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591】
读物本·金刚经说什么 23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作者:柒悦蔷薇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8337
2
2
6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本书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金刚经》的讲记。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4-01 20:22:52
更新时间2025-04-01 20:22:52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BGM

金刚经说什么 23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1

难得的人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佛说,是的,就是这样,你讲得很对,就是这样。未来世的众生,有人听到《金刚经》的道理,没有被吓住,那就是一个希有的人。惊是吓住了,怖是精神恐慌,非常恐慌;譬如我们走夜路,看到一个黑影子,一下子吓住了,那个是惊。怖呢,非常恐慌,持久的心里恐吓,那个是怖。畏时间更长了,不停的害怕。像我们在座的,个个都是第一希有,听了《金刚经》不惊不怖不畏,而且没有不懂的人,个个都懂了。

2

上有没有又惊又怖又畏的人呢?这在修持佛法的时候就看到了。我们很多人学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来,反而吓住了。许多人说:我吓死了,吓得我的汗啊,像黄豆那么大,因为我没有了。我说你学佛不是想求个无我吗?怎么还吓住了呢?所以说慧,这个佛学名词,用得非常好,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够,功德的功力不够,就有惊、怖、畏的现象。

将来的时代,有人成就《金刚经》般若这个法门,不惊、不怖、不畏,佛说,这个人,真是非常难得了。佛说这个希有,就很重,佛给我们的这个价钱,奖金就很重了,非常希有,几乎不可能,如果可能了,就是超凡入圣。

3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何以故?什么理由呢?​《金刚经》的特点,是使我们知道无住、无相、无愿,这是大乘的心印。此心要随时无住,随时不著相,随时随地的无愿。你说正要我们发大愿,怎么无愿呢?大慈悲当然是愿力,慈悲过了就不住,没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哭啊!过了就不住,所以说愿而无愿。

第一波罗密是大智慧成就,大彻大悟,成佛,也就是般若实相。般若实相本来无住,本来无相,本来无愿。当然大家不要会错了意,青年同学们根本发不起愿力,以为你本来无愿,已经合于佛法了,那就很糟糕。无愿,就是一切大慈悲用过了便空,无住。因此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第一波罗密也就是般若,大智慧;而般若里的实相般若,就是见道体,也就是我们后世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

4

什么是忍辱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

问题来了,前面一路下来都是讲般若,是菩萨六度里最后的一度——智慧成就。所谓的六度也已经说过,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换句话说,这也是学佛的一个次序。

首先,学佛的要学布施,布施就是能够舍;舍并不是叫你光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而是一切的习气都要舍掉,改变,丢掉,把整个人生转化。放下也是舍,万缘放下就是布施,这是内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净,才算真持戒;心不清净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做到了此心清净,念念清净,不需要持戒了。因为他本身就是戒了。戒者,戒一切坏的行为,恶的行为,此心念念在清净中,无恶亦无善,是名至善。这就是持戒,持戒还好办,忍辱最难办。

5

你说自己心也很清净,戒律也很好,那是当你没有受到打击的时候,打击一来啊,就火冒八丈高了,也管不了清净不清净,什么毛病都出来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为那是最难最难的。也因为这个缘故,大乘菩萨必须进入无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萨地。

无生者,本自无生,信心清净,一念不生处。这个一念不生处,不是压制的,也不是没有思想、没有知觉,而是一切杂念不起,信心清净就是无生。

光是无生是不够的,要“无生法忍”​,切断一切万缘叫做法忍。我们中国文学的形容词是,拔开慧剑,斩断情丝。有时我们剑是拉不开的啊!有时候又只拉一半,有时候剑拉出来了,看看剑却愣住了。不要说斩啦,扯都扯不断,那个剑早就钝了。所以说,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

6

首先我们来了解佛学忍辱的意思,看到一个“辱”字,我们会想到受人侮辱叫做辱,譬如别人骂你啦、打你啦,各种不如意的刺激,算是辱,这是从文字上的了解。在佛法上讲,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们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招来自己许多烦恼,也带给别人许多烦恼。不要说我们人是如此,你只要看看动物,拿蚂蚁来说,你仔细观察,年轻的蚂蚁经过老化蚂蚁的旁边,都走得远一点,这样的辱,这样的难堪忍。

所以,这个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难堪忍,没有一样事情是圆满的,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堪忍,受得了;所以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为如此,这个娑婆世界上的众生,才最能够成佛,因为生在天堂没有痛苦、没有刺激,天天在享福,众生也不想修道,用不着嘛!生在地狱里,受苦受难都来不及,没有时间搞这一套。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乐、有善有恶,各有一半,所以能够刺激你发生解脱的智慧,是成佛的捷路。

7

忍辱并不是完全讲侮辱,大家不要搞错了,一切的痛苦能够忍的都是辱。譬如我们这个世界上做生意的、创事业的,乃至发财的,你问他这个日子好不好过,他一定说不好过。受不受得了呢?有什么办法呢?反正能够忍得住就这样忍下去;所以说娑婆世界的众生堪忍,能够忍受。

佛跟须菩提两人对话到这里,如果不仔细看这个经,突然看他在中间来一个忍辱波罗密,会觉得奇怪。所以刚才我先提起大家注意,这一部经把六度波罗密都讲完了,为什么现在提出这个忍辱波罗密呢?

8

忍辱的榜样

我们要想学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难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为什么定不住啊?两个腿痛,你就忍不住了,这个忍就是忍辱里的一忍啊!当然硬忍是很难,但是你明明知道此身两腿两手,四大皆空,那个时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过去。所以这六度的一关忍辱度,你就过不了,过不了的话,这一切皆是空谈。你说我们会念《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木鱼敲起来非常好听……阿啾!糟糕,我感冒了,怎么办?看哪个医生好,因为怕死掉,众生相就来了,寿者相就来了,这一下就忍不过去了。

所以忍辱的道理,放在《金刚经》的中心,大家要特别特别注意!佛把自己本身修持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个榜样。所以佛说,真正智慧彻底悟道的人,才晓得忍辱波罗密本身没有个忍。如果有坚忍的念和感受在那里,就已经不是波罗密,就已经没有到彼岸,也没有成就。

9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什么理由呢?佛又对须菩提说,以他本身做榜样,像我从前的时候,曾经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过去印度一位名王,不过印度不注重历史,这种历史资料只有在佛经里才找得到。

10

这位当时历史上的名王非常残暴,那个时候,释迦牟尼是个修道的人,相当有成就,到达菩萨地了;虽然是缘觉身,无佛出世自己也会悟道,后来歌利王因闹意见要杀释迦。他说,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杀你,你会不会瞋恨?释迦佛说:此心绝对清净,假使我起一念瞋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后,我就不能复元,结果歌利王一节一节把他割了。释迦牟尼没有喊一声唉唷,心里头也没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以后,歌利王要求证明,释迦牟尼说,假使一个菩萨的慈悲心是真的话,我的身体就马上复元,结果他立刻复元了,又活起来。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