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699】
读物本·蒋勋说红楼梦《191》
作者:暮云昭昭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6907
2
2
4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蒋勋说红楼梦》,是蒋勋先生对中国传统美学佳作《红楼梦》的精深研究,从青春、人性、悲悯的角度挖掘其独特的人文内涵,还原其真正的文学内蕴,通过“回到文本”来感受到其真实的魅力。欢迎与您共同品鉴。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4-21 19:48:42
更新时间2024-04-22 10:07:28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读物本蒋勋说红楼梦《191》

00:00:00/00:00:00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红楼梦里的谶语 

 1.

“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是极!到底是你想的出,说的出。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妙事尽多,只是愚人蠢才说不出想不出罢了。就只一件:既然这一改新妙之极,但你居此则可,在我实不敢当。’说着,又接连一二百句‘不敢当’。”宝玉说这个“茜纱窗下”改得极好,可茜纱窗是你的窗户,晴雯是我的丫头,这样改不妥。黛玉笑道:“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分析得如此生疏。古人异姓陌路,尚然同肥马,衣轻裘,敝之而无憾,何况咱们呢。”黛玉引用了《论语》里子路的话:“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是明显地在暗示生命根本就是一个共同体,本来宝玉对晴雯的哀悼是一个私密的情感,可这一改,这个情感就不再是一对一的情感了,而变成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单纯情感。所以黛玉说我的窗就是你的窗,何必如此生疏。大家都知道有个词叫“同窗”,是指在一个窗户底下读过书的。

 2.

宝玉笑道:“论交之道,不在肥马轻裘,即黄金白璧,亦不当锱铢较量。”注意,真的只有在那个年龄才不太在乎这个东西,所有的都可以共有、分享。所以宝玉说:“倒是这唐突闺阁,万万使不得的。如今我率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他的倒妙。况且素日你又待他甚厚,今宁可弃此一篇大文,万不可弃此‘茜纱’新句。竟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环薄命。’如今一改,虽于我无涉,我也是惬怀的罢了。”大家有没有发现很有趣,宝玉从来不觉得文章写得很好,就一定是我的,他觉得这是大家应该分享的情感。而且这里也特别点出黛玉跟晴雯之间的感情,她们是同一类型的女孩子,对自己的青春梦想有同样的执著。

 3.

“黛玉笑道:‘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环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呢。’宝玉忙笑道:‘这是何苦来又咒他。’黛玉笑道:‘是你要咒他,并不是我说的。’”这就很像两个小孩子之间的对话了。最后的定稿成了下面的句子。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极妥当。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注意这里的“改”是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所有的外在形式,不管是公子、女儿,还是小姐、丫环,甚至父亲、母亲、老师、学生,这些都只是加在我们身上的人世符号,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最后只剩下两个字,一个是“我”,一个是“你”——“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当解脱掉一切外在形式,才还原到两个生命的对话关系。这是作者的惊人之笔,他是借着文学修改之名让我们还原生命的本源之实。它非常像禅宗的语录,其实在真正的青春里,世俗伦理的定位都不存在,他们在乎的是“我”与“你”这个更本质的关系。

 4.

所以这一句话一出来,她猛然发现这个诔文不再是哀惋晴雯,而是哀惋她自己,这四个句子应该是《红楼梦》的谶语。古人都相信文字会无意间暗示命运,有点像庙里抽到的一支签。大概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古代就一直很流行谣谶,“谣谶之学”就是专门研究老百姓间流传的歌谣。那些歌谣很奇怪,能够预示国家和社会的命运。例如东汉末年,董卓入主洛阳,洛阳便流传民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便是将“董”字离为“千里草”,将“卓”字离为“十日卜”。“谶”是超越于我们理解之外的一种神秘的超经验。因此“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已经预告了黛玉的死亡。

 5.

所以“黛玉听了,忡然变色”,整个人都呆掉了。忽然恍然大悟,知道时间到了,大概眼泪已经还完了,该走了。不要忘了,这两个人是天上的仙缘,领悟禅机的能力极高。黛玉“心中虽有无限的胡乱之想,外面却不肯露出”。“无限胡乱之想”是觉得好神秘,怎么生命里会有这么多的暗示,“不肯露出”是不知宝玉是否明白。“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的好。再不必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

 

宝玉的母性角色

 6.

