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禹锡:自在人生,自得其乐
一笑作春风
唐代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他,不是最顶尖的歌王,却以豪气雄霸千古。他,以浪子之身被朝廷流放至“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却依然高歌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时代最强音。他,以达天知命、笑看人生的不凡气度,展示自己的坚毅高洁、铮铮傲骨。他,以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超越苦难,走向未来。他,就是诗豪———刘禹锡。
他本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风云少年。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二十三岁授太子校书,后又担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为节度使杜佑器重,随后任监察御史。这个官职有点类似于《人民的名义》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侯亮平处长的职位。但是像“高老师”告诫“祁同伟”的话一样:年轻时升职太快了,不是好事。
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即位。以王叔文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革新运动。参与者除了已经处于权力顶峰、时任国家农田水利财政部长的刘禹锡外,还有文坛上另外一名响彻千古的人物柳宗元。这场革新功过自有史家评说,但它的历程如同烟花,瞬间即逝。其结局是顺宗不顺,被迫让位给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远州司马,行至江陵,再贬连州刺史,朝议贬得太轻,又加贬朗州司马。
这是怎样的贬官节奏?被贬者的心里面先被泼上拔凉拔凉的水,再凝成彻骨寒的冰,最后冻结成千年不化的冰山。这就是改革者、先行者要付出的代价。这就是鲁迅振臂高呼应者寥寥如置身荒原式的悲哀。命运狠狠给了刘禹锡一击,从朝廷的最高核心领导层到如今的贬谪身份,焉能不伤?理想已被遗弃在京城的荒草萋萋处,风雨现实折损着人的风骨。此时,再来看看刘禹锡的选择吧———他用不屈的坚强直面苦难的来临!他在诗文中找到与命运和解的可能!在朗州的大地上,在飒飒秋风中,刘禹锡放声高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