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342】
读物本·【7乘25时】纪录片《人生一串》第一季
作者:瑞_熙
排行: 戏鲸榜NO.20+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22739
142
272
76
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人生一串》是国内首档汇聚民间烧烤美食,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深夜美食纪录片,本片将镜头伸向街头巷尾,讲述平民美食和市井传奇,以最独特的视角真实展现烧烤美食背后的独特情感。作为一档接地气的美食节目,《串》旨在展现每一串烧烤的魅力往事,和最真实的美味体验。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1-09-02 18:49:42
更新时间2021-11-06 23:51:15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纪录片《人生一串》第一季全六集解说词全文完整版

整理者:瑞熙【7✖️25时】

第1集 无肉不欢

夜幕降临,人们开始渴望美好而放松的一餐。从炕头小酒,到酒店大餐,这个庞大的选择谱系里,很多人钟情于街头巷尾、市井里弄,只有这个环境配得上他们想吃出点儿境界的企图。大家其实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这话简直就是为烧烤量身定制,尽管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但我们还是走远了一点儿,寻找了一些更别致的味道。串儿是中国烧烤的基本形态,那肉,则是人类烧烤的共同主题。长夜漫漫,我们即将看到,烧烤摊儿上的王者:肉的传奇。

西昌,位于大凉山下的安宁河谷,发源于凉山彝族的长签火盆烧烤,是整座城市最常见的晚餐。西昌的烧烤,自带汉彝(yi2)混居的气质,总是在野性中充满了秩序,也在秩序中显露出野性。

下午五点,每天的烧烤大趴按时开始。没人组织,肉食者都是自发而来,置身于这个非常魔幻的气氛里,吃肉的幸福和满足,都得到了升华。提供这个食肉场所的,就是这哥儿们,一个嗜酒如命的老板。

到这儿吃烧烤的客人,很多是冲着一道凉山小猪肉。小二哥家的小猪肉好吃,不是靠香料、鸡精喂出来的。这种大凉山里出来的天材地宝,既有家养土猪的岁月风味,又有小乳猪的细嫩口感,这种跑山猪,只能到凉山里的彝族人家才买得到。

彝族大姐处理小猪的方法,粗犷(guǎng)中透着讲究。烧干蕨(jue2)草和松塔给猪褪毛,蕨草和松鼠的香味儿渗(shen4)入肉里,你可以吃出清新而又充满活力的意境。彝族人烧烤猪肉历史久远,手段复古,经验老到,这儿才是西昌火盆烧烤的发源地。小猪肉的处理,略显简单粗暴,连皮带骨剁成大块,最大程度保留猪肉原本的味道。调味料只有小米椒、蒜蓉和盐。轻微的蒜香,新鲜的辣味,渗透到肉里,是西昌人喜爱的一种味觉刺激,最后加上香味独特的菜籽油,小猪肉才能烤出最好的卖相。

有了长长的竹签,肉直接伸进火里烤,这是野外烧烤才有的待遇。凉山小猪掌控者小二哥的生意,今天的小猪肉品质给力,二哥招呼起客人来,也是底气十足。

傍晚六点,吃肉高潮如约而至。这一个个熟悉小猪的刁钻胃口,你可糊弄不了。跟其他肉类不同,凉山小猪肉是带皮烤制,猪皮细嫩厚实是小猪肉的精华,烤到颜色金黄时,是最好的火候。肉皮外面焦香,里面充满胶原蛋白,混合着肥肉烤出的油脂,又香又弹,口感奇妙。大块的瘦肉很有较劲,越嚼肉味越浓,再配上辣椒、黄豆、芝麻磨成的蘸料,别提多香了。

晚上吃烧烤,是朋友间心照不宣的约定,有酒有肉有美女,怎能少了小二哥呢?

凌晨三点,曲终人散,小二哥仍然意犹未尽,但他清楚,明天这样的狂欢还会到来,凉山小猪肉的魅力,谁都无力抗拒。

翻过大凉山,我们到云南昭通,品尝一下牛肉小串带来的另一种滋味。

五十,一百,在云南昭通吃烧烤,你得这么点菜。这种牛肉小串鲜嫩入味儿,一口一串,吃起来很有意思。

昭通牛肉小串,让人欲罢不能,真正烤的地道的是当地回民。马思是昭通烧烤大师级人物,如今得到真传的,就是他的两个儿子。

回族是昭通第二大民族,这里有专门出售清真食品的市场,最好的黄牛肉就出自这里。最早昭通做烧烤,用的是干不动活儿的老耕牛,老牛肉做成小串,才能有更好的口感。如今供肉的任务,已经由老牛交给了小牛。

