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629】
读物本·蒋勋说红楼梦《195》
作者:暮云昭昭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6771
4
3
4
3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蒋勋说红楼梦》,是蒋勋先生对中国传统美学佳作《红楼梦》的精深研究,从青春、人性、悲悯的角度挖掘其独特的人文内涵,还原其真正的文学内蕴,通过“回到文本”来感受到其真实的魅力。欢迎与您共同品鉴。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4-26 01:07:21
更新时间2024-04-26 10:49:48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读物本蒋勋说红楼梦《195》

00:00:00/00:00:00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夏金桂走向毁灭的生命报复  

 1.

下面再回来看夏金桂:“那时金桂又吵闹了数次,气的薛姨妈母女惟有暗中垂泪,怨命而已。薛蟠虽曾仗着酒胆挺撞过三两次,持棍欲打,那金桂便递与他身子着他随意打,这里持刀砍杀时,便伸与他脖子。薛蟠也实不能下手,只得乱闹了一阵罢了。如此习惯成自然,反使金桂越发长了威风,薛蟠越发软了气骨。虽是香菱犹在,却亦如不在的一般,虽不能十分畅意,也就不觉他碍眼了,且姑置之不究。”夏金桂真是厉害、泼辣,一眼就看穿了薛蟠的本质,他是典型的那种外强中干的纸老虎。记得柳湘莲打他时,只一拳下去他就爬不起来了。

 2.

“如此又渐次寻趁上宝蟾。宝蟾却不比香菱的情性,最是个烈火干柴,既和薛蟠情投意合,便把金桂忘在脑后。近见金桂又作践他,他便不肯低服容让一半点儿。先是一冲一撞的拌嘴角口,后来金桂气急,甚至于骂,再至于厮打。他虽不敢还手,便大撒泼性,拾头打滚,寻死觅活,昼则刀剪,夜则绳索,无所不至。”因为香菱不在身边了,她一定还要找个侮辱、践踏的对象,她要通过践踏别人来呈现她的高贵。但宝蟾跟香菱的个性完全不一样,可以想象一下,宝蟾本来是金桂的丫头,从八九岁就挨打受骂,以夏金桂的个性,做丫头的一定很苦。今天仗着薛蟠的保护,她也要开始报复了。

3.

就像前面提到的孙绍祖对待迎春的态度一样,宝蟾对夏金桂的态度也是一种被侮辱过的生命的反扑,这是《红楼梦》里最让读者心痛的部分,原来的青春王国里绝对没有这个东西。宝蟾比夏金桂还要厉害,夏金桂毕竟还有一点贵族的身份和知识分子的骄傲。宝蟾完全没有,所以更泼辣、更无羁,这两个人斗起来输的恐怕是夏金桂。“薛蟠此时一身难以两顾,惟徘徊观望于二者之间,十分闹的没法,便出门躲在外头。金桂不发作性气,有时欢喜,便纠聚人来斗纸牌、掷骰子作乐。”

 4.

下面这一段写得真好:夏金桂“又生平最喜啃骨头,每日务要杀鸡鸭,将肉赏人吃,只单以油炸焦骨头下酒”。这里有种非常奇特的心理学上的暗示,“啃骨头”意味着这个人心中有恨,我不是说每个喜欢啃骨头的人都是这样。在这里是一个意象,夏金桂这么年轻漂亮,知书达理,因为啃骨头是要去用力撕咬那个筋,用牙尖啃骨缝里的肉,读者能感受到她内心潜藏着的怨恨。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好的电影导演一定会拍出这样的镜头,一个女人脸涂得白白的,嘴里嚼着黑黑的骨头,然后吸那个骨髓。曹七巧最后的形象也是这样,因为她内心有太多无法发泄的恨,她要把这些恨嚼烂嚼碎,发泄干净。

 5.

