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153】
读物本·汉字五千年
作者:決明子
排行: 戏鲸榜NO.20+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4037
5
3
12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第一集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3-20 20:58:22
更新时间2023-03-21 14:49:13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一)人类奇葩

 

先讲个故事,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长途颠簸,英国勋爵马葛尔尼率领一支庞大的商业使团来东方觐见大清国的皇帝——乾隆。这是一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古老东方帝国的第一次正式会晤,为此,英方特意准备了代表当时最高科技成果的贡品,包括火器、自鸣钟、舰船模型等工业制造产品,使团成员包括医生、工业制造专家、测绘专家及官兵水手等数百人,但其中懂中文的随行官员只有一人。这也难怪,在当时的整个西方世界,能运用汉字的也不会超过百人。

 

盛大的仪式在太和殿举行,威严恢宏的紫禁城让这些来自不列颠的使者们无不叹为观止,但作为头号人物的马葛尔尼心里却还在为一个关键性的礼节问题思忖着,那就是来之前礼部的官员们要求使团所有成员在朝见乾隆皇帝时必须要双膝下跪。马葛尔尼正为这个事关国体的礼节动作反复斟酌着。当一行人已经来到文东武西的朝堂之上的递交国书的时候,马葛尔尼用一个在周围所有人都惊诧的单膝下跪动作让在场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没错,在乾隆看来,英国属于夷狄之地,到了这儿当然是下邦觐见天国,如此大不敬何以显示天国的威严呢?虽说心甚不悦但起码的气度还是有的,没有当场发作,在仪式草草结束后便传旨一道,言辞激烈又稍显不屑地自我发泄了一把胸中的不快,将如此大规模的代表当时最先进的工业文明的英国使团驱逐出境,没能抓住这个相互了解和学习的机会,不了了之。乾隆似乎是贏家,可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不会料到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因为国力随西方铁蹄的践踏而日益衰弱,民不聊生,中华文明与这方命运多舛的土地一起历经磨难,饱受摧残....

 

在二十一世纪即将迈进第二个十年时,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汉字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澳大利亚现任总理陆克文曾在一次会议上用中文向中外媒体调侃,说:“众所周知,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老外说中国话!’。”场下笑声一片。几乎在转瞬间,学习汉语的老外陡然超过了四千万,1793年至今不过200多年,但这浴火重生的过程既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她也是一面镜子,无论我们的社会传统与否,或是我们特立独行的汉字都因此而获得了另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

 

仓额字,竹简书,禹夏彩陶,殷墟甲骨

今天我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天生是相互独立的,融合与交往是她们诞生很久以后的现象,也就是说,每一种语言和文字存在于各自独立的文明环境中。四大文明古国其各自的文字也是独特的,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罗塞达石碑——3种语言——圣书字——商博良)、古巴比伦苏赛尔人的模形文字(波斯的贝希斯顿铭文——3种语言) 、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字和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大约都是在四五千年以前,这些生长在相对独立区域的古国都萌发了记录与交流的愿望,于是依靠环境和经验的赐予,使用图形符号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欲加以记录,这些符号所储备的能量培育了我们对祖先的敬仰,塑造了我们的精神内核,凝结成每个民族的文化纽带。

 

追求永恒为使命的文字却也是坎坷多难,时至今日,四大文明古国孕育的古文字中有三种都被深埋在岁月的风尘中,但悲壮过后却也映照出汉字不同寻常的生命特质。

文字最早皆用以表形,比如太阳都是圆的,月亮都是缺的。

不幸与幸运并存,几乎所有东方世界的重大历史秘密,都是被欧洲人好奇而野蛮的大手才掀开了神秘的面纱。

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汉字的锥形与这块土地上那些久远的王朝一样,也被彻底掩埋在厚厚的黄土之下。

 

