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佛王维 杀死心魔
我,王维,人间很无趣,孑然一身,又怎样呢?
东兴苟十三
1. 武则天圣历二年(公元699年)王维出生在山西太原祁县,太原是大唐的龙兴之地,唐高祖李渊就是在太原起兵建立了唐朝,而太原王氏世代簪缨,一直从魏晋延续到唐初。王维和王勃其实都算是太原王氏的分支,王维不仅有显赫的父族,母亲更是来自号称北方豪族之首的博陵崔氏,所以就出生而言王维是妥妥的顶配。大概也正因为家族实力雄厚,王维的父亲汾州司马王处廉 一口气和崔夫人在九年间生了五子两女。也就是在王维九岁的时候,父亲王处廉骤然病故。
2. 那天夜里,太原王家祠堂彻夜亮着蜡烛,昏暗的烛光下摇曳着巨大的阴影。王夫人苦涩的看着亡夫的灵牌,她清楚的知道,在大家族中一房如果失去了男性支柱,会更无情冷漠的 被边缘化。王夫人可太知道这些世家大族的潜规则和博弈了。他望着王处廉这一房显赫的先人们久跪不起,今后拖儿带女苦悲自己扛,营生之计也要自己担当了。
3. 时年九岁的王维站在祠堂外暗影里,悄悄望着母亲的背影默默无语。他是长子按照惯例他该顶门立户当起一家之主。一夜之间王维似乎长大了,他披麻戴孝穿斩缞之服规规矩矩地送别了父亲。王维也隐隐明白母亲赐给自己的名字,王维字摩羯,连起来读就是维摩羯。是希望自己如同那佛门菩萨维摩诘一般, 把在俗世间的每一天都当成一场修行。
4. 公元709年,王夫人一家在哥哥的帮助下,从太原祁县搬迁到河东浦州(今山西运城永济),跟王勃 ,王之涣,柳宗元成为了老乡。而且王之涣只比王维大11岁,也是在河东之地写下了成名作《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起来王之涣和王维还都是太原王氏的后人,两人是否有过交集已不可考证,但鹳雀楼王维肯定是登临过的,后者之恒必有前车可追,碧空鸿影必有飞雁掠过。
5. 王维在河东与山川河流接触了四年。日月与苍老的流云,宽谷,流凌,洪涛再一搭儿,这些景色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并与他捉对儿厮打,让他体会到了天人互拥,明白什么是随行赋影,什么是空茫,什么是无相。王维与弟弟王缙差一岁,感情最为深厚,很多人都知道苏辙弃官保哥哥,但鲜有人知道王缙更是个护哥狂魔,真正把王维从断头台上抢了下来。
6. 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15岁的王维身高近七尺,风姿清郁,长身秀丽。他不愿在安于家居,想要尽早撑起门户养家糊口,把母亲从艰难的生活中替代出来。于是他牵着家里的一头黑驴踏上了西去长安的路。一路上风光明媚 鸟声呖呖 驴铃叮当。当从潼关进入秦地经过骊山,王维远远看见一个大大的山丘,刀凿斧痕,他知道那是始皇陵。
7. 开元年间的始皇陵,已经是长满野草的苍茫荒林。据说那雄丽的地宫中,墓顶有日月经天,五行纬地的珍珠镶嵌,墓底以水银贯注的河汉 ,湖海的状拟。这一切终究埋进了土堆,那地宫中永远不会有春天的雁鸣。在习习山风的吹拂下,王维倚驴立就,写下了一首五律《过始皇墓》古墓成苍岭,幽宫象紫台。有海人宁渡,无雁春不回。
8. 15岁的少年王维面对那千古一帝,诗里诗外没有景仰之情,反而语带讥诮的设问:“人死如尘埃,花费那么多心思,赊费那么多金银厚葬自己,如又有何用哉?”王维徐徐走入长安城,那座巍峨雄城千门次第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一座长安镇压大唐1573座县。开元初年的盛世景象,如同长卷在王维眼前铺开。少年王维不知道的是,无数大唐群星的宿命,也将在这座长安交织,化为血与火的恩怨情仇。王维在长安呆了两年,为了省钱 租住了一处宅子长住了下来。
