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中国艺术】篇贰
1. 《兰亭集序》——夹缝人生,成就纸上风骨
文物档案
帖名:《兰亭集序》
种类:行书
作者:王羲之
创作年代:东晋
字数:324字
备注:原作已佚yì,现存历代诸多摹本中,以唐代冯承素用双钩填墨法而成的最为接近原迹。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神龙本”为纸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江南正是暮春时分,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时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的王羲之,邀请名士谢安、谢万、孙统、孙绰和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举行传统的“祓禊fú xì”习俗。大家列坐在溪流两侧,开始曲水流觞的游戏。将盛了酒的觞从上游漂下,酒杯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便要饮酒赋诗。
清俊的世家贵族们穿着宽袍大袖的衣衫,脚踏木屐,望着眼前云雾缭绕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欣赏着身边清流激湍的淙淙溪水、暖风微吟。他们短暂地忘却了山外的战乱斗争,将身心释放于林泉诗酒之中。一觞一咏之间,四十一个人作了三十七首诗,结成诗集,并请王羲之作序。酒兴正酣的王羲之提笔一气贯之,在蚕茧纸上写下了《兰亭集序》。
3. 第二天酒醒,王羲之看着纸上涂抹修改的痕迹,想再工整地誊抄一遍,却几稿都不复神韵,只得作罢。这幅涂涂抹抹的草稿,以冠绝千古的书法技艺和饱含哲理的优美辞章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书法界的神作。
魏晋时期,字体发展到真(楷)、行、草齐备,笔画变得丰富,结字便易,有了极大的发挥创造空间,文字也渐渐从记录的功能演变出了艺术的功能。于是书法成为上层社会的雅好,涌现出了大批书法家。王羲之则是其中承前启后、巍然卓立的书法革新家。他构筑了书写的顶层设计,以全能的技法、典雅中和的气韵被誉为“书圣”,成为千百年来书法界无可辩驳的第一人,也是后世所有书法家绕不开的高山。
4. 《兰亭集序》集中体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王羲之开发出毛笔“方”的特性,如刷子一般,使得字的线条如飘带般,有了坡度、笔锋和动感。《兰亭集序》运笔以圆转为主,方圆并举,藏锋、露锋并用,笔锋变换自如,极为精到。如“不”字的露锋、回锋流畅切换,“永”字的八法齐备,“夫”字的八面出锋。此外,单字内部或字与字之间以牵丝映带相连,缠绵婉转。笔画线条“肥不剩肉,瘦不露骨”,清丽风流,又穿插跳跃,颇具动感,形成“道媚劲健”的艺术效果。正如后来梁武帝的评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兰亭集序》的结体诡谲多变,同一字形绝不重复,全文二十一个“之”字,个个不同。王羲之通过疏密变化、结构位移、正欹qī开合等变化方式,打破线条的平衡,再通过字体结构重塑平衡美感,设计巧妙,生动多姿。而且多处善用“留白”之美,创造黑色墨迹中的白色空间,少了黑色的压迫感,多了舒朗和稳健。
5. 全文章法自然天成,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自然的气度,有着魏晋士大夫风神蕴藉、优雅飘逸的风骨。
与书法技艺相得益彰的,是内容的字字珠玑,含义隽永。第一部分记叙了兰亭雅集的盛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信可乐也”。此处王羲之情绪平静闲适,行楷的字体整齐流畅。
随后笔锋一转,感慨快乐欢欣会因时光的流逝而倦怠,更会因死亡的到来而终止。这一段由山水自然之乐、悟言寄托之乐转向了生死之悲。“‘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将原写的“哀”字改为更加激烈的“痛”字,用墨浓酽,笔力更劲,彰显着他对生死之痛特别深刻的感触。
