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885】
读物本·重温最美古诗词(四)斜阳晚钟
作者:.咕嘎.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14308
274
592
153
5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夕阳不仅会勾起我们那些未解的惆怅,夕阳有时候也有一种门掩黄昏,渔樵晚归的静谧和温馨。而如果说斜阳照亮的只是一己忧伤,那它不会留下古今这么多的吟唱,之所以如此,更重要的是因为斜阳照彻古今,见证江山更迭。比个人心事更开阔的是黄昏的那份庄严,是斜照里的兴衰。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1-12-02 12:31:59
更新时间2021-12-17 20:17:2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肆 斜阳晚钟

1    夕阳不仅会勾起我们那些未解的惆怅,夕阳有时候也有一种门掩黄昏,渔樵晚归的静谧和温馨。而如果说斜阳照亮的只是一己忧伤,那它不会留下古今这么多的吟唱,之所以如此,更重要的是因为斜阳照彻古今,见证江山更迭。比个人心事更开阔的是黄昏的那份庄严,是斜照里的兴衰。

|引子:吟到夕阳山外山

2    一天之中最意味深长的时候,莫过于夕阳西下。这个时刻,光影迷蒙,熟透了的温暖中隐隐含着一丝感伤,夕照把影子映得细长细长,人心中的眷恋也如丝如缕,绵长悠远……龚自珍说:“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只需要念到、想到“夕阳山外山”这几个字,千古以来的诗人骚客们,就都被重重叠叠的情思缠绕住,无法逃避。这里的情,可以是男女的爱情,可以是亲朋的感情,还可以是人感时伤怀的一种情愫。“夕阳山外山”,到底牵绊着我们多少歌唱呢?

 

3    中国有着农耕文明的传统,农耕文明遵循的秩序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跟着太阳出门去劳作,跟着太阳回家去休息。太阳回家的时候人也应该归来了。夕阳时分,很多人虽然带着一身的疲惫,带着未了的遗憾,但毕竟也带着对明天的希冀,准备回家,可以期待安宁的晚餐和安心的休憩。而对于在路上的客子来说,这是一个多么惆怅的思归时刻啊。

     夕阳西下,一天流光走到了边界,马上就要坠入茫茫黑夜。这一瞬间,人心百转千回。李白说:“暝[míng]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为什么暝色使人愁呢?就是因为,有归来就有未归,有未归就有思念,有思念就有哀愁。当归不归,一天的流光和心愿,都无法安顿。

 

4    其实,归来是人的永恒心愿。我们一次次地出发,就是为了一次次地归来。《诗经·王风》里,看着茫茫暮景,一个思妇想念她在远方的爱人,“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hé]至哉?”我的良人出去服役,走的时候也没告诉我归期,这个时候你在哪儿呢?什么时候你才能归来呢?接着,她细数眼前风景:“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太阳西斜了,鸡上架了,羊啊牛啊全都回家了,我的良人啊,你叫我怎么能不想你呢?这是中国人对日暮晚归的最早歌唱,平白如话。“归来”的心愿在中国诗歌中,曾经如此朴素啊!

 

5    就是这样的朴素情怀,唤醒了人心中掩埋的情感,开启了诗歌史中的“闺怨诗”题材。清代许瑶光评价《君子于役》这首诗:“鸡栖于桀[jié]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看到鸡上架、牛羊回家,就开始想到远方的人,想到自己的等待没有尽头,内心缠绕着百折千回的思念,怎堪面对夕阳?一天之中,最难面对的时光,最难排遣的情绪,就在黄昏时分。所以钱锺书在《管锥编》里说:“盖死生别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

 

6   人心中所有的怀远、离别,在这个时刻,都裹在了一起,纷至沓来,涌上心头。它有美好,有眷恋,它有失落,有感伤。著名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千古绝唱,短短十个字,蕴涵着辽阔的意象和丰富的回味。“夕阳无限好”讲的是空间,笼罩着天地景象的温馨、欢愉;“只是近黄昏”讲的是时间,黑暗渐渐逼近,留下的是悲伤,是苍凉。空间的迷茫和温馨,时间的苍凉和短促,组合成了荒烟落日、斜阳晚照,组成了中国人千古以来的日暮情思、不舍歌唱。

     每每读到“近黄昏”三字,生命匆急之感扑面而来,仓促与疲惫,感伤与哀愁,面对时间流逝,人心中的那一点点不甘,都在这三个字中泛起,让人不由得渴望倾情投入这一刻,抓住黄昏时分这最后一点点流光。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7    黄昏是摄影家特别钟爱的时分,因为光影温柔,层次和细节被渲染得格外清晰。很多诗歌里面,不约而同地用了一个词——“白日”。为什么把夕阳叫成白日西迟,因为朝霞是暖色的,所以才说年轻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因为他蓬勃,欢欣,带着生命的热量。太阳就像一个青春红润的少年,走过青年的蓬勃,走过壮年的辉煌,到了落下的时候,它的那种血色已经淡淡地、渐渐地隐去了。

    夕阳,往往象征着一个人的暮年,青春不再,梦想仍在。面对夕阳,有多少文人留下他们的企求:让时光走得再慢一点吧……

 

8    屈原在《离骚》里面说:“吾令羲和弭[mǐ]节兮,望崦嵫[yān zī]而勿迫;路曼曼其脩[xiū]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家都熟悉最后一句——他的求索,他九死不悔的努力,他自己内心志向的一种抒发——但是不要忘记了前面一句,他要让“羲和弭节”。神话中,羲和驾着六条龙,拉着太阳在天空行走。屈原说:羲和啊,放下你的鞭子吧,你让太阳慢一点,让太阳停一停,不要让黑夜这么迅速地把我吞噬,因为我要走的道路太长,上下求索,我还需要光阴!

