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727】
读物本·【思想踱步】散文系列一
作者:月桃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10264
14
23
38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享受也不一定是庸俗的、满足肉欲的。过去的有识之士就已发现,理性的享受和愉悦,是最完美、最持久的。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1-11 12:30:41
更新时间2023-01-11 15:13:18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请不要认为享受就是不道德。享受本身是件好事,享受就是享受,只是它会造成不同的后果,所以,有些方式的享受,对有理智的人来说是不可取的。享受也不一定是庸俗的、满足肉欲的。过去的有识之士就已发现,理性的享受和愉悦,是最完美、最持久的。

 

 

【青春的倦怠】

(日)三岛由纪夫\文 唐月梅\译

 

一、什么是倦怠?

所谓倦怠是非常奢侈的东西。首先,我现在没有闲工夫拥有倦怠。因为每天得忙于工作,忙于奔波生活。再说,社会上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可能拥有倦怠。而且想要咀嚼真正的倦怠滋味,得花费很多金钱。为什么呢?因为随着没钱而来的无可奈何和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心境,同倦怠相距甚远。

 

在人们常说的青春的倦怠里,虽然也有人把没钱去看电影而无所事事地待在简易公寓的二楼上的情景称为青春的倦怠。但这能不能说是倦怠,还是个疑问。其实,所谓真正的倦怠,是贵族的专利,只有这些人才懂得倦怠的真正可怕。在简易公寓的二楼上恍恍惚惚的人,既苦于处置自身,又难于对付青春,在时而忧郁、时而开朗的状态中,打发无所作为的日子,这样他还是一无所获。而倦怠,则是拥有一切的人在他们完全派不上用场的时候才感受到的东西。王尔德曾经说过:“人世间有两类不幸,即一无所获的不幸和整个拥有某种东西的不幸。后者更为不幸。”这更为不幸的后者,就是倦怠。

 

然而,所谓青春就是尚未得到某种东西的状态,就是渴望的状态、憧憬的状态,也是具有可能性的状态。他们眼前展现着人生广袤的原野和恐惧,尽管他们还一无所有,但他们偶尔也能在幻想中具有一种拥有一切的感觉。把这种感觉同上述倦怠的定义两相对照,就会明白所谓青春的倦怠是语言本身的矛盾。实际上,青春是不可能有倦怠的,而且倦怠这种感觉同青春的意义是相反的。

 

 

二、青春的孤独

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青春的倦怠”这样的词呢?因为它是一种带点俏皮又有点忧虑的说法。也就是说,这是忧郁的却又带有某种甜蜜感觉的词。

人们常在公园的长椅子上或在街口处,看见挂着一副副寂寞面孔的青年男女的身影,虽说是男女,却各不相干。至少在成对的情侣漫步时,他们脸上露出奕奕的神采。这种神采,其实不是倦怠,而是青春以非常迅速的脚步同孤独互不妥协才产生的。

 

毋宁说,我更想谈谈有关青春的孤独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什么比青春更能强烈地感受到孤独,也没有什么比青春更能与孤独和睦共处。青春在一个个瞬间体味着孤独,并且眼看着行将从孤独中解脱出来时,顷刻间又消失,复陷入孤独。青春不是孤独的状态。也就是说,人既不能充分享受相互亲密、和睦共处,安逸地、圆满地共同生活,也不能习惯于这种状态。

 

乍看酷似倦怠的那种孤独,就在那里出现了。我们所称的孤独,是指在这种精神性的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那种唯独自己行将被埋葬的感觉。但同时,也是处在这样一种状态,即在这种精神的共同体里,比别人会有更多的憧憬。年轻人对这种状态比别人抱有更强烈的憧憬,在憧憬之余,又不满足于这种憧憬。

 

让我们假设这里有一位少女吧。这位少女确信自己不能爱别人。她真的不能爱任何人。她偶尔也同男性朋友散步,去看电影,去跳舞。然而,当这位男性朋友向她表示爱意时,她自己的那份爱情却旋即冷却,而且觉得他仿佛是个充满可恨的欲望的怪物,她的幻想立即幻灭,反而变得讨厌他了。于是,她立即回到孤独状态,在孤独中咀嚼类似倦怠的东西。她一无所获,却还在体味着倦怠——正确地说,是在体味着像是倦怠的东西。

 