6. 接下来王羲之表达了与当时流行的老庄之论不同的生死观和时空哲学,认为将生死等同、夭折长寿等同是虚妄之言,“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并将个体放入历史,情感可以隔空互通,“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部分是涂改最多的,也是思索最多的地方。他从横向的天地万物到纵向的历史长河,在思考中将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玄空做了平衡,成就了《兰亭集序》的技法和精神的自由。
这份自由旷达对王羲之来说实属不易。回顾他的人生,如大浪过江一般经历太多战乱生死,他被时代和家族裹挟在夹缝中,如棋子般被点放,需要经过多少矛盾、伤痛、幻灭,才能挣脱束缚,破茧而出。
7. 王羲之,字逸少,文学家陆机去世的那年,即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他出生于琅琊临沂的王氏家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王谢世家的王家。那是个门阀士族比皇权还要强大的时代,彼时的琅琊王氏虽是名门望族,却还没有到达巅峰。而带领王氏走向辉煌的,本该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
西晋八王之乱后,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乘机南侵,朝廷不稳,民生凋敝。时任丹阳太守的王旷向琅琊王司马睿建议南迁以谋大计。永嘉元年(307年)九月,五岁的王羲之和族人一起,随司马睿第一批南渡过江到达建邺(后改名为建康,今南京)。而王旷因是司马睿的亲信,在司马氏的内斗中,两年后被朝廷派去孤军解救匈奴围攻的壶关。上党之战战事惨烈,部将战死,王旷不知所踪。
8. 王旷的堂兄弟王敦、王导积极联系南方士族为司马睿造势,在西晋灭亡后,拥戴司马睿在江东地区建立了东晋。琅琊王氏从此成为世族首望。作为开国元勋的王导为丞相,王敦为大将军,一内一外,总揽政权兵权,甚至决定着朝堂的安危、皇室的兴替,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失去了父亲的护佑,这份错位的鼎盛对王羲之来说也少了真实的意义。贵族高门也是缩微版的朝堂和江湖,有着远近身份的排位和亲疏炎凉的世态。他和母亲、兄长生活在秦淮河畔乌衣巷的王氏大宅,辛酸冷暖可想而知。幼年的王羲之身患癫痫,弱小无助,受尽冷眼,导致他性格讷涩,内向寡言,敏感倔强。没有温暖的养分,如何向阳而生?外向豪爽都成了奢侈的品格。
9. 除了读书,书法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慰藉。只有黑与白的世界简单而纯粹,任他驰骋其中,释放着孤独而不羁的灵魂。幸好,那是个书画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他得到了书画“江左第一”的叔叔王廙yì的指点,并跟随姨母卫夫人学习书法。
卫夫人名卫铄,是因身体羸弱被蜂拥观看的人群“看杀”的美男子卫玠jiè的姑姑。她师从楷书宗师钟繇yáo,写得一手独创的“簪花小楷”。她教导王羲之书写要领,更教授他笔画心法:“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
夏日的傍晚,天阴将雨,少年王羲之站在广阔的原野上,凝视着地平线上翻滚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气势厚重威猛。他仿佛看到了毛笔上的水墨在纸上慢慢晕染铺开。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千里阵云”的冲击,感受到了书法的视觉力量。
10. 王羲之苦练笔画的基本功,点的力量,横的宽广,竖的坚韧,形成了王羲之的书法底蕴,那是他后来书法形态技法千变万化的基石,也是他对生命的重量、广度和顽强的领悟。
时光匆匆,沉默寡言的王羲之仍然没有引起家族的注意和青睐。直到十三岁那年,他去拜谒名士周顗yǐ。周顗深感王羲之才学超群,十分赞赏。恰逢周顗家中宴请宾客,仆从端上一道名贵的菜肴烤牛心,周顗切下第一片,放到王羲之的碗里。这一举动震惊了满堂宾客,大家纷纷对这个年轻俊秀的少年刮目相看。一片牛心炙,是周顗对后辈的提携,是一个老人对被冷落孩子的眷顾,这份善良温柔了王羲之此后的岁月。
王羲之从此自信陡增,整个人如同脱胎换骨。他口才极佳,善于雄辩,性格也渐渐舒朗旷达,只是依旧耿直、倔强,被世人称为“骨鲠gěng”。
11. 十九岁的时候,王羲之已经名声大振,成为“王门三少年”之一,受到叔伯王导、王敦的器重。当时入仕做官的途径由九品中正制下的门阀操控,以王家的势力,王羲之随时可以出仕。
