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035】
读物本·《国宝档案》(上)
作者:糖栗子🌰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5390
33
36
49
1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颐和园长廊》《汉光武帝陵》《洛阳明堂》《天子驾六车马坑》四篇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2-11-29 15:18:31
更新时间2022-11-29 16:48:12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温馨提示:音乐只是建议,可以一曲到底

 《 颐 和 园 长 廊 》(音乐:古风伴奏1)

  在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南坡与昆明湖之间的狭长地带,有一条全长728米,共273间的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画在1990年就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那么,如此壮观秀丽,美不胜收的长廊是因何而建的呢?

   风景秀丽的北京颐和园,有一条彩色的画廊,这就是名传天下的长廊。它临昆明湖、傍万寿山、蜿蜒曲折,长廊之上,雕梁画栋,一幅幅斑斓的彩画,更使它绚丽无比,风采迷人。那如此壮丽的长廊是因何而建的呢?

   传说,颐和园修建好以后,慈禧每年都有一大半的时间要在这里“颐养天年”。开始的时候,慈禧很是喜欢颐和园的江南景色,然而时间一长,就什么都不觉得新鲜了,尤其是慈禧每天要从寝宫乐寿堂出来到湖边散步,起初在路上还看一看左边的水、右边的山,到后来竟厌烦得哪儿都不想看了。

        慈禧心想:一眼望去山水全在眼前,四季不变,真是没意思,如果在湖边建造点儿什么,让我走一步就看一个景色该多好。那建造点儿什么呢?她一时也没有想好。一日,心情烦闷的慈禧又要出去散步,王公大臣们忙顺从并伴其左右,当一行人走到万寿山下的南坡时,老天爷竟不分时候地下起了雨,太监李莲英慌忙上前撑起雨伞并顺势观察了一下慈禧的脸色。

       没想到,此时慈禧的脸竟由阴转晴了,李莲英正在纳闷,慈禧说话了:“雨伞真好,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还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致,”众人不解。回到寝宫后,慈禧立即召见了工匠,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不久,在万寿山的南坡与昆明湖之间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走廊,这就是由慈禧授意修建的既能挡风遮雨,又可以欣赏一步一景的颐和园长廊。那么这个传说是否真实呢?

 

《 汉 光 武 帝 陵 (音乐:古风伴奏2)

  相传,公元57年2月,东汉都城洛阳城南宫内,皇帝刘秀病重在床,他知道自己时日已不多,想为身后事做个安排,可是陵址选在哪里呢?

  据史书记载,刘秀生前就已经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园,而且要求他的陵园面积不要太大,不以山为陵,而是建在河边。看来,汉光武帝陵建在黄河边上是刘秀自己的主意,那么他为什么要把陵址选在这里呢?有专家推测,这可能与刘秀一生波澜起伏的际遇有关。

 

  刘秀,字文叔,公元前6年生于河南南阳,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世孙。

  公元23年,绿林军推选刘玄为皇帝,建立了更始政权。王莽听说汉军立帝,十分恐惧,急忙派人率领42万大军,号称百万,围攻当时的要地昆阳。昆阳城内只有刘秀率领的万余人守城,眼看着王莽的军队铺天盖地袭来,多数将领主张撤离。在这关键时刻,刘秀挺身而出,他鼓励将士,如果撤离,只有一死;大敌当前,应该同心破敌,共立功名。

  刘秀说服众将士坚守昆阳城,自己带领12名骑兵,冲出重围,去调集援兵。后来,刘秀调集援兵近万人,并亲自率领3000敢死队,从城外杀入敌军内部,内外夹击,杀声震天,王莽的军队全线崩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昆阳大战,刘秀也创造了以2万胜42万的奇迹。

  昆阳大战之后,刘秀和兄长刘縯的威望越来越高,本来应该是享受高官厚禄的时候,没想到事情恰恰相反,功臣刘秀不但没有得到升迁,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危险中……原来,更始政权的皇帝刘玄昏庸无能,他见刘秀、刘縯兄弟二人威望日高,担心他们抢了自己的皇帝宝座,便找借口杀了刘秀的哥哥刘縯yǎn。

  在外作战的刘秀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可是他自知势力还小,无法与皇帝刘玄抗衡,只有忍辱负重。刘秀主动找刘玄谢罪,表示与哥哥划清界限,不为哥哥举办葬礼;同时他回到住处,每天花天酒地,一副及时行乐的模样。刘玄见此,认为刘秀不过是个纨绔子弟,不足为惧。就这样,刘秀才得以躲过杀身之祸。