9. 在长安暂且安顿下来的王维,尊照母亲的嘱咐,拜访了王家和崔家的亲戚们,也在新丰和咸阳 结识了一些衣轻裘,骑怒马的游侠少年把酒言欢,写下了一首《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王维的豪气丝毫不逊色于同龄人李白,而且王维用白描的手法,不泼墨,不写意,却通篇大意。后来李白从青城山来到长安求仕之时,也写过《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渡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王维和李白写的是同一群人,切入的视角却全然不同。
10. 王维是系马高楼的白描纸笔,李白是白马春风的刀剑。合不来,似乎两人天生就合不来!王维给高适,孟浩然,杜甫都写过诗 ;李白也给高适,孟浩然,杜甫写过诗;唯独王维和李白之间没有任何交往唱和的蛛丝马迹。在史料中 如同隔朝隔代的陌路人,于情于理不合,更何况两人还在长安同朝为官一段时间。何以如此?我们已然看不清了,但可以确定的是,李白一定读过王维的诗。比如王维《少年行》中的”纵死犹闻侠骨香“,后来李白的《侠客行》中引用过"纵死侠骨香“。再比如王维的“新丰美酒斗十千”,后来李白也写过”金樽清酒斗十千“。
11. 开元初年的长安,名流高人荟萃,王维在书画方面跟画圣吴道子交流。说到这里还有梦幻联动,后来苏轼在凤翔临摹的佛像就是这两位的手笔,甚至后来苏轼画竹就是学的王维。可以这么说,某种程度上王维书画上的成就甚至比他诗词上的成就还要高。这还没完,少年王维在音乐上也和后来的大唐乐圣李龟年切磋,两人的友谊也贯穿了一生。
12. 长安的两年下来,王维的诗书画乐十足精进。又到了一年重阳佳节,长空一碧,北雁南归,王维与新丰少年五陵游侠登高纵酒。热闹过后,望着逸散的流云,王维想起了母亲和弟弟王缙倍觉惆怅,他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简单解释一下,王维诗里的山东不是我们今天的山东,而是指的华山之东 他的故乡河东蒲州所在之地。
13. 王维的诗属于那种初看简朴平易,没有惊人语,非得细品才能寻到味儿。这首后世必背诗词,写于王维十七岁之时。事实上大气晚成这个词,大多数时候都是用来安慰普通人的,按照大诗人定律 25岁之前必须得有代表作了。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很快就在茶楼酒肆中传开,人们津津乐道。这也使得的王维诗名大盛,拜访者如过河之鲫。只是王维喜欢清净,受不得这许多烦扰,再加上秋末岁暮思乡心切,干脆先回家去。
14. 在长安的两年 王维虽然混得偌大的诗名,但在仕途上却毫无起色,也吃过不少权贵的闭门羹,钱也花了个干净,所以回到河东的王维 心里并不松快。母亲崔氏看透了王维的心事,抚着王维的头说着:世间事不可过于执着,要随缘而动,无可无不可,水到自然渠成。在母亲温润的话语间,年关过去,冬去春来转眼又到了清明。王维和弟弟王缙去太原祁县为父亲扫墓。
15. 这时候黄河已经冰撕雪化,沛然又入壶口。漫山遍野青葱一片,神营鬼造的黄河乾坤弯,天地调元,日月烹春;黄河壶口湍奔若黄绢千匹;起伏似秋稻万顷;远望有如弥天白雾冲入云际,近观有点点彩虹四射迸溅。史书上说,大河是宋朝后期 才不可恢复的变成黄河。王维生活的盛唐,大河还没有完全变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