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997】
读物本·【做自己的幸福禅师·03】了凡四训
作者:妙音🎵🎶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近代字数: 5960
22
35
28
8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全文27段,【做自己的幸福禅师·03】。在一则则故事中,升华心灵,智慧成长!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4-29 16:50:29
更新时间2024-04-29 17:00:01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习读专用,不作商用,如侵联删。

 

 

|做自己的幸福禅师·03|

了凡四训

 

 

悟心悟性改变命运

1.

明代的时候,有一个叫袁了凡的人。

一天,他在慈云寺里遇上了一位姓孔的老人。老人长须飘然,仙风道骨。经过一番交流之后,袁了凡就把老者请到了自己家中,母亲说:“好好接待孔先生,让他给你算一算命,看灵不灵。”结果,孔先生算他以前的事情丝毫不差。孔先生告诉他:“你明年去考秀才,要经过好几次考试。先要经过县考,县考时,你考中第十四名;县上面有府,府考时,你考中第七十一名;府上面有省,省考时,你考中第九名。”第二年,他去参加考试,果然没有错,孔先生都算准了。

 

 

2.

于是,袁了凡又让孔先生为他推算终身的命运。孔先生告诉他:“你某年应考第几名,某年可以廪生补缺,某年可以当贡生。当贡生后,某年又会去四川一个大县当县令,三年半后,便回到家乡。在53岁这一年的八月十日丑时,你将寿终正寝,可惜终身无子。”袁了凡将这一切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并且铭记在心。令人称奇的是,以后每次考试的名次都与孔先生所算一致。从此以后,袁了凡真的明白了,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生老病死、贫富贵贱,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不能强求。命里没有的,怎么动脑筋、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命里有的,不用多想,也不用怎么努力,自然就会有。于是,他认命了,无求、无得、无失,心里真正地平静了下来。

 

 

3.

袁了凡当了贡生以后,在北京住了一年,终日静坐,毫无想法,也不读书写字,真可谓心如止水。因为他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想也没用,所以,他什么都不想了。己巳(jǐ sì)这一年,袁了凡回到南方,去朝廷所办的大学——南京的国子监游学。未入学之前,他到南京栖霞山拜访了著名的云谷禅师。他与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对坐,三天三夜都没合眼,依然精神饱满。云谷禅师暗暗称奇,心想:如此年轻之人,怎么会有这么高深的定力呢?真是难得!难得!

于是,云谷禅师问道:“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心中有杂念和妄想。你坐在这里三天三夜,我没有看到你有一个妄念。这是什么原因呢?”

 

 

4.

袁了凡回答道:“因为我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20年前,有一位姓孔的先生早就算定了,我一生的吉凶祸福、生老病死都是注定的,还有什么好想的呢?想也没有用,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云谷禅师笑了笑,说道:“我还以为你是一位定力高深的豪杰,原来也只是一个凡夫俗子。”

袁了凡向云谷禅师请教:“此话怎讲呢?”

云谷禅师说:“人的命运为什么会被注定呢?这是因为人有心、有妄想。人如果没有了心、没有了妄想,命运就不会被注定。你三天三夜不合眼,我以为你抛开了妄想,没想到你仍有妄想,这妄想就是——你什么都不想了。”

 

 

5.

袁了凡问道:“既然如此,那么按照你的说法,难道命运可以改变吗?”

云谷禅师说道:“儒家经典《诗经》和《尚书》里都说过这样一句话——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的确是至理名言。任何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心性决定的,人的幸福也全看自己怎样去追求。佛家经典中也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是佛家的根本大戒,佛难道还会妄语吗?难道还会欺骗你吗?”

袁了凡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孟子说:‘有所求,然后才能有所得。’其意思的确是指求在自己。但是,孟子的话是针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人的道德修养无疑可以通过自身的培养而获得,而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难道通过内在的修身养性也可以获得吗?”

 

 

6.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没有说错,是你自己理解错了。你理解对了一半,另一半你还不知道。其实,除道德修养可以通过内心求得之外,任何一切也都可以求得。你难道没有听过六祖说的这样一句话吗?‘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意思就是说,任何成功和幸福都离不开人的方寸之心;一切追求最终是否成功,都取决于人的心。要追求一切,首先就必须从追求心灵开始。所以,孟子说的求在自己,不仅仅指道德修养,功名富贵也是如此。”

 

 

7.

“道德修养是内在自身的,功名富贵是外在的,但这两者的获得都应该从内心入手,而不要舍弃内心,盲目地在外面去追求。从内心入手,内外的追求都可以得到。如果不反躬内省,只一味地向外追逐,那么,尽管你拼命努力,用尽了许多方法和手段,但这一切都是外在的,内心没有觉悟,你就只能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碰壁,最终毫无结果。所以,一个人从外面去追求功名富贵,往往会内外两者都失掉。”

 

 

8.