然而遽jù变再起。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攻入建康,把控朝政。闰十一月,元帝司马睿在惊惧中郁郁而终,太子司马绍继位为明帝。两年后王敦病重身死,叛乱被平定。这场皇权和门阀之间的残酷较量,让王羲之无法置身事外:王导与王敦划清界限,带着族中子弟到台城领罪,以保存家族;追随王敦的从叔父王含被溺死,亲叔叔王廙yì病死;曾给予他温暖的周顗yǐ被王敦杀死,而王导因误会周顗而没有阻止王敦,发出“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后悔喟叹;王敦死后被朝廷开棺戮尸……鲜血淋漓,触目惊心。
12. 政治像一个吸卷生命的旋涡,令王羲之望而生畏。他对仕途产生了抗拒,对生命产生了迷茫。他也开始像当时流于清谈的名士般谈玄论道,淡泊名利,淡泊一切,甚至连婚姻大事也毫不挂怀。当太尉郗chī鉴派人去王导家的东厢房挑选女婿时,其他年轻人都仔细打扮,竭力表现,只有王羲之躺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吃胡饼,不修边幅,淡定自若。结果反被郗鉴选中,将女儿郗璿嫁给了他,留下“坦腹东床”的典故。
典故背后,是王羲之对世情的怀疑、淡漠,也是郗鉴审时度势、综合多方的权衡。流民帅出身的郗鉴因平叛王敦之乱被明帝重用入朝,朝中根基尚浅,故而想与树大根深的王家联姻借势。叛臣王敦的后人自是不予考虑,王导的嫡系子孙又不可企及,出身王旷一支、才名远扬的王羲之便成了首选。
13. 所谓的“东床快婿”,不过是王羲之作为王家的符号,在合适的时间,被放在合适的位置,均衡势力而已。好在郗家也是书法世家,郗璿chī xuán被称为“女中笔仙”,与王羲之倒是天作之合。王羲之的落拓不羁,意外赢得了一生的琴瑟和鸣。
王敦之乱后,王氏家族出现颓势,而颍川庾氏在平叛后急速崛起。明帝皇后的哥哥庾亮成了君王倚重的臣子,在朝中与王导明争暗斗。王导迫切需要族中的优秀子侄出仕为官,他征召王羲之入朝,王羲之借口游历山川躲了出去。
王导情急之下写信催促其赶快回家,并说:“虎豚、虎犊,还斯其如!”虎豚、虎犊是王羲之堂兄弟王彭之和王彪之的乳名,王导说他们像自己的名字一样“如猪,如牛”,不成大器,希望王羲之出来承担振兴家族的责任。
14. 王导的书信令王羲之极为震动,从小被漠视的孩子心底都会有一簇希望被看到、被重视的火苗,何况这几年的玄谈并没有解决他的困惑。王羲之开始犹豫。当岳父郗鉴受王导委托,再次劝说王羲之出仕时,他同意了。在郗鉴的推荐下,二十三岁的王羲之出任秘书郎,掌管朝廷图书典籍。三年之后,以王府友职成为会稽王司马昱的伴读。
咸和九年(334年),王羲之突然收到了王导的对头庾亮的召请。庾亮此时出镇地方,统领六州军事,进为“征西将军”,拥有强大的地方军事权力,与重新掌握朝中大权的王导和郗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关系微妙。他请王羲之到征西将军府中任参军的要职,王羲之明白,自己将再次充当棋子的角色。庾亮重用他,可以示好王家和郗家,且王羲之的性格中正耿直,留他在身边很安全,以王羲之的性格,也不会对王家或郗家言听计从。复杂的政治制衡令王羲之无法拒绝,只能远赴武昌。
15. 庾亮对王羲之极尽赞赏,与他把酒言欢,探讨书法,还给他升了官职,却从不让他接触军机要务,更遑论决断处事。王羲之的政治才能被忽略了,他虽然压抑、不快,却也毫无办法。他夹在门阀斗争的缝隙里,小心谨慎,力求不偏不倚,生怕再次引起血雨腥风。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郗鉴相继去世。第二年,庾亮去世。但是王、庾两家的斗争还没有结束。庾亮统领下的江州是战略要地,庾亮担心自己死后会引起王家争夺,便在临终前推举王羲之做江州刺史,说他“清贵有鉴裁”,以平衡两家在江州的利益分配。
王羲之再次成为弥合矛盾的棋子。但是这次王家并不满足形式上的占据,庾亮死后不久,王羲之的堂兄王允之接任了江州刺史。
16. 王允之是王敦死后成长起来的将才,后来王、庾两家斗争白热化,庾亮的弟弟庾怿yì送了王允之一坛酒,王允之以狗试毒,狗被毒死。事情败露后庾怿为了不牵扯家族,饮毒酒自杀。第二年王允之也意外病逝。
你死我活的斗争让王羲之心生倦怠,他看不到为官的意义。琅琊王氏是他的树荫,也是他的茧房,他空有一腔经邦济世的才能,却只能在那些如丝的利益纠缠中履行棋子的使命。王羲之回到建康,心灰意冷。
江南的雨,丝丝润润,点洒在纸上,将墨汁晕开。王羲之突然意识到,之前被他忽略的竖,才是最有力量的笔画,它以纵向贯穿的柔韧主导了整幅字的气韵,人生不也如此吗?即便无法成就功业,能坚持自己的本心去活一世,不折不媚,也是快事。他开始与自己和解,读书写字,会友弹琴,并喜欢上了养鹅。他喜爱鹅的高洁,也从鹅游动拨掌的姿态汲取了不少书法运笔的灵感。
