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913】
读物本·那竹
作者:心暧^0^
排行: 戏鲸榜NO.20+
【联系作者】读物本 / 现代字数: 1245
3
1
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作者严良雄:网名廊桥拾梦,福建尤溪人,文学爱好者,从事过新闻报道工作,现在供职于尤溪县某行政单位。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6-10 17:51:57
更新时间2023-06-12 13:36:51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那竹

那 竹

 

作者//严良雄朗读//建新

竹业是八字桥乡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靠山、养山、吃山”,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里实行“谁造谁有”政策,大力开展毛竹新植、低产林改造、丰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竹业得到快速发展,全乡毛竹林面积达到3万多亩,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毛竹之乡”。那时候,当地有这样的一句说法:“人均一亩果(金柑),三亩竹,十藤瓜”即金柑、毛竹、佛手瓜三大主导产业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当时就业渠道不宽,其他乡镇的群众只靠种植水稻,相对来说,八字桥乡的群众收入还是比其他乡镇更加富有和均衡。

八字桥的竹子主要有毛竹,还有苦竹、甜竹、绵竹、四方竹等小径竹,其中毛竹占最大的比例。竹子“生来即有节”,“长成更虚心”,寓意文雅,浑身是宝。除了冬春笋是来自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外,从竹根、竹鞭到竹梢等都可以利用,都可以卖到好价钱。这里的毛竹以肉厚质好闻名十乡八里,虽然地处偏远,但依然吸引了一些外地的毛竹加工厂企业来八字桥乡办厂。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八字桥乡生产的花篮、竹凉席等竹编工艺品,产品还出口远销日本和欧美国家,兴盛一时。明代开始,八字桥乡就有了古法造纸作坊,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造纸。时下,随着现代机器造纸的大发展,以及年轻人外出务工,古法造纸的传统技术陷入无人传承的窘境。目前,八字桥乡还有坑头、罗岩、村头几个村尚有寥寥数个古法造纸作坊,他们是尤溪县的最后造纸人。

八字桥人对毛竹的感情至深,竹林就是他们的“储钱罐”,急需用钱时,就上山砍几株毛竹拉到造纸厂变现,以解燃眉之急。或来两根毛竹,去枝去叶,用锋利的蔑刀劈开,再经过一番锯、剖、拉、撬、编、织、削、磨,就做好了竹匾、竹簸箕、竹椅、竹床、竹桌、竹饭勺等,拉到圩场,那都是抢手货。八字桥基本没有抛荒林地,这些年,不论是砍了毛竹种金柑,还是砍了金柑来种毛竹,竹林始终郁郁苍苍,绿色的涟漪,绿色的波涛,始终秀丽着八字桥的山山水水。

 

八字桥最有特色的竹是四方竹。四方竹叶薄而繁茂,根系小而浅,容易失水,一般长在阴湿凉爽的山边。因对环境要求高,人工不易栽培,故在尤溪县域内较少见。它长成四方形,竹节略鼓出,散生细小根点如刺,加上竹竿通直不弯,亭亭玉立,人称“竹中君子”,为观赏竹的上品。四方笋肉丰味美,对于我这样喜欢吃笋的人,简直就是大自然馈赠我的珍品。

 

八字桥多竹,竹文化应运而生。这里的中小学校都设立以竹文化为主宣传栏,并一直激励着后生仔为人处世要学竹子的高尚品质。八字桥的竹曾受到中央电视台《美丽中国行》栏目组的青睐,2016年摄制组特地来八字桥乡体验挖笋吃笋的乡村生活,挖笋之趣,吃笋之乐让他们连连赞叹!

竹子刚直常青,坚忍不拔,八字桥乡的广大群众亦如是!

 

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年行走在各村,我见过烟雨中的竹林,见过朝阳穿射的竹林,见过掩映在霞光中的竹林,更见过被大雪压弯仍坚忍挺拔的竹林……我最喜爱的要数秋季月光下的竹林。下村回来的路上,偶尔,我会和同事刻意停车,沿着山间竹林小道走走。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我不能辜负了这一方山水,更不敢辜负了我视若亲人的八字桥民众,因此心中不免常有负重和压力。在竹林里走走,清新的空气不仅洗去了我一身的尘埃,也洗去了我一身疲惫和压力。我和我的同事们或默默同行,或轻语轻笑,彼此鼓励,共同成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月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落一地,竹叶飘飘坠地,夜栖的小鸟偶有惊啼。我们的影子长长的,仿佛也是月色中的一棵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