袁了凡听完云谷禅师的话以后,豁然开朗。接着,云谷禅师又问道:“孔先生算你终身命运如何?”袁了凡老老实实地全都告诉了他。云谷禅师又问:“你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应该中举?是否应该生子?”

袁了凡认真地反省自己,想了很久,他说:“不应该!”为什么呢?袁了凡认为科第中人都有福相,而自己福薄,所以不会中举。那么,袁了凡为什么福薄呢?因为他心性有问题:他急躁,肚量狭小,不能容人;他恃才傲物,常常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去压别人,锋芒毕露,直来直去,任性纵情;他说话随便,不负责任。

 

 

9.

为什么又不应该有儿子呢?地不干净才会生长五谷杂粮;水太清了就没有鱼。袁了凡认为自己不应该有儿子一共有六个原因:

(1)他有洁癖,好整齐,一点脏东西都不能忍受,自然也就不能忍受孩子带给他的脏乱。

(2)和气养育万物,袁了凡却喜欢发怒,常常发脾气。看不惯的、看不顺眼的,他就不能容忍,要发作一通。

(3)养儿子要有爱心,但袁了凡却是一个刻薄的人。他爱惜自己的名节,不愿意帮助别人。

 

 

10.

以上三点都是袁了凡心理上的原因,下面三条则是身体上的原因。

(1)他喜欢说话、喜欢批评别人、喜欢谈论是非,常常在言语上强出人头。话多伤气,气血会受到损伤。

(2)他喜欢喝酒,常常过量。嗜酒伤神,如此一来,对他的身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他经常晚上不睡觉,彻夜长坐,而不知道保养身体。

除此之外,袁了凡身上还有许许多多毛病,这些毛病阻碍了他的发展。

 

 

11.

听完袁了凡一番自我剖析的话之后,云谷禅师感到袁了凡是一个很坦诚的人,他对自己的缺点和毛病有所了解,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于是云谷禅师进一步对袁了凡说:“岂止是求取功名需要从心做起?做任何事都应该从心做起。这个世界上的大富大贵者之所以大富大贵,是因为他们的心能够承受这种大富大贵;一些人之所以是中富阶层,也是因为他们的心只能承受这种财富;而一些人之所以饿死,就是因为他们自身存在着许许多多缺陷。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由其内心来决定的,上天何曾有半点意思?

 

 

12.

所以,世间凡人都以为是天意在安排自己的一切,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所作所为,绝对不是天意。

“你今天既然知道了自己的毛病和缺陷,那么就可以将这些阻碍你发展的东西全部洗刷掉。一定要扩充自己的德性,一定要拓宽自己的肚量,一定要拥有爱心,一定要爱惜身体,总之,一定要彻底改变自己。‘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自己的一切就让它过去了,仿佛昨天已经死去一样,而今天的自己是一个洗心革面的新人。完全符合理性的精神,从而成为一个义理变通之人。”

 

 

13.

云谷禅师告诉他说:“孔先生说你不能登科,没有儿子,这是根据你的天性而算定的,这是天作之孽,完全可以通过内心的努力去改变它。”

云谷禅师告诉袁了凡:“要想安身立命,首要的一点要做到无思无虑,不要被功利之心所束缚,不要整天沉迷在富贵与贫贱、长寿与短命的烦恼之中,要从这种烦恼之中超脱出来,抛弃一切妄想。如此一来,你的内心就会清净。内心清净,本真之心就会自然呈现,而智慧也就会从本真之心内源源不断地流出,这就叫水落石出。到了这一地步,自造先天之境,自己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14.

从此以后,袁了凡整日小心谨慎,不敢让自己的行为越雷池半步。他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变化。以前,他放纵自己的个性,言行随随便便,过一天算一天。而现在,他时刻警觉,不断反省检点自己的行为,即使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常常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注视着自己;遇到有人憎恨诽谤他,他也能安然容忍,内心相当平静,不像从前那样心浮气躁,一点点委屈都受不了。第二年,礼部进行科举考试。孔先生算他该考第三名,他却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卦终于不灵验了。

 

 

15.

而秋天的大考,他又考中了举人。孔先生算他命里不会中举,现在他居然考中了。他有了儿子,取名天启;他不仅考中了举人,而且还考取了进士;他“命里”本应去四川当县令,后来却在天津宝坻当了知县,最后官至尚宝司少卿;孔先生算他寿命只有53岁,他却一直活到74岁。袁了凡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法则:从心开始。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在拼命地追求成功,却很少有人扪心自问,很少有人从内心审视自己。宋人罗大经有一首诗曰: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草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倘若内心澄净,一枝梅花春也浓;倘若内心出了问题,终日寻春也枉然。

 

 

 

 

山羊还是老虎

 

16.