这个时候黛玉把话题转到了迎春身上。她说:“才刚太太打发人叫你明儿一早过大舅母那边去。你二姐姐已有人家求准了,想是明儿那人家来拜见,所以叫你们过去呢。”这个二姐姐就是迎春。大家注意一下,第七十九回里面讲到的几个女孩子,晴雯是肉体死亡,黛玉是魂魄出现,迎春要出嫁,香菱被预告死亡,还有第五个,就是那个大家还不认识的夏金桂嫁给了薛蟠。通常人都把她当成坏女人来看,可是我们知道曹雪芹的笔下其实没有坏人,只有悲剧中人,夏金桂是另外一个悲剧。黛玉说的大舅母就是邢夫人,邢夫人是迎春名义上的母亲,所以这个女孩子在出嫁以前,必须跟邢夫人和贾赦告别。迎春是《红楼梦》里最没有表情、也没有个性的女孩子,想起她的时候面目几乎是模糊的,完全不知道她长得什么样子,更不知道她想要或不想要什么,一直活在没有自我的状态里。可是大家注意,作者在这里没有任何批判的意思,只是想告诉我们说,这样的生命也拥有过青春的美好。迎春的出嫁让人心痛,其实她的善良就是糊涂。

7.

在她要出嫁的时候,宝玉叹了口气说:“大观园里从今又少掉了五个清清净净的女儿。”刚开始你可能不太懂,怎么会一下少了五个?因为她一出嫁就要陪嫁四个丫头。有没有发现,只有大观园是青春的庇护所,而宝玉是大观园里青春的守护者。西方文学里有种很有趣的角色,就是地母,她是替所有受苦的生命赎罪的典型。将来大家如果有机会做比较文学的话,宝玉的这个部分可以拿出来讨论。为什么在中国的文学里,母性特别强的会是男性?因为在西方通常都是以女性形象出现的,譬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托尔斯泰的《复活》里都有这一类的角色,《复活》里后来变成妓女马丝洛娃的农奴出身的女孩子喀秋莎,就是在巨大的苦难里赎罪的地母形象。

 8.

在东方的文学里,宝玉很明显地具备母性特质。这个母性并不是讲他的性别,而是说他生命情怀的巨大包容性。他一直很心疼这些女孩子,愿意为她们去赎罪。在女性当中不太容易了解母性的特色,因为女性有排斥、会嫉妒,可是母性里面却有很大的包容性,像基督教里的圣母拥抱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的耶稣,就是拥抱和包容最大的苦难。这个角色在东方文学里不太容易找到。可是读《红楼梦》,你将慢慢体会到宝玉身上的母性,他是所有美丽生命的护佑者。所以不知道我们的初中、高中会不会有一天在校园里立一尊宝玉的像,因为他才真的是校园的守护者。在《红楼梦》中有多少次是宝玉阻挡了大人对这些女孩子的惩罚。

 9.

可是到最后他也很无奈,无法再继续扮演这个角色了,因为他自己也要被摧毁了。所以表面上轻描淡写的迎春出嫁,里面也包含着宝玉的哀悼。很多朋友读《红楼梦》对这一段都没有什么感觉,因为迎春给人的印象太模糊了。可对宝玉来讲,这是他的二姐,是青春王国里的一分子,迎春嫁过去没多久就被打死了。而且迎春出嫁还要陪嫁四个丫头,这四个丫头有的连名字我们都不知道,宝玉的哀惋是对青春本质的哀惋。所以“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不只是说晴雯、黛玉,还有迎春,接下来就是香菱。再回头去看,“公子多情,女儿薄命”、“小姐多情,丫环薄命”都不合适,一定要改成“我本无缘,卿何薄命”才适用每个人。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三次的修改是有意义的,把具象变成了共象。《红楼梦》第一次读、第二次读的时候,都读不出这些,我今天常常感觉对迎春有点抱歉,就像对班上一个印象最模糊的学生抱歉一样。尽管他没有个性,不怎么表现自我,但并不说明他的青春不该被呵护、被疼爱。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

 10.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原来贾赦已将迎春许与孙家了。这孙家乃是大同府人氏,祖上系军官出身,乃当日宁荣府中之门生,算来亦系世交。如今孙家只有一人在京,现袭指挥之职。”“指挥”不太可能是什么大官,但可能很有实权。如果有机会大家继续往下看,会发现迎春后来每一次都被打得头破血流,回娘家的时候根本不敢说。不仅是慑于孙绍祖的权威,更多是觉得是一种可耻的侮辱。我相信这种心理在今天的女性中恐怕还在延续,很多家暴事件最后很难被揭发,就是因为当事人自己在掩盖。因为那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还有心灵上的耻辱,所以迎春的处境是可以从现代的角度去理解的。

 11.

