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彻人生的理性
1.
然后她跟妈妈说:“妈所为的是因有救哥哥的一段好处,故谆谆感叹。”这几句话不像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讲出来的,可是说明了宝钗的个性。宝钗的思维是什么?有没有发现她的逻辑是功利的?就是柳湘莲本来跟薛家是仇家,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薛蟠在路上碰到了土匪,柳湘莲把土匪打走了,救了薛蟠。人世的恩跟怨也是因果。宝钗看到了这个因果。宝钗是特别透彻的,因为透彻才会有一种“酷”,如果有一天看过人生太多的爱恨生死以后,那个“酷”才是最深层的酷。柳湘莲被称为“冷二郎”,够酷的,绝对比现在的周杰伦酷得多。可是柳湘莲还是有他的热情,所以最后会出家。
2.
真正的一个酷的典型其实是宝钗,宝钗是真正的冷,那个冷是因为她把生命里面全部的事情都看透彻了,爱跟恨、生跟死,她都嗤之以鼻,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冷,就是对生命彻底的幻灭。很少人看到宝钗这个部分,总觉得宝钗只是功利而已。我觉得功利背后还有一个幻灭,因此这个角色就不太一样了。她劝妈妈说:“如果他二人齐齐全全的,妈自然该替他料理,如今死的死了,出家的出了家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如果活着,就帮他们料理婚事,可以感觉到宝钗做人的周到吗?因为他们活着,我们是要继续做人的,所以要周到;可是死的死了,出家的出家了,算了吧,就不必再管了。所以宝钗对另一个生命毫无同情,她觉得既然死的死了,出家的出家了,那就由他们去吧,不要在这里再费多余的心情和心思。
3.
这里面的微妙其实不好写,我说不好写的原因是,稍微笔锋不对,读者就会觉得宝钗很可怕,像个女巫一样让人讨厌。可是我不觉得,我觉得宝钗这里有她自己的心酸,因为她面临的家业的问题太严重了,她要撑起这个家族的事业,她不能够随便动情。所以她说:“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损了自己的身子。”她还是比较理性地去思考说,现在哭泣、难过,把身体搞坏了,死的也不会复活,出家的也不会回来,有任何好处吗?有一种人在生活当中的思维就是完全理性的。这里面没有对或不对,人生里面需要不同的人,有时候在一个事件发生的时候,宝钗这种人是不能少的,因为她代表了一个绝对理性的判断。
4.
接下来立刻话锋一转,她就说:“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许多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来回几个月,妈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不然倒叫他们轻看了无礼似的。”宝钗在为家族担忧。大家再细读这一段话,会感觉她的头脑里真的在思考这个问题。宝钗觉得这个家族今天飞黄腾达、富贵荣华,可是如果不把底下这些做事的、每个月按时拿薪水的人安抚好,根本做不下去。忽然从一个浪漫的悲剧爱情故事一转,变成现实里面怎么去处理事情,这个绝对就是宝钗的思维,她头脑里的逻辑是:人生就是好好把当下的事情处理好。宝钗一出场,讲的话全部是宝钗的个性,如果是宝钗跟着哭、跟着难过,就绝对不是薛宝钗了。从比较同情的角度去理解,这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没有权利去生发她自己的感伤,因为家族的事业都在她肩膀上,她必须一肩挑起。
薛蟠哭了
5.
“母女正说之间,见薛蟠自外而入,眼中尚有泪痕未干。”有没有看到对比?薛蟠的眼中有泪,是因为他最爱的人出家了,他最爱的人的对象自杀了,他忽然感到青春里面的那种痛苦,所以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可是也因为这个真性情,薛蟠绝对没有办法继承家业,因为继承家业要有绝对的冷静。这个家业不是普通的家业,薛家是皇商,整个皇族的商业全部操控在他们家手中,一个这样动情的、每天含着眼泪的人出来掌控,这个家族是势必会垮掉的。从某一个角度讲,薛蟠比宝钗更多一点感性。那种人的柔软、人的温暖的东西这个时候表现出来了。
6.
温暖跟冷漠也只是人生的两个现象,本身可能并没有好跟不好的问题,世界上都是薛蟠这样的人,大概也垮了;可是世界上都是宝钗这样的人也蛮可怕的,所以这就叫编织。作者在编织,作者让你看到生命没有绝对的好坏,薛宝钗跟薛蟠是同胞兄妹,个性这么不一样。通常我们都会喜欢宝钗,不会喜欢薛蟠,可是在第六十七回里非常明显看到薛蟠绝对有薛蟠的可爱,他的那种人性上流露出来的天真跟无邪,还有不功利的那个部分,跟宝钗流露出来的厉害、精明刚好是截然的一种划分。可以看到,这个编织多么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