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大梁、南郦、北渝说开去——
文:山雀衔烛
写给我的忠实粉丝们,以及喜欢我剧本的玩家朋友。聊聊我在创作大梁、南郦以及即将开始的北渝系列时的小设计和心路历程。若是已经在剧本最后注释过的内容,我就不在此赘述了。长文预警,嫌字多可以不看。
仅为作者的一家之言,您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玩本。
🌸大梁系列🌸
按故事发生的时间排序:《忍怀才》,《挥百死》,《雁行空城》,《昭徽三年雪》。
时间线详解:四个本子全玩过的朋友会知道,起初,元冽深感大王昏庸,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就暗中找到了王鹤儒,与其合作,此时,是王鹤儒混江湖的第五年,当上门主的第二年。这是《忍怀才》的内容。合作了五年后,也就是王鹤儒混江湖的第十年,元冽信守承诺 让杨先誉见到了王鹤儒,才有了《挥百死》的故事。王鹤儒混了十年江湖,也就找了十年的杨先誉。杨先誉最终为了救谢猛将军而死。同时,元冽与大王的矛盾日渐加深,决心出宫做平民,即《雁行空城》的故事。多年后,谢猛将军战死,他的女儿带兵上阵,就是《昭徽三年雪》的故事了。
《忍怀才》
人物分析:此时的元冽和王鹤儒都还年轻。王鹤儒自带一点点疯批感,像是一个聪明的,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的熊孩子。喜欢打破规则,喜欢逗人生气。但一旦触及自己的利益,他也会立刻正经起来。他此时的状态还尚显外放和青涩,并没有像《挥百死》中那么阴晴不定。
元冽的人设就比较简单了。年轻,正派,有智谋。在与王鹤儒的交锋中,他展示出了足够强硬的底牌。面对王鹤儒孩子气的“人头换竹球”的小把戏,也会被气笑。所以,不要演成不苟言笑的老古板。他还年轻爽朗,干劲儿十足呢~
内容上的小设计:
1,王鹤儒审问三个细作,让人把他们拖出去杀了。此时我们只闻亮刀声,砍头声,惨叫声,并没有亲眼所见三个细作被杀。在bgm3中,王鹤儒的手下呈上三个人头大小的物体,还盖着黑布,后来才知道是三个竹球,把元冽小小地戏耍了一下。这里注意,有一个目前我贯穿两个系列的伏笔。就是“亮刀声”“砍头声”“惨叫声”。既然细作没有被杀,那声音是怎么来的? 还记得王鹤儒的白鸭生意吗?在《挥百死》中安排“白鸭替死”,是王鹤儒所领导的江湖门派伏圣门,跟官府秘密合作的一桩生意。官府要斩杀犯人之前,肯定要验明正身的。那么王鹤儒手底下一定有易容大师,口技奇人,去模仿真正犯人的容貌和声音,这样在整个替死交易中,才不会被人发现。而“口技奇人”就是贯穿这几个系列的一个伏笔。在《忍怀才》中,模拟了亮刀声,砍头声,惨叫声。
2,元冽:(竭力压制怒气)我有一物,可使你伏圣门上下皆染瘟疫,三日必死!
元冽:我有一奴,擅长易容伪装之法,若是他常驻刑场/监斩官身旁,必能揭穿你买命替死的“白鸭”生意,断你财路,永绝后患!
元冽:我有一宝,是剑圣/亲书的武功秘籍,人人都想知其下落。只需稍加引导,就能让你伏圣门成为整个江湖的众矢之的(dì)!
元冽:我有一策,能使大梁从此重文轻武,盐铁/官营/专卖!没了生铁,你拿什么锻造武器?人心思定,谁还愿意跟你混迹江湖?用不了多久,这天下武林就会不复存在!届时你王门主纵有通天的本事,也只能老死乡野,泯、然、众、人!
这四段的情感基调要逐渐拔高,气势渐强,但不代表用语速和大嗓门去强撑气势。
瘟疫一策,是最简单粗暴的性命威胁。
第二策,斩断财路,打击王鹤儒的事业。
第三策,针对的是伏圣门这个帮派。
第四策,乃是国之策。国家机器的运转,是个体所无法抗衡的。
步步相逼,由小见大。
3,百姓甲:诶,听说了没,归义县出了个断案奇准的县令老爷,可神了!