从用人传出来的话说,每次打骂她的时候,孙绍祖就说:“别以为你是什么千金小姐,你老爸跟我借了五千两银子到现在还没还呢,你是被卖来的,你知道吗?”我们就懂了,贾赦跟孙绍祖根本就是权力与财富间的勾结,只是因为那五千两银子还不了,就拿女儿去做交易。孙绍祖只是在官场上需要贾家,根本一点都不疼惜迎春,可见所谓的青春守护跟现实之间的对抗有多激烈。这一部分看上去轻描淡写,但作者对迎春有极大的心疼,而且我自己一直在揣测,曹雪芹的姐妹当中大概有很多是这样的下场。因为这类家族的婚姻,大部分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一个女孩子从大观园这么单纯的世界嫁到世俗世界,被打骂的时候听到的话是“你老爸借了我五千两银子没有还”时,可想而知心灵被摧残到什么程度。所以“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是一个可以不断扩大的谶语,这八个字讲的是《红楼梦》里所有的女孩子将要面对的命运。

 12.

下面有对孙绍祖的简短介绍:“此人名唤孙绍祖,生得相貌魁伟,身体健壮。”这样的人动手打起人来一定蛮恐怖的,只是踹两脚迎春就受不了了。“弓马娴熟,应酬权变,年纪未满三十,且又家资饶富,现在兵部候缺题升。”这里面有很多的隐喻,因为正在候缺,所以特别需要官场的呵护。不要忘记宁国公、荣国公都是军人出身,而迎春的姐姐元春,又是当红的贵妃,所以对孙绍祖来讲,这桩婚姻是重要的。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能看出一个青春的被糟蹋,全是因为世俗社会中利害关系的权衡。

 13.

“因未有室,贾赦见是世交子侄,且人品家当都相称合,遂情愿择为东床娇婿。亦曾回明贾母。”注意贾母的反应:“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我们一再提到《红楼梦》直到最后,最厉害的还是这个老太太,她的头脑一直很清楚。至于贾母为什么不愿意,作者没有明讲,以贾母的阅历,一定是看出了不称心的蛛丝马迹,可是作者的表达很委婉,因为牵涉到太多的现实政治,很多地方只能点到为止,所以特别注意这里面绝对有所保留。可是贾母又具备另外一种智慧。“但想来拦阻亦未必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注意“儿女之事自有天意”这八个字,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太太的无奈。

 14.

前面的中秋之夜,全家一起赏桂闻笛的贾母曾掉过泪,她好像看到了属于这个家族的天意。我想大家如果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会发现其中的易家兰在变成一个老太太后,对自己孙子、重孙子的行为了如指掌,可是她已经不会说话了。别人把她当成一个不会说话,也听不到声音的老太太。可是这个家族将要发生什么事,她全知道。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非常像《红楼梦》的一部欧美小说,当一个老太太活到一百岁,看到儿子、孙子死掉,就像伊瓜兰或者贾母一样,她们看到的是这个家族自有天意的部分,所谓天意就是不可挽回,势必如此。至于这个天意是什么,很难解释,其中既有人生历练的聪明,又有一种直觉的敏感。

 15.

贾母认为自己“何必出头多事,因此只说‘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前面也说过,“知道了”是很重要的三个字,到台北故宫去看清朝的档案,很多万言上书最后就是三个字“知道了”!既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没有任何表示。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就是这个“知道了”,执政者到底在想什么,以及他将如何处理此事你无从知道。这里贾母的“知道了”,是说天意不可强违,她已知道这四五代繁华的没落,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16.

