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690】
读物本·对联知识
作者:老韩来了
排行: 戏鲸榜NO.20+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9342
5
11
2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摘自《中国对联大典》,本文仅供研读练习之用。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1-09-11 20:49:37
更新时间2021-09-13 13:55:51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对联知识(上)

    §§§第一节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来考察,对联的形成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诗经》、诸子百家著作、《楚辞》、汉赋、唐诗等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对偶句,是对联的原始形式。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诗经》中已出现了一些对偶句,如《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再如《大雅·旱麓》中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诗经》中的对偶句排列整齐,且字数相等,对后世的唐诗和对联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启迪作用。

        春秋末年,各国封建统治者纷纷搜罗一些文人志士,为巩固他们的政权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中逐渐涌现出了不同学派,各流派互相辩难,争芳斗艳。我国思想领域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出了像孔子、墨子、老子、荀子、庄子等名人,并产生了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的一系列学术体系。诸子学说论述精辟,特别讲究语言的精练,文章中大量的对偶句可以看做是对联的早期形式,如“情欲信,辞欲巧”,又如《尚书·益陈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论语·述而》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

        汉代是我国古代文化昌盛的时期,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班固等一大批文学家的赋,对仗工整,较之单行散句有着更为独特的美感形态。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对语言工整华丽的进一步追求,又形成了新文体—骈文。骈文中对句很多,较之汉赋中的对句,在句式的对仗工整及音韵的和谐方面又进了一大步。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风”的时风,涌现出了大批著名文学家及传世佳作。其中很大一部分佳作不光是对仗工丽的名句,更是对联的典范,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天水一色,风月无边”;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淇,独留青冢向黄昏”;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骆宾王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等。由此可见,唐代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对联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完善了自身的规则,使对联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宋代时期,春节时门户悬“桃符”的习俗仍然沿袭。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新桃”就是新题的“桃符诗句”。宋、元时期,宫廷、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楹联”。而且,据有关资料证实,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在当时产生了。

        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一道圣旨,春联遍布金陵各地:“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清·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自此,春节张贴春联,取代了“题桃符”之习俗,而且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普及到了百姓门户。在楹联发展史上,这不能不说是朱元璋的一大贡献。

        明清时期是对联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清代的康乾盛世,对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仅内容涉及面广,口对笔题,俯拾皆是,而且名流云集,高手不穷。统治阶级对骈文和对联非常看重,还将其列人科举考试。文人将时局政见、流派纷争通过对联的形式予以表达。对联的应用已遍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蔚为大观。对联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联产生后,起初只应用于文坛、官场、宫廷,后来也逐渐普及于广大民间社会,以至发展到名胜古迹、殿堂署廨、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卧室案头以及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等等,无不悬挂、张贴对联,以作装饰或者标识。在民间,就连戏台、神座、花灯、香炉、箱柜、粮囤、车辕、畜栏等处也都有贴对联的现象。

        随着对联应用范围的扩大,它日益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除了春节贴对联已逐渐成为我国传统的民族习惯以外,若遇喜庆之事,则用贺联恭祝;遇丧葬祭悼,则用挽联哀吊;遇不平之事,则用对联呼号呐喊;在文人诗客、学者名流中,也有的以自题或者互相馈赠对联来寄寓情怀,交谊劝勉,抒发感慨,宣传思想主张,也有的以对句互相逞才思,逗乐趣,或者游戏嘲谑。

    §§§第二节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所谓“对联”,就是两个句子既要相对,又要相联。上下两句相对偶,是对联最重要的特点。而对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

        1.相同的句式

        句式相同首先要词类相当。上下联对应的词,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其次,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应,要做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做到了句式上的相同,对联形式上就有一种匀称和整齐的美。

        2.相等的字数

        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特点。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曾谈道:“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

    3.和谐的平仄

        对联讲究声律节奏,具有音乐美。平仄是汉字声调的两大类型。古代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人归纳为“仄”。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人声,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平仄和谐要求上下联相应处的词平仄相对。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上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称仄起,若第二个字为平声则称平起。起句规则如下:

    五言联仄起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联平起式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言联仄起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六言联平起式为: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联仄起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联平起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八言联仄起式为: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八言联平起式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九言联仄起式为: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九言联平起式为: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十言联来用四、六骈文体格式:平仄仄平仄仄平乎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句最末一个字即句脚的平仄也要协调,通常采用“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种方式反复进行。

第3章

对联知识(中)

