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121】
读物本·读心术
作者:语瑄
排行: 戏鲸榜NO.20+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5352
7
2
34
2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瞬间洞察人心,解读心理密码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10-12 14:25:34
更新时间2024-10-12 16:00:58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读心术

《暗示效应》

这天,美国某大学心理系的一位教授在课堂上向学生们郑重地介绍了一位来宾——科罗博士,说他是世界著名的化学家,已经得过很多奖。科罗博士在大家 掌声中从皮包中拿出一个装有液体的玻璃瓶,高傲的说:“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物质,它的挥发性很强,但是对人体无害,当我拔出瓶塞,它马上会挥发出来,它气味很小,当你们闻到气味,请立刻举手示意。”说完话,博士拿出一个秒表,计算时间,同时拔出了瓶塞。一会儿工夫,只见学生们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依次举起了手。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心理学教授告诉学生,科罗博士只是本校的一位老师假扮的,而那个瓶子里装的物质只不过是蒸馏水。

心理系的学生之所以“睁着眼睛说瞎话”,是因为受到了“科罗博士”的暗示。他暗示瓶子里装的是一种他正在研究的物质,因为挥发速度很快,加上气味很小,所以学生们就相信了,并且似乎真的闻到了某种特殊物质的气味。人们总结发现,巧妙的暗示会在不知不觉中误导我们的判断力,对我们的思维形成一定的影响,造成我们行为的些许改变或者偏差。在心理学中,人们将这种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式活动的现象称为“暗示效应”。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暗示效应应用得非常普遍,每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暗示来影响人们的思维。例如:一道新菜上来,你提起筷子尝了一尝,发现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但等主人详细介绍之后,你再一次品尝时却渐渐体会到了菜的新奇和特殊。在商场购物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发现有一款新电脑上市,虽然在你看来这款电脑和其他的款式没有什么区别,软件方面也是相差无几,但是经销售员详细介绍后,你再看这款电脑就觉得它确实有与众不同之处,这就是所谓的暗示效应。

再比如,上班的时候有同事突然对你说:“你今天的脸色不太好,是不是病了?”这句不经意的话起初你还不太注意,但是,慢慢地,你真的会觉得自己头重脚轻,浑身隐隐作痛,似乎自己真的病了。最后,自己越想越不对劲,自己也越来越担心,于是就到医院做了一番检查,当权威的医生向你宣布“没病”之后,你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充满活力。这些现象有时只在人的一念之间,虽然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这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事实上,也大多是暗示效应在起作用。

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范伟等人表演的小品《卖拐》令人捧腹不已,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小品寓意主要睡讽刺那些骗人、坑人的奸商,而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范伟饰演的那位买拐者,他在卖拐者逐步的心理暗示下产生了错觉,认为自己的腿有毛病,最后买下了那副拐。人们在啼笑皆非的同时也会说:“太傻了,让人卖了,还替人家点钱呢!”但这样的愚者是否“纯属虚构”?事实上,在商家的虚假宣传中,上当受骗者不在少数。并不是说上当的人都是愚蠢的人,其实上当的人并不愚蠢,有些甚至非常精明,这些人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属于非强迫性受骗。

所谓暗示主要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而个体会在无意之间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分自暗示与他暗示两种。

自暗示指的是自己使某种观念影响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例如,在早上起床的时候去照镜子,这个时候有人发现自己的脸色不太好,并且觉得上眼睑浮肿,如果刚好是昨晚睡眠质量不佳,这时就会产生不快的感觉,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得了病,继而觉得自己全身无力,于是认为自己不能上班了,需到医院就医。这就是对健康不利的消极自我暗示作用。 而有的人则刚好相反,当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好或者由于睡眠不好而造成精神萎靡不振、眼圈发黑时,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并且暗示自己这个现象是正常的,也是暂时的外活动活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会好的。于是经过调整后精神就慢慢振作起来,最后高高兴兴去工作了。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利于身心健康。

他暗示指的是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主要是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例如,东汉末年,曹操的部队在行军路上,由于天气炎热,加上是正午时分,士兵们都口干舌燥。曹操见此情景,思考片刻后大声对士兵说:“稍安毋躁,前方有梅林。”士兵一听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加快步伐。曹操巧妙地运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目的是用来鼓舞士气。曹操的暗示是起积极作用的,但现在有些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暗示却是简单粗暴的消极状态,如此一来,效果自然不佳。

