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观察者与体验者
文 / 武志红
在做事的困苦和普通层级,做事会是一种煎熬,到了高手和天才层级,做事则成为了一种享受。
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
这是因为,思维与体验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困苦和普通层级,思维是主体,体验是工具,思维不断对体验发出各种苛刻的要求、指令、批评、否认和建议等等。
到了高手和天才层级,体验是主体,思维是工具,思维是为体验服务的,成为体验的真切的符号系统,也就是镜像,帮助人把模糊混沌的体验变得清晰、有序,而且会如实如是地尊重事实,提供观察和分析。
对此,我们可以有一个更直观的比喻。
思维就像是内在的父母,而体验就像是内在的小孩。之所以加上“就像是”,是想说,它们当然不是严格对应的,而只是可以类似这样来打比方。
这时我们得明白,内在的小孩才是做事的动力源头,而内在的父母不是。
马斯克说,最重要的教育是让孩子形成内驱力,而最糟糕的教育,则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内驱力也的确是高手和天才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这一章重点讨论的内容。
那么,内驱力怎样形成,又为什么会被破坏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有两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一种父母会认可、尊重、看见并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觉做事,于是孩子做事时,不仅可以不被打搅,事情完成时也是开心的,这样就形成了所谓内驱力。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