她对人生抱有一种恐惧。这种恐惧使她只想把自己封闭起来。这种自我封闭的心情,同试图深入封闭状态并勇往直前的心情之间的矛盾,总是使她陷入孤独,并且成为她总是嘟囔着“人生真没意思”这句口头禅的根本原因。这时候,她会将自己与人生之间拉开某种模糊的距离,试图在其间心安理得地获得休息。她会说:“寂寞啊。真寂寞。”她知道,一旦有了爱,就不会感到寂寞了。但是,她没能找到爱的对象,于是,又不由得说:“寂寞啊。真寂寞。”最终又将自己封闭了起来。

 

她仰望着春天的苍穹、白云,凝视着翠绿的树林。然而,这些景象都没能给她带来任何喜悦,她仿佛在拒绝自己。于是,她自己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宛如处在悬空状态,变得朦胧了。她心想,如果自己能变成整个不存在就好了。可是自己又没有勇气自杀。她想,假如自己能原封不动地变成一缕烟云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好了。可是,自己怎么也难以消失。她仿佛在施展隐身法……她带着这种心境,茫然呆坐在窗边。于是,春天渐渐过去,她把这种情景称为青春的倦怠。然而,这究竟包含着什么意思呢?

 

 

三、充实孤独的方法

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遇到许多这样的情况:最爱装诚实的人,其实是最狡猾的。看似最狡猾的人,实际上在工作中却是最诚实的。这是我们走上社会学到的惊异事物之一。

学生时代,学生还不是社会人,因此学生时代也是只顾滥用诚实的时代。于是最懒惰的人和最狡猾的人得以滥用诚实而不被人识破就混过去了。

 

我们经常遇见挂着一副诚实面孔的少女和青年,她们和他们着实认真对待人生,不能宽恕丝毫的罪恶,也不能容忍一点污垢。他们憎恨所谓的成年人,弹劾成年人的肮脏行径。尽管如此,大人们都在从事某项工作,而他们还没有工作。也就是说,他们还处在青春的倦怠状态。我想说的是这种倦怠对于人生显得很真挚,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却是一种狡猾的自我辩护。这是一种不使自己受到伤害的自我维护。于是,作为充实这种倦怠和孤独的方法,人们就读书。

 

且说,问题是读书的方法。我仔细地回顾了自己青春时代的读书情况,那是我从未有过的,为了自我辩护而读书的时代。换句话说,也没有哪个时代像这时的读书是那样地有助于我的人生,那样地易于掌握。大多数年轻人读书的情况是,缺乏客观性地读书,无批判地读书,为了自己只抽出自己喜欢的书来读,自己先做结论,甚或只取出迎合结论的书来读。表面上看,这种读书似是一心为了探索自己所不懂的东西,而实际上从结果来说,很多都是如上所述的读书。我们小说家知道如何从商业角度去施展手段来迎合这样的读者。可悲的是,只为迎合这样的读者而写作的小说家,也并非没有。

 

但是,我并不是说这样的读书全都是负面的。在为了充实青春的所谓倦怠,为了自我辩护而读书的过程中,宛如沙里淘金留下金子一样,最后总是会有一点好东西留在自己身上的,这种情况也是为数不少的。这就像读书,最后意想不到地触碰到核心的东西。这个核心的东西,最后会向读书人说声“不”,在最后的瞬间说声“不”,这是违背读书人为自我辩护而读书的初衷的。在真正一流的读物中,洋溢着这种“不”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威胁着他们,把他们从先前心安理得的状态中驱逐出去,并促使他们腾飞起来。那里就有读书的不可思议的效果。没有遇上这样一流读物的人,只能说是他真正的不幸。

 

我已举出一个读书的例子,不过,青春是那么难以捉摸,为了抚慰不知如何消遣才好的心情,人们或许会去看电影。电影会把人生截断达一个半小时之久,让你沉湎在各式各样的梦中,沉浸在多姿多彩的幻想里。结果,电影有时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电影仿佛就是一种现实。当然,电影将会利用这种错觉。它帮助人们消磨时光,使人们最轻松自如地消遣。

 

我认识的一个年轻人,一周之内竟到处看了十部电影。他们只是像躺在床上张口等人来喂药的病人那样,简直是主动接受别人酌量发给的某样东西。然后,这样做即使能够消遣时光,却丝毫也不能排遣他们原本所说的倦怠或孤独。他们越发感到孤独,最后,剩下的就是一些无法清理的陈腐的渣滓。

