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715】
读物本·《幸福的勇气》11 第五章 下
作者:闲听雨落花低吟
排行: 戏鲸榜NO.20+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8420
1
0
5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2男0女
作品简介

《被讨厌的勇气》探究“该怎么做,人才能获得自由?”而《幸福的勇气》探究“该怎么做,人才能获得幸福?”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6-07 05:16:29
更新时间2024-06-07 10:07:4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剧本角色

青年

男,0岁

这个角色非常的神秘,他的简介遗失在星辰大海~

哲人

男,0岁

这个角色非常的神秘,他的简介遗失在星辰大海~

第五章 下  选择爱的人生

怎样才能夺得父母的爱

青年:但是,我已经从父母那里独立出来了!根本不想获得他们的爱!不从事父母希望的职业,在低薪的大学图书馆里工作,现在又选择了教育者这条道路。我下定决心,即使亲子关系因此出现裂痕也无所谓,被父母讨厌也无所谓,至少对我来说,就职就是摆脱“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

哲人:……你家是有哥哥和你兄弟两人吧?

青年:是的,哥哥继承了父亲经营的印刷厂。

哲人:恐怕你并不想与家人走一样的路。也许对你来说,重要的是“与大家不同”。如果从事与父亲和哥哥一样的工作,就无法获得关注,体会不到自己的价值。

青年:什……什么?!

哲人:不仅仅是工作。从幼年时代起,无论做什么,哥哥年长、力气大、经验也丰富,所以你难以取胜。那么,你怎么办呢?

阿德勒这么说:“一般情况下,家里最小的孩子往往会选择与其他家人完全不同的道路。也就是说,如果是科学者家庭,那孩子也许会成为音乐家或商人。如果是商人家庭,那孩子也许会成为诗人。必须时常与其他人保持不同。”

青年:控诉!那是对愚弄人的自由意志的控诉!

哲人:是的。关于兄弟姐妹的位次,阿德勒也只说了这种“倾向”。但是,自己所处的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倾向”,还是可以了解一下。

青年:……那么,哥哥呢?哥哥具有什么“倾向”?

哲人:第一个孩子或是独生子女最大的特权是拥有“独占父母之爱的时代”。在第一个孩子之后出生的孩子没有“独占”父母的经历,常常有抢先的竞争者,很多情况下会被置于竞争关系之中。

不过,曾经独占父母之爱的第一个孩子由于弟弟或妹妹的出生,其地位不得不随之下降。无法平衡这种挫折的第一个孩子会认为有一天自己应该再次恢复原来的权力。用阿德勒的话讲就是,他们往往会成为“过去的崇拜者”,形成保守的、对未来十分悲观的生活方式。

青年:呵呵呵。的确,我哥哥就具有这种倾向。

哲人:十分理解力量和权威的重要性,喜欢行使权力,重视规矩约束,正是保守的生活方式。

不过,弟弟或妹妹出生的时候,如果已经接受了协作或援助方面的教育,第一个孩子也许会成为优秀的领导者,模仿父母照顾弟弟或妹妹,并从中获得喜悦、理解贡献的意义。

青年:那么,第二个孩子呢?我是第二个孩子也是最后一个孩子,第二个孩子有什么“倾向”?

哲人:阿德勒说典型的第二个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来。第二个孩子往往有一个走在自己前面的领跑者,于是,第二个孩子内心深处往往存在“想要追上”的想法,想要追上哥哥或姐姐。为了追赶必须加快速度,他们甚至不断激励自己,努力追赶、超越、征服哥哥或姐姐。与重视规矩约束、比较保守的第一个孩子不同,他们甚至希望能够颠覆出生顺序这一自然法则。

因此,第二个孩子希望革命,他们并不像第一个孩子那样努力维护既有权力,而是企图颠覆既有权力。

青年:……您是说我也有这种性急的革命家“倾向”?

哲人:这我并不了解。因为,这种分类只是帮助理解人类,并不能决定什么。

青年:那么,最后,独生子女又是怎样的情况呢?上下都没有竞争者,应该可以一直处于权力宝座之上吧?

哲人:的确,独生子女没有作为竞争者的兄弟姐妹。但是,这种情况下,父亲也许会成为竞争者。过于希望独占母亲的爱,结果就会视父亲为竞争者。这种环境容易滋生恋母情结。

青年:嗬,这种想法有点儿弗洛伊德的色彩。

哲人:不过,阿德勒更加重视的是独生子女所具有的心理不安。

青年:心理不安?