1899年清末的北京已经是风雨飘摇,这年的秋天,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便到宣武门外的达仁堂去抓药,在煎药的过程中,有一味“龙骨”吸引了她的目光。祭酒这一官职说起来还是由后汉三国时的曹操首创,主管宫廷礼仪、祭祀事务的官吏,到了清代的国子监祭酒是当时的太学,祭酒是太学内的一个负责人,因为如此学识背景,所以王懿荣才有机会接触、有可能为我们打开甲骨文的神秘面纱。认为并不是简单的药材,很可能有其它的研究价值,便多方高价收购。一连几天,王懿荣遍翻各种史料典籍,终于从《周礼.春官》和《史记·龟策列传》中弄明白了,这就是存在秦汉之前的上古文字。

 

这则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很可能有被杜撰的嫌疑,但有一点已经成为事实了,在1899年,“龙骨”不再是简单的当作-一味中药了,而是被当时的学者们所重视和研究了。6文钱一斤的“龙骨”骤然身价百倍,当时王懿荣还找来了好朋友,《老残游记》 的作者刘鹗共同研究,很快从这些甲骨中解读出了不少被淹没已久的秘密。

 

下面做个横向比较吧,因为缺少解读的钥匙和其它有效的佐证,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化(未被破译)至今只能通过精美的印章文字向世人展示略带残缺的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西方无数语言专家要经历几百年才能真相大白。反观中国人破解甲骨文时,只有一两个人,仅仅在几天时间内就初见功效呢?

 

文字的了解需要有两个必要因素: 1.有参照2.有延续

遥不可及的是历史,但中国因为有了朝夕相伴的汉字,所以无论如何回溯,依然能保持近在眼前般的鲜活,那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文明得以璀璨。

 

罗马有位非常美丽的公主一欧罗巴,当时古希腊的主神宙斯-一心想得到这位公主,宙斯就化身为一头长着金毛的公牛,渡海而去劫持了欧罗巴公主并驮在自己的背上回到古希腊。于是古希腊和她背后的土地便得名“欧罗巴”。后来认为这则神话暗喻古希腊的文字和文明是来源于腓尼基,-“腓尼基”一词在希腊语中是“紫红色”的意思。公元前13-11世纪,在今天叙利亚和黎巴嫩-带活跃着一个不知从何处而来的民族,因他们总穿着紫红色的衣服,所以称“腓尼基人”。正是这些腓尼基人结合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的特点创造了省时又简单的二十二个“腓尼基字母”,这就是后来席卷全世界的“字母文字”的源头。

 

这些腓尼基是人是在地中海周边各港口周围的商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是货物的数量、价格等简单的应用,但要求记录速度快才能便捷的运用。所以就将象形文字中表音的符号部首拿来记录,从起初的无序到后来逐渐统- -的规范,“字母文字” 应运而生了。此后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希腊人创造了希腊字母,后取代希腊字母的罗马帝国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这样创造和衍生出本民族字母的成本大大降低了,这也-定程度上注定了欧洲未来民族国家林立的政治格局。

 

字母是最基本的文字单位,理论上能表述任何-种文字,与任何-种语言结合都有可能发展出一种新文字。欧洲发展出种类如此多的文字也就是这样的成因。随着罗马帝国的日益强盛,版图西达西班牙,北到大不列颠群岛,东深入黑海,南及非洲北部,罗马帝国军队在各省进驻,拉丁语被传播到帝国的各个角落。

 

当时的罗马帝国同时使用希腊和拉丁两种通用文字,正是这文字的差异使得帝国的东部和西部对教.义理解的细微不同,最终导致了不能弥合的矛盾与冲突。在帝国最高统治者狄奥多西一世(定基子教为罗马国教)弥留之际时,便亲手将帝国一分为二交给了两个儿子,说拉丁语的区域称西罗马帝国,讲希腊语的成为了东罗马帝国。语言文字的不同加剧了欧洲由治到乱,是分裂的导火线。不同的语言习惯已经和那二十多个字母相结合酝酿着不同的文字,欧洲大陆的分解已经是注定的了!

