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97】
读物本·张灵甫之死
作者:老韩来了
排行: 戏鲸榜NO.20+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近代字数: 9182
3
6
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摘自《历史的温度》,本文仅供研读练习之用。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1-10-08 08:04:33
更新时间2021-10-08 16:28:05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张灵甫之死

        在国民党军队将领里,张灵甫[fǔ]确实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物。

        他阵亡时是中将,军衔不算低,但比起一批国军抗日名将,这个军衔也不算高。

        这位中将师长,近年来一直是国军将领系列中的一位明星。喜欢他的人,说他战功卓绝,一身肝胆。讨厌他的人,说他刚愎自用,名不副实。

        当然,也有一些人,对张灵甫[fǔ]的支持只是源自“颜值即正义”。

        张灵甫[fǔ]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1

        张灵甫[fǔ],字钟麟[lín],原名张钟麟[lín],又张宗灵,后改名为张灵甫[fǔ]。

        张灵甫[fǔ]1903年8月20日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东大乡东大村,父亲是村里的一个农民。

张灵甫

        张灵甫[fǔ]幼年好学,熟读经书,喜爱古文,而且特别喜欢书法,经常到西安的孔庙碑林区临摹唐代名家的书法。张灵甫[fǔ]的书法确实不错,连民国时期的书法名家于右任也对张灵甫[fǔ]的字颇加赞赏。

        1923年,20岁的张灵甫[fǔ]如愿考入了北大历史系——国民党将领中,张灵甫[fǔ]应该算是学历最高的将领之一。所以说张灵甫[fǔ]是一位“儒将”并不过分。

        但是在那个战火连天,国家遭受屈辱的年代,很多学生都是不可能再去读书的。和后来的很多名将一样,1926年,23岁的张灵甫[fǔ]投笔从戎,报考了黄埔[pǔ]军校。

        张灵甫[fǔ]当时读的是黄埔[pǔ]四期。黄埔[pǔ]军校除了一期外,四期也是比较有名的一期。在这一期学生中,共产党方面出了林彪和刘志丹,国民党这边出了谢晋元、胡琏[liǎn]和张灵甫[fǔ]。

张灵甫年轻时的手迹

        从黄埔[pǔ]四期毕业后,张灵甫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任步兵排见习官,不久升任排长,开始参加北伐。

        和很多黄埔[pǔ]同学一样,张灵甫[fǔ]的升迁之路还是比较顺的。1933年,才30岁的张灵甫[fǔ],已经成了有“天下第一师”之称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的上校团长,并成为当时第一师师长胡宗南的心腹。

        应该说,文武双全的张灵甫[fǔ]生逢其时,又有一颗报国之心,等待他的将是一片广阔天地。

        但不久之后,他就被判了死刑。

2

        让张灵甫[fǔ]被判死刑的,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古城杀妻”案。

        一身儒雅的张灵甫[fǔ],正是这起案件的主犯——他将自己的妻子一枪爆头。

        张灵甫[fǔ]在北大读书期间,家里给他包办过一门亲事,妻子叫邢凤英。因为是包办婚姻,所以张灵甫[fǔ]对妻子并没有什么感情,邢凤英一直在老家照顾张家的老人。

        张灵甫[fǔ]从军后,在四川带兵与红军作战,朋友给他介绍了另一门亲事,女方是四川广元人吴海兰。两人见面后彼此倾心,就于1933年在广元拜堂成亲,第二年,生下了女儿张清芳。

        原本其乐融融的一家三口,却在1935年发生了大变故。

        那一年,张灵甫[fǔ]随胡宗南的第一军进驻陕北与红军作战,军官的家属都安置在古城西安。那一年除夕,张灵甫[fǔ]休假回家,对妻子吴海兰说:“我很久没吃饺子了,你给我包顿饺子吧!”

        吴海兰随即到后院给丈夫割韭菜,张灵甫[fǔ]尾随而至,掏出手枪,对着妻子的后脑就是一枪。击毙妻子后,张灵甫也不掩埋尸体,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家门。

张灵甫为什么要如此枪杀自己妻子?一个版本是“通奸说”。

        根据张灵甫老上司王耀武曾经的副官吴鸢[yuān]的说法,张灵甫[fǔ]是怀疑妻子在自己不在时与人通奸,怒火中烧,随即下了杀手。后面的各种“通奸说”杀妻版本,包括妻子是在割韭菜时被枪杀这些细节,基本都缘自吴鸢[yuān]的说法(《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我所知道的张灵甫》,吴鸢)。

        这个版本受到了张灵甫[fǔ]长子张居礼的质疑。他从生母邢凤英那里听来的版本是:当时张灵甫[fǔ]和吴海兰就在后院发生了争吵,随即枪响。张居礼特别强调:“当时是冬天,地里哪来韭菜?”

        另一个版本的说法,是“通共说”。

        张灵甫[fǔ]说发现妻子拿了自己的军事文件,进而怀疑妻子“通共”,所以一枪将她杀死。这个版本出自张灵甫[fǔ]后来的妻子王玉龄之口,但同样存在疑点:张灵甫生性谨慎,且很少回家,妻子是否可能有机会得到军事文件?就算妻子“通共”,在得不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是否至于将她一枪爆头?

        不管原因如何,张灵甫[fǔ]确实公然枪杀了自己的妻子,此事随即引起轰动。

        不肯罢休的吴家人,一纸诉状递给了西安妇女协会,妇女协会又将诉状转交给了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于凤至得知后十分气愤,转交给了自己的“闺密”——宋美龄。

        当时的宋美龄正和蒋介石一起在全国开展“新生活运动”,要求全国老百姓要有“礼义廉耻”的观念,要有“国民道德”。如今,一名团长在自己家中公然将自己妻子枪杀,这人还是蒋介石自己的黄埔[pǔ]门生,怎能不杀鸡儆猴?

        蒋介石一纸命令,将张灵甫[fǔ]解至南京(胡宗南原本还试图保护张灵甫[fǔ],后来只能让他自己前往南京自首),经军事审判,判处死刑——这也证明了“通共说”有站不住脚的地方:如果妻子吴海兰有确凿证据“通共”,张灵甫[fǔ]绝不会受此重判。

        当时张灵甫[fǔ]自己也是万念俱灰,准备等死。但那个时候,他得了疟疾,在治疗期间,一直欣赏张灵甫[fǔ]的典狱长对他百般照顾和鼓励,所以在病愈之后,张灵甫[fǔ]递交了申诉书(“通共说”可能由此而出)。最终,张灵甫[fǔ]的申诉被法庭接受,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被改判10年有期徒刑。

        战争年代,用人之际,一位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人,是不可能一直坐牢的。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前线吃紧,军事干部一下子紧缺起来。南京国民政府传出命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并保留原来军衔(但有说法是1937年初张灵甫[fǔ]即获释)。

        原名张钟麟[lín]的张灵甫[fǔ]投奔了王耀武的五十一师,自此改名“灵甫[fǔ]”,官复原职,踏上了抗日战场。

3

        张灵甫[fǔ]确实没有辱没使命。

        1937年8月,惨烈的“淞沪会战”爆发,国民革命军五十一师、五十八师编成第七十四军开赴上海,张灵甫[fǔ]被任命为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第一五三旅第三〇五团上校团长。在“淞沪会战”的罗店战役后期,三〇五团这个新组建的团敢打敢拼,一度还和火力占优的日军对攻,让人刮目相看。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