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在西班牙宗教圣地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吃过著名的“炒帕德龙辣椒”,这是附近的小镇帕德龙出产的一种短小而辛辣的辣椒,比国内常见的长青椒要短许多,还有些褶皱,据说是18世纪由西班牙传教士从墨西哥引入的一种相当古老的品种。这种菜的做法比较简单,就是用橄榄油将帕德龙辣椒煎炒到软烂甚至略有些焦黄,撒上海盐,当地人一般是作为肉、海鲜等主菜的配菜。西班牙人虽然算是欧洲人中最爱吃辣椒的,可中国人品尝起来只能说是“不温不火”,西班牙人似乎和意大利人一样主要是从大蒜中获取低烈度的辛辣滋味。
〔2〕能在西班牙吃到这种“重口味”的菜式让我感到一丝幸福,不由得联想到小时候吃辣椒的场景。我们全家都极爱吃炒辣椒,还会把长辣椒、长茄子切条,用胡麻油炒熟以后搁置1小时左右,放凉了夹在刚蒸熟的馒头里吃。现在想来,是油脂和辛辣共同满足了那个匮乏时代的“口腹之欲”。类似的,在我小时候生活的西北小城中,人们早餐爱吃牛肉面,它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面汤中浇的那一大勺油泼辣椒面,是油和辣椒刺激人的味蕾、供给充足的油脂,让人的口舌觉得过瘾。
〔3〕辣椒既是一种蔬菜,也是一种调料。有趣的是,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辣”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辣椒所含的辣椒素会刺激口舌表皮的神经受体产生类似接触43摄氏度以上高温物体后才会有的灼痛感,这种灼痛带来的痛苦和兴奋才是其魅力所在。因此,辣椒的辣仅仅针对口腔神经,而不像葱、蒜、韭菜、洋葱、辣根、芥末等扩散出的气味会同时对鼻腔产生刺激。
〔4〕辣椒属包含近30种植物,都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其中最常见的栽培辣椒是7000多年前印第安部落在墨西哥东南部开始人工种植的,后来随着早期的贸易路线传播到美洲各地。其他有人工栽培的灌木状辣椒(俗名小米椒)、黄灯笼辣椒(又名黄辣椒)也是墨西哥的古代部落驯化的,浆果状辣椒和绒毛辣椒则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部落最早驯化种植的,种植面积极为有限。其中浆果状辣椒中的一个品种“飞碟椒”,因为果实上有突出的角,形状奇特,主要是作为观赏植物栽培。
〔5〕野生的辣椒发出辛辣味,大概是为了威慑草食动物不要来招惹自己,可人类吃了以后就改造它的习性,培育出更辣的或者不那么辣的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除了吃,玛雅人还用辣椒治疗哮喘、咳嗽,智利的阿兹台克人用辛辣来缓解牙痛。
哥伦布是为了发现欧洲人心目中的香料之国——印度,才出发远航的,可是他最终抵达的是美洲的岛屿和海岸。1492年11月4日,他第一次吃红色的小辣椒时还以为这就是印度的一种胡椒,于是就把它也称为“Pepper[ˈpepə(r)]”(胡椒)。这种混淆至今还影响着欧美人的语言,英文中胡椒、辣椒都可笼统称为“pepper”,除非特别用“hot pepper”或者“chili[ˈtʃɪli]”才能确认说的是辣椒。
〔6〕跟随哥伦布第二次登陆美洲的查克医生或许是第一个把墨西哥的辣椒带回西班牙的人,他曾写文章论述其药用效果。
与西班牙竞争的葡萄牙人也很快就见到了辣椒。1497年,达·伽马发现了从欧洲经过非洲南岸到达印度的航道;1500年,佩德罗·阿瓦雷斯·卡布拉尔率领13艘船前往印度,结果却迷路航行到了今天巴西东部的伯南布科,葡萄牙人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辣椒。
从美洲传入西班牙、葡萄牙的辣椒,最初仅仅被当作园林观赏植物和药物,敢于尝试食用的人很少,可是由于容易种植、价格便宜,个别地方的人尝试用辣椒替代价格高的黑胡椒做调料。
〔7〕辣椒在欧洲各地食谱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过程非常缓慢。大约到17世纪,辣椒才在非洲流行开来;18世纪,辣椒才在南欧变得普及;1804年,红辣椒才传入英国;而在澳大利亚,辣椒在20世纪末才流行起来。
记得在印度西部的小城果阿吃过著名的红咖喱,“红”是因为里面加入了大量红辣椒粉,据说这是15世纪末葡萄牙人把辣椒传入印度后,当地人融合咖喱发明出来的。果阿是葡萄牙人在印度西海岸占据的殖民地,至今还有许多葡萄牙人留下的古老建筑和天主教堂,也许辣椒就是从这里落地传到印度各地的吧。印度人本来就喜欢生姜、姜黄这类辛辣香料,新来的辣椒很快就异军突起,成为最受欢迎的调料和主要蔬菜之一,然后又从印度快速传播到中亚、土耳其等地。
〔8〕1542年,葡萄牙传教士把辣椒引入日本,1552年,葡萄牙传教士巴尔萨泽·加戈在日本九州登陆,为了表达敬意,他将随船的辣椒献给当时领有九州岛丰后国和肥后国的大名大友义镇。当时日本人把葡萄牙人称作“南蛮”,于是就把辣椒称为“南蛮胡椒”。有意思的是,日本人也把辣椒称为“唐辛子”,因为古代日本很多器具、物种源自唐朝,日本习惯在很多外来货前加个“唐”表明其“异国情调”,但未必一定传自中国。后来在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8年,韩国叫“壬辰倭乱”)期间,日本士兵把辣椒传入朝鲜,朝鲜人称为“倭芥子”,意思是从日本传来的像芥末一样辣的东西,当时士兵主要把它当作药草,认为它可以防治冻伤等,估计还是因为辣椒刺激味蕾以后产生灼热感,让人以为可以防冻。
〔9〕在辣椒传入中国之前,先秦人对“辛辣”滋味的体验主要来自食茱萸、生姜、花椒、肉桂、蓼兰、芥末、葱、蒜、藠jiào头等。其中,生姜和芥末用得最多,先秦人吃肉时多少都要加一点,即《论语·乡党》中所谓“不撤姜,不多食”。在烹制肉菜时,姜常与椒、桂一起使用,如东汉张衡《七辨》所说,要“芳以姜椒,拂以桂兰”。古人把葱、薤xiè的刺激性味道叫作“辛”,而比辛更刺激的就是生姜、肉桂的辣味,因此东汉的《通俗文》解释说“辛甚曰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