  卧薪尝胆的刘秀暗却地里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于公元25年即位,建立了东汉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东汉的开国皇帝,定都洛阳。

  不管这种推测是否正确,历史证明,刘秀将陵园选在黄河边的确是明智之举,这里清幽宁静,而且由于陵园位于黄河滩,地下几米就是水,要想盗挖非常困难,所以,种种迹象和历史资料表明,汉光武帝陵从没被盗墓贼光顾过,至今保存完整。

  据史料记载,汉光武帝陵始建于公元50年,最初非常简陋,后来才陆续建起了神道、祠堂。现在的陵园占地6.6万平方米,山门巍峨,红墙绿瓦,园内古柏苍翠、石碑林立,其中有一块石碑很是特殊,椭圆型的碑体不大,很薄,在碑身上有一个小小的圆洞,将耳朵贴在这个洞上,可以听到黄河的涛声,非常奇妙。

  汉光武帝陵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园。多年来,关于陵园的墓冢里葬的是刘秀一人,还是刘秀和皇后阴丽华夫妇二人,有着不同的说法,那么墓冢里葬的到底是几人呢?

  汉光武帝陵的墓冢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书“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根据西汉沿袭下来的封建礼制:帝后合葬,但“同茔不同穴”,所以有人认为,墓冢里葬的应该只有刘秀,在墓冢东500多米的地方,也有一方坟冢,相传是皇后阴丽华的墓。

  刘秀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一辈子只有过三个女人,刘秀最钟爱的是一位叫阴丽华的女子。

  刘秀在长安读完书后,回到家乡,听到许多人都在谈论一位美人,她就是阴丽华。阴丽华,南阳新野人,她不但清秀俊美,而且知书达理,是远近闻名的美人,刘秀对她也十分仰慕。于是,就立下志愿:“娶妻当得阴丽华。”

  公元23年6月,刘秀如愿以偿地赢得美人芳心,在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声中,热热闹闹地将阴丽华娶过门。新婚后不久,由于战争原因,刘秀就离开阴丽华,奔赴前线了,两人天各一方,苦苦思念。

  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仍然对阴丽华一往情深,定都洛阳后,派人把阴丽华接来,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出外游历,他常常将阴丽华带在身边,长相厮守,共度终生。所以有专家认为,刘秀与阴丽华非常恩爱,怎么忍心死后分开,汉光武帝陵的墓冢里应该是合葬着刘秀及其皇后阴丽华。

  刘秀生平节俭,他临终前特意吩咐丧葬从简,而1992年的时候,却有人在汉光武帝陵挖出了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引起极大的反响。

  1992年12月,河南省洛阳市,一群人正在汉光武帝陵附近挖渠,挖着挖着,大家觉得似乎碰到了什么硬东西,挖不动了。

  洛阳是中国的十三朝古都,这里经常出土一些珍贵的国宝文物,这回是不是又挖到什么宝贝了呢?当地文物部门马上封闭了现场,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发掘,几天后,没想到竟挖出了一个重达2000多公斤的石刻。它的形状很特殊,头生双角,身生双翼,像狮子又像虎豹,这到底是什么动物石雕呢?

  经专家考证,这是一尊汉代的石辟邪,目前,这尊石辟邪被保存在洛阳市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 洛 阳 明 堂 (音乐:古风伴奏3)

  河南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登基的地方,她执政的15年,几乎都是在这座古都度过的。今天,我们就给您讲讲在洛阳的一处与武则天有关的遗迹,堪称国宝。据说,这处遗迹在发现时,不少当地人都说,它是武则天的“洗澡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呢?