再看她讲话的态度:“吃的不耐烦或动了气,便肆行海骂,说:‘有别的忘八粉头乐的,我为什么不乐!’”注意,一个生命一旦开始报复的时候,其实就是走向毁灭的开始。现在很多女性研究中提到女性的自觉有一部分是说,既然男性可以这么随便地嫖,我们为什么不能玩?可如果她的出发点是报复,其实就是在走向毁灭。最可靠的自觉是能感受到自己生命里最美好的部分,然后去寻找并坚持这种美好的途径。所以尽管香菱的出身是微贱的,但却可以保有自己生命最美的质地;金桂的生命里没有期望,也没有对人的诚恳,只能用这种毁灭的办法自我折磨。“薛家母女总不去理他。薛蟠此时亦无别法,惟日夜悔恨不该娶这搅家星罢了,都是一时无了主意。于是宁、荣二府之人,上上下下,无人不知,无有不叹者。”

 

王一贴的膏药

 6.

“此时宝玉已过了百日,出门行走。亦曾过来见过金桂,‘举止形容也不怪厉,一般是鲜花嫩柳,与众姊妹不差上下的,焉得这等样情性,可为奇之至极。’因此心下纳闷。”这是宝玉第一次对于自己对所有女性没有偏见的疼爱开始有了怀疑,怎么会有女孩子竟然会这样?接下来迎春也开始受苦了:“这日与王夫人请安去,又正遇见迎春奶娘来家请安,说起话来孙绍祖甚属不端:‘姑娘惟有背地淌眼抹泪的,只要接了来家散宕两日。’王夫人因说:‘我正要这两日接他去,只因七事八事的都不遂心,所以就忘了。前儿宝玉去了,回来也曾说过的。明日是个好日子,就他接去罢。’正说着,贾母打发人来找宝玉,说:‘明儿一早往天齐庙还愿去。’宝玉如今巴不得各处去逛逛,听见如此说,喜的一夜不曾合眼,盼明不明的。”

 7.

我们知道过去的庙口有各种营生的行业,其中一种就是卖药的。接下来会出现卖药的道士“王一贴”,他的出现就是一个黑色笑话。《红楼梦》写到这里,已经完全进入了“美丽”的幻灭时段。孙绍祖欺压迎春,夏金桂闹得天翻地覆,所有现实中的卑劣、残酷、肮脏全部暴露,人生有这么多的病症,突然冒出来一个奇怪的江湖术士,说用膏药一贴一切就都好了。宝玉竟然还好奇说,这个膏药真的灵吗?这个黑色笑话听起来好笑,其实背后是很深的恐怖,《红楼梦》里所有的人是不是都得了走向败落的不治之症?这个膏药贴上去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8.

“次日一早,梳洗穿带已毕,随了两三个老嬷嬷坐车出西城门外天齐庙来烧香还愿。这庙里已是于昨日预备停妥。宝玉天生性怯,不敢近狰狞神鬼之像。这天齐庙本系前代所修,极其宏壮。如今年深岁久,又极其荒凉,泥胎塑像皆极其凶恶,是以忙忙的供过纸马钱粮,便退至道院歇息。一时吃过饭,众嬷嬷和李贵等人围随着宝玉到处散宕玩耍了一会。宝玉困倦,复回至静室安歇。众嬷嬷生恐他睡着了,便请了当家的老王道士来陪他说话。”这个老王道士,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看到的江湖术士,他们的身份非常复杂,遇到有法事,就穿上道服做道场,实际上可能什么都做。比如“这老王道士专在江湖上卖药,弄些海上方治人射利”。

9.

