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货系列 之 中国饼食特辑
1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饼作为一种最古老而又最普遍的食物形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充饥功能,成为解读地域文化的一把钥匙。从历史维度看,中国饼食文化的差异源于农业格局与人口迁徙。北方小麦种植区发展出丰富多样的面饼文化,南方稻作区则形成了以米饼为主的饮食传统。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古代商路促进了饼食技艺的传播与创新,如馕的制作技术从中亚传入新疆,又影响了西北其他地区的饼食发展。历代人口南迁也将北方面食文化带入南方,与当地饮食传统融合,创造出新的饼食种类。
2
当代中国,随着人口流动加速,地域饼食文化也在不断交流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口味的同质化,而是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实现的多元共存。每一张饼背后,都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中国的饼食地理告诉我们,饮食文化的差异不是隔阂,而是值得珍视的多样性遗产。从东北的春饼到海南的椰子饼,从新疆的馕到上海的葱油饼,每一种饼都是当地人适应环境、表达审美的创造。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这些传统饼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此地与彼地的重要纽带。品味中国各地的饼,就是在品味这个古老国度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3
北京芝麻烧饼
芝麻烧饼是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面食之一,外皮金黄酥脆,内里松软多层,表面沾满芝麻,烤制后香气扑鼻。传统做法需将面团反复擀折,涂抹香油或花椒盐,形成层次,再贴入炉壁烤制。刚出炉的烧饼趁热吃最佳,口感外酥里嫩,芝麻的焦香与面香交融。
在北京,芝麻烧饼不仅是早点,还可搭配涮羊肉、酱牛肉或夹入焦圈、咸菜,形成丰富吃法。旧时胡同里,小贩推车叫卖“烧饼果子”,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4
河北驴肉火烧
驴肉火烧是河北保定、河间一带的特色小吃,被誉为“华北第一饼”。其核心在于“火烧”和“驴肉”的完美结合——火烧用死面(未发酵面团)制成,先烙后烤,外皮酥脆,内里筋道;驴肉则选用精瘦部位,老汤卤制,肉质鲜嫩不柴,剁碎后夹入刚出炉的火烧中,再浇少许卤汁,香气四溢。河北驴肉火烧分“保定派”和“河间派”:保定火烧呈圆形,驴肉热切,口感软烂;河间火烧为长方形,驴肉冷切,更显嚼劲。无论哪种,配上一碗小米粥或驴杂汤,便是地道的华北早餐。
5
山西烙饼
山西被誉为“面食之乡”,而山西烙饼则是面食技艺的巅峰之一。其最大特点是薄如纸、层如书,一张好的烙饼能揭出十几层,且每层柔软不粘连。制作时需将面团擀至极薄,涂抹油酥或葱花,再卷起、盘圆、重新擀开,最后用鏊子(平底铁锅)小火烙制,直至两面微黄起酥。山西烙饼可单独食用,也可卷土豆丝、酱肉、大葱等,或泡入羊肉汤中,吸饱汤汁后风味更佳。
6
山东煎饼
山东煎饼并非街头常见的软煎饼,而是以玉米、小米、高粱等杂粮磨糊,摊制成薄脆大饼,可折叠存放数月不坏。鲁中沂蒙山区是煎饼的核心产区,过去因粮食短缺,当地人将粗粮加工成耐储存的煎饼,成为行军、逃荒时的“救命干粮”。
