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神圣的王权》
1
玉门关,一座被历代诗人反复咏叹过的关隘,响亮的名字源于那条玉石之路。当年统治新疆地区的是一个叫鬼方的部落,在这个地区,蕴藏着中国最丰富的玉石矿产。就这样,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在商代甲骨文的记载中,专家找到了关于商王朝征讨玉石的文字。一片甲骨上记载着“取玉”的内容,而一片甲骨则记载了“征玉”的内容。
2
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杨伯达介绍说:他为什么跟鬼方打仗,打了3年,你想古代人连续打三年这个仗,非打不行的,他为什么?我的分析就是为了取玉,我估计鬼方不进贡,因为玉是宝贝,鬼方不给他进或者进的少,冲突就起来了,非把你鬼方打垮了,打垮了他就可以随便往外拿了。战争持续了整整3年,鬼方部落在这场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一条延绵数千公里的特殊通道就此打开了。
3
这之后,从昆仑山上开采下来的玉料通过这条特殊的玉石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它奠定了此后数千年中国玉文化最根本的物质前提。玉料的充足供应,也使商王朝的玉文化走向了兴盛。据专家考证,玉门关是新疆和田玉料进入中原地区的第一个关口,它的位置在敦煌以西,汉代的时候,朝廷派兵驻守,并正式定名玉门关。古代玉石经过玉门关后。还要两次东渡黄河,最后到达雁门关。雁门关是蒙古草原和中原地区的分水岭,也是玉石之路进入中原的最后一个关口,一旦越过这个门户,新疆玉石就算真正进入了关中地区。这条延绵数千公里的玉石之路的终点,则是商王朝的都城。一个创立了辉煌青铜文明的古老王朝,在它统治的数百年时间里,同时也创造出了当时最辉煌的玉器文明。这是古老中国从史前文明进入王权社会后,古代玉器文明的第一个巅峰。
4
在那个由王统治的时代里,古老的玉器虽然依旧散发着神秘的光芒,但它已经不再是原始部落神秘巫术的象征,它的主人也不再是当年的部落首领和巫师,王的权威让这些古代玉器承载了最为神圣的含义。在新的时代里,王的权威开始在玉石上彰显出来,玉石也不再只是一种美丽的石头,在王的手中,这是他们专门享用的圣物。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于明介绍说:这个玉只限于在王公贵族阶层使用,不能到平民百姓中使用,所以从使用玉的时代讲叫“王玉时代”。
5
从1928年殷墟的正式考古发掘开始,那些王权专有的玉器便不断出土,但它们最为惊人的一次面世,是在1976年。1976年的春天,由郑振香、陈志达夫妇带领的殷墟考古队在做日常的地面清理的时候,不经意间的发现却改变了他们的计划,而这也意味着一部古代玉器的文明史也因此而改变了。在此之前,虽然在殷墟的历年考古发掘中都有不少的玉器出土,但在人们看来,商王朝只是一个青铜文明的王朝,史前辉煌的玉器文明像“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发展到商代,似乎有渐渐消隐的趋势,但是,这一切的猜想都因为一座墓葬的发现而完全改变了。
6
在考古小组经过仔细的探测之后,一个墓葬的雏形出现了,在发掘工作进行到5月16日这一天的下午,考古队员的探铲打到了古墓坚硬的夯土层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陈志达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这样子一来,就确定它是一个墓,但这个墓究竟有多重要,能出多少件东西,谁也讲不清楚。这是一个奇迹——人们遇到了殷墟第一座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的宝库。不过,看起来这并不是一个很壮观的墓葬,深约8米,总面积只有20多平方米,但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当人们在挖掘墓葬的填土时,琳琅满目的遗物就不断地出现。
7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郑振香回忆说:当时没有下脚的地方,就是说地上全是东西,脚都没处放。清理完6层遗物,很快就进入了墓主人的棺室,这里是一个玉器和铜器的世界,由于数量太多,人们不得不用水桶和竹筐装了往上送。陈志达研究员回忆说:那个水桶啊,一桶一桶提上来了,因为没办法挖,都是泥浆里弄出来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商代玉器的宝库,在这个总面积只有20多平方米的墓葬中,一共出土了755件精美的玉器。
8
它的主人是商王的妻子妇好,这位生前得到商王恩宠的女人,死后也拥有最豪华的陪葬。妇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中,有妇好生前使用的化妆用品,身上的佩饰,还有玉礼器,它们不单是精美的装饰,更重要的是神圣王权的象征。大型的玉簋是当年最贵重的一种玉礼器,在神圣的祭祀仪式中,它们会被摆放在显要的位置,而长达半米的玉戈,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军事统帅权,即便是精巧细小的配饰,也同样是王权的代表,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平民不能拥有玉器,这些玉器的主人只有一个,那便是商王朝的王室贵族。
9
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些王室的专属品,它们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玉器本身,它留给我们的是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而专家们的读解也总有新的发现。妇好墓中出土的小玉人,在专家看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让后人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自己祖先的模样。陈志达研究员介绍说:你把一个人都雕刻出来了,那么他的头饰是怎么样,发式怎么样,他的衣饰怎么样,穿的什么衣服,穿了什么鞋,什么腰带,这都是很重要的资料,因为在文献上这些是找不到的。
10
出土的十几个玉人,每个人的造型都不相同,上面的穿着和发式也各具特色。每件玉人的姿势给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最直观的资料。这些玉人大多双膝跪在地上,臀部依靠着脚后跟,这种坐姿古人称为“跽坐”。它是在椅子凳子之类的高型坐具出现之前,古人最通行的一种坐姿,直到今天,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和韩国,还沿袭着中国古人的起居习俗。古人的发式和着装也非常独特,当年,一个电视剧组为了拍摄《封神演义》的故事,专门请陈志达先生审核了演员的服装和发式,而其中的依据就是商代的这些小玉人。
11
而当年沈从文先生为了撰写《中国古代服饰史》,也专程到考古所研究这些小玉人。陈志达研究员回忆说:他一看以后,哎呀,太好了,他就怕掉在地上,非常小心,他来参观过的,在考古所的食堂里面我接待他的。仅仅从玉人反映出的形象上看,商代的先人就有多种不同的发式。有的头发梳成长辫子,盘在头顶上,有的把头顶中部的头发梳成辫子,绑上发带,垂在脑后,而头顶的四周则留一圈均匀的短发,有的把头发梳成两个对称的发髻。
12
针对不同的发型,古人还佩戴不同的头冠,它们的作用既为了束发,同时可能也有某种象征意义。玉人的着装也是各具特色,有的是交领长袖,腰上还围着一道衣带,有的在下腹部悬挂一块“蔽体”,也就是俗称的遮羞布。专家感到的困惑是,为什么在同一个墓葬中,出土的玉人面貌各异,同时还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的不同,它们的原型都是谁呢?专家推测,玉人不同的发式和着装,可能和玉人不同的年龄和性别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反映当年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件玉人头戴头冠,神情倨(ju4)傲,身上穿着纹饰复杂的衣服,腰上还有一个宽柄的佩饰,她可能是当年的贵族,也可能就是墓主人晚年的形象。
13
陈志达研究员介绍说:就这个玉人最讲究了,也最好,头饰、冠饰、服饰都是比较好的,我们推测,可能是不是妇好本人的雕像。而有一些玉人赤着脚,仅仅系着一条遮羞布,很可能就是当年的奴隶。最奇特的是一件阴阳玉人,它的正反两面分别被雕刻成男性和女性的形象,女性的双手放在腹部,男性的双手放在胯上。两个玉人酷似两个幼龄的小孩,他们的含义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