 

前面我说过,人生的真挚生活方式,立志诚实,在这种感情中潜伏着青春的某种狡猾。但是,我认为,人这种动物,从孩提起直至老迈,在各个年龄段都顽固地具有各自层面的狡猾。孩子有孩子的可怕的狡猾劲,就连疯子也有疯子的狡黠。老人还有老人的圆滑,中年男子更有他们出了名的奸诈。四十八岁人有四十八岁人的狡猾。这又怎能唯独要求青春不能拥有自己的狡猾呢?如此看来,所谓狡猾,也可以说是人类为了求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但我想说的是,至少那些诚实的青年男女在青春时代的狡猾,实际是以一种逆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他们出于自我保护,必须戴上面具,以显示自己着实是个诚实的人,绝对诚实,于是,就要让那些不过是来自对人生的恐惧的东西,拥有恰似真挚地探索人生似的影子。然而真正的诚实并不是这种东西。真正的诚实,是不宽容自己的狡猾的,并且不断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诚实的。可是,青春时代并不怀疑自己的狡猾,并不希望自己始终都是纯洁而诚实的。因此,毋宁说,那不是青春的诚实,也可以说,那是对青春的诚实的憧憬吧。

 

那么,它同先前所说的倦怠有什么关系呢?我想说的是,要用探索人生的做法,指明在他们毫无道理的议论、随便胡乱的读书、被疯狂般的行动所驱使的种种行为中,潜藏着试图摆脱孤独而手足无措的盲目行动。

 

 

四、怎样克服倦怠

昔日尼采曾就希腊古代的厌世主义做过论述,它是就提过阿提卡地方的抒情诗中屡屡出现所谓阿提卡的忧愁所做的说明。尼采将阿提卡的忧愁阐释为,这是至今依然处在朝气蓬勃的青春年代的希腊民族的丰盈本身所产生的一种苦恼。尼采说明,它虽然是一种厌世主义、悲观主义,但却是强有力的悲观主义。尼采是说,丰盈和丰饶本身会产生一种苦恼。这就是同我们前面所说的拥有一切者那种可怕的倦怠有所区别的缘故。

 

在这里,实际上就成立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也就是说,这里的不平衡是由肉体能量的过剩所产生的不平衡,是精神的未完成与肉体的已完成之间的不平衡。缘于此,只须稍许扣除多余的一方,以补足、增加少的一方,就可以取得平衡。体育运动与精神行动是青春的同义词,其道理就在于此。总之,要消耗过剩的东西,把过剩的东西消耗尽,才是最符合青春的生理要求的。

 

如果让某些过剩的东西原封不动、不加处理的话,那么过剩的能量就会反过来压倒精神,促使精神发达不起来。就像梅树开花必须剪枝一样,青春为了自我调节,为了使自己的精神能够充分地发挥,就有必要通过体育运动或其他活动来消耗自己的能量。当人的肉体受到残酷的使用时,人就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即这种残酷实际上会给人带来某种爽朗的喜悦,同时也会使人精神焕发。

 

总之,喜欢深入思考问题的人需要到户外去四处走走。但是,只顾四处走走,进行体育运动全然不运用精神,也是一种畸形。通过体育运动消耗过剩的能量,随后在愉快的疲劳里思考问题,这才能取得平衡。于是,思考才能变得正常,精神本身也就不为过剩的东西所烦恼,而能清澈地发挥作用。另外,如果肉体获胜而变得过剩,那就有必要尽量运动以消耗体力,使它转换到精神上来。

 

归根结底,我认为,青春的种种问题,都是出自精神和肉体的不平衡。人们会逐渐察觉到,乍看知性离奇发达的人绝不是使精神本身发达的。为什么呢?因为精神这种东西,在受到肉体压迫期间,是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即使人们试图单凭精神的力量去解释、压迫或完美地分析肉体,这在青春时代也是不可能办到的。这样说,绝不言过其实,到了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就可以称为成人了。

 

 

【遗失的一把小刀】

(德)赫尔曼·黑塞\文 陈明哲\译

 

昨天我遗失了一把小刀。这件事让我得到一个教训,认知了自己的人生观与凡事认命的处世态度,根底其实甚为浮浅——因为这样小小的损失居然能够令我如此懊恼,不仅到现在还难以释怀,甚至丝毫不以自己的过于感伤为耻。

