)经丧乱,犹复爱惜一二不全卷轴,如获头目,如见故人,其惓惓德夫(赵明诚字)若是,安有一旦忍相背负之理。”

 

57、

从宋元至明清,清照在文人心目中的形象日趋完美,他们奋力为之辩护,正是为了刻意维护心中偶像的神圣。在他们看来,清照再嫁张汝舟,就是对赵明诚的背叛,这样的行为,就是伤风败俗。

这样的言论,听似振振有词,实则不合情理。清照再嫁张汝舟,离明诚去世已三年,何来背叛之说?认为清照与明诚恩爱,就必须为之守节,又是何等迂腐的观念。至于造谣之说,胡仔等人,均是宋时名流,不太可能众口一词地诬陷清照,以清照的个性,如果真的被人造谣,她应该早就出来辩驳了,哪里还需要后世之人为她鸣冤。

 

58、

徐勃等人,是将明清人极端的贞节观强加在宋代的李清照身上。在他们看来,夫死后不能守节,就是清照生平的一大污点,只有洗清这一污点,才能还偶像以清白之身。

其实清照何错之有?按照现代人的观念来看,她暮年再嫁,是对于爱、对于美好婚姻的勇敢追求;讼夫闪离,则是为了摆脱痛苦的家庭生活。对于爱情和婚姻,她是个理想主义者,绝不因为自己年老而将就。

 

59、如果说她有错的话,只不过错在识人不明,上了奸险之徒的当。但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就立即设法抽身而去,这样过人的勇气、这样坚定的态度,即使是在现代女子中也不多见。在现代人看来,她在此事中展现出的胆识和智慧,于她本人的形象不仅无损,反而是一种增色。

那些为她“辩诬”的人,其实是他们自己的眼睛被偏见所蒙蔽了,才会将再嫁之事看成她的污点,他们才应该清洗一下心中的污秽。

 

60、

在这类人的心目中,他们倾向于将清照塑造成一个纯洁无瑕的圣女,一个守节终生的贞女,一个温柔和顺的淑女。这样的“维护”,看似是对清照形象的美化,实际上是一种矮化和驯化。真实的清照并不如他们想象中那样完美,却有血有肉、敢爱敢恨,从不违背自己的内心,这样的她,才真正当得起“千古第一才女”的称号。

文学一道,末流者拼的是文字技巧,高手们对决的都是胸襟气度。如果没有这份过人的胆识和鲜明的个性,清照的作品也不会像星光般熠熠生辉,自宋时闪耀至今。

 

心系家国

61、

从绍兴二年夏天到九月,不过百日之内,清照就经历了再嫁、讼离、入狱这一连串风波,还受到了积毁销骨般的讥笑。

造化的确弄人,上天给了她太过幸运的前半生,又给了她太过不幸的后半生。从南渡至今,清照已经是历劫之身,可她并没有被自身的不幸打倒,只要一有喘息的空间,就会从命运的泥沼中爬起来。

 

62、

绍兴二年的秋天,好不容易摆脱了小人张汝舟,又正逢大病初愈,清照如释重负,心情格外轻松,有一首《山花子》写的就是病后光景: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词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yun4)藉,木樨花。

南渡以后,清照的作品中多危苦之词,如果说花和酒是她昔日时光的两大主题,那么贫和病就是她晚年生活的两道印记。

 

63、

这首《山花子》却是难得的轻快之作,可能是久病初愈,她的心情如拨云见日,分外怡然自得。病后形容清减,白发萧疏,她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好兴致,病情稍微有点起色,就躺在床上卧看一轮残月映照在窗纱之上。

由于久病缠身,清照的身子还较为虚弱,于是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食用,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豆蔻熟水,是一种药汤,性温,味辛,有去湿和胃的作用,陈元靓《事林广记》别集卷七之《豆蔻熟水》详细记载了其制法:“夏月凡造熟水,先倾百盏滚汤在瓶器内,然后将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则香倍矣……白豆蔻壳拣净,投入沸汤瓶中,密封片时用之,极妙。每次用七个足矣。不可多用,多则香浊。”

 

64、

清照是煎茶高手,平时喜欢分茶为乐,因病中体虚,此时只好以药代茶,豆蔻自有一种清香冷冽的气味,煎水之乐,并不亚于分茶。想深夜此时,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

下片转入白天,“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一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病体虚弱,只得躺在床上,恰好有了难得的闲暇,可以看点闲书来消磨时光;下雨本来令人心烦,但对一个成天闲散在家的人说来,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却也较平时别有一种情趣。

 

65、

末句写木樨花,木樨即桂花,临安城内遍植桂树,一到秋天,满城飘香。清照病卧家中,无法踏月寻桂,只能躺在床上静静观赏。“终日向人多酝藉”,将木樨写得格外多情,仿佛知道她病中寂寞,特意前来陪伴。

此词写病后境况,并无一点衰飒气象,而是洋溢着一种乐观主义情调,充满了浓郁热情的生活气息。

清照的生命力真是顽强啊,就像门前的木樨树一样,尽管雨藉风揉,仍有暗香幽幽。古往今来的大诗人、大文豪,基本都是生命力充沛的人,唯其充沛,情感才丰厚,才能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才能写出饱含生之兴味的作品来。

