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厉害了,我的国
序曲
解说词(以下简称解):时光如水,日月如梭,但那些伟大的历史瞬间总是会被人们铭记。
同期声:“同志们,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解:这是砥砺奋进的五年,这是真抓实干的五年,这也是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五年。进入新时代的这五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成为拉动全球经济的第一引擎。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赋予中国全新的发展动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誓愿正在世界的东方回响。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美好生活正在每一个中国人手中创造。
厉害了,我的国
第一部分
解:振华30——世界上最大的起重船,中国自主建造。这个长度超过297米,宽度58米,排水量接近25万吨的庞然大物,体量超过了全世界所有现役航空母舰。它正前往伶仃洋海域完成一项世界瞩目的工程——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安装。
同期声:“参与这个工程的时候,我48岁,12年前。今天进行最终接头的安装,我已经满60岁了。在我们做这个工程的时候,国家确实突飞猛进地进步了,像梦一样地发展。”
同期声:“在这里看到的是全球最好的装备,最好的工法,最好的工艺,也是最好的工程。”
同期声“1992年在珠海也是在海中间,当时找遍珠江口最大的一条船,500吨。截止到今天,到我们二号最终接头当天,我们是用一个12000吨的,全球最大的全回转的,我们自己制造的,排水量是大航母的两三倍的这样一个东西(安装)。你想这才几天呀,别的行业,我相信也不会差。”
解:工人们把四吨重的吊带挂在最终接头上,每根吊带长120米,直径40厘米,由14万根高强度纤维丝组成。它的臂力最多能吊起1.2万吨重物,并做360度回旋。
同期声:“全世界没有人把一根6000吨的东西去这么转一下,没有一个人敢在我们之前去转过。”
解:林鸣他们过去四年已经成功安装了33根沉管,但都只需要单侧对接。而这根最终接头,不仅要完成双侧对接,而且水下安装余量仅有十几厘米。即使水面风平浪静,海底涌动的洋流也会形成巨大的推力,最终接头能否精准嵌入安装基槽,需要振华30保持绝对平稳。
同期声:“我们国家已经改革开放发展这么多年,你过去看工程看的是有什么装备,设计什么样的方案,你今天看我们港澳珠工程,你要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只要你想怎么干,我们国家现在都有能力制造一些专门的东西能够干成。”
同期声:“吊带在我们这个工厂之前,国家标准是2%。100米差两米。60米的话就是差1.2米。我们要解决掉1.5公分的问题,1个毫米跟10公分对这个工程是一样的,对工程是一回事,但你要能做一个毫米的时候,通过你的努力、你的控制能做成一个毫米的时候,它反映的就不是一个毫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你的一个国力、国家力量。这样的一个展示它意义极为重大,各行各业如果都去实现一个梦的时候,这个国家会变得无比强大。”
解: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国桥,正书写着中国工程一个又一个传奇,也持续刷新着中国国力的一座又一座里程碑。
解:跨海大桥之外,同样在刷新世界记录的还有中国的跨江大桥。今天,仅在长江上已建好和在建的桥梁就突破了100座。
解:西部大山里的中国桥打通了曾经的偏远断点,它们让中国的经济血脉变得更加畅通。
解:一座座中国桥,重塑着中国经济地理的新标志。一条条中国路,勾勒出中国经济运行效率的新版图。京新高速,世界上穿越沙漠戈壁最长的高速公路;鹤大高速,春天秋天,领略完全不同的风景。川藏公路北线,雀儿山隧道贯通,曾经山鹰都飞不过的山峰,现在十分钟就能翻越。十三万一千公里的中国高速公路网,总里程世界第一。2020年,中国高速公路将达到15万公里。
解:让中国奔跑起来的,还有中国车,它们正在给经济换装新引擎。这是中国第一列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一列标准动车的组装分为车体、转向架、总装三部分。三条生产线上14000名工人要安装列车上7100多种总计55万多个零部件,他们能做到零差错。
同期声:“我们整个标准动车组,在2013年论证的时候,就已经明确提出来要自主化,包括整车,包括所有的关键系统零部件、软件硬件,这些要全部实现自主化,全都是由中国人自己独立完成。”
解:“复兴号”涉及的高速动车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了84%。这台牵引变流器是复兴号的心脏。一台牵引变流器有1152个IGBT芯片。这种能让高铁平稳运行的芯片,30多年来一直被少数制造强国垄断。三年前,中国取得突破。眼前这条IGBT生产线每年能制造12万个芯片,它们不止用于高铁,还用于智能电网、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中国高铁的研发至少拉动着30万家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中国标准的意义就在于,每一项核心突破拉动的都是整个体系的升级。