“贾政又深恶孙家,虽是世交,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并非诗礼名族之裔。”贾政也很不喜欢孙绍祖,觉得当年他的祖父出身那么低,能爬到现在这个位置,全靠巴结权贵。我想这也是官场的智慧,因为这样的家族迟早是会报复的。真正的门当户对是大家平起平坐,比较有共识。可是那个靠拍马屁、奉承,今天送你这个,明天给你那个爬上去的人,等到有一天他真的大权在握,所有的屈辱感就都出来了,很可能会反过头来整你了。而孙家是最危险的,三代都在巴结,可以想象屈辱有多深。所以贾政不想把迎春嫁给孙绍祖,绝对有这个原因。“因此倒劝过两次,无奈贾赦不听,也只得罢了。”

 17.

我常说《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说,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为自己,或者为后代寻求真正的幸福跟平静,其中提供的智慧能让你对人世有更通达的观照。在现实社会里,《红楼梦》可以用来观察今天官场的起起落落,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注意,对迎春出嫁这件事,为什么贾母不同意,最后不得已只说“知道了”?为什么贾政会“深恶孙家”?这其中充满了人生智慧,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段,里面流露着作者非常沉痛的回忆,他们家族看到的这类事情太多了。

 

迎春被接出大观园

 18.

“宝玉却从未会过这孙绍祖一面的,次日只得过去聊以塞责。”注意宝玉就是曹雪芹,这很明显是作者的态度。我们一再提到作者写人物写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他对任何人都没有偏见,我一直很佩服这一点。我自己总做不到对人没有偏见,或多或少总是觉得这个人我喜欢或不喜欢,可曹雪芹非常奇特,他总能做到不含偏见。这在现实中可能会受伤,可是在文学上却很了不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最精彩、最真实的人性。“只听见说娶亲的日子甚急,不过今年就要过门的,又见邢夫人等回了贾母将迎春接出大观园去等事。”

19.

注意,只有住在大观园里的人才具备青春的特质,只要一出大观园,就表示青春结束。所以当迎春一被接出大观园,宝玉“越发扫兴了,每日痴痴呆呆的,不知作何消遣。又听得说陪四个丫头去,更又跌足自已叹道:‘从今后这世上又少了五个清洁人了。’”这句话实在不太容易理解,在今天看来,姐姐要嫁到台东去,家族也蛮不错的,他干吗要顿足捶胸地说这样的话?可是细想想,只有在初中、高中这个年龄段,班上有同学转学或者休学,你才会这样难过,觉得大家本来好好的在一起,怎么会少了一个人?这就是青春的天真和浪漫,总觉得大家可以能天长地久。

 20.

“因此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紫菱洲是迎春住的地方,宝钗搬出去时,宝玉也曾到蘅芜苑“徘徊瞻顾”,用最通俗的话说是“人去楼空”。我们也常常会到自己读书的校园里走一走,那一刻不见得有多悲伤,只是一种怅惘,觉得曾经拥有过的东西消失了。记得有一次北一女的百年校庆请我去演讲,我在那里看到很多白头发的老太太在用手抚摸窗台,当时就感觉这个动作很有趣,后来我就写了一首诗,我想那个窗台上一定留有她们青春的指痕,这里边有很奇怪的青春的怅惘。后来宝玉就变成了悼亡者,到蘅芜苑、紫菱洲、潇湘馆去哀悼各种不同形式的离去。

 

香菱命运的暗示

 21.

这一回在《芙蓉诔》之后,由晴雯带出了黛玉,又从黛玉带到了迎春,接着从迎春带出了香菱。大家要注意这个线索,就是说青春的挽歌一旦改成了“我本无缘,卿何薄命”,就不再是对特定对象的哀悼,而是对整个青春的哀悼了。如何由迎春牵出香菱,在文学上也是个有趣的技巧。因为迎春住的地方叫“紫菱洲”,香菱的“菱”字出现了。我常想,作者在用很多的线去编织这部小说时,手法非常巧妙,里面一环扣一环,节奏非常紧凑。在香菱出现以前,宝玉见紫菱洲“轩窗寂寞,屏帐萧然,不过只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妪。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既领略得如此寥落凄惨之景,是以情不自禁,乃信口吟成一歌曰:‘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22.

这首诗里面已经有香菱的名字出现,而且显示了她未来的命运。“菱”,字音本身就有飘零之意,还有一点弱弱的感觉。我们知道香菱本来叫英莲,五岁时被人贩子拐走,一直被卖来卖去。她是《红楼梦》里最悲哀的一个女孩,特别能代表青春永远不能自主的状态。她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光是她住在大观园时,很幸运地遇到黛玉和湘云、宝钗教她写诗,这些同龄的女孩子心疼她,帮她树起了一个青春的美好形象。可是她现在也要回到现实,因为她是薛蟠买来的妾,薛蟠就要娶妻了,这个妻子夏金桂之后不断地折磨香菱,所以又一个“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的意象出现了。

23.