元冽和王鹤儒合作,救下来的那些良臣,经过一番操作,改头换面去做地方小官了。“想进中央必下基层"也是这个道理。
4,来自林渝静老师的解读,我觉得很好,说到了我没想到的点。所以厚着脸皮在此加上。
三个细作都试探了元冽什么:第一个是关于“公义”,即普通人是否可以得到公正。第二个是关于“信任”,与元冽合作会不会被背叛,这是王鹤儒很在意的事情(父母老师都背叛过他)。第三个是关于“贤能”,有本事的人是否能在元冽这里得到重用,是是否支持元冽上位的重要关键。总的说来,就是:对外人、对合作者、对自己人的三种态度。这将决定王鹤儒在接下来谈判中的态度和结果。所以合作谈成,端上来三个竹球。合作谈不成,是不是拿上来人头就另说了。
5,《忍怀才》最后那首词是我原创的,未涉及模仿任何词牌,你去百度搜也搜不到...
《乙亥年四月赠吾友》
暮春凉夜一晤,正恰如,依稀早识旧眉目。
对谈流连在,波心月、老泉台、玲珑骨。
问去日寒灰,今日隐火,必复燃来日江湖。
忍怀才,天不负。
笑骂飞毫凌指,清绝处,天涯知己两孤独。
恨短却托书,一池墨、半页纸、三味苦。
记茂陵残墓,江陵雁啸,更须有金陵恸哭。
笔下诗,惊雷怒。
三千痴客应肖似,纵观去历朝风流人物。
且赊山海自倾杯,遍红尘卿可从容相赴。
这首词,其实是歌词,是早在2017年我做古风圈词作的时候写的。写《忍怀才》这个本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就翻出来用在了此处。写得一般,不遵循任何格律,你拿它当词,当长短句看都行。
听了很多朋友们的演绎...基本没有不嘴瓢的。大部分人也对这首词的意思一知半解,断句也断得奇奇怪怪。下面我解释一下:
第一段:春天快过去了,还是乍暖还寒的时候,在那样一个凉夜,我们见面相谈,就好像很久以前就相识了一样。除了合作的相关正事,我们还聊了很多风景和旧史。(波心月,出自《扬州慢·淮左名都》“二十四桥明月夜,波心荡,冷月无声”)(老泉台:指的是墓穴)(玲珑骨:我为了韵硬凑的,可以理解为聪明的头脑)在聊天中,我相信,往日的郁郁不得志,今日的隐忍,一定会在未来,爆发出极大的力量。厚积薄发,老天不会辜负我们的才智。
第二段:这几年,我们嬉笑怒骂,写信往来,你我不能常常相见,知己不在身边,真是一件孤独的事。恨纸张太短,不能全部表达我想说的话,但又没有别的联系方式,只能寄托于书信来跟你交流。费了一池墨汁,却只写了短短几张纸,这看似不长的语句,蕴含着我最近的人生感悟。想想茂陵残墓(汉武帝刘彻的墓),江陵雁啸(古代楚国的国都),金陵恸哭(王朝更迭时总会有很多惨剧发生,写这句时也想到了悲惨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想到这些,深感人生无常,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怀古伤今,写下来的诗,连老天都要震撼(打雷)。
第三段:这几年遇到过很多惊才绝艳的人,就像历朝历代的风流人物一样令人印象深刻。暂且向这大好河山借一杯酒,敬你,敬彼此,希望今后的红尘浮世,你我都能从容度过。第一段叙述两人相谈甚欢,第二段引为知己,第三段豪情万丈展望未来。把握这些就能拿捏住读诗的情绪了。
一些想法:写《忍怀才》的时候,已经是我出完《挥百死》和《雁行空城》两个本之后了。当时我对pia戏本创作有了一些困惑。难道必须吵架才算是戏剧上的矛盾冲突爆发?难道必须写吵架戏,大家玩起来才爽?我心里是非常不愿意自我复制,自我致敬的,我总想写出更新,更妙,更好的东西给你们看。这是我在创作上对自己的要求。因此,我在写《忍怀才》时,就想尝试一种坚冰之下暗流涌动的感觉。不用吵架,只有两个聪明人之间不动声色的试探和交锋。唉,都说作者的智商等于笔下主角的智商,我大概不属于很聪明的,只能写到这种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