一个小和尚问枯木大师:“师父,为什么人们常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自己’呢?”

枯木大师回答道:“因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人生的态度决定了他的前途。”看着小和尚似懂非懂的样子,他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小老虎因母虎被杀而被一头山羊收养。几个月下来,小老虎喝母山羊的奶,跟小山羊玩,尽力去学做一只山羊。过了一阵子,事情一直不对劲,尽管这只老虎努力去学,它仍不能变成一只山羊。它的样子不像山羊,它的气味不像山羊,它无法发出山羊的声音。其他山羊开始怕它,因为它玩得太粗鲁,而且它的身体太大。这头孤儿老虎退缩了,它觉得被排斥,觉得自己不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17.

一天,传来一声巨响!山羊四散奔逃,只有小老虎坐在岩石上不动。

突然,一头庞大的野兽走进它所在的空地,身上的颜色是棕色,还有黑色条纹,它的眼睛炯炯如火。

“你在这羊群中做什么?”那个入侵者对小老虎说。

“我是一只山羊。”小老虎说。

“跟我来!”那头巨兽以一种权威的口吻说。

小老虎发抖地跟着巨兽走入丛林中。最后,它们来到一条大河边。巨兽低头喝水。

“过来喝水。”巨兽说。

小老虎也走到河边喝水,它在河中看到两头一样的动物,一头较小,但都有条纹。

“那是谁?”小老虎问。

“那是你——真正的你!”

“不,我是一只山羊!”小老虎抗议道。

 

 

18.

突然,巨兽拱起身子来,发出一声巨吼,使整座丛林为之动摇不已,等声音停止后,一切都静悄悄的。

“现在,你也吼一下!”巨兽说。

最初很困难,小老虎张大嘴,但发出的声音像呜咽。

“再来!你可以办到!”巨兽说。

“现在,”那头大斑斓虎说,“你是一头老虎,不是一只山羊!”

小老虎开始了解它为何在跟山羊玩时感到不满意。接连三天,它在丛林中漫步。当它怀疑自己是老虎时,它会拱起身子来大吼一声,它的吼声虽不及那头大虎那么雄壮,但已够了!

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前途,你想着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焦尾琴

 

19.

一段不起眼的枯木,被一个农夫随手扔进了火堆,打算用它来燃烧取暖。整整一个寒冷的冬天,已有无数的枯木就这样烧成了灰烬。这天,一个精于制琴的大师从这儿经过,打算进屋来避一避雨。于是事情就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大师的耳朵肯定是异于常人的,正因为如此,在不绝如缕的风声和雨声中,大师才意外地听到了一种不同凡响的声音:那是一种被埋没和被俗世误解的绝望的呐喊和呻吟。大师侧耳倾听,他发现这声音正是那节刚被农夫投进火堆的枯木所发出来的。它是那样的绝望,又是那样的优美。它因为优美而绝望,又因为绝望而优美。大师猛然冲上前去,不顾一切地从熊熊的火堆中将那节枯木抢救出来,并且把它制成一把琴。

 

 

20.

因为曾被烧过的缘故,那把琴的尾部色如焦炭,留下了曾经火海的伤痕。于是,大师便把它叫做焦尾琴——也许你已经知道,这把从火堆里被解救出来的琴,就是那把后来名震整个中国音乐史的精品。焦尾琴差一点和其他木头一样,成了燃烧取暖的工具,但它是幸运的,遇上了大师的赏识与扑救,成了极品。焦尾琴能从枯木中脱颖而出,要感谢大师的慧眼识珠,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与众不同,是它那不同于一般柴火燃烧时的声音,拯救了自己。是金子总要发光,是千里马总会有伯乐发现。人人都是焦尾琴,只要守住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总会有所成就。

 

 

 

 

时时勤拂拭

 

21.

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禅师宣布要传授衣钵,选出继承祖位的人,叫大家陈述心得。这时,一位首席的上座师神秀,在走廊的墙壁上写了一首偈(jì)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个糟厂舂米的苦工看了神秀偈(jì)语以后,也写了一首偈(jì)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来这个苦工就继承了衣钵,他就是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慧能禅师的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22.