“海上方”是指那种虚无缥缈的药方,就像鲁迅所说的“原配的蟋蟀一对”之类的药,没有任何医学上的考证与考据,但老百姓实在没有办法时会买这种药,他就可以从中牟利。“这庙外现挂着招牌,丸散膏丹,色色俱备,亦常在宁、荣两府走动熟惯,都与他起了个浑号儿,唤作‘王一贴’,言他的膏药最灵验,只一贴百病皆除之意。”“当下王一贴进来,宝玉正歪在炕上想睡,李贵等正说‘哥儿别睡着了,厮混着’。见王一贴进来,都笑道:‘来的好,来的好。王师父,你极会说古迹的,说一个我们小爷听听。’”我觉得《红楼梦》很有趣,常常是在最恐怖和最无奈的时候,忽然说起笑话来。作者非常懂得运用各种方法来衬托人生的悲剧和荒凉,因为幽默搞笑里往往有最深切的悲哀。“王一贴笑道:‘正是呢。哥儿别睡,仔细肚子里面筋作怪。’说着,满屋里人都笑了。”

 10.

“宝玉也笑着起身整衣。王一贴喝命徒弟们快泡好茶来。茗烟道:‘我们爷不吃你的茶,连在这屋里坐着还嫌膏药气息呢。’王一贴笑道:‘膏药从不拿进这屋里来的。知道哥儿今日来,头一两天就拿香熏了又熏的。’”这是有意巴结贾家的少爷,因为这种人主要是靠贾家这样的大户来施舍香火钱的。宝玉说:“可是呢,天天只听见你的膏药好,到底治什么病?”王一贴下面讲的就是我小时候在庙口常常听到的。王一贴道:“哥儿若问我的膏药,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这里之所以说这么多废话,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你站下来听他讲。“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配。”我们知道中药是讲君药跟臣药的,君药为主,臣药为辅。比如,如果地黄是主药,枸杞或者黄芪就可能是配药。

 11.

“宾、主得宜,温凉兼用,贵贱殊方。内则补元气,开胃口,养荣卫,宁神安志,去寒暑,化食化痰;外则和血脉,舒筋络,去死肌,生新肉,去风散毒。其效如神,贴过的便知。”类似的话我们只要曾在庙口呆过,就会感觉很熟悉,上千年了,这种语言模式都没有变,都是四个字四个字,顺得不得了。最有趣的是,你身体上任何的一点不舒服都会被他说中,其中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病症。细琢磨,会发现这种语言的特点就是暧昧、笼统,这样他的药才卖得出去。

 12.

宝玉道:“我不信一张膏药就治这些病。我且问你,倒有一种病可也贴的好么?”这就有点悬疑了,宝玉是在故意逗他。其实我们小时候大概到了中学,受过一点科学的知识教育,就会觉得这个人是在骗人,哪有一种膏药什么病都能治的。可是你只要一跟他对话,你就输了,因为他就开始跟你有的没的扯起来了。王一贴道:“百病千灾,无不效验。若不见效,哥儿只管揪着胡子打我的老脸,拆我的庙何如?只说出病源!”这种人一般开始都把话说得特玄乎,他知道没有人去拆他的庙、揪他的胡子,他们上千年来一直能在庙口生存,就是因为从来没有人会用这样的方法对待他们。宝玉笑道:“你猜的着,便贴的好了。”宝玉也开始跟他开玩笑。

 13.

王一贴这种角色,有点像曹雪芹落难之后在庙口碰到过的人。这个曹雪芹在做少爷的时候不容易碰到,碰到的话这些人也对贵族少爷客客气气的。可是当他落难之后,穷得要死,穿着破衣服在雪天里没有地方取暖时,在庙口碰到王一贴,才忽然发现这些人的生命力十足,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能活下来。这个王一贴是跟贵族世界完全不同的,胡诌、诈骗,什么都做得出来;贵族就做不到,所以迎春会被逼死,香菱会被折磨死,但王一贴却能像蟑螂一样地活着。曹雪芹在一出黑色喜剧里看到了另外一种生命力,在被抄家后,他有一阵子是靠做风筝卖钱糊口的。王一贴肯定会嘲笑他说,你卖风筝,不把话说得溜一点儿,怎么卖得掉!可曹雪芹是贵族出身,卖风筝的时候大概脸上都有点挂不住,这也是很多贵族落难后活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王道士胡诌疗妒汤

 14.

