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限习读 若侵联删
读图时代:我要一双透视之眼
下
1.
(接上)说了这么多,很多人可能还是云里雾里的,到底核磁共振是咋回事儿呢?我们打个比方,广场上有一群大妈,都是杂乱无章的,脸朝着哪个方向的都有。大喇叭一响,要开始跳广场舞了,一大群人立刻站得整整齐齐,脸都朝着大喇叭方向。人体里也有大量的原子,氢离子特别多,毕竟这是水的主要成分。氢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这个质子有磁性,就像一个小磁针一样。外界一施加强磁场,氢离子就排列得整整齐齐的。
2.
这时候给这些质子施加一个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恰好和这些质子产生共振,质子被拉升到了高能态。就好比大喇叭开始放音乐了,大妈们一个个都开始跳了,而且跳得都很high。等到音乐一断,大妈们全都泄了气了,都开始慢下来了,又开始变得自由散漫,脸朝什么方向的都有。核磁共振跟这个过程差不多,一旦外界的电磁信号撤了,氢离子也就逐渐恢复到自由散漫的状态,从高度整齐划一到变得乱七八糟,这个过程会释放出能量,也就是光子。这些光子,我们是能探测到的,这些光子携带着身体内部的信息跑了出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恢复成一张图像。
3.
你也许会说,大脑里面那么多的氢原子,那么多的质子,即便是有光子释放出来,也都全混在一起了,你怎么能分得清呢?这是个好问题哦。其实这是有办法的。就拿给人脑部做核磁共振为例,首先是在周围产生一个不均匀的磁场,从上到下,磁场强度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不一样呢?其实就是在给每个氢原子核拉弦,我们把每个氢原子核都理解为一根琴弦,拉得紧,共振频率就高;拉得松,共振频率就低。那么人往核磁共振仪器里一躺,从上到下,每一层拉弦的松紧都不一样。
我们发出一个频率的无线电波,并不是所有的氢原子核都跟着共振,只有某一层频率匹配的开始共振起来了,然后电磁信号撤销,这一层上的氢原子核开始释放光子,外边的传感器马上开始记录。然后,改变频率,该下一层了。就这么一层一层地来,最后就能拼出一幅完整的图像。
4.
所以,核磁共振和X光不是一码事,因为核磁共振并没有用到X光做外部照射。医学核磁共振主要依靠的是氢离子,也就是氢的原子核,也就是质子。这都是一码事。水多的地方效果就好,没水的地方就差一些。这个特征恰好和X光以及CT是相反的:骨骼反而效果不佳,但是骨骼上的那些肌肉、韧带,还有软组织,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运动员受伤了,还是要用核磁共振去看的,看看是不是有韧带拉伤,看看肌肉是不是出了问题。骨头还是用X光或者CT去看吧,这二者是互补的。所以啊,医生让你两个都做可不是为了多收钱啊!
▲ 核磁共振图像
5.
有了现代化的CT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现在的医生检查脑部的病变已经比哈维·库欣那个年代方便得多了,也精确得多了。因为现在的医生有了一双透视眼,能看穿人的颅骨,看穿大脑结构,这就是医学影像技术。医生们现在可以借助CT和核磁共振的数据汇总起来生成脑部的三维图像,可以去慢慢地研究、慢慢地确定手术方案。然后,在仪器的监控之下,给脑部动手术。
现代脑部手术用的工具是双极电刀,形状像个长长的镊子,顶部是电极,要通电的。脑子其实跟豆腐的质地差不多,比豆腐还要细腻。下家伙的时候需要小心加小心,能少切就少切。土耳其的医生亚萨基尔发明了利用专用显微镜辅助,顺着大脑结构的缝隙深入到脑子内部切除病变的技术,这就是所谓的“神经显微外科”。这种手段在库欣那个年代是无法想象的。
6.
当然,能不切最好是不切,对付帕金森或者癫痫,可以在脑子里安装电极,用人为的电脉冲来纠正脑子里错误的电信号。该在哪儿安放电极呢?还是要靠影像手段来确定。这种变革用“天翻地覆”来形容是一点儿也不为过。
核磁共振以及CT技术不仅对神经外科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对人脑的研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说,这种医学影像技术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核磁共振不仅用在医学诊断上,在制药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在约翰·芬恩、田中耕一和库尔特·维特里希这些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解决了生物大分子的核磁共振波谱测量技术,这对于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理论研究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他们的成果几乎立即就对生物制药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对艾滋病药物的研制是有突出贡献的。他们也因此拿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核磁共振这个领域简直是拿奖拿到手软啊!
7.
