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985】
读物本·【横竖撇捺】汉字的故事 篇伍
作者:幼鱼出听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5731
12
13
24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本集30段。摘选同名书籍。不要低估每一个汉字和它的故事,这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来开启品味这有趣的文字之旅。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3-29 08:36:58
更新时间2023-04-21 17:11:45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汉字的故事】 篇伍

 

第六章:与心有关的字

1.  人类的心理活动丰富抽象,如天马行空,实在难以把握。要想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并不容易,但汉字做到了。我们不妨通过一些跟心有关的字,探索一下古人的情感世界。

“心”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心”完全是心脏的形状,到了篆文形状略有变化,但也把心脏及心脏上的脉络表现出来了。现代人都晓得心脏在胸部左侧,可古人认为心脏在胸部的中间,所以“心”字又引申出中心、中央的意思。比如南京有个地方叫江心洲,是江中间的一块绿洲。

 

2.  人除了有情感之外,还有理智,能学会思考。我们教小朋友认“思”字的时候会说这个字上面是“田”,下面是“心”,这其实不对。我们看看“思”字的篆文就明白了,它的上半部分是“囟xìn”。人的头顶上有囟门,一岁半以前小孩子的囟门没有闭合,可以透过皮肤摸到骨头间的缝隙。“囟”代表头脑,脑下加上“心”,就是“思”了。这个字造得妙,真正的理性从来不排斥情感的介入,思考的时候脑袋和心灵都要出力。以理智为先导,以情感为基础,这样的思考才不会偏执。

 

 

3.  正确的思考离不开对事实的充分把握,事情烂熟于心,我们称之为熟悉。“悉”表示详细地知道,这个字跟古代的狩猎活动有关。这是篆文“悉”字,心上的部分并不是“采”,而是“蹯fán”字的古写。熊掌过去叫熊蹯,“”就像野兽脚印的形状。经验丰富的猎人能够辨认出各种野兽的脚印,因为这些信息早牢牢记在心中,这就是“悉”字。

古时候没有心理学,但古人已经体会到心灵的强大力量。在孔子看来,人生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今人常用“随心所欲”这个词,却忘了后面的三个字“不逾矩”。我们既要遵从内心的召唤,也不能逾越道德和社会的规范,否则迟早是要后悔的。

 

 

4.  我们来看看篆文“悔”字,左边是竖心旁,右边是“每”。篆文“每”分为两部分,上面这部分是“屮cǎo”,表示初生的小草。白居易的诗里说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不断冒出来的。古代的母亲会生养许多儿女,所以“母”字也有“众所从出”的含义。将“屮”和“母”合在一起组成篆文“每”字,含有屡次、经常甚至总是的意思。而悔也不是只发生一次的自责自怨,而是连续不断、无处躲避的懊恼和沮丧。同样,真正的忏悔不是一句敷衍的道歉,而是在经历无数次午夜梦回、咬噬心灵的疼痛之后灵魂的深刻反思。

 

5.  又

“又”含有再次的意思,我们可以举一些诗句为例,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柳暗花明又一村”,还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你知道吗,“又”最初的意思跟再次没有什么关系,它指的是人体的一个器官。什么器官呢?手,而且特指右手。

这是甲骨文“又”字,是一只右手的形状。我们都知道,在左右两只手中,右手更加灵活,承担的工作也更多(当然左撇子除外)。包含“又”的字大都跟对手的运用有关。

 

 

6.  这只手能抓的东西可真不少,先来看这个字:一只手,手上抓着一块纹理均匀的五花肉。这是“有”字在金文中的写法。原来古人对“有”的理解就是能有口肉饱饱口福,很朴素,是不是?到了楷书中,“有”的字形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示手的“又”简化成了一横一撇,而那块美味的肉则用“月”来表示。

这只手还能抓人。请看这个字,前面是个面朝左、弯着腰的人,背后伸出的一只右手几乎要捉住这个人的腿了。这个字是“及”,本义是追上、赶上。“来得及”就是能够赶上。

 

 

7.  抓肉的是个“吃货”,抓人的是个捕快,那抓把斧头的是什么人呢?前文已讲过,是“父”。在远古时代,无论是在砍伐还是在捕猎中,石斧都是重要的工具。“父”字的原义不是父亲,而是手持石斧干活,当然这么重的体力活一般都是男人干,所以“父”又引申出成年男子的意思来。

这只右手不仅能武,也能文。除了抓人、抓斧头之外,抓支笔写字画画也没问题。你看这个字,一只右手正拿着一支笔,当然,这肯定不是钢笔铅笔圆珠笔,只能是毛笔。为什么呢?它的笔尖部分是散开的,毛笔没蘸墨汁的时候,笔尖就是散的,蘸了墨之后笔尖才会收拢。在这支笔的下方有个方形的东西,用来盛墨水。这三部分合在一起,意思就很明白了:手拿毛笔蘸墨汁。这是甲骨文“书”字。

 

 

8.  在上文这些字中,“又”都有右手的意思。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既然“又”表示右手,那么“右”最初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它是“佑”的本字。我们来看金文“右”字:上面是一只右手,下面多了一个“口”,就是一张嘴。《说文解字》里说:“右,助也。”光用嘴帮忙不够,还得用手,所以“右”的原义是辅助。后来它取代“又”表示右边,才加上一个“人”,造出了“佑”字。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