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855】
读物本·陇上诗书 65至68
作者:🌻玲妹妹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6956
8
1
9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苏轼最“俗”的一首冬雪诗,短短56字,温暖了整个寒冬 晚唐诗人的一首七律,写尽了冬日的闲适和美好,生活气息浓厚 两首经典宋诗,写尽梅花神韵,冬日最雅之事莫过于探梅 陆游:一首诗写尽岁月静好,腊月所求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5-07 11:49:35
更新时间2024-05-07 18:09:54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摘自网络,仅供练习使用,不作商用,如侵联删。

陇上诗书 65

苏轼最“俗”的一首冬雪诗,短短56字,温暖了整个寒冬

1.

今年黄州,大雪盈尺。吾方种麦东坡,得此固我所喜。但舍外无薪米者,亦为之耿耿不寐,悲夫!——《书雪》

今年的黄州,天气格外寒冷,积雪深一尺有余。“我”刚好在东坡种了小麦,瑞雪兆丰年,大雪对“我”来说是好事。可一想到门外那些没有薪米的穷苦百姓,“我”就耿耿不寐,他们该怎么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呢?(苏轼的爱民之心跃然纸上。)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他有了固定的居所,还在东坡开垦了土地,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农人生活。

除了上面的《书雪》,他还写下了好几首咏雪诗词。

词如《江神子·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2.

诗如今天和朋友们分享的《雪后到乾明寺遂宿》,这首诗无比治愈,句句明快,读后心情愉悦,温暖了整个冬天。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宋.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这首诗相对于苏轼其他经典诗作较为逊色,但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了解他在黄州生活期间的精神状态。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用了很短的时间,心境和人生观就有了质的改变,自愈力惊人。身处逆境,依然童心未泯、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着实让人钦佩万分。

3.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乾明寺的山门外,白雪满山,发出耀眼的光芒,刺的人眼睛都睁不开,就连那马儿也受到了惊吓。“我”游兴高涨,踏雪游览乾明寺,门前的石阶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

首联写的是大雪过后到访乾明寺。

第一句是诗人在山门前的所见,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山光耀眼。耀眼到何种程度呢?马儿受到了惊吓,这就间接交代了雪之大、雪之壮观。

这里的“马亦惊”可不是虚构,因为我小时候在老家放牛,雨季时连着20多天都不会有太阳,等太阳出来的时候,牛很容易受到惊吓,四处乱跑,发疯似的。还有大雪之夜,家里的牛和鸡也很难安静,整夜叫个不停。

第二句写出了赏雪的急切心情。雪后的乾明寺,诗人是第一位到访者,回头一看一串串脚印留在了积雪的台阶上。

一个“我先行”可见诗人内心是多么急切,不仅说明诗人来得很早,还强调了诗人对雪景的喜爱之情。首联就将读者带到了一个十分洁净的雪的世界,让人眼前一亮。

4.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雪花误入乾明寺,就好像那长春苑的繁花一样,月出云端,皎洁的月光和白雪交相辉映,乾明寺就像不夜城一样灯火通明。

颔联写的是寺内景。长春苑和不夜城这里指的是乾明寺。

第一句写的是白天之所见。让人不由得想起岑参笔下的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为何要用一个”误”字呢?说明正值严冬,梨花是不当开,很恰当。

第二句写的是晚上的景致。乾明寺在天上的朗月和地上的白雪的映照下,宛如白昼。儿时,大雪之夜宛如白昼很是常见,想来和我有相同经历的定不在少数。有了这种经历,也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诗了。

5.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绝不容许牛羊来践踏这纤尘不染的、至洁的银雪世界,等到雪后天晴,“我”还要静静地观赏枝头的鸟雀欢喜弄晴呢。

颈联写的是对雪景之热爱。

诗人不喜欢牛羊践踏这雪白的世界,更喜欢雪后鸟雀在枝头的欢鸣。

清朝纪晓岚评价这句很是俗气,我个人倒是觉得牛羊地出现很接地气。这和诗人彼时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联,为了糊口,耕田种地、养牛养羊不可缺少。

如果说出句很接地气,那么对句则饱含诗意。一个“且看”说明这是诗人的想象,鸦雀戏耍于千树万树梨花间,生机勃勃,诗意满满。

6.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雪景这么美,“我”又怎么舍得离去呢?“我”要携带被褥在寺里留宿,等到明天清早,旭日东升,天气稍暖,好听那大雪消融时摧檐泻竹的美妙声音。