昭通小串费时费力,为了最终细嫩入味的微妙口感,穿串老手也得忍受折磨。(马思儿子:每天串一万五六千串。)

傍晚,每个烧烤店都会有一阵大战前的平静,马思和两个儿子,却要开始一项秘密工作——昭通小串的灵魂:卤汤,需要每天熬制。回民祖祖辈辈烹制牛羊肉,配制香料很有心得。昭通上百家小串,味道的细微差别,就在这锅卤汤里。

昭通小串,本地叫把把烧,整把烤制,单点不卖。刚煮的卤料,是为了配合一种全国少见的烤法。烤之前,先把小串浸泡入味,然后猛火快烤,锁住味道。鼓风机的加入让火力暴涨,小串,需要不停翻转,令人眼花缭乱。牛肉小串,烤到六七成熟,撒上云南人最爱的干辣椒提味,牛肉与辣椒是天生绝配。在昭通,辣椒放不够,容易破坏气氛。昭通小串儿,是烧烤的艺术,又嫩又辣,掺杂着一丝丝卤香回味,一旦吃上,根本停不下来,它给这座边城的夜晚增添了味觉的情趣。然而,如此美食,外地却很难吃到,枉费了昭通三省交界、四通八达的好位置。

有一个地方,相对偏僻,却在八十年代,就把孜然的伟大,传遍了全国,堪称中国当代烧烤的启蒙者。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喀(ka3)尔曲尕(ga3),为数不多的罗布人村落。在这与世隔绝的沙漠里,男人们都是烧烤行家。今天,罗布人乌斯曼,要做一顿红柳烤肉。如今,红柳烧烤风靡全国,但只有这种,刚从树上取下的红柳枝,才带着植物香味,而不仅仅是一根儿串肉签子。罗布人烧烤,属于烧烤家族里的自然流派,烤肉之前才开始用木头炼炭,这是罗布人最讲究的烧烤节奏。

羊肉,是最能体现烧烤风味的食材,在吃羊底蕴极为深厚的新疆,尉犁(yu4 li2)罗布羊是公认的极品。羊肉够好,烹饪的要求就不用那么苛刻。罗布人烧烤,没有其他调料,只用一把粗盐,就能把罗布羊的鲜甜释放出来,这种做法非常高级。

吃肉的动静儿,是对罗布羊最好的赞美,从沙漠来到尉犁县城,罗布羊的吃法变得更为丰富多元。

在县城边,阿不都(du1)开了家烤全羊店,除了他自己,店里还有三名服务员,两名烧烤师傅。小店紧邻国道,顾客中大车司机的比例最高,只要时间允许,他们都会点几斤阿不都的烤全羊。司机们常年走南闯北,哪家的肉好吃,他们比谁都清楚。

在乡下,阿不都养了一千多只羊,烤全羊不能光靠手艺,必须用本地的罗布羊,才能做出阿不都恪(ke4)守的味道。

罗布人宰羊,有个诀窍,捆住三条腿,留一条腿挣扎,这样血放得干净,羊肉没有膻(shan1)味。剥羊皮也有窍门,在羊腿上穿洞吹气,肺活量够大,可以吹得羊皮肉分离,全身鼓胀,这时候剥皮,就会极为轻松写意。

汉族春节,周围工厂停工,阿不都每天只能卖七八只羊,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可以卖掉几十只羊。烤全羊比单纯烤肉复杂得多,为了热力渗透,大块骨头要剁开、敲碎,肉厚的地方也要划上几刀。腌制,是个性化烤全羊的差别所在。阿不都家的配方,是他爸爸定下的,那是一个只在自己家里烤羊的民间高手。

馕(nang2)坑,都是阿不都亲手修造,这个店里最小的馕坑,也足以安置今天的六只羊。一切就绪,一个最玄(xuan2)妙的操作来了——往馕坑里撒盐水,熄灭明火。馕坑是靠滚烫的四壁烘烤羊肉,高温水蒸气可以让肉质更嫩,水的妙用,让阿不都的烧烤境界,得到了升华。馕坑最后要完全封闭,保持住里面的温度和湿度,打磨多年,阿不都烤全羊的细节设计,接近于完美。焖烤一个小时后,羊肉的火候到了关键时刻,馕坑是不能随便打开的,我们请阿不都,开始他的表演。(#通过闻味道)