        §§§第三节对联的种类和作用

     对联的种类

        对联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多种,试举如下:一是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可将其分成长联和短联。上下联皆由较多字数组成的对联,称长联;上下联皆由较少字数组成的对联,称短联。第二类主张以全联30字或40字作为长联字数之下限(如余德泉先生之说)。第三类主张以全联60字或70字作为长联字数之下限(如周渊龙先生之说)。第四类主张以全联90字或100字作为长联字数之下限(如常江先生之说)。究其理由,上述观点皆自成一说。相对而言,编者比较倾向于30字或40字之说,因为这个幅度似乎与人们对长短联通常的模糊感觉接近些。但可以说,无论以多少字数来划定长联与短联都显得勉强,尤其是在只相差一个或几个字的情况下,就更显得生硬。实际上,长联与短联属于模糊概念的范畴,没有必要也很难在字数上划定二者的界限。其他文学体裁同样如此,如长诗和短诗,恐怕至今尚无行数上的绝对界限。因此,在选编长联和短联时,只要有了某种相对合理的统一标准,则不妨各自规定,自成一体。

        从实践上看,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比较有意义,因为它与对联的编排体例密切相关。对联划分指的主要就是这一种。因此,编者拟对这种分类提出一点探讨。一般来说,对联都带有题或题赠的性质,因而写作对联也经常被称为题联。编者认为,按对联所题的内容和对象等的不同,大体上可将其分成节令联、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题赠联、杂感联、学术联、趣巧联九大类。其中,每一类又可分为若干子类。对联分类如下:

        (1)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2)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3)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和专用之分。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4)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做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5)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6)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8)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上述对联的划分没有绝对的界限。但是总的来说,这八大类对联在类型上划分简洁明了,在内涵上概念比较清晰,在外延上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对联,且彼此之间基本上不重合。

    对联的作用

        对联增加文化积累和沉淀最突出体现在丰富了一大批名胜古迹的文化内涵,并提供了其演变历史资料的见证。例如北京故宫、西安碑林、武汉黄鹤楼等都以楹联众多高妙突显其文化内涵,尤其是成都的杜甫草堂、武侯祠两地不大,虽然都属个人的纪念馆,但却是不挂名的楹联文化馆,里面各时代、各名家、各风格的题联不胜枚举,两地专门出版的楹联集锦和研究书籍可以说是其文化内涵的载体与突出体现。我们从其中琳琅满目的楹联中不仅仅看到的是楹联文化,更能了解到以它为载体的历史与文化沉淀。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对联在它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对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交际作用

        社会交际方面,对句经常作为文人仕宦的社交聚会的游戏方法和娱乐手段,既起了一定的交际作用,又能锻炼才智,提高修养。

    2.教育文化作用

        对句起到教育启蒙的作用,封建时代的启蒙教育非常注重对仗和对句的锻炼,例如启蒙通用教材《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都是以对仗句式编写的,私塾教育中对课更是当时的基础必修课,以此来锻炼思维、增加知识等。此外,对句在民间流行与活跃也起到了传播知识、活跃思维,增加文化积累的作用,例如很多有资料记载的带有浓烈民间习俗风格的趣对、巧对即是对句在民间传播活跃的反映。对句作为对联的重要源流和分支,它的流行、发展与积累都必将推动对联的发展和出现。

    3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

        对联的发展与成熟,逐渐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尤其是它在民众的流行,客观上促使对联具有重要的舆论意义和广阔宣传空间。因此,历来对联都被用来充当舆论宣传、行业广告、批判斗争的实际作用。

    4.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

        联语,尤其春联从它诞生开始就成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渊深的文化背景。无论是堂联、室联还是节庆联,只要它们一旦流行,就是它们成为民俗以独特的文化载体登上文化舞台的开始。联语的流行和繁盛,一方面深深烙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记载了时代的历史特征,成为丰富和反映各地、各时民俗风情的生动材料。

        对联的流行、繁盛以及它与书法艺术的结合,直接影响了中华大地上一切与文化相关的事物,它既不断充实自身,又同时增加我国的传统文化积累,单单据现有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有记载的楹联数目当在千万副以上。如此巨大的作品数目,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是诗歌、辞赋、词曲、戏剧等传统文学可以相比的,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是罕见的。

    §§§第四节对联的用字方法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
评论
按热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刷新

请先登录后发表言论(^-^)

表情

0%

复制
暂无曲目
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