第一句写的是留宿寺内,第二句就马上交代了留宿的原因。

诗人期待着,睡在僧榻上,听着雪从竹间泻落的声音;次日,天气回暖,积雪消融,听着雪水缓缓流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

通读全诗就会发现,原来苏轼是如此可爱。从“我先行”的欢喜到“未许牛羊伤至洁”的一股“傻劲”,确实让人记忆深刻。

或许,这首诗算不上苏轼最好的诗作,但却最治愈人心,温暖了整个寒冬。

从居庙堂之高,到处江湖之远,苏轼并没有因为灾难而变得一蹶不振。他刚脱下了朝服,就穿上了草鞋。晴耕雨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种菜、修塘之余,还有心心情赏雪,怎能不感动人呢?或许,这就是我们喜欢苏轼的原因。

陇上诗书 66

晚唐诗人的一首七律,写尽了冬日的闲适和美好,生活气息浓厚

7.

泾溪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意思是,泾溪里面石险浪急,人们渡河时小心谨慎,所以一年到头很少听到有人沉水而亡,恰恰是那些看起来水流平缓的地方,却经常听到有人遇难的声音。

这首诗是晚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所作,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哲理诗。生活就是这样,路难行时每一步都走的小心翼翼,一般不会有太大的跟头,顺风顺水时却因放松警惕,反而狠狠地摔了一跤。

杜荀鹤,晚唐著名诗人。相传是杜牧的私生子,大概率是后人编造,不可信。他出身寒微,多次科考不第。后来遇到朱温,因“争表梁王造化功”的马屁诗而被朱温点为进士,且授翰林学士。这是杜荀鹤人生最大的污点,可面对这样一个恶魔般的皇帝,他没有选择的余地,活命并没有错。有了官职不过一年左右的时间,他就因病而亡,未及花甲。

8.

身处晚唐那个大动荡的时代,他选择了和好友罗隐一样的人生道路:坚定不移履行儒生的职责,通过诗文为民发声,难能可贵。

比如《蚕妇》:“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脸色腊黄,没有光泽,更不知什么是人间荣华。说我年年养蚕非常辛苦,可身上穿的却是粗麻布衣。

比如《春宫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称道,甚至被誉为“唐第一宫词”。

除了哲理诗、现实主义诗作以及宫词以外,他笔下也有寄情山水之作,比如《冬末同友人泛潇湘》,全篇8句皆是妙笔,颔联尤其出色。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唐·杜荀鹤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9.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腊月将尽,什么地方是泛舟的好去处呢?最能让人诗兴大发的当属潇湘了。

诗的首联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采用的是问答形式。紧扣诗题。

残腊:腊月将尽之时。吟:吟诗。

首联诗意一目了然,似乎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可仔细品读就会发现里面暗含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这些字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写心情,但诗人的心情已经溢于言表了。

另外,“残腊”和“潇湘”看起来很是普通却值得细细品味。岁末本就容易想到时光之流逝,极易生出感慨,而“潇湘”之地历来是迁客骚人聚集之地。两个词都含有悲凉之情,可诗人却说“潇湘”是“泛舟”的好去处和“最多吟兴”,足见诗人的胸襟是多么开阔啊!这就为全诗奠定了豁达的情感基础。

10.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靠近船只买的鱼更加鲜美,踏着大雪打来的酒格外香醇绵厚。

相对于首联,颔联就具体多了,紧承首联的“泛舟”展开叙述。

上面我说诗人的心情很是愉悦,具体就表现在颔联“就船买鱼”和“踏雪沽酒”两个生动的画面中。

出句写的是诗人泛舟买鱼,生活气息浓厚,满满的人间烟火。有江、有船、有人、还有肥美鲜活的鱼儿,每一个物象都是那么生动、那么活灵活现。读后一幅江边集市图呈现在你我面前,既有丰富的颜色,更有接地气的叫卖声。

对句进一步添加了雪和酒这两个物象,通过踏雪沽酒这个行动,从侧面体现出诗人彼时的心情很是愉快,悠闲自在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一个“偏”和“倍”两个副词,将这种心情的愉悦无限放大,感染力极强。

11.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深夜时分,可以听到岳麓山传来的猿鸣声,大雁感知到了春的气息,飞离回雁峰,前往北方。

颈联继续从细节上临摹,前一句从听觉上丰盈,后一句则兼有视觉和听觉两重效果。

猿鸣是潇湘之地特有的一种现象,是诗人的听觉。夜深,还伴有猿鸣声,这两个意象本就是冷色调,猿鸣在古典诗词中更是象征着凄凉、悲伤。深夜听到猿鸣,诗人内心定是不好受的,季节流转,光阴飞逝,想到自己满腹经纶,可多次科考不第,终是没有实现读书人的梦想,蹉跎了岁月。