人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暗示,那么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一个人进行决策和判断的心理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决策和判断主要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样主观的决定和判断,在生活中我们称其为“主见”。一个非常“自我”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想法”的人。但人不是万能的,没有绝对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所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所以说“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在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

暗示效应在本质上就是用别人的智慧及想法,影响或者干脆取代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这些心理过程通常都发生在海意识中,也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就好比刚学话的小孩子,只要大人说什么,他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着。还有种情况就是人们也会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与暗示。这种对于自主判断的都分放弃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当然,这都是暗示作用积极的一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此时只能起到“自我”和“主见”补充与辅助的作用。

积极暗示对于被暗示者来说就像是如虎添翼。比如,一名运动员的成绩已经十分优秀,这时候,他非常敬佩的恩师在旁边轻轻暗示:“你能行,你是最优秀的,你一定能得冠军!”正是这一暗示,激发了他全部的潜能,使他在比赛中真的得了第一。如果没有恩师的正面暗示,也许,这名运动员的成绩就不会这么理想。暗示除了有积极方面的影响,当然也会有比较消极的一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纵、控制,成为受害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将暗示效应的积极作用发挥得恰当得体,要远离暗示的消极作用,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

《标签效应》

在1972年的时候,出现过著名的“假病人实验”,这个实验主要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罗森汉恩博士来进行的。当时,罗森汉恩博士招募了八个人来假扮病人,他们分别是五名男性以及三名女性,这其中包括有一位精神病学家,一位画家,一位二十多岁的研究生,一位家庭主妇,一位儿科医生,三位心理学家。这些假病人都告诉精神病医院的医生,他们幻听严重。除此之外,他们所有的言行完全正常,并且给问诊者的信息都是真实的,当然除了自己的姓名和职业以外。最后,他们八人中有七人被诊断为“狂躁型抑郁症”。

当这八个假病人被关入精神病医院后,他们所有的行为表现都很正常,没有再出现幻听的情况,也没有任何其他精神病理学上的症状,但是却没有一个假病人被医护人员识破。 结果这些假病人陆陆续续要求出院时,医护人员却不肯放行。原因是因为他们已经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医生认为这些病人的病情在不断加剧, “妄想症”越来越严重。精神病院的医护人员甚至发明了一些精神病学上的新术语来描述这些假病人的严重“病情”,假病人与人闲聊被看作是“异常交谈行为”,他们甚至认为假病人做笔记都是一种精神病病情的新发展,以至于“做笔记”被护士当作病状以“异常书写行为”记录在他们的病历中。 也就是说,这些原本是没病的人,在贴上精神病标签之后,就顺理成章变成精神病患者,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相应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符。这种现象是由于被贴上标签而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通过上面的实验不难看出,罗森汉恩的研究有力地揭示了诊断标签的危险性——标签效应:一旦医护人员确立对某人的印象,认为对方患有精神分裂症,就会不自觉地把他的一切行为和举止视为反常。由此可见,有的时候“病人”是没有问题的,出现问题的反而是“医生”的眼力和判断力。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原因在于“标签”具有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 有的时候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恰恰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对方向发展。当然如果你被贴上的是积极的标签,那么对你的影响就是正面的,反之如果你被贴上了一个消极的标签,那么对你的影响就是负面的。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的人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把他们说成是“爱心人士”和“冷漠的人”。当然,还有一些参加实验的人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不久以后,当实验者再次要求这些人进行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爱心人士”的人这次捐得更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冷漠的人”,这次捐献得更少。实验结果显而易见,如果你被贴上了好的标签,那么你会表现得更积极;如果你被贴上了不好的标签,那么结果是截然相反的。

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标签效应对生活的影响。除此之外,标签也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美国一位著名的棒球选手被邀请到监狱里与犯人交流,他进去后首先给犯人们讲的是自己成长的故事。在他幼年第一次玩棒球时,无意间就把父亲的牙打出了血,父亲没有责骂他,反而称赞说:“孩子,你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棒球选手。”第二次玩棒球时,他又不小心把家中的窗户玻璃打碎了,父亲依然赞许道:“孩子,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世界冠军。”

