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6631】
读物本·【诗经散文】诗经是一枚月亮3
作者:蓝山☕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5563
9
12
20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诗经》是少女时代穿白纱的月亮。淡雅的一点点白光,甚至透着丝丝清冷。《诗经》是女子用月亮做成的镜子,揽镜自顾,照得见“蒹葭苍苍”,已不再有热烈的向往与奋不顾身,志愿“在水一方”。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2-13 07:21:08
更新时间2025-02-13 07:20:5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采葛:思念是一种气定神闲的气质

 

 1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加三岁兮。

 ——《王风·采葛》

 =1=

 读书的时候,为了做一个体面的好学生,每天都要背下一首著名的诗词,《采葛》便在其中。从此的文章里开始频繁出现一个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表达思念之殷切,更不足以表达我学识之渊博。

 

2

用归用,但始终不太喜欢这首诗。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满眼满心都是李清照的千愁百叹与琼瑶的抵死缠绵,“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较之前两者的倾诉实在是直白得很,令人有种与愣头小伙谈情说爱的感觉,虽然热烈,却不够甜蜜与浪漫。慢慢地,也就不再对谁说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以至于我再读起《采葛》的一刻,竟然心生恍惚——这首诗我曾经咏颂过么?

 =2=

 一首《采葛》,寥寥几句,被数代人传承了几千年,如此“简约而不简单”的诗句,我不得不怀疑里面藏着一个“大”的故事。

 

3

查了很多资料,旧说里的解释各不相同。《毛诗序》将其定性为“惧谗”——“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用今日语言来描述就是说“一天没有见到君王,就担心有人在君王面前说自己的坏话”,故而仅仅离开一天,也

 觉得时日甚久,恨不能日夜伴君左右。我很是理解这种担心,甚至觉得这种心态勉强可算得是忠心耿耿的一种表现,可我又实在不能理解这样的担心和采葛、采萧、采艾有什么关系,用这些画面作始,诗人的用意何在呢?

 

4

朱熹的解析相对就好理解一些,他认为:“采葛,所以为绤。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绤,是葛布的统称。诗人之所以写采葛、采萧、采艾,而没有写采梅、采花、采树叶,不过是应时令的随手选择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本诗的关键不在于采的是什么,而是后面的“如三月”、“如三秋”、“如三岁”。采摘不过是借以表达思念的一个烘托,思念的切切才是诗人要表达的重点。后人抓住其中两字,把这种解析归纳为——“淫奔”之诗。

 

5

我极喜欢朱熹的这句“未久而似久也”,但不能接受“淫奔”之说。过度为“淫”,放纵亦为“淫”,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更是毋庸置疑的“淫”。这样的一个字,在中华文化中实在不是一个褒义词。诗中虽然有过度思念之嫌疑,但却没什么不好,用“淫”字来定义,在今人的眼中看来未免正有古人之“淫”的意味。“奔”是往之的状态,在此句中也是如此,没有悬念和猜想。但跟在“淫”的后面,就有些让人不太舒服了。向往爱情原本是青年男女生活中最美好的怀想,到了朱老夫子这里却成了不思进取、不务正业的淫乐之事;三百首《诗经》,几十种爱情,都被他一一盖上“淫奔”的印章。我们是该怪罪于封建社会的旧俗,还是见谅于朱老夫子的不解风情?

 

6

=3=

 再读《采葛》,一副容颜早已没了青春的痕迹,半颗寒心却为这几句诗而枯树发芽。我的心里,自有一个关于《采葛》的故事。君子出行,或因公或为私,都是不得已的别离。身在马上,日行千里,一颗心却落在了家中:我在朝阳中行进,伊人在忙什么?是在如往常一样地采葛吗?我们分别已经一天了,这一天的时间好似三个月那样漫长,我盼着早点回去陪伴她。我在艳阳中行进,伊人在忙什么?是在如往常一样地采萧吗?我们分别已经一天了,这一天的心情像三个秋天那样萧索,我多希望她能依偎在怀中温暖我。

 

7

我在夕阳中行进,伊人在忙什么?是在如往常一样地采艾吗?我们分别已经一天了,这一天思绪像三年那样几经寒暖的轮回,我实在是太想回到她身边了。

 在我读来,采葛、采萧、采艾可不是诗人随意兴起拿来就说的,这“采”里是有文章要做的。葛是一种草本植物,其纤维可以用来织布,古时常常用葛布来做夏衣;采“葛”就是要用葛来织葛布的。“萧”则说的是我们端午节期间挂于门端用来避邪的艾蒿,古时这种植物也是祭祀用的,不过用法略有不同,古人是将其点燃,取其香味,用以提神降燥的。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