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757】
读物本·江南古镇【乌镇】
作者:佳音妙语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4530
34
59
24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乌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文化古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2-11-30 19:54:46
更新时间2022-12-01 18:50:26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习读专用,不作商用 ,如侵即删。

江南古镇--乌镇

【前  言】

1.

乌镇——一个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文化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是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乌镇儿女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安静地生活着,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着幸福生活。2001年,乌镇作为旅游名镇对外开放以来,昔日静静的深街小巷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这个江南小镇一下子声名鹊起,蜚声海内外。

2.

乌镇镇,隶属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地处江浙沪“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乌镇境内水系属太湖流域,河流纵横交织,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乌镇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镇。

3.

乌镇的水温婉含蓄、朴实淡雅,同所有古镇的水一样波澜不惊。水面波光粼粼,像一颗颗星星在晴朗的夜空中慵懒地眨着眼睛。偶有人撑船而过,一竹篙(gāo)撑下去,水面缓缓起了一圈圈涟漪,不急不徐,轻轻地晃开来,幽湿的气息随之流动了起来,给人如梦如幻般的感觉。岸上的房屋向着河的那一面都是统一的木构造,在修建的时候,一部分从岸上延伸到水面上——这与其他水乡的房子很不一样——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撑在河床中,当地人称其为水阁。“

4.

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推开雕花门窗,脚下就是潺潺(chán)的流水了。夜晚,借宿水阁,待到夜深人静,水乡人家的灯火渐渐暗下去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只听水声呢喃间或夹杂一两声船桨划过水面的欸(ēi)乃声,伴着水乡湿润的气息,慢慢地睡去,这才叫真正尝过“枕河”的滋味呢。

在黄磊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似水年华》里面,有句台词:“乌镇是一个让人好想谈恋爱的地方。”乌镇,就像是一个做了千年的梦,淡淡的水墨,轻描淡写在柔柔的宣纸之上。

5.

不是古镇的眼眸,桥是眼上一抹淡淡的眉。乌镇的河面不大,恰好小桥轻卧,杨柳依依。浓郁的水乡古镇风味,在乌镇发挥到了极致。旧时的乌镇,据说百步一桥。据史籍记载,万历年间乌镇有77座桥,康熙年间有124座桥,乾隆时有116座桥,至今仍有39座桥!一座桥就是一个传说,一段历史,一段佳话。乌镇的桥,连接着河的两岸,连接着历史的两端。

6.

斑驳的桥身,淙淙(cóng)的流水,像是一对相伴多年的老夫妻俩,互相依偎在杨柳树下,共同感叹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流逝。逢源双桥、永安桥、挹(yì)秀桥、仁寿桥、应家桥、兴华桥、太平桥。大桥、小桥、石板桥、木桥,有说得出名的,有说不出名的。站在桥上,凭风而立,让人不由得想起杜牧的那两句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7.

乌镇的桥多,乌镇的街巷也多。万历年间有7坊58巷,康熙年间有8坊67巷,乾隆年间有8坊68巷,而今还有39条巷弄。老的街巷一律是长青石板铺成,日久天长,石板渐渐被过往人拉的脚印磨圆,散发出幽幽的光。街道两旁人家的水阁上,翘起的檐角朝向天空,仿佛旧时女儿头上梳着的云鬓(bìn)。有的人家,在檐角的下面高高挂起一串串小巧的红灯笼。酒馆、茶楼的幌子,斜插在水阁与水阁间隔着的白墙上,迎着风儿左右自在地摇晃。

8.

在老街上,各种传统作坊鳞次栉(zhì)比,一家一家细细看过来,不知不觉天就暗了下来。乌镇的街小,小到宽不到盈丈,一副馄饨换个肩挑都困难;小到邻居晒衣裳竹竿搭在对面邻居的窗台上。乌镇的街长,弯弯曲曲地看不到头。乌镇的街韵味也足,听着各种不算大声的吆喝声,闻着临街店铺里飘出来的诱人香味,只有亲身走一走,才能品得十足。

9.

散落在乌镇各个街巷的,还有大大小小的茶馆。与别处不同,乌镇的茶馆大多设在水阁里,一面傍河,一面临街,有一种闹中取静的味道。乌镇茶馆多,是出了名的。乌镇人,无论高官庶民、士绅走卒,都有品茶的习惯。茅盾晚年所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曾写道:“祖父的生活很规律,每天上午,或到本地绅士和富商常去的‘访卢阁’饮茶,或到西园听拍曲。“品茶,成为每一位乌镇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10.