17. 历经千帆后的开阔体现在书法上,便成了入世的遒劲稳健和出世的飘逸灵秀的完美结合。四十岁以后的王羲之,书法成就冠盖当时,又因不与门阀同流合污的品行,成为当时德高望重的书坛巨擘。
建元二年(344年),两岁的穆帝司马聃dān即位,拜会稽王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司马昱yù成了实际的掌权人。他征召了颇有声望的殷浩入朝,并多次劝说王羲之入朝为官。王羲之答应了,被任命为护军将军。司马昱是他从小陪伴长大的,殷浩又是多年的至交,应当不至于让他再陷入夹缝中为难的境地,王羲之的心中重新燃起了期待。
18. 可是等他入朝,他才知道司马昱和殷浩的蓝图很大,他们要北伐建立功勋,以压制朝堂快速崛起的安西将军桓温的势力。王羲之坚决反对,东晋连年叛乱、争斗,国力不足,北伐只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灾难。更何况,王羲之太了解司马昱和殷浩了,他们的实力远远不足。可是殷浩并不听从。他也曾试图缓解殷浩和桓温的矛盾,不让门阀士族的争斗继续影响朝堂的稳定,殷浩仍然不予理睬。
王羲之终于意识到,没有了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高平郗氏,还会有谯qiáo郡桓氏,朝堂的门阀争斗永远不会停止。他们不管国家民生,只为争权夺利。而他作为琅琊王氏的标杆和招牌,意义仍然是站队跟风,政治投机。这是“骨鲠”的王羲之不会做也不屑做的事。王羲之对仕途的期待幻灭了。
19. 永和五年(349年),王羲之敬爱的姨母卫夫人去世。他痛苦万分,写下风格迥异于其他作品的《姨母帖》。生命短暂,何必再去浪费呢?王羲之坚决请辞,要求去镇守地方。司马昱只好将他改职为“会稽内使”“右军将军”,这便是后人称他作“王右军”的由来。
永和七年(351年),王羲之带着妻子儿女,渡江来到了会稽郡。这里风景秀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繁茂,也是鱼米之乡,还是朝廷的粮草军资储备之地。王羲之决定在这里踏踏实实做点事。清醒实干的他诛翦jiǎn奸吏,力除政弊,开创会稽吏治的清流;他整顿地方治安,组织疏浚运河,保证漕运的安全畅通;他开仓赈灾,宣布“禁酒令”,节约粮食;他劝农示耕,奖励农商,发展经济……他把治世的才华,把汲取到的善良温柔,给了会稽的百姓。
20. 对百姓仁爱的他,自然也会被百姓铭记。会稽的明山秀水到处流传着王右军的故事:他为穷苦老婆婆的竹扇题字,老婆婆积压的扇子一售而空;他为了喜爱的鹅给道士抄写了一天的《道德经》,以经换鹅;他写的字,笔力深厚,入木三分……人们尊敬他,爱戴他,因仰慕前来拜会他的名士摩肩接踵,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万,右司马孙绰,郗家的郗昙,庾家的庾友、庾蕴,桓温之子桓伟,还有名僧支遁等。
当他以道家虚空的态度对待功名,以儒家仁爱的态度对待生活时,便实现了超然的平衡。于是,便有了《兰亭集序》的千古旷达,潇洒和谐。
21. 就在写完《兰亭集序》的那年冬天,殷浩率七万大军大举北伐,果然兵败而归。桓温趁机弹劾,殷浩被废为庶人,告老还乡,整天在家对着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字。司马昱被桓温架空,朝堂再次改换了面目。
第二年,出身太原王氏的王述做了扬州刺史,成了王羲之的上级。王述当年做宛陵县令时收受贿赂,后被查出罪状一千三百条,面对王导的劝阻说出“满足了自会罢休”之语。他生性急躁,曾经用筷子刺鸡蛋,刺不中便把鸡蛋扔到地上又踩又踏,毫无风度。王羲之素来鄙视王述,王述母亲去世后,他几次声称吊唁却又没去,令王述记恨。王述上任后,挟私报复,频频检查会稽刑政,竭尽苛求。王羲之怎能受得了这样的羞辱?
22. 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初九,五十三岁的王羲之带着儿孙来到父母墓前,读着他书写的《告誓文》,发誓再不做官。之后王羲之做出惊世骇俗之举,他辞去官职,寄情山水,只留给世人一个飘然的背影。
那个世道,终究容不下他的清高。
可是正如《兰亭集序》所言,古今可以相通,后人可以感知。他的力量、他的旷达、他的柔韧,都化入了他的书法中,让一千六百多年后的我们,仍能透过字迹,看到他如何将人生的痛苦和幻灭淬炼,成就笔下的飘逸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