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与李斯的恩怨
1、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非常伟大的学者,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和思想,与他人展开论战,史称百家争鸣。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为了复兴周朝的礼乐,孔子煞费苦心,以先王之道,即以周朝的王道统治为理想境界,反对当世的统治手段,试图恢复礼的秩序。最后由孔子和弟子们的思想一起,孕育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就此产生了一位稍早于秦始皇登上历史舞台的人物——荀子。荀子认为,人性先天是邪恶的,但后天有变好的可能。
2、
荀子门下的弟子众多,韩非和辅佐秦始皇的丞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原本是吕不韦的门客,后因才华得到秦始皇的赏识,一路做到了丞相。李斯受荀子性恶说的熏陶,想摆脱以世袭与血缘维持的封建势力对国家的统治。但凡是有才华的人,哪怕是自己仇人的孩子也可以重用。在李斯看来,血缘抑或其他各种关系都属于私人的情分,徇私于执政无益。李斯的基本思想是以法律来纠正人性的恶。正因为人生来就有可能做恶,才需要向好的方向引导。因此,性恶说很重视君臣关系,意在强化君权。其次,君王依法执政,赏罚必须分明,要做到铁面无私,任人唯贤。如果触犯法律,即便是与秦始皇有血缘关系或亲密关系,也要遭到处罚。与此同时,任何人都不可以说君王的不是。
3、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论虽有理有据,但已经脱离了荀子的学说。秦国原本就有法家思维,商鞅曾令法律成为一切的准绳,并以法律和重刑为政治奠基,让秦国走上了强国之路,基于法家学说处理政事是秦国的传统,李斯在理政时也遵循了这样的传统。而李斯的同门韩非,则是韩国的公子,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家。他略微口吃,不善言辞,但写得一手文采飞扬的好文章。秦始皇曾在读完他的著作《韩非子》之后对他欣赏至极,表示能见他一面便死而无憾。日后,秦国开始扩张,在攻打邻国韩国时,韩国国君还命韩非作为使者前去秦国讲和。不过,韩非一到秦国,秦始皇就将他扣留,令他效忠秦国。
4、
对此李斯感到十分不安,他深知自己与韩非在才华上有着无法弥补的差距,如果韩非效忠秦国,他将不再是秦始皇眼前的红人。地位也将不保。再三思量后,李斯向秦始皇进言:“韩非是韩国国君的儿子,他表面上答应效忠大秦,想必最终还是会以韩国的利益为重。既然如此,不如趁早将他除掉。”虽然秦国任人唯贤,不在乎对方是不是异国人,但若是不能为己所用,秦国也不想便宜了其他国家,直接杀了才放心。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也是这样对待孟尝君的。
5、
秦始皇对于韩非的想法同样是得不到就要毁了他,所以韩非最后被迫于狱中服毒身亡。韩非死于非命,《韩非子》却成了秦国的政治纲领。这本书里写满了为君之道,认为君主应集权于一身,应冷酷无情,处事应刚正不阿。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前,天下名义上属于周王室。周王室用五行之中的火德治理天下,而火后面就是水,水克火。充满野心的秦始皇便宣称自己以水德治理天下,而水恰恰是一种代表法家冷淡而冷静的东西。
封杀言论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