棒球选手讲完这个故事后,犯人们都有所感悟,纷纷议论起来。这时,一位犯人站起来说:“你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经历,我们遭遇的状况相同,但唯一不同的是父亲的回答,我的父亲当时就呵斥我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罪犯。”由此可见,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标签效应的重要性。在学校里,有的教师对学生期望值太高,而孩子学习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上课反应迟钝,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效率不高,为此常受到老师的斥责,父母也失望至极, 在家宣称自己的孩子是“朽木不可雕”“不是读书的料”“和别家孩子没法比”。时间长了,孩子便会产生自己确实不行的感受,丧失了自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后任意放纵,破罐子破摔。如果当时家长采取其他方式来进行教育,不是指责孩子,而是说些鼓励的话,那么结果也许就会不一样。

现在深入探讨,假如一个孩子老是被家长说成笨孩子,那么孩子自己也肯定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也会逐渐失去自信,慢慢认同家长的说法;假如一位员工老是被老板责怪办事效率低,那么他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毕竟员工不是自己的孩子,因此管理者也不会像父母那样表现出太多的语言不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满的态度不一定完全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如果你对一个人的态度很消极,就算你闭口不言,你的行为也会深深地出卖你,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将你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而这些非语言的信号就足以给员工贴上“标签”了。

也许会有管理者说:“员工又不是孩子,他们有着成熟的思维,骂他笨他真的就以为自己笨啊?我说他没前途他真的就觉得自己没前途吗?我这样责怪他,只是‘激将法’,本意是想让他变得好一点的。”这样的观点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有心理学家就在研究中发现,在标签效应当中,假如贴的“标签”比较消极和反面,那么被贴“标签”的人也有可能因为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与所贴“标签”内容完全相反方向的行动,也就是说这种“激将法”有的时候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使用激将法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被贴标签者的情况来进行判断,有的时候他们能够理解管理者的苦心,有的时候则不能理解管理者的行为,这种时候管理者就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必须弄清楚,假如你想让负面的“标签”产生正面效应的话,则必备两个前提条件:首先,被贴“标签”者必须能够理解所贴“标签”的意义,是否是处于客观、公正的立场;其次,被贴“标签”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待公司的下属,你是否尝试过转变一下对待他们的态度呢?如果你的孩子被你贴上“不听话”的标签,那么他的言行在你心中真的会改变吗?假如你是一位领导者,在管理下属方面是否愿意反思一下自己的态度呢?那些被你贴上了“能力差”标签的下属,他们的行为在你眼中真的是像你想象和预计的那样吗?为了更好地避免这种错误的观念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在工作当中管理者最好把注意力放在员工所完成目标任务的程度上,而不要总是把眼光停留在员工的某些缺点上,毕竟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领导者要做的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尽量做到让员工扬长避短。

曾经有学者分别调查过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人,并对其进行了对比研究,他们发现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睡眠和记忆力方面明显比健康人差。所谓生活质量是指平常的工作状况、适应程度、情绪变化、思维转换、生活满意度及社会支持等。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除了疾病本身以外,还有一方面,就是标签效应。人们发现,高血压这一慢性疾病,在没有诊断出结果之前,症状并不明显,患者也没有感到不舒服。然而,一旦确诊并告之,患者便被贴上“高血压病人”的标签,那么状况就会出现,他们会立即紧张起来,并经常会有头痛、头涨,甚至手脚麻木、睡眠不良、食欲下降等种种不适的现象出现。如果遇到挫折或烦恼,症状就更突出了,并会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标签效应的结果,这也是标签效应的负面影响。

那么,人们如何将标签的正面影响发挥得淋漓尽致呢?又怎样合理利用标签效应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呢?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实施积极的自我暗示训练。首先,在实施自我暗示前,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积极的暗示语言。目的就是给自己打气,让自己重新树立自信。如“我一定行”“我是最棒的”“我能做得更好”等。其次,当暗示语设置好以后,就要开始准备实施。当清晨起床之后,你站在镜子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感受一下自可以先暗示自己的状态。如果感觉自己此刻不是非常清醒,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我感觉十分精神,状态非常好!”而后,看着镜中的自己,想象那种振奋的感觉由内而外散发出来。最后,需要勤加练习,多结合生活实践。 因为早上镜子前的自我暗示只是一个开始,如果不把积极的自我暗示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要非常注重标签效应,要学会放大自己对成功的感受,让积极的自我暗示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