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31段
第四十六章
冷暖人生
01.
张昭和陆逊,是孙权的两位重臣,为孙权立下盖世之功。然而他们的晚景都不好。张昭被冷落,陆逊被逼死。那么,在这两件事的背后,有什么政治原因和时代背景?我们从张昭和陆逊的冷暖人生当中,又能看出些什么呢?
02.
在上一章,我们讲了孙权的用人。讲这个问题,不能不讲张昭和陆逊。我们知道,孙权最重要的武将,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最重要的文臣,则是张昭和顾雍。不过,前三位,都享年不永。周瑜,三十六岁;鲁肃,四十六岁;吕蒙,四十二岁。张昭和陆逊的寿命倒是比较长,张昭八十一岁,陆逊六十三岁。但是,这两个人晚景却不能说是很好,陆逊甚至可以说是死于非命。前面说过,孙权这个人,还是重情重义的,而且每每标榜自己与臣下“恩如骨肉”。那么,他又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张昭和陆逊呢?
03.
先说张昭。
张昭是孙权的大功臣。想当年,如果不是张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孙权的位子就坐不稳。张昭又是孙权的大管家。想当年,如果不是张昭里里外外张罗一切,孙权的事情就搞不掂。你看孙权接班那会,他又向朝廷呈送表章(上表汉室),又向郡县发布公文(下移属城),还命令下属将领官员都各就各位(中外将校,各令奉职),岂非很像一个宰相?所以,孙权称帝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丞相一职,非张昭莫属(众议归昭)。结果孙权任命了孙邵。孙邵是北海国人。孔融当北海相的时候,他当过孔融的功曹,后来跟着刘繇一起南下,和张昭一样也是“宾旅寄寓之士”。
04.
孙权接班,他跟了孙权,但似乎没有什么突出贡献,也没有什么个性才华,只知道孔融曾经称他“廊庙才也”,却没有任何证据。让他当首任丞相,大家是想不通的。据《三国志·张昭传》,孙权解释说,如今是多事之秋,职权大责任也大。如果让张公当丞相,那可不是优待他(非所以优之也)。后来,孙邵去世,大家又推荐张昭(百僚复举昭),孙权又不同意,任命了顾雍。结果,原本希望经天纬地的张昭,无所事事,便只好去著书立说,写了《春秋左氏传解》和《论语注》。
这就奇怪。孙权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不顾众人推举,就是不肯任命张昭做丞相呢?
05.
也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认为孙权忘恩负义。孙权这个人,是有这个问题。马植杰先生的《三国史》,就说孙权对孙策很薄情。孙策本人既没有被追尊为帝(只追尊为长沙桓王),他的儿子也止于封侯。这是连陈寿也要打抱不平的。上一章说孙权念旧、感恩,其实认真考察,他的念旧和感恩往往是嘴皮上的。周瑜、鲁肃、吕蒙死后,他们的后代并没有蒸蒸日上,周家、鲁家、吕家也没有变成大族,这不是薄情寡恩吗?
06.
不过这话用来解释此事不通。因为此刻张昭还在世,并非人一走茶就凉。因此有第二种说法,认为孙权是记恨张昭。具体地说,就是对当年张昭主张降曹一事耿耿于怀。《力挽狂澜》一章讲过,孙权登基时曾对张昭说,当年朕要是听了您老人家的话,现在不知在哪里讨饭!结果张昭趴在地下汗流浃背。孙权既然记恨张昭,当然不会让他当丞相。
07.
这个材料,裴松之是注在《张昭传》“权既称尊号,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这句话后面的。用意也很清楚,就是要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也有道理。你张昭不是要朕投降曹操吗?朕要是投降了曹操,哪里有皇帝可当?朕当不了皇帝,你又怎么能当丞相?你既然原本就是当不了丞相的,那么这回也不要当!不但不能当丞相,所有的官位和权力也都请你交出来(名义上是张昭自己退还的)。为什么?秋后算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