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广:请善待那个爱你无望的人
1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yì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2
=1=
五岁的时候,常常因幻想自己是落入民间的公主而夜不能寐,祖母为了哄我入睡,讲了一个苦命公主的故事:
传说天上有七位织布的仙女,她们十分爱干净,每天都会偷偷跑到凡间的一个水潭里沐浴嬉戏。在她们沐浴的水潭边,住着一对老夫妻,他们生有七子,分别叫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一家人靠着养牛的收入来生活。偶然间七郎发现了七仙女沐浴的秘密并告诉了哥哥们,哥哥们不信,七郎就带着哥哥们埋伏在树丛里,等待七仙女的出现。七仙女果真来了,她们刚脱下莲花裙入水,躲在潭边树丛中的七兄弟便一跃而出,吓得七个仙女匆忙穿起莲花裙,腾空飞走。不料,最小的七妹慢了一步,被七郎一手扯住了裙裾,七仙女由此留了下来。
3
几日过去,王母娘娘视察织女房,发现不见了七仙女,就把六位仙女都审问了一遍。获知真相的王母娘娘大怒,派了天兵天将来擒拿七仙女,可这个时候人间已过了几年,牛郎与织女幸福地生活,还生了一对儿女。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母娘娘有心成全这对有情人,却也不能明目张胆地徇私。于是想出了一条两全的计策:织女仍回天庭织布,牛郎还在人间放牛,但每年七月初七,王母娘娘都会划出一条银河,让牛郎渡河去见七仙女一面。
4
那时年纪太小,很多细节都忘却了。犹记得这个公主真是命苦,一年才能和心爱的人见上一面,倒不如我这个不是公主的老百姓,喜欢的家人都在身边。不过,在郊外的河里洗澡这事还是挺让人兴奋的,并且洗澡也能洗出姻缘来,实在很新鲜。
渐渐长大,到了怀春的年纪,读了《周南·汉广》,一个“游”字便让我想起了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反复读着“不可方思”,再去回味那个模糊的神话故事,突然就觉得牛郎与织女还是很幸福的,相思一年还能见一面。相比之下,《周南·汉广》里的樵夫就要无望得多,因为他是单相思,且是不为人知的单相思,这才最熬人心。
5
=2=
初读《汉广》,有种偷窥织女沐浴的悸动。仿若我是那一介樵夫,呆立在高大的乔木之下,怅惘地望着远处的游女。我是那么的喜爱着她,可我又清醒地知道她不会属于我,想到她终会成为别人的新娘,我便心疼得忘记了挥斧砍柴。那么阔而长的汉江啊,我不能渡江过去,她也始终不会知晓我的怀思,就让这场相思随波逐流吧。
因后人对“之子于归”有假想与写实两种不同的解读,《汉广》的故事也就有了两种迥异的版本。一种是说樵夫遇见游女,吟此诗以幻想游女嫁给自己的情景;另一种是说樵夫遇见游女正是游女嫁作他人妇的时候,此诗是用来表达哀痛的。
6
有人曾撰文打趣说,如果是假设这位游女要嫁给他,那《汉广》就相当于现在流行的“明天我要嫁给你了”,如果是写实这位游女要嫁给他人,那《汉广》就相当于那首“明天我将成为别人的新娘”。
关于这个故事,考古学界另有说法,他们认为《汉广》中游女是关于汉水女神的最早记录。
与之呼应的,还有一个关于“神女弄珠”的浪漫故事。据《南都赋》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郑交甫出使楚国,“遵彼汉皋gāo台(万山)下,乃遇二神女,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他不知二女是汉江女神,便上前挑逗,索要佩珠,二女含笑不语,解下佩珠相赠。郑交甫喜不自禁,接过宝珠,襟于怀中,趋行十步,回望二女,杳无踪迹,伸手探怀,已失佩珠,方悟汉水女神,不仅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