煎饼的吃法多样:可直接撕着吃,酥脆带谷物香;也可卷大葱蘸酱,是经典的“煎饼卷大葱”;还能包裹炒菜、油条,甚至撒糖卷油条当甜点。现代山东煎饼还发展出机器制作的薄脆款,成为零食“煎饼果子”的雏形。
7
东北春饼
春饼是东北地区立春时必吃的传统食物,薄如蝉翼、柔韧筋道,可卷裹各类炒菜食用。制作春饼需用烫面(热水和面),擀成巴掌大的圆片,每两张之间抹油叠放,再擀至极薄,上锅蒸熟后揭开即成。吃时搭配京酱肉丝、炒合菜(豆芽、韭菜、鸡蛋等)、土豆丝等,荤素自由组合,一口咬下,饼皮的麦香与菜肴的鲜美交融,层次丰富。在东北,吃春饼不仅是习俗,更象征“咬春”——迎接新春、祈求丰收。过去,家家户户立春时围坐炕头,一张张揭饼、卷菜,热闹温馨。如今,春饼早已突破节令限制,成为东北菜馆的招牌,甚至发展出“春饼宴”,让这道传统美食焕发新生。
8
黑龙江筋饼
筋饼是黑龙江特色,尤其以绥化、哈尔滨一带最为出名。其最大特点是薄可透光,却韧性十足,拎起来抖动如绸缎却不易破裂。制作时需用高筋面粉,反复揉搓醒发,再以特殊手法擀制,最后用平锅烙至微微起泡。成品薄而不破,卷菜、蘸酱、包烤肉皆宜。黑龙江筋饼的吃法多样:可卷土豆丝、酸菜粉条等家常菜;也可搭配烧烤,包裹滋滋冒油的羊肉串,解腻增香;甚至能替代烤鸭饼,卷葱丝甜面酱食用。由于靠近俄罗斯,部分边境地区还衍生出“俄式筋饼卷红肠”的混搭吃法。
9
辽宁熏肉大饼
熏肉大饼是辽宁沈阳的标志性小吃,由熏肉、大饼和甜面酱组成。大饼用发面擀成厚片,烙至外酥内软,中间横切一刀成口袋状;熏肉则选用猪前肘,以白糖、茶叶等熏制,肥瘦相间,香气独特。吃时将熏肉切片夹入饼中,淋上甜面酱,再配葱丝解腻,一口咬下,饼的酥香、肉的烟熏味与酱的咸甜在口中迸发。这道小吃源于清末民初,最初是码头工人的快餐,因分量足、耐饥饿而流行。如今,沈阳的“李连贵熏肉大饼”已传承百年,甚至走向全国。
10
天津煎饼馃子
天津煎饼馃子堪称华北早餐界的传奇,以绿豆面为主调成面糊,摊在鏊子上形成薄脆饼皮,打上鸡蛋摊匀,翻面后刷甜面酱、腐乳汁,撒葱花,最后夹入馃子(油条)或馃箅儿(薄脆)折叠而成。正宗的天津煎饼讲究"一蛋一馃",面皮略带颗粒感,绿豆香与蛋香交融,酱料咸甜适口,馃子酥脆不皮软。与其他地区煎饼不同,天津煎饼馃子对工艺极为考究:面糊必须现磨绿豆,馃子要当天新炸,酱料需独家配方。老天津人甚至能通过煎饼摊主的手法判断是否地道——手腕一转,面糊均匀铺开,行云流水。如今虽衍生出加火腿、生菜等新派吃法,但传统派仍坚持"馃子才是灵魂",这份对原味的执着,恰是天津饮食文化的缩影。
11
河北香河肉饼
香河肉饼起源于河北廊坊香河县,传说由清代宫廷面点演变而来。其特色在于"皮薄如纸,馅厚如指",一张直径20厘米的肉饼,面皮仅1毫米厚,却能将三两肉馅严密包裹,烙制时不破不漏。传统馅料选用京东八县黑猪肉,配大葱、姜末和香油,咬开时肉汁浸透面皮,鲜香四溢。香河肉饼的制作堪称绝活:面团需用温水揉至"面光、盆光、手光"三光状态,擀皮时边缘留"面堤"防漏,包馅后以"菊花顶"收口。烙饼时先旺火锁汁,再文火焙熟,最后猛火催出焦香。吃时无需餐具,双手捧着趁热咬下,肉汁顺着指缝流淌的场面,正是这道小吃最诱人的仪式感。
12
山东单县羊肉汤泡饼
单县羊肉汤被誉为"中华第一汤",而与之绝配的正是当地特有的死面烧饼。这种烧饼用未发酵面团制成,先烙后烤,外硬内软,掰成块状泡入奶白色的羊肉汤中,既能保持筋骨又不失吸汤能力。羊肉选用青山羊,配以数十种香料老火慢炖,汤色醇白似乳,烧饼饱吸汤汁后,麦香与肉香浑然一体。在鲁西南,羊肉汤泡饼是抵御严寒的利器。寒冬清晨,赶集的农民围坐汤锅旁,一碗汤配两个烧饼,撒上香菜末,再舀一勺羊油辣子,吃得额头冒汗。单县烧饼还有一绝——中心带孔,可用绳串挂保存,这一设计源于过去贩夫走卒的便携需求,如今成了承载黄河农耕记忆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