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场
《为什么有些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经历:一些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渐渐地再无联系再未相见。也说不清到底是为什么,也许是忙碌让我们渐行渐远,也许是距离让我们四散天涯,也许是差距让我们不再无话不谈……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很多友情,被工作和生活挤到角落,封尘落灰。
有人把这个现象称为“失友症”,但也许,所谓“失友”,并不是一种症状,而是一种感受:原来,有些人真的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
可能这样说有些无奈,但很多友情确实是阶段性的,时间和空间是扼杀友情最大的两个“杀手”。
曾经,时间和空间的撮合,让我们共享了一段结伴的愉快旅程,到了分岔路口的时候,你说要去海里看鲸,我说要去林间看鹿,于是就此分道扬镳。
但我们并不是一夕之间陌生的,刚开始,我们还保持着联系,你给我看看鲸的照片,我和你说说鹿的样貌。但在不再参与彼此的生活之后,话题的开启渐渐变得困难,从前的默契渐渐不再。
很多次,浮于表面的对话、不再及时的回复、戛然而止的聊天,让彼此都分明感到这种联系成了一种打扰。成年人有一种精细的敏感和贴心的自觉,一旦感受到对方的退意和冷淡,自己便也很少再主动了,毕竟,大家都忙。
所以你看,其实什么也没发生,没有具体的波澜,没有大吵一架,甚至没有结束语,但我们就是不再联系了,然后,我们不仅消失在了彼此的生活里,也模糊在了彼此的记忆中。
在时间的冲刷和距离的阻隔下,我们和那个人的联系就这样默默地、悄悄地、势不可挡地斩断了。
“被推着走,跟着生活流,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大概,这就是“初闻不识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虽然有些直接,但还是要承认,好友间关系变淡的原因之一,是社会资源、地位、见识差距变大,你的苦闷他无法理解,他的彷徨对你而言,又可能是某种变相的炫耀。
两个人无话可说,只能叙旧,直到过去被反复咀嚼,淡而无味,又碍于情面,怕被指责势利,还要勉强维持点赞的情分。
当然,有很多超越阶级的友谊,但两者的见识和思辨力,一定是对等的。许多年少时的朋友,只能被拿来怀念;许多因为恩情而结缘的人,也只适合报恩。朋友是需要交换观点的人,而不仅仅是交换感情。
我越来越觉得,要从同路者中寻找朋友,而不是硬拽着朋友一道上路。到了分岔口,温柔道别就好,过年时发一句“新年吉祥”,也好过两个人口不对心地把酒话桑麻。
在各奔前程的过程中,旧友不断流失,但在新的环境里,又未能建立起可以弥补这种流失的关系。我觉得,是这两者的合力,共同酿成了“失友”的感受。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吧:毕业工作后,认识新朋友这件事好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交际圈也很难在工作外有所拓展。同事可以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玩,但真要成为特别好的知心朋友,似乎不容易。
这很正常,毕竟大家是因为工作而聚在一起的,而不是为了交朋友,况且,当友谊掺杂了公事,又会变得更复杂,顾虑也会更多。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问题好像是:我们越来越不愿意花精力去交朋友了。因为工作太累了,有时间就想自己待着多休息,不想在社交上花费力气;因为从零开始了解一个人太麻烦了,已经没有年少时的心气和热情了;因为自己的事情太多了,交朋友已经不是生活的重点了……
旧的不断流失,新的未有补给,于是,朋友好像真的越来越少了。
失去一个朋友,除了因为生活轨迹的差异,也许还有一个内在的原因,那就是:对方不再是你认可的那个人了。
能成为朋友,一定有互相欣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依靠、互相带来能量和快乐这些因素,如果有一天,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已经无法从对方身上感受和汲取这些情绪价值,甚至对方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是我们无法认可的,渐行渐远也许就在所难免了。
人生的际遇不断变化,行走其中的人也在不断变化。怀念过去,并不意味着要停在过去。
有心理学家说,18-25岁是所谓的“成年初期”,这个年龄段主要“解决亲密与孤独的冲突”,我们需要朋友带来的亲密关系,以克服内心的孤独、迷茫和不确定感,冲开人生的一道道关卡。这一时期的交友因素,最重要的是“接近性”。
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方向的差异,际遇的变化,曾经的“接近性”受到破坏,很多曾经的朋友疏于甚至失去联系。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成年人的友情其实也在变化。
我们不再是曾经意气高喊“要做一辈子好朋友”的热血少年,我们不再是连上厕所都要约着一起的亲密同伴,我们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可以独立做出决定。在这个阶段,“相似性”成为更重要的因素,在一些专家看来,成年中期的友情,不再需要时刻相伴,关系被定义为:知道他在那里。
是啊,真正可贵和难得的情谊,不会轻易被时空打败。哪怕人生的际遇疏离化了一些关系,哪怕彼此的联系不如往日频繁,哪怕已经许久未见,哪怕不能第一时间知晓你的近况,但在我需要你的时候,我知道你就在那里。
也许,我们并没有“失去朋友”,我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去维系友情,更成熟地面对人生。
“大丈夫各乘风波,未始有极,哀乐且不足累上士之心,况小别乎?”
