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256】
读物本·《多情最是灞桥柳》朗诵稿
作者:夜版主管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近代字数: 2317
10
31
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原创作品
角色1男1女
作品简介

多情最是灞桥柳 一曲唱罢双泪流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0-07-17 15:29:41
更新时间2020-08-27 15:25:42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剧本角色

女,0岁

较少

男,0岁

较多

【备稿参考】

①灞(bà)。②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③歌曲《灞桥柳》作词:陈小奇。

简单分了角色,也可单人朗诵或轮诵。


【稿件】

“灞桥柳,灞桥柳,

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

我人在阳春,心在深秋,

你可知无奈的风霜,

它怎样在我脸上留?

灞桥柳,灞桥柳,

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

我人在梦中,心在别后,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

它怎会只是一杯酒?”

 

甲:一曲《灞桥柳》,凄婉哀怨,一唱三叹,怀想无限,幽梦难圆,怎不教人清泪连连?

乙:《灞桥柳》是陈小奇继《涛声依旧》后,又一首根据古诗词意象而创作的歌曲。听到它,马上联想到的是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甲:灞桥的柳,离别的愁,深深的痛,绵绵的忧……

乙:柳树年年绿,柳絮轻轻飞,柳枝柔柔拂,柳叶翩翩舞,一份娇嫩得不容有丝毫的粗粝去抚摸和揉搓的感受,一份柔美得不容有任何的坚硬去触碰和撞击的爱恋。只有最解她情意的春风,悄悄送来温煦的爱,给她披一身醉人的绿,那是薄如蚕翼,亮如蛋清,娇如婴儿面的绿;只有最知她心思的春雨,轻轻在她耳边低语,给她洒一身的晶莹,让她焕发生命的活力,那是穿越风霜雨雪、滤尽岁月尘埃、无比清新又无比旺盛的活力。

甲:在中国古代,杨柳寄托了人们最深长、最细腻、最绵密、最久远的情怀。之所以如此,大概有如下原因:其一,是杨柳本身的象征意义——它总是最早感知春天,总是绿得深情,嫩得痴情,美得动情,而且它是生命力很强的一种树,插下一根柳枝,就能茁壮成一片青葱,一片浓阴,一片清雅,一片秀美。柳又谐音“留”,寓留住之意,古人常折柳相送,表达人们期盼春到,渴望团圆,向往生命葱郁,青春永驻的美好心愿。其二,杨柳是人们在生活中最容易见到的植物,尤其喜生活在小河、小溪边,与艳丽、热烈的桃花相映成辉。桃红柳绿,是人们最向往、最习见的春之景致,正因为它们最易唤起人们最细致的爱怜,最温情的不忍与不舍,所以一旦想到最爱最亲的人儿与这些美好娇艳的事物一样要离开自己,便最是揪(jiū)心。其三,古代交通、通讯工具的不发达,别离的长久与思念的苦痛,让人们更多地把那缠绵悱(fěi)恻(cè)的思念、如丝如絮的牵挂、深幽静默的怀想与如痴如狂的向往寄托在娇嫩、细长、飘渺(miǎo)、秀美的柳丝上。 

乙:折柳寄情,望柳怀人,画柳思乡,成了表达离愁别绪最真切、最细致的方式。这里的情,有乡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亲情,“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有友情,“渭(wèi)城朝(zhāo)雨浥(yì)轻尘,客舍(shè)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然,吟咏最多的还是爱情,“纤(xiān)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系春心/情短/柳绵长,隔花荫/人远/天涯近。”无论哪一种,都因了柳——这个最能牵动人优美而感伤情怀的媒介而显得特别真切,特别深挚(zhì),特别感人。那些遍长(zhǎng)着杨柳,纷飞着杨花、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地方,比如家门前、小溪口、小桥边、津渡、河堤(dī)等等,便时常是人们折柳、持柳、泪眼相望、无语凝(níng)噎(yē)的所在,是人们书写与吟咏别离情怀的精神栖(qī)息地。而自汉兴,至唐盛,两岸柳色如烟、情思缠绵的长安城东灞桥,已经成了最有代表意义、最能唤起人们深长怀人情愫(sù)的送别地。 

乙:去也终须去,留又如何留。见证此间情,唯有灞桥柳。

甲:一份幽婉、凄美的情感,往往最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牵引人们温柔、纤细、美丽的共鸣。也因为这样细致绵长的情感在现代已难觅踪迹,所以才显得弥足珍贵。现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发达,让人与人之间物质形态上的距离越来越短,关山阻隔的无奈,穿越大江大海的遥望,柳枝绿了又枯的感伤,经年累月的守候,音讯渺茫甚至杳(yǎo)无音信的焦灼与痛苦,长久的无望等待,都已渐渐退入古诗文意境,返回古代戏曲唱词,嵌(qiàn)入以再现经典古代情感为主题的诸多文学艺术类作品画廊。在某些人看来,连欣赏这些,都已成了一种奢侈的时间消费。 

乙:在今天,再远的路程,也能很快抵达。纵使不能即刻见面,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网络即时聊天工具,也能让身在天涯的人恍如近在咫(zhǐ)尺。人们的情感被专业的短信写手、专业的动漫制作人加以固化、泛化,看似美丽温情,却全没有了那细细的、绵绵的、长长的回味空间,没有了心儿轻轻悸动、隐隐颤(zhàn)栗(lì)、悄悄欢愉的美妙感受,没有了如初绽的柳叶般娇嫩、飞扬的柳絮样轻盈、飘舞的柳丝般柔美、如烟似雾的柳林样迷离恍惚的幽思。一份份情感快餐能够迅速满足人们饥饿的情感之胃,但反复进食的结果,却会倒胃,长此以往,会让人们的味觉粗糙、退化、迟钝,那些细腻美妙、难以言传的情怀,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据专程寻访过灞桥的人讲,作为唐代“长安八景”之一的灞桥风雪已没了昔日的风韵,徒留下无尽的怅(chàng)惘(wǎng)。 

甲:“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读着这样的诗句,听着缠绵幽怨的《灞桥柳》,有几多美丽的感伤?几多嫩绿的惆怅?几多酸甜的怀想?几多芳馨的向往?

甲:有谁的心中,永远飘拂那丝丝灞桥柳?有谁的梦中,永远回旋那幽幽《灞桥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