哲人:首先,一边看着周围的人一边担心自己什么时候也会有弟弟或妹妹,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特别害怕新的王子或新的公主诞生。此外,更应该注意的是父母的怯懦。

青年:父母的怯懦?

哲人:是的。独生子女的父母中有的夫妇认为“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精力方面,自己都没有能力再养育更多的孩子”才只要一个孩子,他们不管实际经济状况如何。

据阿德勒看来,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人生充满胆怯、十分悲观。家庭氛围也会充满不安,对唯一的孩子施加过大压力,令其烦恼不堪。特别是在阿德勒时代,一般家庭都有多个孩子,所以,这一点就被着重强调。

青年:……父母们也不可以一味地爱孩子。

哲人:是的。毫无止境的爱常常会变成支配孩子的工具,所有的父母都必须树立“自立”这一明确目标,与孩子们建立平等关系。

青年:并且,无论生在什么样的父母身边,孩子们都不得不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

哲人:是的。你不顾父母反对坚持选择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现在又选择了教育者之路,但仅仅如此还不能说你已经取得了自立。也许是想要通过选择“不同的道路”赢得兄弟间的竞争,获得父母的关注。亦或许是想要通过在“不同的道路”上实现什么,让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认可。又或许是想要颠覆既有权力,登上新的王座。

青年:……如果是这样的话?

哲人:你被认同需求所束缚,活着只考虑如何被他人爱或者怎样获得他人的认同,就连自己选择的教育者这条路或许也是以“获得他人认同”为目的的“他人希望的我”的人生。

青年:……这条路?!作为教育者的人生?!

哲人:只要依然保持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就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

青年:哎呀,你知道什么?!仔细听来,你是在任意捏造别人的家庭关系,甚至想要否定作为教育者的我吧?!

哲人:自立并不能通过就职来完成,这一点是肯定的。我们或多或少都活在父母爱的支配之下,在只能希求被父母爱的时代,我们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在不断强化“被爱的生活方式”中渐渐长大。

要想摆脱被给予的爱的支配,只能拥有自己的爱。主动去爱,既不是等待被爱也不是等待命运安排,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爱某个人。唯有如此。

人们害怕“去爱”

青年:……一般什么都还原为“勇气”问题的你这次打算用“爱”来处理一切吗?

哲人:爱和勇气密切相连。你还不懂爱,惧怕爱,回避爱,因此,依然保留着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因为你缺乏拥抱爱的勇气。

青年:惧怕爱?

哲人:弗洛姆说:“人在意识上害怕不被爱,但事实是无意识中惧怕爱。”并且,他还说:“爱是明明没有任何保证却依然会发起行动,抱着自己如果爱的话对方心中也一定会产生爱这样的希望,全心全意地自我奉献。”

例如,在察觉到对方好意的那一瞬间,就开始注意那个人,不久就会喜欢上对方,这种事经常有吧?

青年:是的,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恋爱都是这种情况。

哲人:这种状态就是即使自己判断失误,也能够确保“被爱的保证”,感到了担保之类的东西,例如“那个人一定喜欢自己”或者“应该不会拒绝自己的好意”等。并且,我们能够依靠这种担保逐渐加深爱。

另一方面,弗洛姆所说的“主动去爱”根本不需要这样的担保。不管对方如何看自己,只是去爱,投身爱中。

青年:……不可以为爱寻求担保。

哲人:是的。为什么人要为爱寻求担保呢?你明白吗?

青年:不想受伤,不愿伤心。是这样吧?

哲人:不,不是这样。是认为“肯定会受伤”,基本确信“一定会伤心”。

青年:什么?!

哲人:你还无法爱自己,做不到尊重自己、信赖自己。因此,你就会认为在爱的关系中“肯定会受伤”或“一定会伤心”,认为不可能有人爱这样的自己。

青年:……但是,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哲人:我没什么优点,所以,无法与任何人建立爱的关系,不能涉足没有担保的爱……这种想法是典型的自卑情结,因为这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不解决课题的借口。

青年:但……但是……

哲人:分离课题。爱是你的课题,但是,对方如何回应你的爱,那是他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掌控。你能做的唯有分离课题,自己先去爱。

青年:……哎呀,我先整理一下。的确,我还不能爱自己,抱着极大的自卑感,甚至发展成了自卑情结,本应该分隔开的课题也无法进行分离。倘若客观判断现在的辩论,也许是这样吧。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我的自卑感呢?结论只有一个——接纳“这样的我”,邂逅爱我的人!若非如此,根本不可能爱自己!

