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提示】历史类题材演播需符合题材性质,并带有讲述感。
【CV:忘记南京大屠杀,比南京大屠杀本身还要可怕】
第一段:杀戮前的大决战(节选1500字)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畔的枪声,震醒了沉睡的大地。在日本军队的一再挑衅下,中国军队忍无可忍,英勇地开始还击,一连打退了侵略者对宛平县城的三次进攻。这是人民的怒吼,民族的怒吼!中国人民全面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8日凌晨,正在庐山主持军官训练团的蒋介石,在他的牯岭别墅中,接到了北平市市长秦德纯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电报。他随即给北平发去急电:
蒋介石:【可加混响】宛平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这短短的19个字,来之不易。它凝聚了众多的历史教训,汇集了全国人民的赤诚努力。
同是一个蒋介石,将近6年前,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给张学良将军的指示,却是“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个是“固守勿退”,一个是“力避冲突”;一个是“以备事态扩大”,一个是“以免事态扩大”。细微的文字变化,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抉择,包含了6 年 来的风云变幻。历史教育了蒋介石。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同一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发言人:【可加混响】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
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一如既往、光明磊落。 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在抗日的烽火中加快了步伐。
平津军民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英勇抗击日本军队的野蛮侵略。 守卫平津的第二十九军,只有简陋的工事和落后的武器。他们凭着一 腔热血和对民族的忠心,与敌人浴血奋战。日军飞机、大炮的轰炸,使古 都内外,地动山摇。中国军人用血与肉,阻止铁与火的进攻。
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亲自率领部队,挥舞大刀,向敌阵冲去。一串机枪子弹射 来,他身中五弹。赵将军“壮志未酬身先死”。副军长佟麟阁,站在最前 沿指挥战斗。他的生命被日机投下的一枚炸弹夺去。 中国军人,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7月底,平津失陷。
8月第13天,一个不吉祥的日子,日本军队又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点燃了战火。张治中将军毅然率部抵抗,给日军以沉重的回击。震惊世界的淞沪会战爆发了。
在淞沪战场上,中国方面总共投入了70余个师,约70万兵力;日本方面先后投入了9个师团、2个支队和1个旅团,约30万兵力。百万军队,在这里拼搏厮杀。最激烈时,中国军队每小时的伤亡达1000人。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还很少有如此巨大的规模和壮烈的程度。炎黄子孙,在经受着一场血与火的痛苦考验。
差不多在淞沪抗战爆发的同时,北平西北面的南口,又发生了猛烈的战斗。日本人要向山西进攻,入山西,必须敲开南口这扇大门。日军的进攻是立体的,天上、地上一起来。中国军队在恶劣的条件下战斗。他们在自己同伴血肉模糊的尸体中匍匐前进。有的士兵在身上捆一串手榴弹或一包炸药,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敌人的坦克。南口,使敌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9月下旬,刚刚组建不久的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显身手。平型关是一个普通的集镇,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大的名气。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这里成功地伏击了一支日本军队。指挥这次战斗的将领是林彪和聂荣臻。1000多名日军被打死、打伤。在双方装备悬殊的情况下,要消灭日军1000多人,并非易事,八路军因此名震中外。