而神秀偈(jì)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说: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拭,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或许此意对于我们凡夫俗子之辈更为合适。生活在熙熙攘攘、名来利往的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这个偈(jì)语实在是战胜自身烦恼、解除心灵痛苦、获得自我解脱的一剂良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在对世界包括自我的本质有了充分把握之后的一种修为。

 

 

 

 

自己的行为自己决定

 

23.

佛印和苏东坡到茶馆里喝茶。

侍者见佛印是一个出家人,就对他态度非常冷淡,而对苏东坡则十分热情。

苏东坡感到过意不去,几次提醒侍者对佛印客气些。但是侍者显然是一个非常势利的小人,依然对苏东坡明显更热情些。

苏东坡不高兴了。

结完了账,佛印掏出几文银子,递给侍者,并一再道谢,态度非常谦恭。

走出茶馆门口,苏东坡问佛印:“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

佛印说:“他是一个势利的小人,他的行为真令人讨厌。”

苏东坡问:“那么你为什么对他还是那样客气,而且还赏钱给他呢?”

佛印答道:“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

“为什么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多么耐人寻味的一句话!如果我们都学会这样想、这么做,生活中该减少多少无端的烦恼啊!

 

 

 

 

懂得说“不”

 

24.

人各有志,各有优先要务。必要时,应该不卑不亢地拒绝别人,在急迫与重要之间知道取舍。

若要集中精力于当急的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此时需要有说“不”的勇气。美国潜能大师史蒂芬·柯维在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指出了这一现象:

史蒂芬·柯维的妻子曾被选为社区计划委员会的主席,可是自己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事,又不好意思拒绝,只好勉为其难地接受。后来她打电话给一位好友,问她是否愿意在委员会工作,对方却婉拒了,史蒂芬·柯维的妻子大失所望地说:“我那时也能拒绝就好了。”

这不是说社区活动或社会服务不重要,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当前要务,必要时应该学会说“不”。

 

 

25.

史蒂芬·柯维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任师生关系部主任时,曾聘用一位极有才华又独立自主的撰稿员。有一天,柯维有件急事想拜托他。

他说:“你要我做什么都可以,不过请先了解目前的状况。”

他指着墙壁上的工作计划表,表上显示超过20个计划正在进行,而这些都是柯维和他早已谈好的。

然后他说:“这件急事至少要占去几天时间,你希望我放下或取消哪个计划来空出时间?”他的工作效率一流,这也是为什么一有急事柯维便会找上他的原因。

 

 

26.

但柯维无法要求他放下手边的工作,因为比较起来,正在进行的计划更为重要。结果,柯维只有另请高明了。柯维的训练课程十分强调分辨轻重缓急以及按部就班行事。

他常问受训人员:你的缺点在于:①无法辨别事情重要与否?②无力或不愿有条不紊地行事?③缺乏坚持以上原则的自制力?

答案多半是缺乏自制力,史蒂芬·柯维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那是“确立目标”的功夫还不到家的缘故,而且不能由衷接受“事有轻重缓急”的观念,自然就容易半途而废。

 

 

27.

这种人十分普遍。他们能够掌握重点,也有足够的自制力,却不是以原则为生活重心,又缺乏个人使命感。由于欠缺适当的指引,他们不知究竟所为何来。

树立至诚的信念与目标,在任何时候都敢于说“不”,目标与现实的距离才会越来越小。

禅告诉我们,要坚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在适当的时候学会说“不”,不但可以为自己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还会避免遭遇很多尴尬。如果在该拒绝的时候没有拒绝,那么就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努力去做,如果说了却没有做到,那对方一定会怀疑你的人格或者能力,所以说,当不适合你的事找上门来的时候,勇于说“不”,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 完 ♡

 

做自己的幸福禅师

 1有舍才有得310199

 2返璞归真的美好437257

 

清凉甘露

 1禅师的眼泪 760851

 2母亲的信 233221

 

智慧人生

 1有容乃大 909685

 2量大智自裕 449317

 3纳悦不完美 961069

 4苦中亦有乐 855693

 5转念得自在 707345

 6仁者爱人 796843

 7心量大 福气深 751817

 8原谅别人 放过自己260443

 9多给对方一些谅解 317631

 10包容成大事 699163

 11当忍则忍,当让则让 618827

 12谅解包容,让爱久远268889

 13彼此包容,营造爱的港湾

 

《活在此时此刻》

 1204133  2277003

 3419189  4634245

 5752337  6606989

 

妙语慈音

 1修自己的心,立自己的德 994257

 2让人三尺,渡己一生 297739

 3心态的力量 279057

 4放下执念,人生云淡风轻677771

 5人生,首先要做对这四件事284665

 6有一种顶级修养,叫凡事利他654981

 7把小事做好 266017

 

 

谢谢您的阅读与收藏,祝好,愿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