 

丢掉这把小刀能让我这么伤心,实在是个不好的兆头。我有个自责甚深、始终渴望改正而未能戒除的毛病,那就是对持有相当时日的事物每每抱持着一份忠诚。例如经年穿戴的一件衣服、一顶帽子,或是一把惯使的手杖、一座久居的老屋……一旦离开它们,总觉得浑身不对劲,或内心隐隐作痛,更遑论其他刻骨铭心的割舍和分离了。而这把小刀正是陪着我度过一生的所有转折起伏、常相左右达十几年之久的良伴。

 

当然我还保存了不少年代久远的什物,像母亲的一枚戒指、父亲的一只手表,还有我早期童年的几张照片和纪念物。不过这些东西基本上是没有生命的,像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只适合收藏在柜子里,每年也难得拿出来看一回。这把小刀则不同。它是我多年以来几乎天天用到的工具,在口袋里掏进掏出数千次,工作上用到它,游戏时也用到它,以磨刀石磨过数百次,早年也曾多次失而复得。这把刀的确是我的心爱之物,值得为它献上一首悼歌。

 

这把小刀非比等闲,和我这辈子买过、用过的其他小刀全然不同。它是一把园艺手刀,强而有力的刀刃呈独特的半月形,镶在光滑而结实的木柄上。它不是那种华而不实的玩赏刀,而是严肃牢靠的利器,一把遵照传统式样打造的工具。这些传统的形制都是历经数千百年由祖先的经验传承下来的,今天却不时要面对工业的冲击,面对不耐用、新颖而缺乏内涵、只堪玩玩而已的现代产品的挑战;而工业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如今人们对工具和玩具不再珍爱,总是轻率地频频更换。

 

如果像过去那样,每个人一辈子只买一把真正耐用的好刀,并且小心爱惜,用到老死为止,制刀工业哪还有存在的余地?今天人们动不动就更换新的刀子、叉子、袖扣、帽子、手杖和雨伞,所以工业界就把这些物品当作时尚。而那些时兴的款式既然是以一季的流行为目的,当然就不可能做得像真正耐用的传统式样那般优美、生动和讲究了。

 

我得到这把镰形园艺小刀的那天,整个情景至今仍是记忆犹新。当时我在各方面都处于巅峰状态,全身充满了活力:刚结婚不久的我,摆脱了城市和做面包的行业,搬到博登湖畔的一座美丽农庄,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我所写的书得到不错的成绩,前途充满了希望;我在湖上拥有一艘摇桨的小船,太太正怀着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这时我更展开一项伟大的计划,所有心思都被它的特殊意义所盘踞:我要建造一幢自己的房子和一座自己的园子。

 

当时地皮已经买定,建筑格局也规划妥当,每次踩在那块地上,我不免为这行动的美好庄严而深深感动。对我而言,我在这里立下的是一块永世不移的基石,是为我和我太太、儿女所营建的家园和避风港。不久,房舍盖好了,园子的结构也按照我的想法逐渐有了雏形,它有着一条长长的中央走道、一口井泉,以及一片长着栎树的林地。

 

当时我三十岁左右。有一天,轮船替我运来了一个包裹,还是我帮着把它卸在码头上的呢!这个包裹是从一个造园厂商那里寄来的,里面有许多农具,包括铲子、圆锹、鹤嘴锄、耙子、斧头(其中有一把带着鹅颈弯柄的最令我喜出望外)等。在这些农具中,还有一包用布片层层裹着的几件小巧工具,我兴奋地打开来瞧,其中就有这把弯月形刃片的手刀。

 

我立刻将它抽出来试试锋利,但见刀身上新淬的精钢闪着寒芒,拗折的关键处弹簧紧绷,刀柄上的镍质镶边也耀眼夺目。当时这把刀只是个小小的点缀,是我订购的园艺装备中微不足道的一个附件,可是我万万没想到,有一天当我年轻时所拥有的一切美好事物——包括屋舍和花园、家庭与故乡——全都化为乌有之后,就只有它还属于我,始终待在我身边。

 

