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6507】
读物本·【遇见 仓央嘉措的情与诗1】
作者:机智的蜻蜓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9937
130
327
146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摘自网路,每个人一生都要行走一次西藏这个神秘之地,在行走的路上遇见仓央嘉措的情与诗。本文整理了作者西藏之行的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仓央嘉措的诗的解读。 仅限习读,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2-10-13 07:06:37
更新时间2022-10-13 10:14:4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遇见 仓央嘉措的情与诗1】

新系列·开篇引言

1.  人们常说,人生须有两种体验: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许,人性就是这样,恋爱了怀念自由,单身了渴望甜蜜;跑累了决定休息,歇够了想去折腾……路上的风景是美的,人也是灵动的。或远或近,每个在路上的人,都有自己梦想到达的地方。对于热爱旅游的人来说,西藏是一定要去的,不论天南地北,不论千山万水,只为那份惊艳与神圣,真诚与美好。布达拉宫、大小昭寺、色拉寺、哲蚌寺、纳木错、羊卓雍错……在人们的印象中,这里远离尘嚣,风光奇特美丽,雪山巍巍,湖水澄澈,异域风情浓郁。

 

 

2.  我想,正是有了太多渲染,才使人们有了某种冲动,觉得这辈子要去一次西藏,去看看拉萨城,看看布达拉宫,去看看神秘的寺院以及圣洁的湖山。如果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偶然,那么,无畏的任性必然让你感受异样的精彩。也许,有一天,有一月,有一年,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我们还可以闻到彼此的呼吸,重温往昔的旧梦。那时候,我们一定会在最烟火的人间沉迷,并且说,再也不分离。

 

 

3.  1634年,四世班禅与五世达赖经过商议,邀请蒙古族和硕特部汗王图鲁拜琥(即后来的固始汗)入藏。1641年,图鲁拜琥发兵攻打藏巴汗,包围其日喀则府邸,继而降服后藏地区,成为统治全藏的蒙古汗王,由此建立格鲁派的西藏地方政权。同时,四世班禅以及五世达赖的领袖地位,图鲁拜琥的护法身份,也得到清政府的认可。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故事,以及他后来的悲欢境遇,也就缘起于此。

 

 

4.  在西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美丽的故事从没结束,动人的传说也不会湮灭。代代相传的民歌,总在春暖花开的时刻被深情嘹亮地唱起。在藏传佛教史上,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位引人注目的活佛,他行迹奇特,卓然不群。他的诗歌不仅有文学价值,也被当作修习佛法时的隐秘表达。这位年轻的活佛拥有受人尊崇的身份却深入红尘,他写下的世间最深情的诗歌,一直在民间传唱。三百年前感动无数人,三百年后依然感动着我们。

 

 

5.  从藏南山区学习佛法,到布达拉宫登上活佛宝座,到青海湖边溘然病逝,他走过的路并不长。他无意于政治角逐却卷入权力斗争,他渴望爱情却没有婚恋自由,他热爱生活却被高墙大寺禁锢。他像展翅高飞的雄鹰,屡屡遭受狂风暴雨的打击,正如他在诗歌中愤怒控诉的:“岩石伙同风暴,散乱了鹰的羽毛。”

他的风流浪漫并不妨碍他达赖喇嘛的身份,而他的英年早逝又融合了神秘的悲凉因素。他是活佛、诗人,还是情圣?论者不一而足。浪子宕桑旺波的爱情故事,是人们着力渲染的话题;作为浪漫的诗人,他留下饱满奔放的诗歌……

 

 

6.  仓央嘉措的诗歌,有初识乍遇的羞怯,有两情相悦的欢欣,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坚贞,也有负心背离的怨尤。由于作者特定的身份,所有的爱情最终指向的都是幻灭。他这位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大活佛,比常人更多地体验到怨憎会、爱别离的苦难,以及求不得、恨不能的无奈。然而,越是如此,越能彰显世间情爱的美好。

