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章
迁徙时代的终结
——土尔扈特汗国
一、西迁——去寻找安乐的牧地
1.
当成吉思汗的子孙所建立的国家一个接一个衰落和灭亡之后,黄金家族之外的蒙古人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登台表演的机会。而最为人所瞩目的明星,无疑是卫拉特人。
俗语云,合则强,分则弱。但卫拉特人的历史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四部卫拉特在一起的时候,虽然也有也先获得蒙古帝国汗位的辉煌,却也只是昙花一现。在面对蒙古正统势力的进逼下,节节败退,重新回到了边缘地位。而在分开各自发展后,倒是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雄霸青藏高原的和硕特汗国,与清朝争雄的准噶尔汗国便都是在卫拉特联盟崩溃后,先后崛起的。
土尔扈特人是在卫拉特人纷纷自奔前程时,最早独立书写自己故事的部族。
2.
17世纪二三十年代,四部卫拉特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作为盟主的和硕特人越来越受到重新崛起的绰罗斯家族准噶尔部的威逼,地位日渐不稳。而地位摇摇欲坠的盟主是无法维持联盟中的秩序的。准噶尔“恃其强,侮诸卫拉特”的事件频频发生。
土尔扈特部既不愿受准噶尔人的欺侮,但又没有力量与之抗衡,最好的办法似乎只有效法祖先,进行迁徙。可迁徙到哪里?众多的人畜如何统筹?这都是费时费力的,首领和鄂尔勒克仍在犹豫。
1625年,一场大的战乱,使得和鄂尔勒克下定了决心。
3.
这一年,准噶尔部首领哈喇忽拉的儿子们因为财产发生内讧,各自领兵互相攻杀。这原本只是家族内讧,但因为准噶尔的强大,其他部落包括土尔扈特也被卷入其中,从而出现了四部卫拉特的大战乱。盟主和硕特部束手无措。
这样毫无意义杀伐内讧,和鄂尔勒克厌恶至极,为自己的部族找一块安乐的牧场,远离战争和死亡,已经刻不容缓,他下定决心准备迁徙了。
而在此时,早在1618年派出寻找新的栖息地的家臣回到了卫拉特,向和鄂尔勒克报告,在远离天山草原的伏尔加河下游一带,也就是在伏尔加河与厄姆巴河之间有一块宽阔草地,那里水草丰美,人烟稀少,以前虽然是诺盖汗国的领地,但现在诺盖人“离开了伏尔加河中下游的游牧区,迁往亚速夫草原,甚至希瓦草原”,已经是地道的无主之地了。
安乐的牧场在向自己招手,和鄂尔勒克眼前一片光明,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西迁。
4.
1628年,和鄂尔勒克率领本部落的属民以及和硕特、杜尔伯特、辉特等部的部分属民,共计5万户19万人,离开故乡塔尔巴哈台(塔城)向西迁徙。
这支庞大的迁徙队伍向着心中安定的生活前进了,但向往着安定并不代表不经过战斗。在托波尔河上游,他们打败了无端袭击他们的鞑靼人,当拐向西西伯利亚,经过哈萨克草原,越过乌拉尔河时,又经受了诺盖人几次突袭。一路上,诺盖人、哈布奇克人、吉普恰克人、吉捷桑人的包围和堵截接连不断,土尔扈特人将他们一一击退。
1630年,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和浴血奋战,队伍终于到达伏尔加河中下游沿岸的草原上,这里果然天高地阔,果然水草丰美,而且,没有其他的敌人与他们抢夺。
5.
属民们清洗了一路的风尘,开始安置毡包,放牧牛羊。和鄂尔勒克也开始了政权的建设,他将牙帐设于伏尔加河支流的阿赫图巴河。在这里,他遵循古老部落组织的习惯和观念“置鄂拓克,设宰桑”管理部众,按照传统政治制度建立的议会组织“札尔固”,由8名贵族组成,为最高的议事、决策和权力机构,辅助自己处理国政。
一个统治中心在伏尔加河与乌拉河之间的马怒托海,领土东至乌拉尔河,与哈喇哈尔榜为界;西至顿河,比邻土耳其;南至黑海北岸哈萨克地区;北至萨拉托夫,接俄罗斯国境的土尔扈特汗国诞生了。
和鄂尔勒克和他的子民们在这里度过了10年安定快乐的时光。
10年,无论对于人还是国家来说,都不算长,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很快,强大而富有征服欲望的俄罗斯帝国带着难以承受的压力扑面而来。
6.
1640年,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任沙皇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开始实行限制土尔扈特人通商和游牧的政策。作为报复,和鄂尔勒克将牙帐迁往阿斯特拉罕城附近,进行武力威慑,汗国和俄国的关系急剧恶化。
1644年,也就是中国大明王朝崇祯皇帝自缢的那一年,和鄂尔勒克为了争取更为自由的贸易和自主游牧,又将牙帐迁到了卡巴尔达镇,这里已经离乌发、喀山和基辅等俄罗斯腹地很近了,这是将对抗推倒了极致。很自然地,汗国遭到了以扩张立国的俄国军队的不断袭击。
除了战争,已经没有其他的方法解决双方的冲突了。
7.