有了这把新刀没多久,有一回我就差点被它削下一根指头;直到今天,我手上还有一道明显的伤疤。其间花园建好了,种了东西,屋子也落成了。好几年里,每当我踏进园子,这把刀就是我须臾不离的伙伴。我用它给果树接枝,切下向日葵和大丽菊扎成花束,还用它为我的小男孩们削制鞭柄和弓箭。那几年除了偶尔短期出外旅行,我几乎每天都会花上个把钟头,消磨在这座经年都由我亲手照料的园子里,自己翻土栽植,播种灌溉,施肥与收割。

 

每到天气转凉的季节,我总是在园子一角持续生着一个小火堆,将杂草、根株和各种垃圾烧成灰烬。我的儿子们很喜欢围在旁边,用棍棒和芦苇秆子撩拨柴火,烧烤马铃薯和栗子。有这么一回,我不小心让刀子掉进火堆里,将刀柄烧焦了一块。从那以后,这把手刀就带着一个烙印,我也因此能够从世界上所有小刀中一眼就认出它来。

 

后来,我觉得在博登湖畔的这幢漂亮住家里不再过得那么惬意了,便经常出游在外。我让农园时常荒废着,一个人浪迹天涯,好像自己把某个重要的东西遗忘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了。我最远曾前往苏门答腊东南部,看过巨大的青色蝴蝶在丛林里翩翩飞舞。等我再返家时,太太终于和我意见一致,准备搬家离开乡下,因为此时儿子们渐渐长大了,该进学校了;还有其他的种种考量,我们也都一一讨论过。只有一点我从来没对人提起,那就是我觉得留守此屋已经失去了意义。当年我在这个家园里所寄托的幸福美满的幻想,已经变成春梦一场,我必须将它彻底埋葬。

 

之后在瑞士的一座小城附近,我住进一片壮阔的旧园,里面有参天的老树,举目便能望见近在眼前的雪山群峰。依照过去的习惯,每年秋天到春天之间,我又在园子里生起火堆。然而,生活为我带来的痛苦,以及搬入新家之后遭遇的种种艰困与乖舛,使我总是一会儿怨这个,一会儿怪那个,要不就在心里和自己过不去。在这样的心神状态下,每次看到手上握的这把锋利的园艺手刀,我就不免想起歌德那自杀殉情的奇想。我不想让自己死得过于平静。我要轰轰烈烈地离开人世,至少也要亲手将刀子刺进自己的胸膛。不过,在这方面,我却和歌德一样懦弱。

 

不久,世界大战爆发了,我也无须再浪费无谓的时间继续探究自己的不满与忧郁的病根。我完全清醒了,知道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需要治疗的毛病;而且,一个人只要想尽办法在这时代的炼狱里活下去,那就是治疗自怨自艾与自暴自弃的良药。因此,有一段时间我很少再用到这把刀,因为我有太多其他工作要做。在那几年里,周遭的一切慢慢都崩溃破败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德意志帝国和它所发动的战争,站在外国的立场来看,那简直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大灾难。战争结束之后,我的生活也完全变调了。我不再拥有花园,也没有房子,又必须和家人分开,离群索居了好几年,备尝人间的冷暖与辛酸。

 

在流亡岁月中,每个漫长的冬季我总是坐在森冷的房间里,守着一座小小壁炉,焚烧书信和报纸,一面用这把老手刀在柴薪四周削刻,然后才丢进火堆里;看着火焰升起,望着我的生命、雄心和学问,望着整个的自我一寸一寸地燃烧,化为干净的灰烬。从此以后,每当自我、雄心、空虚和混沌的生命奥秘再度与我纠缠不清的时候,我总是能够找到出路,窥见真理。我也开始在心里形成这样的观念:在有生之年营造并拥有家园,对我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此刻我如此舍不得那把陪我走过漫长人生旅途的手刀,也的确是太提不起放不下了。也罢!今天我就再一次提不起放不下吧!反正要重理智,要勇敢地割舍,明天有的是时间呢!