作者信口念出的一首诗,又变成了一个谶语,它也是对香菱未来命运的暗示。而且物在人亡的感觉已经显现,迎春才刚刚搬出去没多久,当年他们一起下棋游玩的地方,就变成了废墟。悼亡的意象在这首诗里非常明显。“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也有一个文字上的转换,曾经拥有过青春王国的这些人与他都情同手足。“宝玉方才吟罢,忽闻背后有人笑道:‘你又发什么呆呢?’宝玉回头忙看是谁,原来是香菱。”这就是刚才讲到的线索,这个线索只说明所有的青春少女都面临着“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的共同命运。

 

对生命本质的疼爱

 24.

宝玉忙转身笑问道:“我的姐姐,你这会子跑到这里来做什么?多日也不进来逛逛。”这里有很多亲密的回忆。香菱是《红楼梦》里最没有可能进入青春王国的人,可是因为她对于生命有美好的追求跟自觉,所以她竟然可以受宠到那么多的姐姐妹妹来照顾她,教她写诗。记不记得她曾在梦里写出了一首非常惊人的诗,在作者看来,只要能对美的品质有所坚持,就可以在刹那之间改变命运。当然对这个命运终结的巨大悲剧,他是无可奈何的,尽管香菱曾经拥有过一段最美好的生命,可她在本质上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她是被薛蟠买来的。薛蟠是个不成材的男孩子,根本不疼惜香菱,就是因为薛蟠不在家,她才有机会跟着宝钗住到大观园里。所以我一直觉得大观园就像我们的一所中学,在那个围墙以外,世界就改变了。

 25.

“香菱拍手笑嘻嘻的说道:‘我何曾不要来?如今你哥哥回来了,那里比先时自由自在的了。才刚我们奶奶使人找你凤姐姐,竟没找着,说往园子里来了。我听见了,我就讨了这件差使进来找他。遇见他的丫头,说在稻香村呢。如今我往稻香村去,就遇见了你。’”她接下来讲到了一些感伤的事情:“我且问你,袭人姐姐这几日可好?怎么忽然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到底是什么病?二姑娘搬出去的好快,你瞧瞧这地方好空落落的。”宝玉心里难过,就有点敷衍,不想深谈这件事。就请她到怡红院去吃茶,香菱拒绝了:“此刻竟不能,等我找着琏二奶奶,说完了正经事再来。”宝玉问:“什么正经事这么忙?”香菱说:“为你哥哥娶嫂子,所以要紧。”宝玉说:“正是。说的到底是那一家子的?只听见吵嚷了这半年,今儿又说张家的好,明儿又说李家的,后儿又议论王家的。这些人家的女儿他并不知道犯了什么罪,叫人好好的议论。”

 26.

我觉得这是非常现代的观点,有没有发现直到今天都还有人在相亲。曹雪芹在三百多年前就觉得好好的女孩子让人家这样谈来谈去,像买卖货物一样是造孽,只有内心有对人的疼爱的人才会持这种观点。我们常用古板和新潮来评价某人够不够前卫,我觉得最永恒的标准应该是对人的关怀和疼惜。如果是你的姐姐或妹妹,在一个大饭店里相亲,你听到别人在议论她的腰太粗了,或者脸上青春痘太多了,你肯定会很难过。这个难过很复杂,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打打闹闹一起长大,曾经有过共同的记忆。然后忽然有一天,她要被父母带到一个场所,你自己也要穿着整齐地坐在旁边,你会听到对方的家族对她的评头论足。同样,在弟弟要娶媳妇的时候,对方的女孩子也要被我们的家族议论,我们总认为对方听不到,可我明明看到她的小弟也在那边绕来绕去,他一定也听到了。如果今天用这样的场景来做文学的背景或电影的背景,就会引发很多的反省,就是如何做到对人最起码的疼惜和尊重。宝玉一想到那些姐妹一旦离开了大观园,也会如此遭人议论,当然非常伤感,因为他始终认为生命是不应该随便被别人议论的。当然,这些香菱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