羊肉烤好了,阿不都会挂在外面展示,经过这里的人,一般很难把持得住。今天,几个客人从吐鲁番专程过来吃羊,在遍地烤肉的新疆,这种跨越了几百公里的认可,阿不都唯有靠一只优秀的烤全羊以示谢意。阿不都烤全羊是馕坑烧烤与罗布羊的完美结合,外酥里嫩,外皮吃味儿,里面吃肉,罗布羊的鲜嫩肥美,被阿不都诠释得淋漓尽致。

下午七八点钟,今天的六只羊卖完了。年轻时,阿不都只身到乌鲁木齐闯荡,回来时,已经有一位姑娘相伴,到了尉犁(yu4 li2),减肥成了这位姑娘的永恒课题。阿不都可以享受温情一刻时,在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湛江,夜生活在刚刚开始。

烤生蚝、大排档,没有这些,一个湛江的夜晚纯属虚度。绿林食坊,是湛江最大的大排档集中地,每家档口的招牌上,都能找到蚝字。本地人阿妹的,叫“湛江烧蚝王”。

生蚝长得比较特殊,两片贝壳一大一小,撬掉小壳,剩下的大壳,就是一个完美的容器,天生适合烧烤。一经加热,蚝肉会渗出汁水,加入蒜蓉,可以激发生蚝的鲜味儿。如今炭烤生蚝火遍大江南北,但无论在哪儿,蒜蓉都是烤生蚝的最佳伴侣。在湛江,本地人还喜欢一种原味吃法:不开盖,不放调料,直接烤熟,这样的烧蚝,鲜味最足。酱油和芥末调成的蘸汁儿,是原味烧蚝的常见搭配,品尝原味蚝,请牢记过来人给你的建议:蚝里面的汤汁千万别倒。

湛江三面环海,水产丰富,生蚝的品质极高,其中官渡河入海口的官渡蚝,更是蚝中极品。每年清明前投放蚝苗,今天,官渡镇三角村的阿平,要去投放今年的最后一批蚝苗。

官渡是生蚝的育苗基地,很多外地蚝都是在这片海里,留下了它们的童年记忆。官渡蚝个头不大,最少也要两三年才能采集,但海边天气变幻不定,一场大的台风,蚝农就会颗粒无收,损失惨重。所以阿平,有时也拿两年蚝回去烧烤。十几年前,很多内地人还不知道生蚝的样子,更别说入口品尝,不得不说,烧烤,才是生蚝普及的幕后推手。

宵夜,并不只是城市的专利,在三角村口,阿平和弟弟三毛,开了个“老地方”大排档,专烤官渡蚝,村里人家家养蚝,但很多人还是天天“老地方”。正宗官渡蚝,肉质Q弹,细嫩爽滑,不像某些大蚝缺乏嚼劲,这种品质上的差别,不是靠个头大能够弥补的。阿平跟东北师傅学的烧烤,下料稍重,虽然生蚝是当天的,足够新鲜,但除了提鲜的蒜蓉,他还加了自制的辣酱。甭管天南地北,重口味是夜宵的统一气质。

在“老地方”吃蚝,就像去邻居家蹭饭,没有高谈阔论,嘈杂喧闹,只有安然地享受美味。生蚝味道鲜美,营养也非常特别,村里的理发师最近常来,对他来说,小小贝壳,就是男人人生的味道。

阿平的蚝,无论三年两年,都是两块多一个,基本属于赔本赚吆喝,但村民喜欢这个味道,留恋这个地方,所以阿平还会和三毛一起,把“老地方”开下去。

小二哥在航天中路的另一端,又开了分店,让二嫂管理,从此两人只有凌晨三点才能见面。

朋友帮阿不都开了网店,快递让他额烤全羊走得更远了。

马思基本退出了烧烤界,光荣加入看孙子的行列。

烧烤的江湖,每一刻都有新人涌现,而肉,是永远的主角。几串烤肉,一杯美酒,这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这就是平凡热辣的市斤人生。

第二集 比夜更黑

什么能让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闻风丧胆?答案就藏在烧烤摊前的笑容里。各路奇葩食材、血(xue4)腥料理,挑战心理底线,打破视觉禁忌。好吃莫过下三路,刺激还需重口味,我大天朝的烧烤夜宵,永不磨灭的,是暗黑的气质。

东北人幽默,但对蚕蛹来说,一生都要被他们烤,一点儿也不幽默。在吉林辽源,每个饥饿难耐的夜晚,都是蚕蛹的天敌,一旦被运进了烧烤店,就等不到破蛹的那一天了。

这位烧烤店老板,人称“小军”,没事儿爱跟食客整两杯,同时也是热爱重口味的蚕蛹终结者。蚕蛹受的罪,可不仅仅是慢火熬煎,烤制一定要活的,在它扭动屁股的时候,就被小军穿在了签子上。蚕蛹在茧中生活久了,皮硬,想要烤熟烤透,需要像小军一样有足够的耐心。吃的时候咬开皮,一股咸鲜汁,夹杂着烤成固态的蛋白质统统滑进口腔,连皮带肉仔细咀嚼,既可体现酥脆香口,也可锻炼咬肌力量。