别离是人生常态,身边的人也确实来来往往更迭不断,但总有一些人,已经陪伴了我们很久,还将陪伴我们更久。
【很多事,不值得你浪费情绪】
你有过这些经历和感受吗?
明明没做什么特别劳累的事,一天下来却觉得心力交瘁;
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别人说了句什么,心里就犯嘀咕“他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喜欢回忆和确认自己的表现,常常自问“我刚才那句话是不是太傻了”;
做事前总是犹豫和忧思过度,会纠结“我到底要不要做”,会担忧“要是失败了怎么办”;
容易自我贬低,经历了一点失败,就会说“唉,我就知道我不行的”;
面对选择常常左右为难,纠结半天也下不了决心;
习惯拖延,但在拖延过程中内心又非常煎熬……
这些“自己和自己的拉扯”,就好像内心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外表平静无恙,里面已经冲突四起了。许多人把这称为“精神内耗”。
如果它让我们这么“心累”,也许,是时候做出调整了。很多事,真的不值得你浪费情绪。
01 不必活在他人眼里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认可、被尊重,但并不意味着要让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成为我们的行为准绳。“别人怎么看你,那是别人的课题,擅自背负他人的课题,只会让自己感到痛苦。”况且,生活没有那么多观众,实在不必过于在乎他人的看法。
一些高敏感人群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尤其困难,对他们来说,他人一句无意的话,一个下意识的举动,都可能让他们反复揣摩,往自己身上联想。
曾有网友分享过自己的一个故事,有次外出打车,上车后由于关门过于用力,发出“嘭”的一声。司机回头瞪了她一眼,于是在之后的行程里,她一直惴惴不安。每当车子急转弯,她都觉得是司机在借机发脾气。直到下车时,司机热情地帮她取出行李,她才发现一切都是自己想多了。
你看,那些你在意的事可能根本与你无关,千万别让情绪跟着预设的思路走,陷入死胡同。
02 少设限,不自贬
“我之前没做过,我不行的。”
“感觉好难啊,根本不可能办到。”
“我要是搞砸了怎么办?”
是不是很多时候,你还没有开始行动,就已经被自己想象出来的困难吓跑了?事情本身没有压垮你,但情绪已经先行一步,让你缩回去了。
“生活里时刻都有挑战,但挑战本身不会带来痛苦,自我战斗引发的内耗才是痛苦的根源。”也许,让我们烦恼的不是挑战本身,而是我们对待挑战的态度。面对落到身上的任务,别总说“我不行”“我不会”,多给自己尝试的机会,用行动,并且是具体的而非空泛的行动,去克服焦虑和那些可能被你放大的困难。
你可能会发现,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
03 不苛求完美,不执着过去
追求完美的人,无论是对于事情的结果,还是自己的表现,都有一种近乎执拗的苛刻。工作出了点问题和失误,他们可能会郁郁寡欢,半夜还在辗转反侧。他们也喜欢反复回忆和确认自己的表现,然后陷入“我刚才那句话是不是太傻了”“他不会误会我是那个意思吧”“早知道我就不那么说了”的情绪泥沼……
其实不管是人还是事,都不可能百分百完美,与其想着一定要做到完美,不如尽力去做,哪怕有瑕疵,再逐步改进就好;与其想着每句话都说得天衣无缝,不如真诚表达,哪怕有误解,及时去化解就好。
更重要的是,过去的已然过去,与其沉湎其中懊恼追悔,不如收拾心情努力去创造你想要的未来。
04 不思虑过度,不反复犹豫
已经定下来的事情,总觉得不放心,非得来来回回确认,左思右想找问题;制定下来的计划,会因为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而迟迟不付诸行动;面对一系列“待办事宜”,反复盘算分析,还是不知道要先做哪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