 

 

【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

(日)东山魁夷\文 陈德文\译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疲惫或衰老而掉了队。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闪烁。想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弄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自己。它们像着了迷似的,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翮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自己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拍击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有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模样。它们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鸟儿想错了,它们最大的不幸是以为只有尽快飞翔才是进步,它们以为地面上一切都是为了鸟儿而存在着。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鸟群中的一只,所有的人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幽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溪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导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声音的世界】

(日)宫城道雄\文 程在里\译

 

我从七岁时起才开始和光的世界渐趋绝缘。到九岁以前,虽极微弱但还能看到一点。在我的记忆里,开始学弹琴时,尽管用手摸索着,还是看着琴弦来弹的。所以,我想,我和从一降生起就没看见过物象的盲人相比,有许多不同点。

我可以根据声音想象出东西的颜色和形状。听见京都少年舞女脚下的木屐声,便想象出儿时见过的身穿红领子友禅和服、腰上耷拉着带子的俊俏身影。

 

就这样,失去了光之后,在我面前却展现出无限复杂的音的世界,充分补偿了我因为不能接触颜色造成的孤寂。并且我认为这就是我所居住的世界,虽对光的世界不无怀念,不过现在已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怎么样了。我失去了视力,反之,耳朵的听觉却格外地灵敏。关于音,我想得很多,很想谈一谈由于音使我想到的事。

 

我认为音和色有着不可分的关系。音中有白音、黑音、红音、黄音等种种的音。听见白音就想起纯洁、圣人和僧侣等,听见黑音就想象到黑暗、坏人等。似此,在一个个音里还是有着性格和色彩的。

我作曲时,总想把重点放在旋律上加以表现,而在和声方面,就想着这音和色,设法增强效果。表现湖泊时,我就想凭借旋律与和声造成让人想象出那透明的碧蓝色湖水的音响来。为了使之产生秋天的气氛,决不会忘记在用凄凉的旋律的同时,还要配上枯叶飘落的秋色。

 

算卦的人,借看手相、面相和骨相来推断一个人的人品、预卜吉凶祸福,而声音也是一样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面相,声音也是因人而异。声音有强弱、清浊、高低之分,还有干巴巴的声音、圆润的声音、娇滴滴的声音、粗野的声音等,千差万别。

 

根据声调便可知道该人的气质和脸型。特别是性格容易从声音中表现出来,并且大体上能想象出此时此刻那人的表情。胖人和瘦人的声音截然不同。头脑的聪敏和迟钝,只要一听声音,大抵也可以知道。还有,同一个人,心存烦恼时,尽管强为欢笑,我也马上可以知道的。人们常说:“您的气色不好看,怎么的了?”而我却想问:“您的音色不好,怎么的了?”

 

从前,我曾去大连旅行。那时,因为在船中憋闷,遂和船长、乘客一起边喝茶边聊天。关于每人的情况,我只一听声音一说就对。人们便向我取笑说:“您从声音上给我算一算命吧。”

另外,还常有这样的事,在众多人参加的集会里,人们吵着谁来了、谁还没来时,而我却远远地就听出了他们说的那人的声音,知道这人已经到会了。而别人得过一阵子才好不容易地从人堆儿里发现那个人,搞清他已来了。

 

孩子们到我这儿来学琴,有的不遵守纪律,我马上就能发现他,说声:“坐好!”那孩子吓了一跳,赶紧重新坐好。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年夏天的一个热天,来练习尺八合奏的学生中有人以为我不知道,悄悄地脱下和服,光着身子吹,我说了一句:“光着身子够凉快的吧?”吓得那学生赶紧穿上了和服。

与人相遇彼此交谈时,一凑到对方的跟前,对那人的态度举止便了如指掌。那人在谈话中间,如果心里忽然想到别的事,或是偶尔移开视线,声调马上会发生变化,我便什么都知道了。

 

不记得什么时候,我听过吕升配音的一出叫《纸治》的大型木偶戏净琉璃。戏中的妻子阿赞一边从衣橱里往外拿衣服一边说话,给阿赞配音的吕升的脸不消说是面向观众的,但那音色和说话方式,听起来就像阿赞背过身去一面开柜橱一面说话似的,让我叫绝。

我住的地方离省线电车道相当远。雨前或天气恶劣时,我便能清楚地听见户外的各种声音。

 

一旦听见在远处奔驰而过的省线的电车声,便想到快下雨了。不仅如此,从日本三弦和琴弦上也能知道。当弦绷紧,声音又不清晰时,就可以预测出虽然今天天气很好,但不出两三天准下雨。

我虽目不能视,但凭各种声响和周围的空气,可以感到早晨、白天和夜间的气氛。

对于大自然的音响,因为自己是搞音乐的,就格外感到亲切。同是风,松涛声、风卷声枯叶、风摆垂柳声、短竹的萧萧声等,各有情趣。

 