东北人口味重,辽源烧烤料重,十几年来,小军放料,下手比较粗暴,很难入味的烤蚕蛹,更是如此。除了穿串火烤,小军还有另外一种疼爱蚕蛹的方式,那就是用锡纸烤制,出炉以后,可以放入更多的调料。为了鲜重的口味,根本不考虑蚕蛹的感受。

等到秋天,躲过一劫的蚕蛹成年了,变成了东北人常说的扑棱蛾子,但在烧烤面前,变身的蚕蛹,仍然插翅难飞。烤蛾子,比烤蚕蛹更加惨烈。拔掉翅膀穿成一串,先大火让外皮酥脆,再文火煎熬内部,形成外酥里嫩的口感。吃烤蛾子,总会让东北人想到小时候烤蚂蚱的自由野性。

如果时间倒转,蚕蛹回到小时候,变身为绿色青蚕的它,能否度过一个远离烧烤的童年呢?

这片山的所有绿色都归老丁一个人管,包括这些绿色的蚕。初夏的青蚕,烤着吃最肥美,只有懂行的人,才能欣赏这个味儿。而除了城里的哥们小军,老丁再也找不到棋逢对手的人了。

挤,挤,再挤,想吃到最地道的烤蚕,这道略显恶心的工序是必须的,烤蚕,吃的就是靠蚕皮。烤蚕,需要心平气和,有点耐心,火力渗透,水分消散,只有在一个极为微妙的时机,才会呈现出酥到骨子里的脆感。想吃到这么脆的烤蚕,你要跟小军整上两杯,这种不在菜单里的美味,不套套交情是吃不到的。

与蚕蛹波澜壮阔的一生相比,烧烤老炮小军的人生可能更有戏剧性。当老板不容易,但天性幽默的东北爷们儿,总能俏皮地直面人生。在东北,小军这样的烧烤爷们儿很多,但在广西百色,这座略显神秘的红色老城,撑起暗黑烧烤半边天的,却是女人。

老街,三口井,百色居民的暗黑俱乐部。而其中的烧烤女王,非萍姐莫属。

他们在坏笑什么?胆小的人,请谨慎观看。

被这么多眼睛盯着,你慌了吗?这不是恐怖片的场景,而是百色人的最爱——烤猪眼睛。连根挖出的猪眼睛,保留了周围肌肉纤维和皮下脂肪,只穿在肌肉上,就是为了给食客留存那一汪,完整的眼浆。烤猪眼睛,是个熬人的活,炙烤过热,眼球就会爆裂,要不断翻动二十分钟,太热了,就晾一会儿再烤,直到滋滋冒油,弹性十足。心急,你可吃不了热眼睛,眼球里的汤汁容易烫嘴,如果你跟它对视十分钟,那入口的感觉就会刚刚好。猪眼睛唯一的吃法,就是整个放进嘴里,一口咬下,黑色的眼浆爆射口腔,刺激程度,是撒尿牛丸的一百倍。激情过后,眼球周围的胶原物质,提供弹牙的肉感,多咬几下,就能吃到嘎嘣脆的晶状体和角膜,只有亲自体会,才能体会其中奥妙。像第一次亲密接触,小心被它电到。

猪眼睛的火候,逃不过萍姐的眼睛,在小板凳上一坐就是一晚上,无数次的对视,这是属于暗夜女王的坚韧。

请不要把猪鞭和鸭肠混淆,那种想法,是对百色人暗黑美学的亵渎。整条长猪鞭,缠绕在竹签上,一把调料,一炉热火,转眼又是一道让人开眼的百色寻常美味。

烤田鼠,许多人绝对没吃过,但谁都不能保证,广州人吃没吃过。如今,广州人在暗黑烧烤的路上,越走越远,开始烤活的了。

鲜活与新鲜,一字之差,感受到区别的,不仅仅是舌头。85后的活泼哥,比老炮们更了解年轻人需要的视觉刺激。对于外地人来说,活烤海鲜的确生猛,但对于广东人来说,让海鲜在火上跳舞,正是因为广东人推崇的原汁原味。

