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化音练习
普通话里单独念卷舌er的字很少,常用的只有儿、而、尔、耳、洱、饵、二、贰等大概十几个字。出于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把er这个音与其他韵母结合起来,改变了原来韵母的音色,成为一种卷舌的儿化韵母,叫作儿化韵。儿化韵里的“儿”不是一个单独音节,而是在一个音节的末尾加上一个卷舌动作,使原来的音节因儿化而发生音变。拼音方案规定在韵母末尾加上“r”来表示儿化,例如“花籽儿(zǐr。)”“山坡儿(pōr)”。
(一)儿化的作用
儿化在普通话中有区别词义、区别词性和表达感情色彩的重要作用。
1.区别词义
白面(面粉)——白面儿(毒品)
鼻(鼻子)——鼻儿(器物上面能够穿上其他东西的小孔,如针鼻儿)
天(天空)——天儿(天气)
信(信件)——信儿(消息)
眼(眼睛)——眼儿(小孔)
2.区别词性
画(动词) 画儿(名词)
活(动词)——活儿(名词)
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盖(动词)——盖儿(名词)
3.表达感情色彩
儿化可以表示“小”“少”“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墨水瓶儿、土堆儿、药片儿、冰棍儿、纽扣儿等含有“小”的意思,小孩儿、小嘴儿、小花儿、小脸蛋儿等含有“喜爱”的感情色彩,叔儿、婶儿、小刘儿、小王儿等含有“亲切”的感情色彩。有时儿化也可以表示鄙夷、厌恶的感情态度。
(二)儿化的音变规律
儿化的音变规律是:
(1)韵母最后一个音素是a、o、e、u,儿化时,在韵母后加卷舌“r”。
话把儿(bǎr) 围脖儿(bór) 借火儿(huǒr)
哥儿俩(ɡēr) 吐核儿(húr) 死扣儿(kòur)
(2)韵尾是i、n(in、ün除外),儿化时,去掉韵尾i、n,同时加上卷舌“r”。
乖乖儿的(ɡuār) 摸黑儿(hēr) 一对儿(duèr)
鞋带儿(dàr) 一半儿(bàr) 走神儿(shér)
(3)韵尾是ng(ing除外),儿化时,去掉韵尾ng,将ng前边的韵腹鼻化,同时加上卷舌“r”。
帮忙儿(má r) 门缝儿(f è r) 小虫儿(chó r)
瓜秧儿(yār) 竹筐儿(kuār) 杏儿(x ìer)
(4)单元音韵母为i、ü,儿化时,在韵母房面加上卷舌“er",i、ü仍保留。
剥皮儿(píer) 小米儿(mǐer) 针鼻儿(bíer)
小雨儿(yǔer) 毛驴儿(lǘer) 有趣儿(qùer)
(5)韵母为in、ün,儿化时,去掉韵尾n,后面加上卷舌"er"。韵母是ing,儿化时,去掉韵尾ng,后面加上卷舌"er”
手印儿(yìer)花裙儿(qúer)花瓶儿(píer)
(6)单元音韵母为-i(前)、-i(后),儿化时,去掉主要元音,在声母后边直接加上卷舌动作“r”。
写字儿(zèr)粉丝儿(sēr)挑刺儿(cèr)
树枝儿(zhēr)喂食儿(shér)锯齿儿(chěr)
书面上没有写“儿”字,不一定说明这个字或这个词不需要儿化,应根据作品体裁、风格、内容及具体上下文的意思,决定是否儿化。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需要把“儿”当作一个音节处理时,就不能作儿化处理。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是花儿在欢笑,那是鱼儿在歌唱”……这些语句中的“儿”字,就不适合做儿化处理。
(三)儿化的练习
瘪玻璃棍儿鼓玻璃棍儿
瘪玻璃棍儿比鼓玻璃棍儿瘪,
鼓玻璃棍儿比瘪玻璃棍儿鼓。
杂货铺儿
斜对门儿有个杂货铺儿,
小账本儿上七个字,
“赔了赚了都没事儿”。
一摞盆儿,一摞碗儿,
三个小壶儿都没盖儿。
花露水儿、清凉油儿,
新进的汽水儿和冰棍儿。
切菜板儿、擀面棍儿,
满屋的东西没空地儿。
吃仁儿不吃皮儿
吃仁儿不吃皮儿,
吃皮儿不吐仁儿。
嗑了皮儿,吃了仁儿,
吃了仁儿,吐了皮儿。
吐皮儿吃仁儿,
皮儿里没仁儿。
老头儿挖泥
老头儿对老头儿,
挖泥喊加油儿。
引来老鹰停翅飞,
乐得杨柳直点头儿。
北京人爱小吃儿
北京人爱小吃儿,
驴打滚儿、蜜麻花儿,
芝麻烧饼配炒肝儿。
豆腐脑儿、煎锅贴儿,
来碗豆汁儿就焦圈儿。
灌肠、面茶、豌豆黄儿,
临了儿来碗果子干儿。
编花篮儿
大热天儿,挂竹帘儿,
歪脖儿树下有个小妞儿编花篮儿。
一编编个玉花篮儿,
里面插着牡丹花儿、玫瑰花儿。
还有菊花儿、海棠花儿。
兜儿装豆儿
兜儿装豆儿,豆儿满兜儿,
豆儿满,兜儿破,兜儿漏豆儿。
倒出豆儿,补破兜儿,
补好破兜儿,再装豆儿。
小耗子儿练写字儿
小耗子儿,
吱儿、吱儿、吱儿,,
哭着喊着叫媳妇儿。
媳妇儿嗑着瓜子儿哼着歌儿,
叫了半天才吭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