哲人:也就是说,你的立场是“如果你爱我的话,我就爱你”?

青年:……嗯,简单说的话,是这样。

哲人:结果,你只关注“这个人是否爱我?”看似是在关注对方,其实是只关注自己。谁会爱这种一直持观望态度的你呢?

如果说有满足我们这种自我中心需求的人,那或许只有父母。因为,父母的爱,特别是母亲的爱完全是无条件的。

青年:……你当我是小孩吗?!

哲人:好吧,那个“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并且,世界也不是你的母亲。你必须正视并更新自己隐含的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不可以被动等待爱自己的人出现。

青年:啊,这完全是来回兜圈子!

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

哲人:不可以止步不前,咱们再前进一步。今天一开始,关于教育的辩论中,我说到了两件“无法强迫的事”。

青年:……是尊重和爱吧?

哲人:是的。无论什么样的独裁者都无法强迫别人尊重自己,在尊重关系中,只能自己主动去尊重别人。归根结底,无论对方态度如何,自己能做的仅此而已。这我已经说过了。

青年:而且,爱也一样?

哲人:是的,爱也不能强求。

青年:但是,有一个重大问题先生还没有回答。即使是我也想要去爱某个人,坦率地说,的确有。完全不同于对爱的恐惧,是渴望爱的心情。那么,为什么却不涉足爱呢?

重点是因为还没能遇到“值得爱的人”!因为没能遇到命中注定的人,所以无法实现爱!恋爱最大的难关就是“遇到对的人”!

哲人:你是说真实的爱始于命中注定的邂逅?

青年:当然。因为对方是自己将要奉上人生,甚至改变人生“主语”的人。绝不能将自己的一切交付给一个不可靠的人!

哲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命中注定的人”呢?也就是说,如何察知命运?

青年:不知道……“那个时刻”到来的时候,一定能够明白吧。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未知的领域。

哲人:的确。那么,首先我来回答一下阿德勒的基本立场吧。无论是恋爱还是人生其他一切事情,阿德勒根本不认可“命中注定的人”。

青年: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

哲人:不存在。

青年:……等等,这一点我必须记清楚!

哲人:为什么很多人在恋爱中追求“命中注定的人”呢?为什么对结婚对象抱着浪漫的幻想呢?关于其中的理由,阿德勒认为是“为了排除一切候选人”。

青年:排除候选人?

哲人:即使像你这样感叹“没有邂逅”的人,实际上也几乎是每天都在遇到一些人。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一年之中遇不到任何人的人根本没有……你也常常遇到很多人吧?

青年:如果仅仅是处在同一个场所也算的话。

哲人:但是,要将这种简单的“相遇”发展成某种“关系”的话,那需要一定的勇气。比如,主动搭腔或者写信。

青年:是的,的确如此。岂止需要一定的勇气啊?是需要最大限度的勇气。

哲人:所以,没有足够的勇气涉足“关系”的人会怎么做呢?沉迷于“命中注定的人”这一幻想之中……好比现在的你这样。

明明值得爱的人就在眼前,但却找各种理由退却,说什么“不是这个人”,并自欺欺人地认为“一定还有更理想、更完美、更有缘分的人”。根本不想进一步发展关系,亲手排除一切候选人。

青年:……不……不是。

哲人:就这样,通过设定一个过大的、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来回避与现实的人交往,这才是感叹“没有邂逅”的人的真实面目。

青年:我在逃避“关系”?

哲人:并且活在幻想之中。你认为幸福会不请自来,常常在想:“虽然现在幸福还没有到来,但只要遇到命中注定的人,一切都会好起来。”

青年:……可恶!啊,你的话太可恶了!

哲人:的确,这话不好听。但是,如果思考一下追求“命中注定的人”的“目的”,辩论自然而然就会归结到这一点上。

爱即“决断”

青年:那么,我来问问。假如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我们靠什么决定结婚?结婚可是从这广大的世界选择独一无二的“这个人”吧?难道是靠容貌、财富或者地位之类的“条件”进行选择?

哲人:结婚不是选择“对象”,而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青年:选择生活方式?!那么,“对象”是谁都无所谓吗?

哲人:归根结底是这样。

青年:别开玩笑了!!这种论调谁会承认呢?!请收回!马上收回!!

哲人:我承认这一说法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是,我们可以爱任何人。

青年:别开玩笑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大街上随便找一位素不相识的女性,你可以爱上她并与之结婚吗?