1645年,和鄂尔勒克调集了汗国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对阿斯特拉罕城发动全面进攻,以此来表示自己和自己的汗国“从来不曾有一丝一毫臣服俄国的想法”。
然而,这已经不是当年哲别、速不台两万蒙古军横扫俄罗斯的时代了,装备精良的俄国军队布下了埋伏,土尔扈特人伤亡惨重,几乎所有战士都战死沙场,其中就包括和鄂尔勒克和他的几个儿子。
这是一场决定性的失败,这标志着这个游牧汗国无法用武力保持自己迁徙后所获得一切了。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有更灵活的手段。
和鄂尔勒克之子书库尔岱青继承了汗位,但却无法继承父亲曾经许诺属民的自由安乐的生活。他必须在俄罗斯这个庞然大物身边小心翼翼。
迁徙之后,曾经力图摆脱的阴影更为厚重地笼罩在了土尔扈特人头上,并要持续笼罩140余年,直到他们决心再次迁徙。
二、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8.
书库尔岱青接手的是一个遭受重创之后的残局。父亲战死,武装力量损失殆尽,汗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虽然他向俄国表示,土尔扈特人“从没有在任何人那里做过奴隶,除神之外,他们不怕任何人。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在草原游牧,在河流航行”,但连他自己都知道,这不过是表明一种态度,一种倔强。
没有实力,这些都只是镜花水月。
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接连五次与俄国进行谈判,被迫表示臣服,向沙皇宣誓效忠,虽然他的作为从来不受誓言的约束,但这还是给自己的国家套上了枷锁。
在仆臣国的外衣下,书库尔岱青积极巩固汗权,发展生产,繁衍人口,重建了汗国的军队,使常备军达到8万人,逐渐具备了和俄国讨价还价的资本。
9.
1667年,书库尔岱青去世,其子朋楚克继位,继续父亲的政策,使得所有非土尔扈特部的卫拉特人都完全归属汗廷管辖,使得汗国进一步获得了巩固。
在位三年后,朋楚克去世,其子,土尔扈特一代雄杰阿玉奇继位,在他的统治之下,土尔扈特人几乎将自己身上的枷锁摆脱。
继位伊始,阿玉奇便击溃了和硕特贵族阿巴赖和与自己有隙的堂兄弟杜噶尔,将身边的隐患剪除。之后,他出兵进攻亚速、克里木、希瓦、卡拉卡尔伯克等地,使得汗国在其“两侧的亚洲和高加索高原的伊斯兰教中取得了毋庸置疑的优势”,从而扩大了领土,“东西可行三十日,南北可行二十日”。
10.
在面对俄国时,他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希瓦汗国等俄国的敌人修好关系,促成对俄的统一战线。同时,派遣使臣到北京谒见清朝康熙皇帝,确立朝贡关系,并在1714年迎来康熙皇帝钦命大臣图理琛率领的使团。这无疑为对抗俄国增加了筹码。
这一系列努力,可以让他对沙皇表示,自己是俄国的“同盟者,而不是他们的臣民”。俄国对这个日益强大的游牧汗国也不得不表示尊重,1722年,俄罗斯大帝彼得一世远征波斯时,在阿斯特拉罕以元首之礼会见阿玉奇汗。
一些史学家也认为阿玉奇时代,土尔扈特汗国与俄国的关系是平等的。但这只能看作是后人对弱者的同情,正处在彼得大帝时代的俄罗斯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对一个游牧汗国来说都具有绝对的优势。不管阿玉奇如何努力,如何不情愿,也必须向俄国宣誓效忠,虽然和爷爷一样,这种宣誓仍然是“口是心非政策”,但枷锁仍然套在脖子上。
11.
1724年,执政长达54年的阿玉奇汗以84岁高龄去世,他的一生被评价为“帮助了许多国家和部落,没有让卡尔梅克人衰弱和受欺。比他强大者尊重他,与他相衡者惧怕他。名义上是俄罗斯臣民,可是一切事情均由自己做主,所以,他是伏尔加河卡尔梅克汗王中最有威望的一位”。但是,在他去世前两年,他骁勇善战的汗位继承人,长子沙克都尔扎布去世,给这个垂暮的老人以重大打击,也给汗国的未来带来了厚重的阴霾。
沙克都尔扎布临终前希望父亲立自己的儿子达桑格为汗位继承人,阿玉奇汗虽然哀痛于长子的早逝,却不能不拒绝他最后的恳求。按照蒙古人的传统,必须是长者继位,所以只有将汗位传给次子车凌端多布才能保证汗国的稳定。
12.
事与愿违,阿玉奇汗所作的安排在他刚刚离开人世不久,便把汗国推上了内乱的漩涡。
次子车凌端多布“才能有限,难负重任”,根本没有能力稳定国家。各方势力纷纷起而角逐汗国最高权力,而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完全控制土尔扈特人的俄罗斯也趁机介入其中,一时间风云突变,天下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