同期声:“高铁——中国产的动车,这个是中国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解:投入运营的复兴号时速高达350公里,从北京到上海只要四个半小时。中国车,已成为中国“创时代”的新标志。与日本德国等高铁强国相比,今天,中国在高铁技术领域,也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竞争对手。登上最美铁路,领略大美风光,车轮滚动出一幅崭新的中国画卷。
海南环岛高铁,是列车与大海的美丽邂逅;兰新高铁,尽览雪山草场映衬下的西部风情。哈大高铁,中国最北端的“极地特快”;京津高铁,成就30分钟城市圈;京广高铁,八小时甚至可以体验四季变换。
穿越繁华都市,纵横田野阡陌。25000公里的中国高铁总里程超过第二至第十位国家的总和,其中近六成都是这五年建成的。2030年,一个八纵八横总规模约45000公里的高速铁路网,将彰显中国铁路建设的新骄傲。
解:全球第一大港——上海洋山港四期码头已投入运营。装卸现场只见吊车和自动导引运输车忙碌,却空无一人。这里的生产控制只需要9个人、10台岸桥、30台轨道吊。码头和堆场就像一个巨大的棋盘,130辆自动导引运输车会根据地下埋藏的61199根磁钉感知自己的位置,并按照实时装载需要和路况,选择最经济的路线。
这个星球上有近四分之一的贸易额,在中国产生。持续增长的吞吐量要求中国的港口必须再提速。智能码头作业效率可以提升30%,意味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在这里装卸,能比以前节省十个小时。如今洋山港所在的上海港,年吞吐量已突破4000万标准箱。这仅仅是中国融通全球的枢纽之一。
全球吞吐量排名前十的超级大港,中国已经包揽了七席。宁波舟山港2016年刷新吞吐量记录,成为全球第一个9亿吨大港;内河第一大港苏州港,江海河联运,让这里的内河吞吐量增速位列全球之首;海岸线的南端,广州、深圳与香港三个国际深水良港紧紧相连,它们手挽着手,为珠三角数以百万计的工厂助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但中国的工程师并未就此满足。世界上最大的港机制造基地也在中国。纵览全球海岸线,超过80%的港机都是中国制造。中国的船舶订单量、建造量和未交付订单占有率三大指标世界第一。世界上已有船只类型95%以上,中国人都能造。
解:巨轮远航,向海而生。
解:从海洋回望内陆,纵横跨越中国版图的一个个超级工程,正在绘制中国资源调度的鸿篇巨制。
南水北调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从南到北搬运了770个西湖,已有超过1亿人受益,地下水开采因此减少8亿立方米,北京地下水16年来首次出现回升。
西气东输二线已经全线投产。近2万公里的天然气管网,覆盖全国17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4亿中国百姓用上了清洁能源。
凌空走钢丝的工人们正在建设的一千千伏特高压工程,连接着上千公里外的西部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仅这五年,中国投入运营的世界级特高压工程就有12个,还有8个正在建设。
解:进入21世纪,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中国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299万个基站,8.9亿用户,中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光缆线路总长已达3041万公里,其中有60%都是这五年铺设的。
解:在最鲜活的生活中,人们触摸到五年来一个个圆梦工程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改变,这些变化坚强、有力、迅猛而又温暖地铸就着这个国家前行的每一个脚步。
解: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成就13亿多人民福祉的中国梦已触手可及,驱动中国复兴的创新引擎正全速前进。
第二部分
解:(上海)2017年5月5日,中国人百年的大飞机梦,迎来了梦想成真的一刻。(首飞成功)
同期声:“我们本身研制成功的突破,不仅仅是研制一个产品,而是把我们整个研发的体系,我们的能力给建立起来了。”
解:航电系统——飞机的神经系统。
看似简单的拉杆动作,每秒会产生上千万个传输信号,需要1000多个设备配合工作,此前全球只有波音、空客拥有大飞机航电系统的集成能力,相关技术严密封锁。
同期声:“我们这个国家也是最大的飞机市场。每年要有成百上千亿的钱都花在这个飞机上。过去那个逻辑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我们现在要花更多的钱来研制——制造自己的飞机,形成我们独立的、自主的这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