 

9    李白在他的《古风》中说得更明确:“黄河走东溟[míng],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黄河一路向东奔涌,夕阳刷刷地向西坠落,这一切是如此匆促!这一东一西的奔走的逝水和流光,日复一日,把生命撕扯成零落的碎片。

     杜甫登上慈恩寺塔,俯瞰长安,千年古都和关中的历史纷至沓来,他不禁咏叹:“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羲和啊,你哪儿是拉着龙驾的车子带着太阳慢慢走呢,你简直是举着鞭子赶着白日疾驰狂奔啊;少昊呀,你所掌管的秋天怎么这么快就来临了呢?一日之间到黄昏,一年四季到晚秋,这两个时刻太让人心思彷徨。

 

10   而正是在这个秋天的傍晚,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往下一看,“秦山忽破碎,泾[jīng]渭不可求。”夕阳里,远处的山峦、河水似乎陡然改变了模样。这两句诗,既是比喻,也是写实。“秦山”、“泾渭”比喻当时唐朝的政局,河山破碎,朝纲混乱,清浊黑白不分。而写实的层面,其实不陌生,大家都体会过——我们坐飞机,飞到一定高度,还没有飞到云层之上的时候,临着舷[xián]窗往下看,会看见一块块的田地,一座座的房屋,一个个山脉或山头,都像小孩子的积木一样,小小的像一个沙盘,东一个西一块。这就是杜甫眼中的山河忽破碎。

 

11   原本壮观的锦绣山河,为什么到了高处一看,就变得支离破碎?都说泾渭分明,但是在夕阳迷茫的光影之中,泾渭之间的界限都已经不清晰了。站在高山之上,一个人独立观望,俯瞰大地,回首前尘往事。天下兴亡,人生离乱,有过多少陡然的破碎,有过多少骤然的模糊,在这一刻浮上心来。流光就是这样把人一点一点地带向了生命的尽头。

 

12   所谓“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时光这个东西的体验真是存在相对论,对于每天想着有无穷无尽的事情要做的人来说,他就觉得一天时光太短了,倏忽而逝;但是对于在深夜心思辗转、夜不成寐的人来说,他会觉得这一夜是多么难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在黄昏时刻起了愁思?是因为光影西沉那一刻的变化是想躲也躲不过去的啊!

 

13   晚唐诗人姚合哭苦吟诗人贾岛,就选择在这样白日西斜的时候,他说“白日西边没,沧波东去流。名虽千古在,身已一生休”。寥寥二十个字,和李白的那首诗用意相似,都是看到白日向西天落下去的的速度不可阻止,而海水东流也不能让它停下来,这就像生命啊!你的名字虽然千古常在,但你的今生已经消失在历史烟尘中。

     中国那些多情的诗人,因为黄昏一刻难耐心中深情,就起了一个天真的幻想:挽留斜阳。

 

14    一个人的心事宛转,在夕阳时分有过多少蹉跎,有过多少不舍,要拼却多大的心力,才敢去挽留住斜阳呢?宋祁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春景之后,陡然转笔:“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人生苦短,欢愉的时光本来就少,我们难道还舍不得散尽钱财来买自己的欢乐吗?但纵使千金买笑,还是留不住时光啊。我能为你做的事,也就只是持酒劝夕阳了,将它的光芒在花丛之中多留一分是一分,夕阳晚走一会儿是一会儿,让晚照在我们记忆之中的光辉多一点点也好……

      眷恋是一件很苦的事,因为要用着深情。对夕阳苦苦眷恋的人大多有着向日葵一样的生命,离了阳光就不再蓬勃。

 

15   白日西沉的时候,人们心中的不甘,生命的蹉跎,往往会被特别地映照出来。万古斜阳融合了太多人从巅峰跌落以后的体验。

     还是在日暮时分,刘长卿送别他的好朋友裴郎中,是一个贬官之人送别另一个贬官之人,他说:“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我们来想一想这个夕阳中的情境:二人告别在江边的码头,猿啼哀哀,正如同人告别时的殷殷叮咛;江水浩荡,正如同人事浮沉的伤心情感。但实际上,哀啼的猿不理解告别人的凄楚,东流的水也不理解告别人的伤心。猿自啼,水自流,人自伤怀,只有你和我才是告别的主角,同是逐臣,从此天涯一方。但是刘长卿感叹说,你比我去得还远,我们这一分手,你就要乘上自己的那叶扁舟,天地飘零,一分别就是青山万里。

 

16   也许朝霞之中的送别,人不会有如许感伤,因为人在朝霞中上路,太阳逐渐温暖,他还有所希冀。而斜阳下告别,一转眼就是漫漫长夜,辗转孤寒,伤心转而深沉。有多少人追问斜阳,因为斜阳里酝酿了太多不可言说的人生滋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不能够摆脱深植于它血液之中的传统观念。中国人是眷恋土地的,土地中有他们的庄稼,有他们的房屋,有他们的子孙,有他们的一切安宁。土地告诉他们日出而作,日暮时分一定要归来。对于归途的向往,也就成了天涯游子一代传一代的吟唱。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