但诗人并没有因此继续沉沦下去,雁后着一“春”字,情感色彩立刻就有了很大的转折。大雁多出现在秋日,且多和客居、羁旅相连。和“春”结合在一起就多了些许期待和生机。

这里的“雁”严格来说也是诗人的听觉,可一听到雁鸣声就立刻在脑海中浮现出“人字形”或者“一字形”的画面,所以这里的视觉效果是伴随着听觉呈现出来的。

11.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值此之际,更是你我尽赏这大好美景之时,写首新诗好传到那长安城。

剩,更是的意思。诗人赏景时的忘我和闲适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流露出对这美景的充分肯定和喜爱。

可诗人为何要说“裁取新诗入帝乡”呢?他想实现心中的抱负,自然要得到长安城那些显贵的认可,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诗名,从而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抒发闲适、乐观心态的同时,也透露出对科举功名以及仕途的渴望。

前一句照应了诗题中的“同友人泛潇湘”,后一句暗合首联的“吟兴”,首尾相接,布局非常巧妙。

全诗情景交融,布局分明,可谓是难得的佳作、妙笔。

陇上诗书 67

两首经典宋诗,写尽梅花神韵,冬日最雅之事莫过于探梅

12.

​探梅

宋·陆游

半吐幽香特地奇,正如官柳弄黄时。

放翁颇具寻梅眼,可爱南枝爱北枝。‍

陆游对梅花格外偏爱,他笔下的咏梅诗词达到惊人的166首(其中词4首)。每到赏梅时节,他定不会辜负这大好时光,外出探梅、赏梅是他的必修课。

他为何对梅情有独钟呢?想来在众多草木当中,他将梅花视作精神上的知己。梅就像他的一位挚友,彼此陪伴,互相慰藉。

他爱梅极深,赏梅时和梅融为一体,梅即陆游,陆游即梅。他眼中的梅花是不愿媚俗的、是孤独的、是顽强的、更是不忘初心的。陆游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半吐幽香特地奇,正如官柳弄黄时”。梅花半开,隐隐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这种状态可谓是奇绝,妙不可言,恰如那官道上的柳条刚刚萌发鹅黄之色,十分动人。

诗人在第一句就切题,通过描写梅花的形和色对梅花进行了赞美,同时诗人对梅的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13.​

从“半吐”二字可知,诗人见到的梅花是即将开放又未完全开放的状态。这个“半”是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种含蓄美、内敛美、矜持美,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

所以,此时是最佳赏梅时,梅花正当奇绝。再加上缕缕“幽香”,通过嗅觉上的体验,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承句继续临摹梅花的“奇”,诗人将梅花比喻成官道上刚刚萌芽的柳枝。鹅黄新绿,生机勃勃,很是喜人。

韩愈有诗“草色遥看近却无”,之所以这么出名,就在于他写出了将现未现的那种早春特有的朦胧美。陆游这里将梅花比喻成刚刚萌芽的官柳,取得的效果并不比韩愈差。

通过“官柳”二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立体的领略到梅花的奇绝,也能更形象地看到梅花“半吐”之神韵。

14.

“放翁颇具寻梅眼,可爱南枝爱北枝”。‍放翁颇具探梅赏梅的慧眼,是南面的梅花好些呢?还是北面的梅花更好呢?

诗到这里,诗人先是夸赞自己,颇具慧眼,他知道哪里有梅花,也知道什么时候是最佳赏梅季。紧接着转写自己“矛盾”的心理。

面对心爱的梅花,诗人很是“为难”。这就从侧面看出南枝的梅花和北枝的梅花都很美,想要挑出一枝更美的着实很难。

诗人就好像小朋友一样,在面对可口的糖果时,他都想要,这不是贪心,而是童心未泯。足见南北两枝的梅花对他的吸引力之强。

一句“可爱南枝爱北枝”,不仅将诗人可爱纯真的赏梅形象予以临摹,也从侧面将梅花的奇绝呈现了出来,紧紧和上文呼应,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

15.