“王一贴寻思一会,笑道:‘这倒难猜,只怕膏药有些不灵了。’宝玉命李贵等:‘你们出去散散。这屋里人多,越发蒸臭了。’李贵等听说,且都出去自便,只留茗烟。茗烟手内点着一枝梦甜香,宝玉命他坐在身旁,却倚在他身上,王一贴心有所动,便笑嘻嘻的走近前来,悄悄的说道:‘我可猜着了。想是哥儿大了,如今有了房中事情,要滋补的药,可是不是?’话犹未了,茗烟先喝道:‘该死,打嘴!’”意思是我们的少爷这么贵气,你怎么可以勾引他看A片,或者吃什么春药呢!“宝玉犹未解,忙问:‘他说什么?’茗烟道:‘信他胡说。’”宝玉是那种名校毕业的根本不知A片是什么东西的人,而茗烟是那种在外面混的男孩子,他知道王一贴说的是什么。“唬的王一贴不敢再问,只说:‘哥儿明说了罢。’”

 15.

宝玉说:“我问你,可有贴女人们的妒病方子没有?”有没有发现宝玉其实是联想到了夏金桂,作者故意把这个事切成两段,前面是夏金桂在啃油炸的焦骨头,后面是宝玉觉得人生这么无奈,就跑去找这个王一贴。“王一贴听说,拍手笑道:‘这可罢了。不但说没有方子,就是听也没听见过。’宝玉笑道:‘这样还算不得什么。’”意思说那你还牛什么?王一贴马上就转了,可见骗子随机应变的手段有多高明。“王一贴又忙道:‘这贴妒的膏药倒没经过,倒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只是慢些儿,不能立竿见影的见效。’宝玉道:‘什么汤药,怎么吃法?’”有没有发现宝玉已经上当了,本来就觉得他是个骗子,可现在却很好奇地问到底是什么样的药方。

 16.

王一贴就随便诌了个名字叫“疗妒汤”。台北现在已经有这个菜了,我刚吃过,打的招牌就是《红楼梦》的“疗妒汤”。我想大家如果动动脑筋,在高雄开个这样的店,生意肯定会很好。王一贴道:“这叫做‘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早吃这么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蛮精确的,绝对是开药方的感觉,又很简单,吃来吃去也就好了。这个人很有趣,完全不像是在讲笑话,这个时候大家都会相信他。宝玉道:“这也不值什么,只怕未必见效。”如果是原配蟋蟀一对,大概会比较有效,可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梨,加二钱冰糖、一钱陈皮、三碗水,好像太容易了,不见得有效。

 17.

王一贴道:“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明日不效吃到明年。”有没有发现骗子的手段出来了。“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我这次去吃的时候,店里的人也这么说。王一贴说:“吃过一百岁,人横竖要死去,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这时你才发现所有庙口的这类人讲的话既是骗人的笑话,其中又有一种难言的荒凉。这个荒凉是告诉你人生有什么好计较的,你觉得是他在骗你,可能也是我们自己在骗自己。王一贴的“疗妒汤”是假药,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一种哲学,哲学本来就不是药,它只是一种领悟而已。我觉得宝玉一定不敢去跟夏金桂说“疗妒汤”,因为他一去看见夏金桂正在啃骨头,就不敢提了。可是如果夏金桂真的把啃焦黑的骨头的习惯改成喝“疗妒汤”,可能真的会好一点。我相信食物是能改变个性的,梨比较清火、润肺,陈皮开胃,她的性格或许会因此柔和些。

 18.