乌镇的茶馆大致分为两等:栅(zhà)头上的茶馆规模都不大,两三间门面,二三十张茶桌,参参差(cēn cī )差地排成两三行,一张长方形的板桌,配上两条狭长的长条凳,相识的人,不相识的人,尽可心随意地坐下,任意地攀谈;中市的茶馆则要气派得多,访卢阁、三益楼、常春楼、一洞天、明月楼、天韵楼、都是有品有位,一式的窗明几净,一式的宽敞舒适,八仙桌取代了小板桌,就连台上说书世人坐的条凳也换成了太师椅,中间的茶几也铺上了红毡毯。

11.

清晨,薄雾袅绕,似蝉衣似纱笼,朦朦胧胧地,将整个水乡古镇变成人间仙境,乡村的美和气息随着晨风飘到镇上,弥漫到镇上角角落落。渐渐地,薄雾散开了,和煦的阳光新鲜地泼洒下来。街上走动的人慢慢多了起来,街坊乡邻来来往往,相互熟识的碰了面少不了几声问候寒暄,软软的乌镇方言透出的是融融的乡情。

12.

河埠上提水洗衣的身影在晨光里随着乌镇的历史晃动了千百年,依然那么矫健和朦胧;河里的水仿佛永远不知疲倦似的,一日复一日地流淌。寻一处僻静些的茶馆,择个临窗的位置坐下,点上一杯乌镇特产杭白菊、三两碟点心,细细品位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水乡风情。窗下桥洞边,扎着蓝印花头巾的船娘在叫:”要船吗……要船吗……“船娘的一声叫唤,千年的水乡古镇从睡梦中醒来,新的一天照例又开始了。

13.

造访久负盛名的水乡乌镇,如果不住在西栅([ zha ])景区之中,感受枕水人家的生活,就等于没有到过乌镇。2001年乌镇的东栅景区对外开放,以及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年就迎来了数10万的游客,创造了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一个奇迹。

14.

而东栅超前的保护开发理念,更被国内外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赞誉为乌镇模式。今日的东栅每天都被旅游团填满,人们匆匆而过,仓促间体验着到此一游的观感。这已经成为了许多知名的江南古镇共同面临的幸福的烦恼。2007年投入10亿元巨资,完全封闭建设了四年之久的乌镇西栅景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号称打破了观光旅游的普遍形态,强调休闲度假的深度体验,在乌镇模式的光环之下,西栅景区又将缔造出一个怎样的江南呢?

15.

经由摆渡船穿过一云雾笼罩的河塘,就进入了乌镇的西栅景区。白墙灰瓦,错落有致的南民居,夹着一条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刹那间,人们已经进入了一条时间的长廊。西栅的民宿就在这长廊的两侧,一侧临街一侧临河,乌镇的民居与许多江南古镇有着共同的格局,令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

16.

对于水阁这种另类的违章建筑,从乌镇走出去的现代文豪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的橹声欸乃( lǔ shēng ǎi nǎi)飘然而过。有人说水阁是乌镇的灵气所在,有了水阁,乌镇的人与水便有了更为亲密的关系。

17.

当运送行李的小船停靠在水阁外时,我们也就更加真切的体会到了水乡生活与水的亲密。住进这架设在水阁之上的房间之中,像茅盾先生一般枕水而眠,聆听橹声欸乃( lǔ shēng ǎi nǎi)飘然而过。推开窗,水乡清新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脾。眼中所见更是无处不在的曼妙风情,有了舒适的住宿环境,人们便可以安心的感受乌镇的水乡风情了。

18.

而这水乡特有的符号,摇橹船,自然是不能错过。摇船几乎是旧时的乌镇人必备的一项技能,这看似简单的重复动作其实是很有难度的。邵云是土生土长的乌镇人,作为乌镇的文化学者,虽然大半辈子都与书本打交道,但那儿时的记忆似乎早已注入了水乡人的血(xuè)脉之中。坐在船中,身体随着船儿一起轻轻的摇晃,眼前的景致也有了韵律般随之摇摆,稍许用心体会水乡的宁静与安详便会悄然袭上头,古时,从运河坐船过来,远远的望见白莲塔雄伟的身姿,就知道乌镇到了。

19.

今天登临复建的白莲塔,运河与古镇的风光尽收眼底,乌镇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在民国以前是浙江与江苏两省交界,嘉兴,湖州,苏州三福错壤之地,乌镇也因此成为了货物集散,商贾云集的重镇。曾经的商船聚集之地,今天依然有舟楫(jí)往来穿梭,不过却变成了游客登船,饱览水乡风情的小小码头。河岸两旁依旧人声鼎沸,时尚酒吧外人们在时光的交错中悠闲的品味着乌镇长达千年的时代变迁。

20.