我喜欢雨声,特别是春雨最惹人喜爱。那檐头滴答的雨滴声,沁人心脾。

远处的海啸声、瀑布声、小河流水声、峡谷里淙淙的溪流声、水车徐缓的转动声,全都具有诗情画意。

我还钟爱小鸟。住在喧嚣的京城之中,听不见鸟儿在大自然的森林或树丛中自由地歌唱的声音,令人寂寞。而当我心头涌起作曲的兴致,极思沉浸于自然的声响之中时,那种对自然的怀念之情,让我坐卧不宁。

 

自然的声响可以说无一不是音乐。与其欣赏出现于陈词滥调的诗歌和音乐中的东西,不如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更加令人感奋。我们不论怎么努力,也做不出胜过自然的作品来。

我最恐惧的声音,要算雷鸣了。没有比它更可怕的。一听见远处发出隐约的隆隆之音,心中便不安起来。等到发出震天动地的巨响时,令人惊心动魄,不知所措。这时,无人在侧反而更好。那带有威严的强音,渐渐迫近,不知将会怎样。这倒并非因为惜命,总之,我不喜欢听那声音。

 

仅次于雷鸣令人害怕的,是电车交叉点的声响。我站立在交叉点时,简直像干冒生命危险的事一般。从四面八方轰鸣着开过来的电车,鸣着喇叭开过来的汽车,此外还有载重汽车、摩托车等,似乎都朝我开过来。尽管有人牵着我的手,我仍惴惴不安,身不由己地要采取躲避的姿势。

我夜间常常失眠,作曲也多在人们安睡之后进行。彻夜作曲是常有的事。所以,我对夜间的各种声响感到格外可亲。我尤其喜欢雨夜。雨夜作曲,心绪宁静,头脑灵敏,更易谱出满意的乐章。

 

入夜,随着周围越发安静,白昼听不到的声音清晰可闻。从小虫振翅的细微声音到框橱里老鼠咬东西的窸窣声,水管子的水滴落到水桶里的声响,还有远处火车的汽笛声,都在提醒人,已是夜阑人静了。也有人问我:“反正你看不见。白天晚上都一样,在夜间干,你不至于害怕吧?”其实,我还是害怕的。

 

夜气袭人。这只从皮肤的触感上便可知道。

这种时刻常会听到乐器的自鸣,叫人毛发悚然。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曾听铃木鼓村先生说过:“听见琴的自鸣声音,便直感到死之降临。”深夜作曲时,在身子周围竖起了各种乐器,声调齐全,自己独自端坐其间,有时乐器发出的声响正好与自己刚刚想出的音调不谋而合。我想,这也许是因为飞虫撞到琴弦上,也许由于空气的干湿变化等原因使丝弦出现松弛而发出声响,总之,禁不住为之惊惧不安。有时想到,如果许多的乐器同时发声,可怎么是好呢?于是浑身一哆嗦,这时真想从屋子里逃出去。

 

有人常对盲人独自一人走路感到奇怪。其实他本人并不像别人看到的那么不便,习惯了出人意料地坦然自若。

宽路、窄路、拐角、十字路口,还有屋子的大小,这些可以根据空气的压力和风吹的情况知道。从路口算起第几家是西餐馆,往前是卖留声机的,再往前是澡堂……完全清楚自己所走的这条路。

 

虽然时常有人牵着我的手,却要由我指点路途。我还常常告诉汽车司机路。一回记牢了,比有眼睛的人还可靠。特别是来到离家不远的地方,马上就意识到快到家了。如果听到邻近的孩子和狗的声音,也许因为熟悉,走起来就更容易了。

此外,外出旅行,随着火车的行驶,我也能想象出景物的变化。听见别人说看见富士山了,凭想象便在自己眼前浮现出富士山的雄姿。我感到最有趣的是,火车每次停车时,便能听见来回不断走动的乘客们的乡音。

 

文明的声音逐渐增多,也是可喜的现象。近来无线电收音机大为流行,这对我们盲人来说实在太方便了。晴天,飞机的螺旋桨发出雄壮的声音在空中飞翔,令人产生一种无法形容的轻松之感。

诸如此类,对万物一一侧耳倾听,仔细玩味,声音给你带来的感奋将是无穷无尽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