 

66、

李白晚年误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被唐肃宗发配到夜郎,一路上长途奔波,受尽劳顿,可一旦从半途上被召回,他马上意气风发,写下了生平第一快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谁能想到,如此轻快喜悦的作品,居然出自一个刚获大赦的诗人之手呢。

苏轼因卷入了新旧党争,后半生被一贬再贬,从黄州、惠州一直贬到了海角天涯的儋(dan1)州(在海南岛上),在黄州,他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名作,在惠州,他自得其乐地写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到了儋州这样的蛮荒之地,仍然兴致勃勃地感叹说“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67、

清照虽在《词论》中对苏轼这位前辈学者不甚服膺,可说到性格之倔强、心胸之豁达,她确实和东坡先生不无相似之处,难怪后人称赞她为“闺阁中之苏辛”。他们当然也会失意落魄,也曾伤心绝望,可他们一边承担着命运赋予的苦难,一边也没忘了享受生活赐予的喜悦。正是这种异乎常人的生命力,给了他们超乎常人的体验与感受,也为他们的作品注入了勃勃生机。

在贫病交加的困境中,清照仍然饱含着对生活的热情,也仍然牵挂着国家的安危。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六月,也就是她离婚后的第二年,宋高宗赵构终于抵不住朝中众臣的恳求,决定派使臣去金国探望一下被囚禁的徽、钦二帝。此时的金国成了虎狼之地,人人避之不及,出使的危险系数极高。幸好,北宋名相韩琦(qi2)的曾孙、时任枢密院副长官的韩肖胄自告奋勇,愿意担此重任,高宗应其所请,派其为正使,给事中胡松年为副使。

 

68、

韩肖胄、胡松年即将出使的消息传来,清照不由得大为振奋。李家原就和韩家是世交,清照的爷爷和父亲都出自韩琦(qi2)门下,只是近年来家道沦落,故清照自称已不敢攀交,可得知二公的壮举,还是忍不住挥笔写下古诗、律诗各一首,为韩、胡二公壮行,这就是《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二首)》:

其一

三年夏六月,天子视朝久。凝旒(liu2)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

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四岳佥(qian1)曰俞,臣下帝所知。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

嘉祐与建中,为政有皋(gao1)虁(kui2)。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

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公拜手稽(qi3)首,受命白玉墀。

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单于定稽(qi3)颡(sang3),侍子当来迎。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

或取犬马血,与结天日盟。

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势急。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闾阎嫠(li2)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

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生。

露布词成马犹倚,崤(xiao2)函关出鸡未鸣。巧匠何曾弃樗(chu1)栎,刍(chu2)荛(rao2)之言或有益。

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消息。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

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嫠(li2)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pou2)土。

其二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e4)楼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69、

其一是一首长达八十句的杂言古体诗,上半首是五言,下半首是七言,堪称清照生平第一长诗,所以全文录于此。

清照并不是一个政治家,甚至从未有过涉足官场的经历,可她却能以政治家的眼力,对当时的局势进行一针见血的分析。

从两首诗来看,清照毫无疑问是支持朝廷收复失地、反击侵略的。据说韩肖胄和胡松年出使前,高宗曾对他们说:“卿等此行,不须与人计较言语,卑词厚礼,朕且不惮,岁币、岁贡之类不须较。”对高宗这种一味求和的做法,清照并不赞成,是以在诗中说:“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此处句句都是反语,辛辣地讽刺了高宗等人卑屈求和的奴颜媚骨,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70、

对于韩、胡二公不畏风险出使的壮举,清照则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赞美。明诚的一位妹夫傅察,就是在出使金国时不屈身亡的,对于势力弱小的南宋使臣来说,此去等于龙潭虎穴走一遭。清照为使臣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忠义所感动,称赞他们“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的大无畏精神,勉励他们像韩信忠于汉室、荆轲勇于赴难那样,完成出使任务。

清照挥动着如椽(chuan2)巨笔,写下了不无辛酸而又豪气干云的句子:“闾阎嫠(li2)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pou2)土。”

 

71、

清照此时,只不过是一个流落民间、无依无靠的寡妇(“闾阎嫠(li2)妇”),却不惜呕心沥血,写就此诗献给韩公,提醒他金人本是虎狼之性,一定要多加防范。最后几句是对自己近况的描述,南渡不过区区数年,她已经沦落到与流民为伍。她日夜牵挂着北方的故乡,只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回到齐鲁大地,去拜祭祖先的坟墓。

“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pou2)土”,这是一个流亡女子饱含着血泪的悲呼,也是一个北地遗民还我河山的呐喊,既含锥心刺骨的悲痛,又具气贯长虹的豪情,字字泣血的诗句之中,澎湃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激情。

能写出这样的诗,说明清照已经从一己的悲欢之中超脱出来,将个人沉浮和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正是她高出一般女性诗人的地方。

 

 

— 完 —

 

此本为粉丝福利剧本,关注作者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