  据传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对沐浴甚为喜爱,经常在温泉中一泡就是半天。而且,武则天对洗澡也格外有讲究,根据天气的不同,她会将各种花瓣分别搭配,撒入温泉之中,享受花瓣浴的乐趣。

  在洛阳民间,曾流传着这样说法,武则天爱洗澡,但不喜欢在木盆里洗,非得要一池温泉作为自己的沐浴之处,也就是说,武则天洗澡的地方大得惊人。其实,老百姓口中说的武则天洗澡池,是在1986年出土的一处遗址。

  那年,洛阳市准备修建市公交公司的大楼,地址选在了中州路和定鼎路之间的一块地方。一天,施工队正在施工,当挖到一处房子的地基时,一个工人忽然发现了深埋土中的一块矮矮的古砖,他放下铁锹,顺着这块古砖,使劲扒拉扒拉,一段砖墙便露了出来。

  洛阳城是中国千年古都、龙脉所在之地,随便一锹下去可能就会挖出稀世国宝,所以,这个工人立刻叫身旁的同事过来观看。

  人们逐渐围拢上来,看着这段有些弧度的古砖墙,人们开始议论纷纷。突然,一个人说道:你们看,这会不会是武则天的洗澡盆呀?没想到,此言一出,竟博得了不少人的认可。

  原来,这处遗迹距离1975年发现的唐朝天堂遗址不远,人们很容易就把这里和天堂联系到了一起。据记载,天堂是武则天所建,所以,看到弧形砖墙,人们便自然地也将这处遗址,想成了武则天的洗澡池。

  听说挖到了遗迹,文物专家闻讯赶来,立刻组织了专业的发掘,一块块弧形的古砖渐渐露出土面。这些古砖样式的遗迹全部用夯土筑成,从规模上判断,专家们断定这个建筑物原来的形制一定庞大无比。

  由于地处洛阳市区,专家们分成几个小组连夜进行发掘。发掘后期,几处遗迹连在一起,竟然形成了一圈圆形夯土遗存,而且越清理,整个遗迹的面积越大。历经几个昼夜,整个建筑遗迹终于清晰地显露在世了人面前,丈量它的尺寸,足有一万平方米!

  一传十、十传百,不少洛阳人开始专程赶来观看这处遗存。更多的人开始议论,这个被专家扫来扫去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通过查阅史料和一系列的分析,考古专家得出结论,这处被老百姓戏称为武则天澡盆的遗迹,正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建筑——明堂……

  武则天的那位贴身女官急匆匆地来到大殿,说有祥瑞表奏。原来,有人亲眼看见了有一只凤凰从明堂之上飞出,落在了上阳宫的肃政台的梧桐树上。武则天急忙率众登明堂观看,只见凤凰看到武则天后便向东南飞去,身后的朱雀却云集朝堂,翩然起舞久久不肯离去……

  看到此景,一个大臣立即跪倒在地,向武则天解释道:“凤凰象征的就是武后您,它飞到肃政台,见到您后才离开,就是在暗示您登基大宝;这些朱雀代表的正是臣下我们,您如果还是不登基,就是违背天意,朱雀们便不会离开,我们也将长跪不起呀!”

  看似万般无奈之下,武则天顺应天意,昭然登基,朱雀也果然飞走了。公元696年9月19日,武则天登上则天门,宣布开始登基大典,并下令大赦天下。

  也许这则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但由此不难看出,武则天对于明堂可谓钟爱有加。其实,这座盛极一时的大唐建筑正是这位女皇帝为自己登基准备的,包括明堂前面的则天门,也都有着象征皇权的特殊意义。

  其实,洛阳明堂,也和武则天的大周政权一样几经曲折。据史料记载,这座明堂几次失火,更是几次重修。这座代表着武则天政权的建筑,始终是屹立不倒,风采卓绝。

  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她先后下旨修建了天堂、贞观殿、武成殿等一些列建筑,还将自己登基的“则天门”改名为“应天门”,一方面是为了避嫌,另一方面也是暗喻自己称帝是顺应天意。一时间,洛阳城移步换景、街市繁盛。

  后来,明堂一直作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举行祭天地的仪式,同时迎接各地使节。

  到了李隆基当政之时,曾几次想将明堂改名为“乾元殿”。可是,很多官员和老百姓都还是一直称这里为“明堂”,而且,一些外国使节根本搞不清楚“明堂”与“乾元殿”的关系,来到洛阳找不到明堂,就直接打道回府了。

  不得已,在公元737年,李隆基只得又将明堂的名字改了回来。后来,安禄山叛乱,李隆基逃到了四川,“乾元殿”也没能变成明堂的另一个名字,而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现在,这座大唐建筑已经变成了遗迹,但是明堂的名字,还是镌刻在了史书上,世代留在了洛阳人。

《 天 子 驾 六 车 马 坑 (音乐:古风伴奏4)

  2003年10月1日,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秋雨霏霏,可这时,位于市中心的王城广场上却人头攒动、热闹非常,人们排起了数百米的长队,翘首企盼着一睹“天子驾六”博物馆的风采。洛阳人盼望了已久的天子驾六车,直到这一天,才终于得以目睹它的庐山真面目。