当然,核磁共振也有麻烦。因为有强磁场,所以金属千万不能往里带的。曾经有不听话的,强行把轮椅带进去,结果被吸在机器上弄不下来了。这个磁场强到你没法想象。清理机器的时候能打扫出不少的金属物品,比如发卡别针之类的,还有不少硬币。
医用的核磁共振磁场强度大概分几档,一般是1.5T和3T的版本,单位是特斯拉。这个单位是非常大的。冰箱贴大概是5毫特斯拉,也就是1/200特斯拉。小号的核磁共振也比冰箱贴强300倍,你自己掂量掂量。
8.
不光是强磁场会对铁磁物质造成拉扯,强烈的电磁信号也会使得体内的金属感应出电流。要是装了个心脏起搏器,恐怕就要出麻烦。但是现在也在逐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骨折打钢板,其实现在用的都不是钢板,而是钛合金的。钛合金是抗磁性的,问题不大。心脏起搏器也有抗核磁共振的型号。反正有需求嘛,肯定有人会在这方面下功夫,问题总会解决的。
核磁共振的机器往往都是庞然大物,动辄就好几吨。早期的机器起码有10吨重,后来变得轻了一点儿,起码也有2吨。因此,这东西是死贵死贵的,1000万都算是便宜的了,比最贵的劳斯莱斯还要贵得多。不过这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东西和CT结合起来,叫作PET-CT,机器贵得不得了。
9.
CT只管形态学。说白了,这地方长了个瘤子,已经长出来了,我看见了。到了核磁共振,相对来讲,好一点儿。这个地方看上去密度没啥变化,但是好像元素的成分含量有变化,MR也能看出点儿端倪。PET就更厉害了,这个地方要长瘤子了,还没长出来,但是大量的营养正在往这儿送,这都能看出来。
这东西需要借助一种特殊的制剂,叫作氟代脱氧葡萄糖。就是说,用一个氟原子代替了氧原子。其中的氟元素不是一般的氟,而是带放射性的氟-18。如果发生了放射性衰变,这个氟-18就会衰变成普通的氧原子,这个氟代脱氧葡萄糖分子就变回了普通的葡萄糖。
10.
这种东西跟葡萄糖很类似,在普通葡萄糖里面掺一点儿,然后打进患者体内,这东西就会跟着葡萄糖一起走。氟-18是会发生β衰变的,也就是会不断释放出电子。一般的电子扔出来也就扔出来了,偶尔扔出一个正电子。这东西可是反粒子哦,走不了几步遇到正粒子就会发生湮灭,然后释放出两个光子。光子的频率很高,达到γ射线的级别,穿透力很强,根本不拐弯,直接穿透人体跑出来。
那么好了,我们在患者周围摆上一圈探测器,这两个光子一定是方向完全相反跑出来的。我们以前在讲量子的时候讲到过,假如探测器同时抓到了两个光子,我们就认为这应该是两个正负电子湮灭时产生的那一对,那么这两个传感器之间的连线中点大概就是正负电子湮灭的地方。我们用这种办法就能知道葡萄糖正在何处聚集、如何分布。用这招不仅能检查癌症,还能检测到早期的阿尔茨海默症。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原理
11.
氟-18的半衰期是109.8分钟,也就是说,过几个小时,体内的氟-18也就消失得差不多了。虽然要往身体里打进放射性的物质,还是有些麻烦的,不过辐射量还是要小于CT。现在的PET都是和CT或者MR玩个一体机,合二为一,数据也是联合使用的,所以这东西还是蛮贵的。
有便宜的吗?有啊,X光机便宜啊,几万块就能玩儿啦。你要是觉得X光机不安全,不能长期玩儿,没关系,还有一种相对比较安全的选择,那就是B超,这东西也不算贵。
12.
超声波影像技术是X光和核磁共振之外的另外一种影像技术,这东西说起来话就长了。人类第一次发现超声波这种东西,是从蝙蝠那里。这时候人类才发现,原来20000Hz以上的声音人耳是听不见的。我自己用发声的APP测试过,16000Hz,我的耳朵就听不见了,但是有些人耳朵能听见,20000Hz是绝大部分的人都听不到的。
后来电子技术有所发展,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振荡器,产生高频的正弦波。但是,人类却缺乏一种把高频交流电变成超声波的装置。
有人说,喇叭不就是把电信号变成声波的东西吗?没错,但是喇叭的振动频率是有限的,根本达不到超声波的波段。要想达到这个波段,靠电磁喇叭是够呛。这个问题被居里先生无意之中解决了,居里先生那时候还没见到居里夫人。1880年,他和他哥哥两个人一起发现了“压电效应”。
13.