万千红尘,我们身如浮萍,难能自主,在不经意的时刻相遇,在最缠绵的时刻分开。正如被命运摆布的仓央嘉措,不能选择转世灵童的身份,也不能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7.  关于仓央嘉措的记载,正史中只有寥寥几句: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十四周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为黄教(即格鲁派)领袖,十年后为西藏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道经青海今纳木错湖时中夜遁去,不知所终。若没有那次动荡,他也许会坐在布达拉宫的殿堂,在活佛位置上终老此生,守着一座孤城,念着一卷佛经,望一眼天边的夕阳,吟几句过往的诗歌。岁月就是如此无情,任他再有才华,没有自己的舞台,一切皆枉然: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第一篇(1683—1696) 隐迹乡野

 

8.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二十五日,五世达赖喇嘛在布达拉宫病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月十六日,计美多吉协加衮钦,即后来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出生在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附近的乌坚林村。据说出生时异象频生,有黄光耀柱、七日同升等瑞兆。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桑结嘉措派出的两位活佛找到仓央嘉措,认定他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

 

 

9.  在桑结嘉措的安排下,仓央嘉措被接到错那县培养,对外宣称是另一活佛的转世灵童。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面对时局变化,桑结嘉措做出迎接灵童到拉萨的决定,并公布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多年的消息。

直到被迎往拉萨,仓央嘉措真正的活佛身份才被公开。他在乡野之间自由生活了十四年,深受民间诗歌的熏陶,这可以说是他一生最大的财富。

 

 

①见与不见

 

10.  很多人知道仓央嘉措,是因为电影《非诚勿扰》。在这部电影中,出现了一首很美的诗,它探讨了爱与生命两大主题,内敛而深情,令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11.  这首《见与不见》富有浓郁的现代气息,略带朦胧的诗风。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僧人的内心诠释。当时很多人都以为诗的作者是仓央嘉措。其实,这首诗原名《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作者扎西拉姆·多多,原名谈笑靖。诗歌所写的其实是上师对弟子的关爱,后来被广泛解读为情诗。

“班扎古鲁白玛”,意思是金刚上师白莲花,即指莲华生大师。他是将佛法传入西藏的人,被认为是第二个佛陀,其心咒为“嗡阿吽[hōng],班扎古鲁白玛悉地吽”。

 

 

12.  据说这首诗的灵感,源于莲华生大师的一段话:“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这段话平易质朴,至今依然感动着我们,这是人心大悟的自由之爱。它穿越时空的迷雾与纷扰,击中我们的内心,使得我们无法超然,无法回避。据说,《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是仅次于《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的最感人的“仓央嘉措情歌”。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这红尘之中,深入血液和骨髓的至诚之情、真挚之爱,终于让我们内心释然,将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13.  罗桑仁钦仓央嘉措(1683—1706),原名计美多吉协加衮钦,门巴族。在历代达赖喇嘛中,他是唯一一位出身于贫苦农家、非藏族或蒙古族的达赖喇嘛。

仓央嘉措的父亲名为扎西丹增,母亲名为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有专家考证,扎西丹增是掘藏师白玛林巴的后裔,其家族是藏传佛教宁玛派世家;次旺拉姆则是吐蕃赞普的后裔。

 

 

14.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秘史》中记载,仓央嘉措出生时有七日同升、黄光照柱等异象。他的父母“种姓纯正、正直谦恭”,父亲得无上密宗之传续,母亲仪态端庄、持家有方、忍让有信、守廉知耻,“贪、嗔、痴之毒甚少,妇人之弊端绝离”。

在家修行的宁玛派教徒是比较自由的,可以从事劳动,也允许男女相爱,结合生子。当然,宁玛派允许教徒娶妻生子,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纵情酒色。

 

 

15.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教派,可以追溯到西藏佛教前弘期,即莲华生大师入藏传法时期。宁玛的意思是“古”或“旧”,宁玛派即古派或旧宗派,又称红教。该派僧人穿红色僧衣,戴红色僧帽。该派教理是从吐蕃王朝时传承下来的,极重密宗,且弘扬旧密咒。

早期的宁玛派采取家族传承的形式,信徒分散,没有寺院和僧团。在禁佛时期,他们采取极为隐蔽的方式传承,与政权关系疏远。吐蕃王朝崩溃后,宁玛派采取父子相传的方式,法脉因而延续不断。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