凌晨两点,黄沙海鲜市场,聚集了全广州的新鲜海货。鲍鱼的品种,一斤能称几个,就叫做几头,活泼哥只要一斤九个的九头鲍,这种个头烤出来最鲜。烤制的时候,不断喷洒月桂冠等大牌清酒,不仅能够锁住内部汤汁,更能调出鲍鱼的鲜味。

在诱惑眼球和味蕾的道路上,活泼哥没少折腾,数年的养殖经历,让他能根据不同海鲜的生活习惯,精准地控制好水温和盐度,保证上火之前,都是活的。

如果说新鲜感是广州的城市符号,那么重口味,则是山城重庆的味觉基因。

午夜,这座全世界饭馆最多的城市,四处游荡着,寻觅脑花的馋嘴僵尸。观音桥步行街的“小脑壳烧烤”,招牌可爱,烤品却很凶残,是补脑子的好去处。这位大哥,是“小脑壳烧烤”的老板,刘哥。小脑壳有大智慧,重庆最早烤脑花的就是他。

凌晨的菜市场,是一个城市最精彩的场所,也是购买新鲜猪脑的唯一去处。冻过的脑花是散的,不成形,太腥气,入不了刘哥的法眼。刘哥买脑花,必须亲自观看汉尼拔们取脑花的全过程。这道不能马虎的程序,为烤脑花平添了一种仪式感。

刘哥的店是传统作坊,讲究逐个去膜,清洗干净,小碗里垫上大葱和洋葱去腥,藕片上面放进脑花,再加上二十多种配料,麻辣鲜香,让猪脑花更加过瘾。与涮脑花不同,烤脑花更有浓烈丰富的口感,更具原始气息,全部调料都在烘托脑花原本的肥腻,吃进嘴里,首先感受到表皮的微脆,进一步才是香嫩软糯,像是不断在提醒你,你现在吃的是脑子。

小脑壳的脑花为什么“辣”么香,秘诀全在老店的隔间里。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刘哥才开始调配密料。老店的配料,是刘哥十几年烧烤生意的精髓,任谁来买,刘哥都不卖,反而免费传给了一位投脾气的老表。老哥在山上开了一家名为“高老庄”的烧烤店,是兄弟俩把酒叙旧的秘密基地。

天天喝烧烤打交道,但刘哥还是跟普通食客一样,愿意和朋友吃吃烧烤,聊聊往事,这也是他忘掉眼前烦恼的,最好方式。如今重庆兴起了很多新潮的烤脑花连锁店,他们正已多样化的口味和产业化的营销,争夺着重庆人的夜宵阵地,深得年轻人喜爱。刘哥的店也受到了新潮的冲击,饱经风雨的老店即将光荣退休,剩下这家分店,依旧在老街深巷里坚守,但一座山城,有流水的暗黑口味,也要有铁打的老街气质,面对挑战,生性洒脱的刘哥知道,对于老重庆来说,还是小脑壳的那股子老味,巴适得很。

如果说重庆人都是食脑狂人,那徐州人在羊肉面前,则暴露了十足的狼性。

老王,徐州最有型,最自律的烧烤店老板,无论是烧烤还是健身,老王的雄性荷尔蒙都飚到了最高值。这么疯狂地折磨自己,不是为了把妹,是为了要在羊面前,保持充沛的战斗力。

夜晚,老王的“一家人烧烤”,人声鼎沸,每个人面前都有小炭炉,可以进行半自助烧烤,可见徐州人对烧烤的痴迷。徐州老话讲:十个腰子十个球,大呼噜辣椒大呼噜油。讲究吃啥补啥的徐州人,对羊的下半身格外欣赏。啥是羊球?就让老王薅给你看。

羊球,就是羊睾丸,剪掉的部分是最珍贵的球头,因为量少,一天只卖几串。上了烤炉的老王,更像个上手术台的外科医生,处理起羊的敏感部位,老王讲究的是老球嫰腰,羊球要大火旺烤,像火爆腰花一样,要烤得老一点,口感更加稠密。在火上切十字刀花,不仅有助于水分的蒸发,更能让调料更加入味。老王在用炭上极为奢侈,一定要对得起公羊的付出。

老王选用的羊来自安徽萧县,肉质极佳,为了突出本味儿,在用料上奉行极简,一把辣椒一把盐,一把秘制孜然,就能烤出新鲜羊球的原始本味。羊球像豆腐一样软糯弹嫩,香气四溢,丝毫没有腥臊味儿,让人欲罢不能。老王是个有追求的人,为了保证新鲜,暗黑的美味每天只进货少许,因此总是缺货,而老王和他老婆的口头禅就是:没有。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