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29段
第四十五章
情天恨海
1.
三国时代的主要领导人,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共同的优点是都会用人,这才得众力相扶,成鼎足之势。但是,他们的风格和做法又各不相同。那么,孙权的特点是什么?他的这种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它是怎样形成的,又有什么不足之处呢?
2.
上一章,简略地描述了孙权的成功道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个人素质和政治策略方面的原因,那就是胸怀大志,不露锋芒,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用吴国使臣赵咨的话说,就是“雄略”。但这只是孙权成功的原因之一。比较全面的说法,恐怕还是陈寿在《吴主传》的评语中所说的那八个字——“屈身忍辱,任才尚计”。陈寿认为,正因为如此,孙权才能独自占据江东(自擅江表),形成鼎足之势(成鼎峙之业)。也就是说,孙权的成功有三个原因:忍辱负重,足智多谋,善于用人。前两个原因,上一章讲了一些。这一章,我们就着重讲孙权的用人。
3.
我们知道,三国,是一个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的时代。三国时代的主要领导人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也都善于用人。正如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所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唯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在此前提下,如果要做一个“排行榜”(仅限于用人,不是全面评价),那么,位列榜首的当是曹操。曹操善于用人,当时就很有名。孙权就说曹操的用人“自古少有”。孙权这话是对诸葛瑾说的,本意是要说明曹魏一代不如一代。但他对曹操的评论,却堪称“酷评”。据《三国志·诸葛瑾传》,孙权对诸葛瑾说,曹操这个人,也就是在杀伐方面稍微过分了一点,还有就是离间别人的骨肉亲情太冷酷了。至于用人,那是从古到今都少见的。
4.
孙权这话,也有两说。说曹操“杀伐小为过差”,是不对的,应该说是“大为过差”。但孙权自己也是杀人的,所以他这样说。至于对曹操用人的评价,应该说公正客观,因为这是关起门来在自己家里说话,完全用不着讨好那个既是“敌人”又是“死人”的曹操。何况孙权自己也是“人主”,也会用人,岂有刻意扬人抑己之理?实际上孙权用人的水平,也就仅次于曹操。张作耀先生的《刘备传》,就说“孙权的用人之道,远在刘备之上”。他的善于用人,就连敌国也不能不佩服。比如黄武三年(公元224年)九月,亲率大军准备伐吴的曹丕,就曾站在长江边上发出感叹,说“彼有人焉,未可图也”,然后撤军。这话记载在《三国志·吴主传》。
5.
同样,诸葛亮在讲到为什么不能和东吴翻脸时,理由之一也是“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这话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缉穆,就是和睦。所谓“贤才尚多,将相缉穆”,也就是人才济济一堂,上下同心同德。这正是孙权集团前期的特点(后期则正好相反,以后再说)。而且,孙权手下的人才,还绵延不尽。比如武将,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而且能力水平不相上下,陆逊还文武双全。文臣方面,则有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皆为一时之选。
6.
这就奇怪。东吴,为什么有这样的凝聚力呢?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孙权的善于用人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孙权又怎么个会用人呢?这么说吧,他是连别国的人才都了解,都想要的。比方说,他就曾料定杨仪和魏延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必为祸乱”,这事在《祸起萧墙》一章讲过。孙权这话,是对费祎说的;而孙权对费祎,则是十分欣赏。费祎第一次出使吴国,孙权就看上他了。据《三国志·费祎传》,当时费祎以“昭信校尉”的身份使吴,孙权照例设宴款待。孙权这个人,原本就能言善辩(性既滑稽),开起玩笑来没有谱(嘲啁无方)。他手下的那些人,比如诸葛恪等等,一个个也都是铁嘴。结果席间便唇枪舌剑“论难锋至”。然而费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让孙权十分赞赏(甚器之)。孙权对费祎说,当今之世,先生可谓德才兼备(君天下淑德),必定成为蜀国的栋梁(必当股肱蜀朝),今后只怕很难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