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一、成熟势力说
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成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决定机体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因此成熟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学习与外环境有关,并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是成熟的顺序或机体所固有的机制,学习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格塞尔的这种观点主要来源于其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格塞尔等人倡导自然教育,提倡教育者要顺应儿童的天然进度表,父母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要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他们。
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的缺陷在于过分夸大了生理成熟的作用,而忽略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其他条件。
知识拓展
双生子爬梯实验
1929年,格塞尔首先对一对双生子T和C进行了行为基线的观察,确认他们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子第48周时,格塞尔对T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肌肉协调和运用词汇等训练,而对C则不做训练。就这样一直持续了6周,期间T比C更早的显示出了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当C到达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C就赶上了T的成熟水平,即在第55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因此,格塞尔断言,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因此。他认为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是成熟。
二、行为主义的观点
行为主义学派创立于20世纪初期,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是行为主义学派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学习是环境刺激与学习者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学习的外部条件对学习的影响,又注重学习者对环境的行为反应。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行为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已知刺激能预测反应,已知反应能推断出刺激,这就是“刺激(S)-反应(R)”理论。华生否认遗传的作用,他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因此,他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
华生强调教育和学习在人心理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并用儿童学习和在教育上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但他片面强调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否认了遗传的作用,是不可取的。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习得。斯金纳认为“刺激-反应”模式的学习更多发生在动物身上。人类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类的学习更多是在做出某种行为后,收到环境或教育的强化而形成。斯金纳把那种只是由外在刺激而引发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而把个体主动发出的、受到强化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因此,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习方式就是R-S,而不是经典行为主义所主张的S-R。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 〔所谓正强化,是由于一个愉悦性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所谓负强化,是由于几个刺激的厌恶性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结果都是增强行为的发生概率〕。
(三)班布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与大多数行为主义者一样,班杜拉也非常强调个体外显行为、行为结果对后续行为的影响,以及强化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班杜拉还特别重视观察学习、认知过程和自我调节过程的作用。〔班杜拉认为个体的行为、周围的环境以及个体的认知是相互影响的〕,这三者是互相决定、共同起作用的。因此,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在部分程度上超出了行为主义的范畴,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新理论模式。
知识拓展
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
“宝宝玩偶实验”是这样进行的:以66名幼儿园儿童作为被试,把他们分成三组,让他们观看示范者对一个玩具娃娃表现攻击行为。①奖赏组:对示范者的攻击行为给予赞扬。②惩罚组:对示范者的攻击行为给予谴责。③无强化组:只有示范者表现攻击行为。然后让三组儿童在同样情景中玩十分钟。实验者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和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发现奖赏组儿童和无强化组儿童的攻击行为要远远高于惩罚组儿童。这可以看出榜样的行为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自动模仿反应仍然有较高的水平。
然后,实验者告诉儿童如果他们模仿示范者的行为就会得到奖赏,然后再记录他们的表现,结果发现三组幼儿攻击行为差不多。这说明模仿反应的获得是不受示范者的强化影响的。惩罚组儿童在没有诱因的情况下,没有表现出攻击行为,而在有诱因情况下表现出攻击行为。这说明惩罚组儿童已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攻击行为,只是没有表现出来;替代惩罚只是阻止了新行为的操作,并没有阻止新行为的习得。攻击行为的表现与否及何时表现,取决于儿童对行为后果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