所以我觉得这个王道士胡诌“疗妒汤”此时变成了一出很荒谬的喜剧,这个荒谬的角色会不会是曹雪芹最后的领悟?他忽然觉得人生在世是个巨大的荒谬,这个荒谬是说我们一般人都做不了王一贴,因为我们一直在追寻语言逻辑的合理,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从出场到现在王一贴所有的语言都不合逻辑:膏药变成汤药,刚刚说了可以治好,现在又变成说一天治不好十天,今年治不好明年,最后说死了就彻底好了。可是他竟然可以这样一本正经地骗人,让你信以为真。我觉得这个结局很有趣,它发现生命原来不过是一场不可思议的梦!

 19.

尽管这个结局没有宝玉跪在雪地里给爸爸磕头后出家的那个结局那么文雅高贵。我总觉得第八十回里王一贴的出现,其实是蛮有趣的结局。“说着,宝玉、茗烟都大笑不止,骂‘油嘴的牛头’。王一贴笑道:‘不过是闲着解午盹儿罢了,有什么关系。’”这也是在提醒我们,三百多年以来很多的读者、学者、红学考证者,都把《红楼梦》看得太严重了,总是想在里面找领悟。也许对曹雪芹来说,最后连领悟本身都是荒谬的,人生有时只要能哈哈一笑就难能可贵了。

 

《红楼梦》现实人间的结局

 20.

王一贴的出现,是我一直在琢磨的问题,为什么第八十回里会出来一个这么奇怪的人?可他真的让愁眉苦脸的宝玉笑了,之前因为司棋被赶走,晴雯病死,迎春出嫁,宝玉病了一百多天。就在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荒谬的笑话,人生一下子闯进了一个可以暂时开怀的因素。所以王一贴说:“说笑了你们可就值钱。”注意,这句话其实很荒凉,是一种庙口的卑微者的荒凉。“实告你们说罢,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去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接着谈下去,你会发现更深切的辛酸和荒凉,这个在街头混日子的人,告诉宝玉说,膏药也是假的。可是他照样在庙口卖东西,照样讲假话,膏药照样有人买。

 21.

大家读完《红楼梦》,不妨把这本书丢开,到庙口去坐几天,听听那里的以“王一贴”为代表的诈骗集团说的话,我相信你会看到另外的人生。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带进那个世界,《红楼梦》一开始出场的就是些这样的人,还记得那个癞头和尚和跛脚道士吗?王一贴也是这样的人。他们介于知道与不知道、领悟与不领悟之间,表面上疯癫呆傻,可又聪明到极点。我觉得《红楼梦》的真正领悟是在讲这些人,癞头的、跛脚的、胡诌的,他们混迹人间,偶然的三言两语,能让我们豁然开朗,人生的真正领悟其实就在生命经验当中。

22.

《红楼梦》这本书读到某个阶段,你会希望走进人间,在六合夜市、官场、商场……进入滚滚红尘你将会更懂《红楼梦》。所以《红楼梦》的结局绝对不在小说里,它的结局是在现实的人生里,因为曹雪芹经历过现实人生的起伏跌宕。当我在北京的香山、在那个找不到曹雪芹当年足迹的荒山里漫步的时候,我在想这个人当年到底领悟了什么。在落难抄家后所有的亲戚都不敢认他的时候,在他必须靠着别人施舍的稀饭度日的时候,他能听到的绝对不再是所谓的高雅文学,而很可能是王一贴的笑话,在某个下午他真的因此笑过一场,就把那个人写进了他的小说里。

23.

这个时候他对大观园的破灭忽然有了新的领悟,因为当他走进现实人间,去经历所有生命应该经历的东西时,才发现现实未必全是残酷的、肮脏的,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开悟。他目睹了大观园土崩瓦解和青春的消亡,可是青春的挽歌唱完以后,如果宝玉就是曹雪芹的话,他开始到嘈杂的庙口去听《好了歌》。发现“好”就是“了”,“了”就是“好”。所以试试看,用两种方法去体会《红楼梦》的结局,一种是走进现实,在高雄的街头乱逛,就会发现《红楼梦》的结局大概都在里面。还有一个方法是重新去读《红楼梦》的第一回到第五回,那是《红楼梦》真正的结局,你忽然发现原来庙口的名士甄士隐救助穷文人贾雨村,可是一夜之间,他家里什么都没有了,他忽然就有了一个大的领悟,被癞头和尚、跛脚道士拉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那是《红楼梦》的开始,也是《红楼梦》的结束。

 24.