哲人:如果我决心这么做的话。

青年:决心?!

哲人:当然,很多人都是感觉与某人的相遇是“命运安排”,然后凭着直觉决定结婚。但这并不是冥冥中被安排好的命运,而仅仅是自己决心“相信是命运安排”。

弗洛姆说:“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相遇的形式如何都无所谓。如果下定决心从此建立真正的爱,面对“由两个人完成的课题”,那么,我们与任何人之间都有可能产生爱。

青年:……您注意到了吗?先生您正在贬低自己的婚姻!我的妻子并非命中注定的人,结婚对象是谁都可以!!您敢在家人面前这么说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您就是一个荒唐的虚无主义者!!

哲人:这并不是虚无主义,而是现实主义。阿德勒心理学否定一切决定论,排斥命运论。根本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我们不可以被动等待那个人出现。被动等待的话,什么都不会改变。这一原则必须坚持。

但是,当我们回顾与伴侣一起走过来的漫长岁月时,往往会感觉是“命运的安排”。这里所说的命运并不是冥冥中被安排好的东西,也不是偶然降临的东西,而是由两个人的努力慢慢构建起来的东西。

青年:……什么意思?

哲人:你已经明白了吧……命运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

青年:……

哲人:我们绝不可以成为命运的仆人,必须做命运的主人。不是去追求命中注定的人,而是建立起可以称得上命运的关系。

青年:但是,具体怎么做呢?!

哲人:跳舞。不去想未知的将来也不去考虑根本不存在的命运,只是与眼前的伴侣一起舞动“现在”。

阿德勒认为舞蹈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游戏”,他也广泛地向孩子们推荐。爱情和婚姻正如两个人一起跳的舞蹈,不去想将会走向何处,牵着对方的手,关注今天的幸福与此时此刻的感动,不停旋转不停律动。你们跳动过来的长长的舞蹈轨迹,人们就会称其为“命运”。

青年:爱情和婚姻是由两个人跳动的舞蹈……

哲人:你现在只是站在人生这一舞场的角落里旁观着跳舞的人们。感叹“不会有人愿意与这样的自己跳舞”,并在内心深处焦急等待着“命中注定的人向自己伸出邀请之手”。就这样,咬紧牙关拼命守护着自己,以免更加伤心更加讨厌自己。

你应该做的只有一件事:牵起身边人的手,尽情尽力地去跳舞。命运由此开始。

重新选择生活方式

青年:在舞场角落旁观的男人……呵呵呵,你依然还是这么瞧不起人啊……不过,即使我也有想要跳舞的时候,而且也实际去跳过。也就是说,我也有过恋人。

哲人:嗯,是的。

青年:但是,那并不是可以结婚的关系。我和她并不是因为相爱才交往,双方都只是想找一个“男朋友”或“女朋友”。两人也都很清楚那是迟早会结束的关系,一次也没有谈过未来,更不用说考虑结婚了。就是那种很短暂的临时关系。

哲人: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这种关系吧。

青年:并且,一开始我就对她不太满意。心想,“虽然有各种不满意,但自己也没有资格奢望太多。自己也就配这样的对象。”她也一定是这样选择的我吧。哎呀,现在想来那真是应该感到羞愧的想法,即使现实就是不能过多奢望。

哲人:你能正视这种想法已经很了不起了。

青年:所以,我一定要问一问。先生您究竟是如何下定决心结婚的?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也不清楚两个人未来会如何,甚至很有可能会遇到更好的人。一旦结婚的话,这种可能性也就消失了。既然如此,我们,不,是先生您,又是如何下定决心与独一无二的“这个人”结婚的呢?

哲人:想要获得幸福。

青年:哎?

哲人:如果爱这个人的话,自己能够更幸福,下定决心结婚是出于这种想法。现在想来,那应该是一种追求超越了“我的幸福”的“我们的幸福”的心理。但是,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阿德勒思想,也从未理性地思考过爱情和婚姻,只是想要获得幸福,仅此而已。

青年:我也是这样!人都是渴望幸福才开始交往。但是,这和结婚是两回事吧!

哲人:……你渴望的不是“获得幸福”,而是更廉价的“获得快乐”吧?

青年:……什么?!

哲人:爱的关系中并非全是快乐,必须承担的责任很大,还会有辛苦和无法预料的苦难。即使如此,你依然可以去爱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要爱这个人并一起走下去,你有这个决心吗?你可以许下这样的诺言吗?