探  梅

宋·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寒浅暮时。

一树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杨万里和陆游同为南宋文坛的顶梁柱,甚至在整个中华文化史中也是一流的地位。可陆游却说他远不如杨万里:“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这里的诚斋指的就是杨万里。

南宋名臣张浚是杨万里的恩师,他勉励杨万里,做人做学问当“正心诚意”。为了明志,杨万里将自己的书房命名“诚斋”,自号“诚斋”。而他的诗也因清新脱俗、通俗易懂被后人称为“诚斋体”。

相对于陆游来说,杨万里的仕途顺畅了许多,品级也高。27岁进士及第以后,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先后任国字监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职最高到宝谟阁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去世后追赠光禄大夫,从一品的大员。

16.

和陆游一样,杨万里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虽然官职不低,但他的一些爱国主张并没有被朝廷采纳,相反还因为屡次直言而被贬。

当别人使劲浑身解数做官发财时,他却过着几十年如一日的清贫日子。为官所得俸银多用于救助贫苦的百姓,退休后更是只有老屋一隅,仅避风雨。“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身居高位却不失本心,杨万里是真正的君子。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寒浅暮时”。漫步山间,景色怡人,身心悠然自得,这种感觉真得很奇妙,正值日暮,天气格外寒冷。

17.​

首句落笔在诗人身上,不仅介绍了诗人的行动,还刻画出一幅安然闲适的画面。

“山间”两字,既交代了地点,又为下文的梅花出场奠定了基础。

“幽步不胜奇”,除了体现环境的清幽以外,更多的是描写诗人愉快轻松的心境。

承句描写的是天气和时间,“浅暮”一词说明已是黄昏,“深寒”一词指的是天气格外寒冷。可见诗人赏梅的兴致多么高涨,他不在乎黑夜即将来临,也不畏惧严寒。

“深寒”一词还另有深意:仿佛只有极冷的天气才能配得上梅花。天气越是寒冷,梅开得就越热烈,赏梅也就越有情调。

和首句一样,承句也是为梅花的出场做铺垫,同时通过“深寒”一词将梅花不惧严寒的高贵品质烘托了出来。

“一树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一树梅花仅开了一朵,最恼人的是这一朵梅花还在枝头的最高处。

18.

诗的前两句很是平淡,但后两句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诗人并没有按照常理写梅花的形与色,而是抒发自己的情绪。

一路走来,诗人终于看到了梅树,但眼前的一幕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整棵树上,只有一朵梅花开放,且在最高的枝头上,无法仔细观赏。

一个“恼”字,说明诗人有些许遗憾,还有几分懊恼,可见诗人赏梅的时机不对,来的早了。这就和前两句的轻松愉悦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大丰富了诗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加耐品。

诗人并没有因为无法观赏整树梅花而气急败坏,只是有点遗憾和懊恼。他并没有白走一趟,而是看到了那仅有的、最高的一朵梅花。

这就意味着诗人已经比别人更早看到了春的生机,且因为只有一朵而显得格外珍贵。

一朵梅花虽少,但它也告诉诗人春天来了,严寒即将远去,迎接他的将是百花齐放的满园春色。

陇上诗书 68

陆游:一首诗写尽岁月静好,腊月所求不过吃饱穿暖、衣食无忧

19.

虽说最近几年我断断续续研读了数千首诗词,可依旧觉得腹中空空,这也是我经常断更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准备不足会误导读者。除此之外,读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太少,甚至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诗人也了解的不够全面。

比如大诗人陆游。曾经,我认为陆游虽然官职低微,晚年当是不愁吃穿的,可事实并非如此。他晚年所作诗文当中多次提及他吃不饱饭的生活状态。

比如70岁冬日作《蔬食》一诗:今年彻底贫,不复具一肉。日高对空案,肠鸣转车轴。同年夏日,他再作《太息》:太息重太息,吾生谁与归!那知暮景迫,但觉故人稀。今年贫彻底,拟卖旧渔矶。“太息”就是叹息的意思,一年两次“彻底贫”,足见他的日子是并不宽裕。

比如​72岁正月,本是一个喜庆欢乐的日子,陆游却作《寒夜歌》:陆子七十犹穷人,食不足以活妻子,忍饥读书忽白首,行歌拾穗将终身。正月,即使生活困难,为了过年也要准备些许食物,可陆游没有,忍饥读书,养活不了妻儿,甚至捡麦穗充饥,处境十分贫寒。

20.

