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馨提示:为了更好的理解书信的内容与人物之间的情感,特增加“人物小传”和“感情经历”两个部分,可以作为选读部分】
一、人物小传
1、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失踪(后来默认45年为其卒年),终年49岁。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证书。
2、王映霞,中国浙江杭州人,当年“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一生中的两次婚事都轰动全城。1928年2月,她与郁达夫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那一年,她20岁,郁达夫32岁。多年后离婚。1942年4月4日,与钟贤道在重庆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王映霞晚年回忆:“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二、感情经历
——残宵无梦到横塘
3、爱情本来要两人同等的感到,同样的表示,才能圆满的成立,才能有好的结果,才能使两方感到一样的愉快。
1927年1月14日,新年伊始,在上海马当路尚贤坊40号,郁达夫穿着妻子孙荃从北京寄来的新皮袍登门拜访老朋友孙百刚。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王映霞,那个“明眸如水,一泓秋波”的女子。
4、王映霞本不姓王。她本姓金,小名金锁。“锁”,由金、小、贝三个字组成,意为金家的小宝贝。学名金宝琴,生于杭州。其母娘家姓王,外祖父叫王二南,是当时杭州的名士,因其母亲是独养女儿,王映霞父亲死时,她才12岁,外祖父见她聪敏又漂亮,就把她收在身边,改姓王,名旭,字映霞。王二南先生系南社社员,琴棋书画俱精,满腹经纶。从小跟着外祖父,受他的熏陶,王映霞非常喜欢古典诗词。才情加美貌,郁达夫对王映霞是一见倾心的。
5、王映霞始知鲁迅、郭沫若,后来才知道郁达夫,对郁的文才十分倾倒。在拜读其《沉沦》时,她对文中的大胆描写,觉得颇“有些难为情”。令她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几年后的一个偶然,竟在世伯孙百刚先生的寓所邂逅郁达夫。
自从与王映霞惊鸿一瞥后,郁达夫便深陷在爱情中,无法自拔!他终日徘徊在王映霞的窗下,频繁地给她写情书。
6、王映霞虽然十分仰慕郁达夫的才华,却不愿意把自己宝贵的爱情轻易地许给这个极度追求感情自由的浪漫诗人,更何况郁达夫还是一个有妇之夫,而她亦有婚约在身。于是,王映霞断然拒绝了他。
1927年,郁达夫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若能得到王女士的爱,那么此后的创作力更要强些。啊!人生还是值得的,还是可以得到一点意义的。”郁达夫在绝望之中给王映霞写了一封绝交信,岂知第二天王映霞拿着信来找他了,并表明了心迹:愿意和他一起走下去……
7、1927年6月5日,郁达夫和王映霞在杭州聚丰园餐厅举行了订婚宴,向世人公开了他们的关系。1928年2月,她与郁达夫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才子佳人,名动全城。那一年,她20岁,郁达夫32岁。当时柳亚子赠诗郁达夫,其中“富春江上神仙侣”一句传诵一时。
1933年4月25日,郁达夫举家从上海迁回杭州,开始建造自己的住宅,直到第二年竣工。这座房子几乎花尽了他们全部的积蓄,郁达夫给新家起名为风雨茅庐,由他自己设计,希望这里能够成为趋避乱世的桃源之所。
8、彼时,作为风雨茅庐的女主人,王映霞凭借自己的美貌和优雅谈吐成为杭州上流社交圈里明星般的人物,所以,郁达夫意想中的“世外桃源”很快就变成了社会名流与政界要员交际往来的场所。
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并没有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由于年龄、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郁达夫和王映霞的情感世界出现了无可弥补的裂痕。从郁达夫的角度来说,安静写作是一个作家的基本固守,而推杯换盏的交际场只会让他心躁不安无所适从,逃离才是唯一的选择。
9、搬进“风雨茅庐”后不久,郁达夫应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南下任省政府参议去了。其间,王映霞通过郁达夫的关系结识许绍棣,许绍棣表面上是郁达夫的好朋友,但一直忌恨他,以至暗中向国民党中央呈请通缉鲁迅、郁达夫等文化名人。危急之中,郁达夫匆忙离沪避居富阳。许绍棣将郁达夫逃回富阳的消息告诉了王映霞,暗示郁达夫与原配情丝未断。于是王与郁间的温柔亲密全然不见,两人纠纷不断。
10、1936年,郁达夫为参加抗战活动南下福州,留下王映霞独自带着孩子和老母在富阳、丽水、汉口的漫天烽火中逃难。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正是妻子最需要丈夫在身边共渡难关的时刻,而郁达夫的远走使王映霞感到郁达夫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
1938年7月,郁达夫从浙东前线返回武汉,汪静之前去探望却碰上王映霞与郁达夫因小事正吵得不可开交。当天晚上,王映霞离家出走。
11、王映霞出走之后,郁达夫找不到她,便回到家里喝酒消气。无意之中,郁达夫发现了许绍棣写来的三封信,便误以为是许写给王映霞的情书,立即气急败坏地在王映霞的一件旗袍上写下“下堂妾王映霞改嫁之遗物”几个大字。
1938年7月5日,郁达夫在汉口《大公报》第四版刊登《启事》,全文如下:“王映霞女士鉴:乱世男女离合,本属寻常,汝与某君之关系,及搬去之细软衣饰、现银、款项、契据等,都不成问题,惟汝母及小孩等想念甚殷,乞告一地址。郁达夫谨启。”他还将许氏情书照相翻印寄给各路名人,使难言家丑大白于天下。
12、王映霞躲在好友家,郁达夫寻到此,求她回去,因他还爱着她。王映霞却不肯原谅他的所为。经朋友努力撮合,郁达夫登了一则道歉启事,把一切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而此时,为摆脱乱局,许绍棣也迅速地与人结了婚。郁王二人勉强复合,还订下协议,决心“让过去埋入坟墓,从今后各自改过,各自奋发,再重来一次灵魂与灵魂的新婚”。但彼此心中都留下伤口。
13、从郁达夫的性格看,他明显带有颓废文人的气质,其处世为人,也颇有歇斯底里的倾向。这一点,在他处理与王映霞的婚姻关系中表露无遗。在郁达夫的作品中,其《毁家诗纪》一度万人争诵,主要原因是郁达夫在这些诗作中毫不保留地暴露了自己的私隐与“家丑”,包括他对王映霞“红杏出墙”的怀恨之意。而《毁家诗纪》一面世,更加深了王映霞的离意,两人长达12年的婚姻至此已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14、也许失去了才知道可贵,王映霞走后,郁达夫非常懊悔,曾在诗中写道:
纵无七子为哀死,
犹有三春各恋辉。
愁听灯前谈笑语,
请先登录后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