 

正当东、西罗马分庭抗礼之时,中国也正经历者南北对峙的折磨。从公元4世纪开始,古代中国经历了“五胡乱华”,源源不断的游牧民族跨过长城,弯刀和铁骑横扫中原,无数难民被迫逃到淮河、秦岭- -线以南。被分成南、北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一时豪杰 并起,群雄逐鹿。

 

公元399年,山西大同,鲜卑族扫平五胡十六国后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北魏。南方政权的以汉语为官方语言,北方的鲜卑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作为征服者,在领土上自然以说鲜卑语为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和欧洲的东、西罗马分治前一样没有什么不同,中国也被推到了不得不抉择的十字路口,但发人深省的是以后的西方和中国的命运却截然相反,又是什么力量让中国重回一统呢?

 

公元495年5月26日,北魏孝文帝公布了一项政令,让所有鲜卑贵族都面面相觑,瞠目结舌,孝文帝拓跋宏亲自高声宣布:立即停止使用鲜卑语,- -律讲中原汉语为正音。还有具体要求,三十岁以上的官员可能一时无法立即改正,但三十岁以下的朝廷官员不许再讲鲜卑语,如有违抗,立即治罪。不仅如此,将原姓氏也改为汉姓,将“拓跋”该汉姓“元”。虽说也有一大部分官员心存狐疑,但见孝文帝威严自信而又掷地有声宣读,几位重臣都默契的不做声,也只好无奈的照单全收了。北魏孝文帝是位先知先觉且能看清大势的开明皇帝,他意识到如果不能摒弃不适应统治农耕民族的习俗,也就是不进行改革的话,整个民族会很快被淘汰。但事情就如此一帆风顺么?答案是否定的!反对的声音首先来自皇宫深处。公元496年8月7日,趁父亲外出巡视的机会,太子元淘密谋复辟,孝文帝元宏无比震怒。八个月后,复辟失败的太子喝下了父亲钦赐的毒酒,这- -天距离他十五岁的生日只差整整十天。

 

后来,孝文帝元宏用“大义灭亲”四个字总结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这个有能力缔造一个强大王朝的君主,却没有能力创造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文字,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一代明主只能牺牲亲情,这就是元宏的命运吧。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隔兮独未照。

这是孝文帝定都洛阳后,在一次与群臣的庆功宴会上的即兴之作。公元499年4月孝文帝病逝(年仅三十三岁)在南征的路上,北魏从此一蹶不振,再次走向分裂。

历史在此刻却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欧洲大陆是在字母的主导下,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分裂:而在中国,混乱中却孕育着再次统一的希望,因为方方正正的汉字已在凝聚着结束内乱的力量,有了这个纽带,一统天下只是个时间问题。

 

公元八世纪开始,腓尼基人发明了字母文字开始在欧洲大陆上与各族的语言交织,产生裂变,形成了现在欧洲版图上国家林立的局面。而以此对照的是八世纪到十六世纪的中国却超级稳定,虽然中国大陆先后经历了宋元明清这几个相对存在较长的王朝的更迭,但在辽阔的中华之地,汉字像一根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不同,风俗迥异,甚至种族不一的芸芸众生紧紧的维系在一起, 成为一种自觉的中国人。

 

判断一种文字优秀与否,是在于文字的形式适合不适合本民族的思维和表达。

汉字适合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诚然,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所包含东方独特的思维方式:具象、隐喻和会意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也是千万年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已被牢牢的熔铸在汉字里,是彼此表达的载体。在漫长的岁月里,汉字的形态虽屡有变异却一-脉相承,记录着文明走过的每一一步,照亮着中华民族踟蹰前行的漫漫自由路。

 

不论是楚辞汉赋、二十四史,还是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都是汉字构建的精神家园,汉字使我成为我,汉字使中华成为中华。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汉字与创造她的民族一起穿越了厚重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执着的书写了几千年,从无间断。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字与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样,是人类文明史中不同寻常而又光彩夺目的奇葩。1848年,美国汉学家卫三畏出版——中国总论——中国缺少汉字即不能成为中国,汉字缺少中国即不能成为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