比如77岁年底,他再作《岁暮贫甚戏书》:食案阑干堆苜蓿,褐衣颠倒著天吾。说家里的食案和栏杆上堆的是采来的苜蓿,身上的衣服也是补丁摞补丁,以致花纹都颠倒了。

比如81岁这年,他作《贫甚戏作绝句》:贷米东村待不回,钵盂过午未曾开。饥肠雷动寻常事,但误生台两鹊来。彼时离陆游去世不到4年的时间了,高龄老人本就体弱,米还要向地主贷,足见他日子是多么清贫。

由此可见,陆游晚年的生活并不富足,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陆游笔下诗文多见野菜的身影,这并不是说他喜欢吃野菜,有粮食又何必经常吃野菜呢?更多的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但陆游毕竟是陆游,他虽然贫寒,却不失豁达乐观。比如他的这首《午饭》:我望天公本自廉,身闲饭足敢求兼。破裘负日茆檐底,一碗藜羹似蜜甜。这里的“藜”就是田地里常见的“灰灰菜”,和王维笔下的“蒸藜炊黍饷东菑”的藜是同一种野菜。穿破衣,吃野菜羹,晒太阳,身闲饭足没有所求。

说了这么多,除了和朋友们分享陆游的晚年生活以外,还和今天解读的诗文有关。了解了这些内容,更能体会到陆游《腊月》这首诗所体现出来的温暖和岁月静好。

腊月

宋·陆游

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

渐动园林兴,顿宽薪炭忧。

山陂泉脉活,村市柳枝柔。

春饼吾何患,嘉蔬日可求。

21.

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

今年冬天,霜轻雪少,腊月里天气和暖,厚厚的重裘让人生厌。

首联直接入题,交代了时令和气候。

江南少雪,即使有雪也是落地即化的那种。霜在北方属于深秋时节,可在江浙一带,腊月却是霜最浓的时候。“少霜雪”说明这是一个暖冬。

“厌重裘”说明不需要厚重的裘衣来抵御寒冷。重裘对应的是轻裘,轻裘自然是抵御寒冷的最佳选择,可不是人人都可以穿的起,这也从侧面见证了陆游日子并不宽裕。

同时,“少霜雪”和“厌重裘”也间接交代了诗人身心上的轻松愉悦。

22.

渐动园林兴,顿宽薪炭忧。

​天气暖和,草木萌动,园林里一派春的气息,甚觉宽慰,不必再为了寒冬缺少薪碳而发愁了。

颔联是诗人的所见、所想,具体临摹了“暖冬”,和首联是因果关系。

一个“渐”用得很是精巧,十分准确地勾勒出了江南腊月的景致。绍兴,地道的江南,虽然这个时节还达不到“春意满园”,但路旁的一些草木确实已经开始发芽了,这不是虚构,而是写实。天气暖和,木炭就用的少,不必过于担忧。

一“兴”一“忧”,字意相反,却是诗人身心轻松的真实体现。有些解读说陆游这里心忧的主角是贫寒的百姓,这种解读表面来看符合陆游一贯的作风,但我觉得有点多虑了,毕竟,诗中并没有其它字词可以佐证这一观点。

23.

山陂泉脉活,村市柳枝柔。

​山坡里,泉水潺潺,未被冰封,村市里,柳枝轻柔,随风吹拂。

颈联继续通过“泉水”和“柳枝”两个物像来刻画“暖冬”。

“山陂”和“村市”这里是诗词中常见的互文手法。并不是说山里的泉水、村市里的柳树,山里也有柳树,村市也有泉水,是到处之意。

所以更准确的译文当是:山间村野,泉水活泛,潺潺流动,柳枝轻柔,随风摇摆。

一个“活”和“柔”,无不显示出春意渐兴,富有生机,春已经离得不远了。同时,也从侧面看出诗人之欢快的心情。

24.

春饼吾何患,嘉蔬日可求。

​家有余粮,我不需要为了春饼而担心,天气暖和,新鲜的蔬菜每天都可以保证。

尾联由点到面,是总写。粮食充足,蔬菜也能保证,必能过个祥和的新年。

我没有来江南时,对江南的冬日可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江南的冬天,菠菜等绿叶蔬菜也能正常生长,暖冬尤甚。

对于古人来说,吃饱穿暖是最重要的事。晚年的陆游,相对于普通百姓衣食尚可,但和那些达官显贵相比就贫穷了很多。辛弃疾拜访陆游,见他生活拮据,想要出钱资助修缮一下房屋,但都被陆游拒绝了。

全诗通俗易懂,虽然没有那般盎然的春意,却处处洋溢着欢乐和喜悦之情,是腊月诗词中的佳作名篇。

—君安—

敬请期待陇上诗书69-72

看到就是缘分,喜欢这个本子的小伙伴们记得点赞+收藏+评论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