青年:爱的……责任?

哲人:例如,有的人一边说着“喜欢花”,一边却任其枯萎,忘记浇水,也不倒盆,把花摆在美观的地方,根本不考虑其向阳性。的确,这个人也喜欢观赏花,这是事实,但却称不上“爱花”。爱是一种更具献身精神的行为。

你的情况也一样。你一直在回避爱应该背负的责任,只是贪恋爱的果实,既不为花浇水又不修剪。这就是短暂的、享乐性的爱。

青年:……明白了!我并不爱她!只是巧妙地利用了她的好意!

哲人:不是不爱,是不懂“主动去爱”。如果懂得主动去爱,或许你也可以和那位女士建立“命中注定”的关系。

青年:和她?我和她?!

哲人:弗洛姆说,“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信念的人就只能爱一点点。”……如果是阿德勒的话,也许会把这里的“信念”换成“勇气”吧。你只有一点点勇气,所以,也就只能爱一点点。不具备爱的勇气,试图止步于孩童时代的被爱的生活方式。仅此而已。

青年:如果有爱的勇气,我和她……

哲人:……是的。爱的勇气,也就是“获得幸福的勇气”。

青年:您是说那时如果有“获得幸福的勇气”,我就会爱上她,面对“由两个人完成的课题”?

哲人:并且也已经实现自立了。

青年:……不……不明白!可是,只有爱,唯有爱吗?!我们要想获得幸福,真的只有爱吗?!

哲人:只有爱。只想“轻松”或者“快乐”地活着的人即使能够得到短暂的快乐,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青年:但是,您那时不是已经说过了吗?!幸福就是贡献感,“如果拥有贡献感,就能获得幸福”。这难道是谎言吗?!

哲人:不是谎言。问题是获得贡献感的方法或者说生活方式。本来,人的存在本身就会对某些人有贡献。不是看得见的“行为”,而是通过自己的“存在”做着贡献。根本没必要做什么特别的事情。

青年:撒谎!我根本没有这种体会!

哲人:那是因为你以“我”为主语活着。如果懂得爱并以“我们”为主语活着,事情就会发生变化。你就会感受到仅仅活着就可以互相贡献,包括全人类在内的“我们”。

青年:……您是说感受到不仅仅是同伴,而是包括全人类在内的“我们”?

哲人:也就是共同体感觉……好了,我不能进一步涉足你的课题了。但是,如果你要我给你个建议的话,我就会说“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青年: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哲人:……你看!东方的天空已经开始发白了。

青年现在真心理解了阿德勒所说的爱。如果我有“获得幸福的勇气”,我也许会爱上某个人,重新选择人生。也许会实现真正的自立,遮挡着视线的浓雾转瞬就会散去。但是,有些事情青年还不知道:云开雾散之后并非乐园一样的美丽草原;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这是一条多么艰难的道路。

保持单纯

青年:……结论是什么?

哲人:到此结束吧。并且,今夜是最后一次会面。

青年:哎?

哲人:这个书房不该是你这样的年轻人常来的地方。并且,最重要的是你是个教育者,你应该待的地方是教室,你应该对话的对象是作为未来主人的孩子们。

青年:但是,问题还没有解决!如果就此结束,我肯定还会迷失方向。因为还没有到达阿德勒的阶段!

哲人:……的确还没有开始攀登。但是,你已经到达第一个台阶处了。三年前我就说过“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然后,在结束这次讨论之前,我就只附加一点。

青年:什么?

哲人: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但是,“保持单纯很难”。因为这需要不断经受“平凡日常”的考验。

青年:啊!!

哲人:如果仅仅是了解阿德勒、赞同阿德勒、接受阿德勒,人生并不会因此改变。人“最初的一步”很重要。只要跨越了第一步,就没有问题。当然,最大的转折点也是“最初的一步”。

但是,实际的人生、平凡日常的考验始于踏出“最初的一步”之后。真正考验的是继续走下去的勇气。这一点就像哲学一样。

青年:日常生活确实是一种考验!!

哲人:今后你也许还会多次与阿德勒发生冲突,可能也会产生怀疑。或许会想要停止步伐,也或许会因爱而疲惫,想要寻求被爱的人生。并且,也许会想要再次探访这个书房。

但是,到那时候,请你与孩子们——这些属于新时代的朋友们一起交谈。并且,如果可能的话,请用你们的手去更新阿德勒思想,而不是原封不动地继承。

青年:由我们来更新阿德勒思想?!