随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在大的格局上高高地飘扬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而且在局部战场上也出现了国共两党军队的携手合作。在山西忻口战役的战斗序列上,便赫然写着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和国民党将领卫立煌、杨爱源、傅作义的名字。昔日战场上的对手,如今成了抗击民族敌人的兄弟。
10月以后,在江南大地上,又活跃着一支崭新的部队——新四军。这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军队的诞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洪流注进了新的血液。
在山海关外的那一大片土地上,东北人民已经进行了6年的艰苦抗战。松花江上、白山黑水,到处都有东北抗日联军的足迹。他们的人数,虽比不上关内的正规军,但是,在打击日本侵略者和伪满统治者方面,他们的光荣历史却比其他军队要长得多。
“七七”事变以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抗日的烽火已经燃遍了东北、华北和江南大地。历史召唤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来保卫每一寸国土。
卢沟枪声,唤醒了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亿万炎黄子孙,誓以鲜血写就新的光荣历史。
第二段:守军回忆南京大屠杀第一天(节选1500字)
双“十二”过去,13日到来。
13日这个日子真不是什么好日子:拿破仑逼西班牙投降的日子是13日;沙俄军队占领中国旅顺口的日子也是13日;日军占领上海的日子也是13日——这是一个月前的事情。可蒋介石及同僚不曾想到的是,自己的首都——南京的沦陷日又是在13日!对南京人来说,1937年12月13日是个忌日。这一天发生在南京城里城外的惨剧,是整个南京大屠杀的序幕。
13日这一天,对中国守军来说,是个绝命之日,也是日军残暴实施南京大屠杀过程中杀戮人数最多和最集中的一天,主要针对逃出城却没能渡江而不得不滞留在下关江边的那些已经放下枪的中国军人。当数以十万计的守城中国官兵冒死向长江边逃难时,所有人都在急切间忽略了一件要命的事:天堑长江胜于百万雄兵。撤退官兵如潮水般涌至下关之后,突然发现江边根本没有渡江所用的船只,于是只得在下关以西的三汊河和再往东的煤炭港这么几里路之间的长江岸边来回奔跑逃命……沿江的大小船只几乎全被日军击沉, 于是中国官兵们只好千方百计自行渡江,他们从老乡家里抬出一口口棺材,当作渡江木舟,哪知由于想逃命的人太多,一口棺材下水后,总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跳上去相互争夺着往江中划去,结果不出十几米或几百米后就被汹涌江涛翻沉于江心之中,棺材成了无数官兵们葬身于大江的陪葬品——那些溺水的官兵们多数喂了鱼,即使有些侥幸存活者,偏偏又迎来逆江而来的日军舰艇毫不留情地用机枪横扫,于是那些可怜的中国官兵死得体无完肤……
言心易,上士,曾是教导总队公认的一位勇敢、忠诚的士兵。13日那天,言心易与撤退的部队怀着求生的意念,夹在去下关的人潮中东奔西跑。正当他不知所措时,突然听到有人在高喊:“鬼子来啦!”
毫无战斗力和反抗能力的中国官兵立刻成了日军枪炮的活靶子,弹雨之中,成千上万的肉躯一排排倒下,而更多的人仍在绝望中奔跑。言心易感觉自己的双脚怎么也踩不实,低头一看,脚下踩的竟都是那些被敌军机枪和炮弹击中的伤亡战友。
那一刻,言心易觉得自己就是罪人,因为在踩踏过程中他见过几张熟悉的面容,但他无法停止自己的脚步,只有没命地逃!突然,他听到一个声音:
日军官:立正——!
言心易一惊,回头一望,见一名挥动着战刀的日军军官威风凛凛地站在一个高地上,用中国话在喊口令。 为什么要“立正”?言心易没有反应过来,却不得不站住了,因为他看到那些没有站住的人被飞来的雨点般的机枪子弹击中倒下。
日军官:向后——转!
言心易本能地跟着所有人往后转身,而转身的第一眼,他看到了滔滔不绝的长江。
日军官:开步——走!
言心易迟疑了一下,却又把腿缩了回来,他见多数人顺着口令往前走,走向寒冷刺骨的大江之中……那些“扑通、扑通”跳进大江的人很快有的挣扎,有的想往回游,有的则继续往前游,但无论往前还是往后游的人,都在雨滴般的枪弹袭击下慢慢地躺在江面上一动不动,只有身边的水渐变成一团团红色,直至一片红色、一江红色……
那是鲜血,那是水和血搅在一起的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下关段的长江。 言心易看着自己几千名战友仅在十来分钟时间里便纷纷丧失了生命。他想喊、想哭,可是没有机会。日军的子弹已经飞向他和那些停止脚步没有往大江里走的人……骤然间,言心易感觉后脑被什么东西重重的一击,身不由己地栽了下去……他扑倒在一个尸体堆里。一股腥咸的东西往嘴边流淌……是血。
日军官:“统统的枪毙!”“死啦死啦的!”
装死可能是唯一逃命的机会!言心易慌忙闭眼……日军的皮靴声已在几米之外,那是日军正在检查尸体,给那些没死和装死的中国官兵补枪补刀。
靴子声在他身边停住。言心易的心吊在嗓子口……突然腰部被重重地一 击:日本兵猛踢了他一脚!又过了半秒钟,身上被真正的尸体重重地压了上来。言心易觉得自己被压得有些窒息。但他宁可这样被深深埋压也一动不动,因为这样就有可能逃出生天。
他成功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