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355】 读物本·【鲸日读物】233

作者:戏鲸-小河神
排行: 戏鲸榜NO.20+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3877
3
5
0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节选新闻稿件均已得到人民网授权,每日更新,仅用于本平台读物练习,禁止其他一切转载及二改行为。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10-25 11:43:46
更新时间2023-10-25 11:43:57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鲸日读物 | 233

人民网授权,仅用于本平台读物练习,禁止其他一切转载及二改行为。

 

一、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历史文脉

 

  1. “心相约,梦闪耀”。10月22日晚,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在浙江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隆重举行。用“金桂花冠”向每一名运动员传递“逐梦折桂、舍我其谁”的美好寓意,以“金石篆刻”的艺术化表现诠释残疾运动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拼搏精神,运动员入场时不同季节、不同风格的西湖十景借助地屏和网幕惊艳亮相……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充满东方美学的艺术构思,传递诗情画意的“中国式浪漫”,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盛大气象。

 

  2. 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传统因创新而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强调“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既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内在要求。

 

  3. 历史长河,奔流浩荡;文脉传承,弦歌不辍。中华文明经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文旅行业加速复苏,传统文化之风劲吹。在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游客们在古色古香的院落中听评弹、看演出;在重庆,非遗民俗展精彩不断,万盛金桥吹打、酉阳土家族摆手舞等表演让游客感叹不虚此行;在江西龙虎山景区,团扇、灯笼等现场手作和独竹水上漂等传统技艺惊艳亮相。人们在一个个文旅项目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文脉绵延,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当然,守正不是守旧,更不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是需要与创新相结合。事实上,只有在创新基础上守正,才能与时代同发展、共进步;只有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才不会偏离方向。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固守正,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同时又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恪守正道、革故鼎新观念的传承和弘扬,也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5. 如何守正创新?关键就在于,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切身体验之中。近年来,从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系列文具、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等文创产品广受欢迎,到《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等蕴含中华文化气度风范的作品不断涌现,再到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广东潮州牌坊街等“老街巷”变为“新地标”,一个个案例无不启示我们: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6. 比甲骨文更早的贾湖刻符龟甲,镌刻历史“骨相”的殷商卜骨,辛弃疾、赵孟頫、祝允明真迹……中秋国庆假期,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每天吸引约1.7万人前来观展,80%以上为年轻观众。今天,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也对文化建设有了更多期待。“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

(作者:林翊岚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二、坚定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行动派

 

  1. 共建“一带一路”既要凝聚合作理念,更要采取实际行动。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明确了新方向、开辟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动力,再次证明中国既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行动派。

 

  2. “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习近平主席宣布的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既有具体目标,也有重要合作倡议和制度性安排,为共同开创繁荣发展前景注入了信心和力量。“振奋人心,鼓舞着每一名共建‘一带一路’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充分感受到中国对务实合作的坚持、对共享机遇的承诺”“为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供了思想和路径指引”……八项行动符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符合共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引起各方的强烈共鸣。

 

  3. 八项行动凝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合力。共建国家通过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形成政策协调、规划对接的合力,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将每年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中方将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中方将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践行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汇聚发展的正能量。国际人士表示,这些举措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投资,为全球经济增长开辟新空间,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作出新贡献。

 

  4. 八项行动聚焦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发展。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方将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支持;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未来5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100家;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和对话,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会同合作伙伴发布《“一带一路”廉洁建设成效与展望》,推出《“一带一路”廉洁建设高级原则》。国际舆论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在数字、绿色等领域的发展为各国经济增长、合作共赢和共同繁荣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图景”。

 

  5. 八项行动完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中方将同共建“一带一路”各国加强能源、税收、金融、绿色发展、减灾、反腐败、智库、媒体、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继续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成立高峰论坛秘书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席声明》显示,中国已与合作伙伴在20多个领域建立了多边对话合作平台。这些举措将为推动机制建设和项目落地发挥重要作用。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所长基里尔·巴巴耶夫表示,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将令“共建‘一带一路’未来成绩单更加亮眼”。

 

  6. “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正值风华正茂,务当昂扬奋进,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只要各方坚持做行动派,共建“一带一路”必将迎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三、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新征程上,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抓实抓细。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有利于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抓细的一项重要举措。

 

  2. 用鲜活故事滋润人心。讲一个好故事,让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思想、理念、情感等潜移默化地对受众产生影响,可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善于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故事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传递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红军长征途中的“彝海结盟”到抗日战争中成立回民支队,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积淀着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丰富故事素材。今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不断巩固,体现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故事更加精彩鲜活。要联通历史与现实,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生动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讲清楚各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必然,讲清楚各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重要优势,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由各族人民共同讲述。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要解决好由谁来讲的问题。讲述者熟悉受众心理,就容易找到与受众的情感共鸣点,让故事打动人心、深入人心。这就需要各族人民都来当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讲述者,奏响各民族共话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合唱。比如,加快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引导他们创作更多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文艺作品。电影、电视等历来在讲述中国故事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在电影、电视创作中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文艺人才以主创身份参与创作,形成各民族共同参与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机制,努力以更加契合各民族受众习惯的形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4. 以媒体融合发展提升效果。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新月异,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快速发展,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要继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牢牢把握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舆论主导权。以影视、动漫、游戏、短视频等为载体,运用现代视听技术打造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新媒体产品,利用新媒体矩阵进行互动式、立体式、沉浸式传播,让互联网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把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作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国际传播的工作着力点,向世界更好展现我国各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以及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客观实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

(作者:李 安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更多新闻练习读物,请关注戏鲸-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