哲人:阿德勒并不希望自己的心理学被教条化地固定下来,只在专家中进行传承。他把自己的心理学定位为“所有人的心理学”,并希望其作为人们的常识流传下去,尽量远离学院世界。

我们并非手拿永久不变的经典的宗教人士。并且,阿德勒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主,而是一位与我们平等的哲学者……时代在不断前进,新的技术、新的关系、新的烦恼也会随之而生,人们的常识也会随着时代慢慢变化。正因为我们珍惜阿德勒思想,所以才必须不断更新它。绝不可以成为原教旨主义者。这是生活在新时代的人被赋予的使命。

致将要创造新时代的朋友们

青年:……先生今后有什么打算?!

哲人:肯定还会有闻风而来的年轻人。因为,无论时代怎么变,人们的烦恼不会变……请你记住,我们所拥有的时间很有限。然后,既然时间有限,那么所有人际关系的成立都是以“分别”为前提。这话并不是虚无主义,现实就是我们为了分别而相遇。

青年:……是的,的确。

哲人:如果是这样,我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就只有一件。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唯有如此。

青年:朝着最佳分别不断努力?!

哲人:不断付出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分别的时候,可以无憾地说“与这个人相遇、一起度过的日子很对很值得”。无论是在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中还是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中,以及与爱人之间的关系中,都是如此。

例如,假设你现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突然终止,或者是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与朋友之间的关系突然终止,你能够把它当作“最佳分别”平静接受吗?

青年:不……不。这实在是……

哲人:那么,你只能今后努力建立起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关系,“认真活在当下”就是这个意思。

青年:还来得及吗?现在开始还来得及吗?

哲人:来得及。

青年:但是,实践阿德勒思想需要时间。先生不也说过吗?“恐怕要花费人生一半的时间”!

哲人:是的。但这是阿德勒研究者的见解,阿德勒说了与此完全不同的话。

青年:什么话?

哲人:有人问“人的变化有期限吗”?阿德勒回答说“的确有期限”。然后他调皮地微笑了一下,又补充道“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青年:……哈哈!太高明了!

哲人:开始去爱吧。然后,与爱的人一起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根本没必要去在意期限之类的问题。

青年:您认为我能做到吗?这种不断的努力?

哲人:当然。自从我们三年前见面以来,你一直在付出努力。并且,现在也正要迎来“最佳分别”。对于我们一起度过的时间应该也没有一丝后悔。

青年:……是的、是的!完全没有!

哲人:能够以如此神清气爽的心情告别,我感到很骄傲。对我来说,你是最好的朋友。谢谢!

青年:哎呀,我当然很感激。您能这么说我真的很感激。但是,自己能配得上您的话吗?我没有这个自信!这真的有必要成为永远的分别吗?咱们不能再见面了吗?

哲人:这是作为爱知者也就是作为哲学者的你的自立。三年前,我已经说过了吧?答案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而是要靠自己的手去发现。你已经做好了这个准备。

青年:从先生这里自立起来……

哲人:这次我看到了一个重大的希望。你的学生们从学校毕业后,不久就会爱上某人、实现自立、成长为真正的大人。当这样的学生数十数百地增长的时候,或许时代就会追上阿德勒。

青年:……这正是三年前我立志走教育之路时的目标!

哲人:创造这种未来的是你,不要迷茫。看不清未来,这说明未来有无限可能。正因为我们看不清未来,所以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青年:是的,完全看不清!什么也看不到!

哲人:我从未收过弟子,即使对你也是倍加小心地接触,尽量避免产生师徒意识。但是,应该传达的全都传达之后的现在,我感觉终于明白了。

青年:明白了什么?

哲人:我一直寻找的既不是弟子也不是接班人,而是一个伴跑者。你作为一个具有相同理想的、无可替代的伴跑者,助我鼓起勇气继续前行。今后,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感受到你的存在。

青年:……先生!!跑!我和您一起跑!任何时候都一起跑!!

哲人:来,昂起头走回教室。学生们在等着你。新的时代,你们的时代在等着你!

在与外界隔绝的哲人的书房,踏出这扇门,外面又是混沌的世界,噪声、冲突、无尽的日常在等着。“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但是,保持单纯却非常困难,那里有平凡日常的无尽考验。”的确如此。即使这样,我依然要再次投身于混沌世界,因为我的同伴、我的学生都生活在这广大的混沌世界之中,因为我生活的地方也在那里……青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下定决心打开了现实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