早在唐代时,乌镇便聚集了10万人口,规模达到周边几个镇的总和,商贾云集,财富所出甲于一郡,居民万家,宛如城府气象,明朝嘉靖年间,一位乌镇的地方官在给朝廷的奏书中自豪的写下来这样的语言。从那时期乌镇便有了江南巨镇的美誉。四通八达的水陆运输,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带动了乌镇的繁荣,许多传统的手工业也因此兴盛。在今日的乌镇,众多行(xíng)将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受到了格外的保护与开发,这让游客们有幸见识了中国古代工艺的神奇之处。

21.

煮茧看似简单,却也需要丰富的经验,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断的调整水的温度。对火候的把握全凭眼力,煮好的茧在冷却过后就可以抽丝了,实在无法想象中国的古人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发现了蚕茧的茧丝可以被完整的抽离出来,又创造性的将其用于纺织的丝线,完成了如此神奇的转换。对待使用如此繁杂的工艺织就而成的纯天然丝线,纺织的工艺自然也是丝毫马虎不得。而当人们真正见识到织造乌锦的花楼机时,其机械构造与工序的复杂程度往往令人惊诧不已。

22.

编织乌锦的大花楼织机足有四五米高,由将近2000个部件构成,需要上下两个人相互配合作业,织造的工艺更是需要100多道工序,极为复杂。织就的乌锦可谓寸锦寸金。在纺织工业化的今天,依然使用传统的手工工艺纺织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乌镇着(zhuó)意保护的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消失的工艺,更是这个古镇曾有的美好回忆。在古时,丝织业与蚕桑业一度成为了乌镇的支柱产业,小小的蚕宝宝身上,寄托了多数乌镇人的希望,乌镇的民间也形成了许多与桑蚕养殖相关的习俗,这是一种当地百姓称之为翘高竿的民间杂技,表演者要攀爬到近20米高的毛竹的顶端,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

23.

在每年清明节前后三日,乌镇当地百姓为祈祷当年养蚕丰收,歌颂蚕花娘娘都会举办隆重的蚕花水会。翘高竿总是这场盛会上最精彩的压轴节目。表演者在十几米高的毛竹的顶端,模仿蚕宝宝上山结茧的动作不停的变换身姿,惊险刺激的场面不时引发观众的惊呼,也就在这阵阵的喝彩声中,人们仿佛回到了乌镇的前世,那个曾经无比繁荣的江南水乡。

24.

每天上午,当清脆的铃声响起的时候,镇上的居民都知道收垃圾的船来了。朱慧根夫妇抬着垃圾桶走向专门的河埠(bù),垃圾桶上的固定编号让收垃圾的工作人员可以严格检查每家每户是否将垃圾按照规定进行了分类?这是一个涉及到多个环节的庞杂系统,系统中的每个人都认真的执行着乌镇旅游公司的规定。作为乌镇人,他们知道眼前这既古朴又整洁的环境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十字形的水道将整个乌镇分割成为东西南北栅,在尚未被保护开发的乌镇南栅,我们看到了乌镇原本的面貌。历史的脚步走到近代,随着传统手工业的衰落,水路交通的转移,乌镇逐渐没落。曾经让乌镇人引以为傲的家乡变得破败不堪。

25.

破的老宅依然在细节之中闪烁出江南巨镇曾有的荣光,倾斜的房屋背后是这些凝结着乌镇历史与文化的民居建筑急需修缮与保护的现状。1999年发生在西栅大街上的一场大火,加快了乌镇保护开发的进程。大多江南的民居建筑建造于清末民初,百年的岁月使得砖木结构的房屋已至垂暮之年,如何延续它们的生命并在新的时代中注入新的活力,甚至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26.

修旧如旧,想尽一切办法保持建筑原有形态,乌镇的古建筑保护严格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乌镇在西栅率先实施了大规模的管线地埋工程。最大程度的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各种现代生活需要被移植进了古老的街区。这样的超前理念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再次受到了广泛关注。

27.

当游客们欣赏着眼前的美景,享受着无处不在的便利时,丝毫不会意识到这个古老的小镇刚刚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造工程。西栅景区之中,许多在都市中已不见踪迹的传统行当(háng dang),遍布于各个角落,水乡原有的生活习俗也被巧妙的布置其中,它们的存在与古镇的建筑景观一起,共同缔造了一个梦幻般的江南古镇。

28.

恍惚间,人们仿佛回到了这个江南巨镇最为繁盛的年代。更(gēng)声响起,灯光照亮了整个景区,绚烂在乌镇夜色,带着如此鲜明的时代印迹,陶醉其中的同时,人们或许会回想起这个江南巨镇的前世今生,它的再次辉煌引发了诸多的思考,人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那些原本看似平常,却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愈显珍贵的文化遗产?

 

 

感谢您的阅读与收藏,

祝顺,愿好,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