曹雪芹最后也应该是跟着这些人混在一起的,他可能就在六合夜市,只是你已经认不出他了。他不再是当年的富贵公子,没有了当年的高雅、俊美,可能是你觉得又脏又臭要避开的瘌痢头,我甚至在想曹雪芹会不会已经变成王一贴了,很荒谬对不对?这可能也是我们读《红楼梦》的最大幻灭,如果曹雪芹变成王一贴坐在庙口卖风筝,跟大家讲笑话,卖他的假膏药,大概也是曹雪芹生命的另一个阶段吧?我们无法推测,我只是觉得小说里最动人的是讲述了一个生命是从天到地的历练,这是了不起的生命积累。在很多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里,真正的先知出现的时候,你是认不出来的;被认出来的先知,大概都是假的。真正的先知很可能是又穷、又丑、又老的一个形象,所以在第八十回里你看到香菱的遭遇,看到孙绍祖不断打迎春,觉得这是人世间的侮辱。最有趣的是,王一贴这样的人受到的侮辱恐怕比迎春和香菱还要严重,可是这个人已经会讲笑话了。对他来说,所有的侮辱都不成其为侮辱,他的生命已经进入了无时而不自得的状态,那才是人生的大自在。

 25.

再讲一句《红楼梦》里最重要的话,第五回里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句子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现在再去想这个句子,当王一贴说他的膏药都是假的时,宝玉才现自己一直执著的真跟假原来这么荒谬。我想,一个怀抱着大观园青春挽歌梦想的宝玉,将要走向哪里,才是《红楼梦》真正的结局。我们每个人给他设定的结局,我相信都会不一样。我年轻的时候觉得最美的一个画面是剃了头发的宝玉,穿着大红的袈裟,跪在雪地上跟爸爸磕头,这也是云门的《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可这几年我忽然觉得结局是宝玉变成了王一贴,因为我们知道曹雪芹最后是糊风筝在卖,你就发现自己是不是把他幻想得太高贵了,想象他是一个伟大的文豪,可他绝对不是,那个年代是没有人读他的书的,只有一个手抄本。他必须懂得怎么去谋生,而谋生的目的只是为了要留下这部书,留下一个荒谬的记忆。所以王一贴绝对是个有趣的先知,不要误以为他在讲一些好笑的笑话,他是在讲禅机,什么叫做“今年没有效明年有效,吃到一百岁还妒什么!”最后甚至大胆说,连我的膏药都是假的!

 26.

我们总以为读完《红楼梦》要有一个领悟,可能是道家的,可能是佛家的,可是我们从来不敢大胆地说,《红楼梦》读完并没有领悟。因为佛经里说“无有功德”,相当于根本没有领悟可言,所有的领悟不过是自己在作假。另外,《红楼梦》在不同的年龄读,那个领悟竟然是如此不同。这几年我感觉王一贴这个角色在八十回的出现竟然这么动人。这个说话这么真实,能博大家哈哈一笑的王一贴,会不会是一个看起来不像领悟的领悟?他就混迹在民间,也许就坐在六合夜市里跟你一起吃担仔面,可是我们绝对认不出他。下一次如果你旁边坐了这样一个人,你不妨问问你是不是宝玉?我想你也知道结局是什么。我想,我应该谢谢大家这四年里给了我重读《红楼梦》的机会,而且是跟各位一起重读,我想这种生命的领悟是非常不一样的,有这样四年的缘分,真的谢谢大家。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