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词鉴赏03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这首词,一般编集的人也都认为是李煜的绝笔之作,这大致是不错的。李煜不堪被俘之后囚徒生活的一腔悲怨之情,在这首小令里得到了尽情的抒发。
全词分上下两片,文字也较浅显,没有太难懂的词语,而意义却很深厚。在写作手法上也有特色。首句起笔“帘外雨潺潺”是实写,虽并不使人感到突然而来,但不能让你不想:这帘外的雨声是谁感觉到的呢?紧接着是交代了感觉到这一现象的人,谁呢?是“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人。罗衾,就是丝绸做的被子。一晌,是一刹那的短时间。这个人在睡梦中,由于感到寒冷,冻醒了,梦破了。于是听见“帘外雨潺潺”,从雨声想到春天将过,“春意阑珊”。阑珊,是衰落的意思。先点出景,再交代观景的人,并把这个人铺叙一番,这是倒叙法,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其次,这首词全篇只有一句“帘外雨潺潺”是写景,其余各句都是抒情,而在抒情中,景也自寓其中,无处不是情,也无处不是景,情景交融,自然妙合。
这首词,上下片的句数是一致的。上片我们已经谈到它是以倒叙法写的。这一具有特殊身份的作为亡国之君的人,感到夜深身寒被冻醒了,连甜梦也做不成了。他那么留恋那梦里的一刹那的欢乐啊!李煜这个荒乐的帝王,在江南小朝廷里,歌筵舞宴,软语偷情,多少荒唐事,在他认为是欢乐的。然而这一切都成为过去了,只有在虚幻的梦里能求得再现,而梦又被冻醒了。对他来说,真是“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浪淘沙》)。何以自遣呢?上片就是以这样的感情回肠荡气地写出来的。下片,则是宕开一层的写法。“独自莫凭栏”,是自我劝戒。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无限江山”已经全部属于他人了,怕见这失去的大好河山。而自己——昔日的帝王,现在已经当了俘虏,成为囚徒,怎能不痛心呢?这两句是自为呼应,表现出无限伤心。而“无限江山”这一句,更是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江山是实物,无限是虚指。这里面含有多少情意,耐人咀嚼,我们也可以体会着这“无限江山”是辽阔遥远,他再也看不到故国了,因而劝戒自己,“独自莫凭栏”。总之,是别离了,离开故国了。“别时容易见时难”,这本是古人诗句中常用的诗意,所谓“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才得相逢容易别”(戴叔伦《织女诗》)、“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等等都是。而在这里,李煜的这一词句,和他的“最是仓皇辞庙日”(《破阵子》)的情景联系起来看,再结合他现在的处境,今昔对比,实际上是最后一别,永无见期,这种离别的悲痛,既不能抑止,又不能解脱。眼见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水流逝了,花儿谢落了,春天过去了,这些都了了,再跟上一句,“天上人间”,似乎是不了了之,实际上是暗含着人也了了。一切都了了,真是肝肠断绝,遗恨无涯。这“天上人间”,历来解说很不一致,有的说指的是从前像在天上,而今落降人间,这是可以备一说的。有的又说“天上人间”,是并行而不作抑扬的。也有人认为是天差地远、天地之隔的。我们结合上下文来看,天上人间,实际上是天人之隔,和“别时容易见时难”相呼应,跟“流水落花春去也”直贯下来,所说的还是别离情事,是永久相隔的意思。词就是这样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的余地!李煜的这首词,和前面我们所赏析的《虞美人》,同样是感动人的,但在写法上,却大不一样。我们已在上面作了分析,简要地说来,《虞美人》词起句突然,劈空而下,中间今昔两两对比,换头的地方,上下片内容紧密相连。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感情倾泻无余。《浪淘沙》则以写景起,又似梦初醒,中则抒展情怀。换头处是设想自解,再抒幽情,到结句则吞咽而止。两首词在写作手法上是大有差异的。李煜词的写作技巧确实是高明的。他作为亡国之君,所怀念的欢乐,当然没有什么可取。倘若撇开这些,我们把它移作美好事物的象征,而来珍惜它,可惜它的消逝,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
黄花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天空,青碧瓦蓝色的云缓缓流动;地上,铺满着黄色的落叶。放眼望去,渐老的秋景连绵无际,如波浪般一直往前伸展,同远处的江水融和连接。天连水,水连天,一片沧溟空翠。开头四句写景,不仅层次井然,而且形象地表现出一个人伫望时的情景。一片秋景,由近而远,最后目光停留在江面的烟云上。这四句,一句一景:天、地、原野、绿波,构成一幅色彩缤纷、清澄明净的秋色图。
接着,从山引出斜阳,从斜阳引出芳草,从芳草的远在斜阳之外,而转到直抒胸臆。目光越望越远,感触越来越深,最后直逼出“芳草无情”四个字来。
芳草,暗指作者的家乡,隐喻着离情。《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里以“芳草”代指“家乡”,暗寓离情,用得既自然,又精巧。
因为芳草延伸遥远,无边无际,所以词人觉得它似乎比斜阳更远,斜阳尚可看见,而故乡却不见,因此备觉伤怀。在这里,词人又用一个“更”字,不仅加重了语气,而且含着深深的感情。
上片,由物(碧云,黄叶和一切秋声、秋光)及人,触景兴怀。表面上,开头一连五句纯写景,但景一入人的眼中,则“物皆着我之色彩”。而且,“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相触而莫分”(范唏文《对床夜语》)。“善言情者但写情,而情在其中”(《薰风词话》)。这些话都有道理。明代朱承爵《存余堂诗话》又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所谓融彻的意境,就是说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自然景物是其重要的一面)和人的思想感情融和一致所形成的艺术境界。那么,不正是在这一片萧瑟秋景的映衬下,伫望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愈见其深邃沉挚了么?
下片直抒胸臆。黯,形容心情的沉郁。“黯乡魂”句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也就是说,想念家乡,黯然神伤。这句与下句“追旅思”紧相关联。乡园既渺不可见,于是羁旅愁思,追逐而来。即是说这种怀乡念远的羁旅愁怀连绵不断,充塞天地之间。排解这令人烦恼的乡愁的办法是“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晚上,只有做梦回乡,才可得到安慰,也才能睡得安稳。即使明月当楼,情景无限,你也不要去倚楼望远。为什么?作者没有说,让读者去想像。司马光论诗主张“思而得之”,是很有见地的。这里关键是一个“独”字。明月倚楼,固然可以望远,但再望也望不到家乡和所思念的人;何况一个人“独倚”,会更增加惆怅。“明月楼高休独倚”,是自劝,也是自解,更深一层写出了乡思之苦。
最后,“何以解忧”呢?便“唯有杜康”(酒)了。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两句,是“借酒销愁愁更愁”的同义语,而含蕴更深,愁情更重,终至泪下了!
秋夜月
柳永
当初聚散,
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
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