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名人系列 之 少年相思在长安03
第三章 柳宗元历险记
他孤寂地坐在江雪之下,默默垂钓。永州偏僻,当地人说话他听不太懂,而今亲朋尽丧、知交零落,他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个世界冷清得让人有些绝望,他无力改变,所以只能接受命运。
01
一
柳宗元回想起从前,或许仇恨与苦恼都无法影响自己。
无论如何,都不再为过去的经历愤愤不平,否则他只能一直是过去的自己。
他父亲叫柳镇,出身河东柳氏,是当时的豪门巨族;母亲出身范阳卢氏,是威名赫赫的五姓七宗之一。夫妇二人有二女一子,儿子取名柳宗元,字子厚。
柳宗元自幼勤学苦读,又有家学渊源支撑,父亲经常带他出去交游,在当时大人物的圈子里,早熟的柳宗元十分受青睐,被称为“奇童”,名士杨凭还当场和柳镇定了娃娃亲,把自己九岁的女儿许给了小小的柳宗元。
你看,人家这么小,就凭本事给自己讨了个老婆。
02
在柳宗元少年时期正逢“建中之乱”,父亲长年在外,他的课业都是由出身贵族的母亲教授的。卢氏也不愧是“五姓女”,她用寓言的方式将文章给儿子娓娓道来,柳镇就曾对儿子说:“你所读的历史以及诸子百家,你母亲可全部都读过呢。”
可以说,柳宗元少时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家境优渥的大家庭里,这让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但这样累世公卿的家族也带给了他别人没有的压力,年纪小小的他就曾被赋予重担——“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
其实看着本就成熟的人变得更加成熟,我并不觉得开心:他只是十几岁的少年,为何不能像别人一样高兴就大笑,难过就痛快地哭出来?
贞元九年(793),柳宗元不负众望地进士及第,那届“龙虎榜”中他最为年少,连同为天纵之才的刘禹锡都对他倾慕不已。
03
在当时,科举考试往往有干谒之风,达官贵人的孩子总会走后门,即便如王维那样绝代风华的人物,也走过玉真公主的路子。
可柳宗元不同,在他高中进士后,唐德宗得知他是柳镇的儿子,感慨道:“柳镇我是知道的,他这人正直,不会给儿子求举的。”
可见柳宗元及第,靠的是真才实学。
但就在柳宗元考中进士后不久,柳镇病死在长安,柳宗元需要在家守制。不过他没有闲着,利用这三年的时间跑去了邠(bīn)州,找到了在那里做官的叔父。
自安史之乱后,吐蕃东进,广大的西北地区沦为其地,邠州正处前线要冲。柳宗元这次远游边疆实地考察,正是要了解边疆的实况,为他日从政储备经验。为此他还徒步勘察地理,询问过一些老兵、边民对边务的看法,对当时唐朝与吐蕃在边境的对峙有了深刻的了解。
04
贞元十二年(796),柳宗元服丧完毕,和少年时订婚的杨凭之女完婚。两年后又考过“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书院正字,正式踏入仕途。
他有时候仰望天空,看到这片云与那片云仿佛会重合似的,其实他知道它们在不同的高度,根本不会有相遇的那一天。
所以在柳宗元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平缓安静的,和刘禹锡交朋友于他来说只是邀请他一起看云,接下来发生的就显得顺理成章。
在刘禹锡的介绍下,柳宗元认识了东宫的王叔文,就此走上了那条不归路,当时韩愈曾劝他说“这样幸进,必然招祸,不如脚踏实地”。但柳宗元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人生苦短,只争朝夕,既然能走捷径实现胸中韬略,为何不走?
05
贞元二十一年(805),随着唐德宗的驾崩,永贞革新轰轰烈烈地展开。柳宗元总算能够大展拳脚,在短短的百日间,他们连发多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可见早在他们潜伏东宫的时候,就不知盘算推演了多少遍,只待如今一举扭转大唐乾坤。
自古改革者大多没好下场,熟读历史的柳宗元自然晓得。可他是个纯粹的人,只做最率真的自己,因为纯粹,即使面对挫折也不会消极地逃避,即使经历再多坎坷也不会懦弱地退缩。
当时反对革新的人不在少数,有个问题就在于,这些改革者资历尚浅,贸然借助天威登顶执政,势必让人不服。当时朝野里就有人放出言论,说大伙才不会屈从于他们这些新贵呢。
反对者里头,就包括柳宗元在御史台时就熟识的韩愈。而这时候的韩愈,已然因得罪京兆尹李实,被贬去了阳山县。
06
二
永贞二十一年(805),人在阳山的韩愈听说陷害他的李实被革新派贬黜,以为自己很快就能复出回到京城。可他得到的调令却是让他去江陵担任法曹参军,这让韩愈百思不得其解,在赴任江陵的路上,他拧眉沉思为何没让自己回京城,难不成朝中有人给自己使绊子?
“二王刘柳”在中央的变法,他这些日子以来也略有耳闻,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柳宗元与刘禹锡,便给中央的熟人写去一首长诗,询问具体情况。摘选其中三句如下。
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
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雠(chó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