  洛阳周王城博物馆占地1700平方米,分为两个展区。位于西侧的车马坑展区,便是中国唯一原地重现的车马坑,跨越时空,这些车马仿佛在讲述着千年之前的神秘历史。

  2002年10月的一天,建设中的洛阳市文化广场正在进行着施工前的考古发掘。对于这座曾是中国十三朝古都的城市来说,随处都有历史的遗迹,所以每一处工程建设之前,都必须进行考古发掘。

  2002年8月中旬,洛阳王城广场的车马坑发掘全面开始,考古人员分为几个区域分头作业,曹岳森被调往5号坑,发掘之初,面积较大的5号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被认定为是最有可能出土惊世国宝的发掘坑之一。

  经过商议,曹岳森和同事们决定,用考古中比较常见的“铲”的方式开始发掘,主要工具就是平头和尖头的两种小铲子,用平面铲土的方法,一点一点铲开墓土、寻找遗迹。

  一连几天,曹岳森和同事们一直蹲在5号坑里,一铲一铲地进行着发掘工作。考古发掘的工期越来越近,他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就在这时,比5号坑小很多的2号坑传来了惊人的喜讯:那里发现了古代车子!而且形制已经渐渐清晰了……

  面对已经出土东周车子的2号坑,5号坑的发掘人员心急如焚,曹岳森觉得,小坑都出土了车马,大坑应该有更大的发现才对。可现在,黄土被一层层地铲开,却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还要挖多深才能破解5号坑之谜呢?

  就在这时,观察过2号坑的人也断定,依5号坑的发掘深度,恐怕已经没有办法再容纳车轮了!

  1976年,中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洛阳附近的巩县见到了一条有着两个名字的小河。在上游的白冶河畔,参加普查的工作人员发现了白色陶瓷,那么下游的黄冶河畔会发现什么呢?学者们向被称为“黄冶河”的下游进发。

  荒凉的河畔几乎没有道路,学者们细细地搜寻着,他们似乎谁也不知道能找到什么。

  突然,一块彩色陶片映入眼帘,刹时间,活跃的人群安静了下来。古窑址终于出现在了“黄冶河”畔。

  随着发掘的深入,人们的情绪越来越高涨,因为在这一座座古窑里,存留最多的竟然是唐三彩的陶片。几十年的期盼终于有了结果,唐三彩的窑址找到了,“黄冶河”就是烧制彩陶的地方。

  现在的黄冶河畔早已没有了作坊的踪影,唐代工匠们的工作环境也已无从考察。值得庆幸的是,现代的制作工艺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代的传统,我们还能通过现代人的工作,来了解唐三彩的生产过程。

  唐三彩制坯所采用的是模型浇铸工艺,模型大多用石膏制成。首先由设计师雕出未来唐三彩的原型,之后用原型翻出石膏模型。

  有了模型就可以注浆了,把拌好的泥浆注入模型,泥浆会自动地吸附在模型的内壁上。泥浆被吸附到一定程度,把多余的泥浆倒出来,注浆工作就完成了。对于一些大型的产品,不用注浆的方法,而是把泥料直接拍到模型当中。

  唐三彩的主要特征在于色彩,而唐三彩的生产工艺中最有特色的也恰恰是它的色彩。出乎意料的是,我们第一次参观唐三彩出窑,见到的竟然是一些白色的陶俑,

  唐三彩要经过二次烧制,第一次叫素烧,第二次才是彩烧。

  彩烧之前,先给素烧后的陶器涂上颜色,这就是施釉。现在看起来,师傅们涂抹的只是一些深浅不同的红色,其实这些颜色是有区别的,这种颜色烧好之后就是白色,这种颜色烧好之后就是绿色,这些大面积的,才是红色。

  如此复杂的工艺,竟然诞生在1000多年以前,祖先的聪明才智,不能不让人从心眼儿里道一声——佩服!

  看着现代的唐三彩烧制,不禁想起唐代的工匠们。当时的黄冶河两岸,炉火通明,云烟燎绕,在那些不知名的工匠们的手下,一种精美的彩陶艺术一直影响到今天。

 

《国宝档案》分上、中、下三部。文章、音乐来自网络,所有权归版权方。为了方便分读可能略有调整,仅供练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