如今的一次性打火机就广泛应用了压电效应。你按下按钮,会拉动一个弹簧,到最后一刻突然释放,重重地敲在一块压电陶瓷材料上。这一锤子下去,压电陶瓷产生了一个非常高的电压,爆发出一个电火花,点燃了丁烷气。这就是打火机的基本原理。压电效应就是说,特殊材料受到压力的时候,两端会产生电荷。
1881年,他们又发现了逆压电效应。那就是压电材料的两端通电,这块材料会产生机械变形。这东西只要通上高频交流电,就可以把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利用压电效应也可以把机械振动变成电信号,于是收发超声波的器件基本解决。
14.
1931年,穆尔豪瑟开始用超声波探测金属内部的伤痕,一边发射超声波,一边接收回波,就可以探测到金属内部缺损。1935年,苏联人索克罗夫走得比他更远,他完整地提出了超声波照相机的构想,用来探测金属内部的缺损。“二战”期间,大家研发声呐对付水里的潜艇,所以才会下功夫研究超声波技术。因此,早期的超声波诊断装置怎么看着都像是军用设备。
15.
英国出生的约翰·怀尔德看到很多人被德国的V-1导弹爆炸的弹片击中,肠子被打坏了。他见过用超声波来诊断金属内部的缺陷,因此他才想把超声波应用到肠子的测量方面。他在1949年曾经用超声波来测量肠道组织的厚度。早期设备的分辨率是很差的。到了1951年,他获得了振动频率在5兆的超声波设备,这个频率相当高,分辨率很不错。他开始用这个频率的超声波来识别人肚子里的肿瘤,反正是在软的地方特别好使。尽管他不是第一个把超声技术用于人体诊断的,但是还是被推崇为“超声诊断之父”。
16.
早期的超声波诊断一点儿都不直观,其实就是记录反射波的波形。比如说,拿个探头顶在脑袋上。看回波的波形,一开始就是一道高峰,声波出了传感器直接碰到颅骨上,这是碰上骨头了反射回来的;后边跟着一连串杂波,这是脑子里边的肿瘤反射回来的;后边再接一个峰尖,这是左右脑之间的空隙;然后再接一个高峰,这是撞到另一边的脑壳反射回来的回声。看来,你脑子里长瘤子啦!准备动手术。
这种设备就是所谓的“A超”,A超只能知道一条线上的回波,现在基本不用啦。现在怎么也得上个B超啊。1951年,B超被发明了。现在给孕妇做产前检查,经常会用到B超。B超就能知道一个横截面上的回波了,也就是一幅二维断层扫描的图像。要是选取的位置比较合适,就能看见胎儿比较完整的轮廓。
17.
声波是有多普勒效应的。别忘了人血管里的血液在流动哦,要是声波碰上了这些流动的液体,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通过频率改变的幅度就能知道血液流动的方向和速度。把这些信息叠加在超声波的图像上,额外用红色、蓝色标记出血流方向,这就是所谓的“彩超”,学名叫作“D型超声波”。有经验的大夫一看屏幕,哎呀不好,看这个胎儿的血流情况,脐带缠脖子了,赶快处理。
18.
1957年,出现了相关论文。1959年,有人制造出了D型超声波仪器。1964年,开始用多普勒技术探测胎儿的血管状况。1973年,约翰逊开始用D型超声波来诊断心脏室间隔缺损。对于心脏这一坨肉,还就是超声波特别管用。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利用D型超声波技术来获取血管造影图,这种方式是不需要往血管里打造影剂的,毕竟造影剂有可能造成问题。这就是超声波技术的优点—伤害极低,你反复多做几次问题不大。
现在,超声波的三维成像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了。利用这种技术,有很多小宝宝还没出娘胎就已经拍摄了人生第一张照片,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 超声波医学影像
19. 杀青段
现在这种技术主要是用来诊断胎儿缺陷的,拍照拍视频只是副业。
当然啦,也还有一些直接用肉眼观察的技术,比如内窥镜。在电子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可以把摄像头做到火柴头大小,然后放进人体,医生就在外边看着这个摄像头发回的图像,这都不是很难的事情。
现代医学多多少少和古代有一点儿对照关系。古人吃药,现代人也吃药。古人动刀子、动手术,现代人也动手术,尽管水平天差地别,但是总还有点儿呼应关系。唯独医学影像这个学科是个完全的突破,这完全是因为影像医学是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之上的。没有现代发达的电子工业,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加持,就不可能有先进的影像医学。
我们现在就生活在一个工业社会之中,即便是有人想回到田园牧歌的过去,恐怕也是不太可能的。工业时代的好处我们享受着,工业时代的麻烦,我们往往始料不及。
👣👣👣👣请继续 不监管哪来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