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8107】
读物本·课本里的古诗词 20
作者:大🐷小🐷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10866
2
3
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谢琰老师:越是常见的诗词,就越容易对其产生“审美疲劳”和“认知疲劳”。而让大家感到“疲劳”的这些诗词,恰恰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优美而又基础的部分。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4-22 10:44:53
更新时间2025-04-22 10:44:52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1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这个题目,刘禹锡共写了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这首《秋词》在很多描写秋天的诗歌作品里,尤其特殊,也格外著名,因为刘禹锡表达的情感跟其他诗人所写的不太一样。

刘禹锡一提起笔,就强调了自己的与众不同,“自古逢秋悲寂寥”。

2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每到秋天的时候,都会因为“寂寥”的天气而产生悲伤的情绪。“寂寥”,就是秋天的萧条冷清。花草树木都凋残了,天气变得干燥,天空变得高远,整个世界变得单调。虽然秋天会有很多果实,但是当一棵树结果的时候,意味着它的花和叶全都凋零,不再有新的花朵。秋天的花朵非常少,天高云淡之下,流淌着的却是凄清寒冷的气息。一般人到了秋天都会感到悲伤。

3

有一位与屈原并称的著名文学家叫宋玉。他写了一篇文章《九辩》,上来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两句话,后来形成了一个典故,叫“宋玉悲秋”。他说,真悲凉啊,秋天的萧瑟之气一吹起来,横行世界,万物衰败。从此以后,中国文学史上就有了一个“悲秋”的传统。

刘禹锡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说,“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众口一词中蓦然翻出了一层新意。“朝”是日的意思,“春朝”就是春日。刘禹锡说,我认为秋天要胜过那个百花盛开的春天,一下就给秋天定了一个很高的调子。一般人都是春光大好的时候心情好,刘禹锡偏要从寂寥的秋天中找到自己的好心情。

4

下面他继续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万里,天高云淡,有一只鹤排云而上,将我的诗情引向无尽广阔的天空之中。“排云”,就是如同飞机猛冲般拨开云层。有一个版本,将“一鹤”写成了“一雁”,两者皆可通。所谓“诗情”,其实就是诗人的豪迈之情。鹤在排除万难往上飞,我也是排除一切烦恼往上飞,我的豪情是随着鹤的攀升而越来越高的。所以,这首诗写到结尾的时候,诗人应该情绪极为高昂。他看着万里无云的天空中有一只鹤振翅飞翔,心中豪迈的情感也在这一瞬间达到了最高点。

5

刘禹锡这首写秋天的诗,其独特之处在于,他偏要挑战“悲秋”传统,描绘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秋天。在这样的秋天里,诗人能够把那些凄凄哀哀的情绪全部抛在脑后,最终像那只鹤一样,排云而上,自由飞翔在秋天的天空中。

刘禹锡的外号叫“诗豪”。“诗豪”笔下的秋天,如此豪气冲天。那么其他诗人是怎么写秋天的呢?难道都像宋玉一样“悲秋”“悲寂寥”吗?我们再举三个例子,作者分别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不同的外号,意味着不同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去写秋天,诗歌的风格也是截然不同的。

6

我们先看“诗仙”李白是怎么写秋天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说:“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的姿态是非常高的,他的境界远超凡人。他好像已经飞起来了,平视天空,平视秋风。他呼唤着秋雁与他一同畅饮美酒,一醉方休,这是何等气象!相比之下,刘禹锡在《秋词》中,是从地面往天上看的,故曰“晴空一鹤排云上”。他仿佛在不断鼓舞自己,要超越“悲寂寥”的情绪,要超越凡俗的人生境界。而李白呢?根本不需要这个过程。前一秒,他还在念叨着“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后一秒,他就能“对此可以酣高楼”了!这大概就是“仙”和“豪”的区别吧!两人写秋天,都很豪迈,但刘禹锡更理智,李白更疯癫。

7

再看“诗圣”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面的风景与情感,很沉重、很沧桑。所以他下面两句就写:“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也“悲秋”,但不同于宋玉那种哀婉的“悲秋”,个人的“悲秋”。杜甫是心怀国家天下的:他写“不尽长江”,写“万里悲秋”“百年多病”,包含历史深度,包含人生感慨,包含国难家恨。“圣”和“仙”的最大区别就是“仙”可以只顾自己,我快乐就好;“圣”是我虽然能快乐,但是一想到天下苍生我就不快乐,我愿意跟他们一起感受悲欢离合。所以圣人永远活得比一般人更加沉重。

8

最后看“诗鬼”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话后来被毛主席化用,变得很豪迈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大家要注意,李贺写这句话,原本是非常悲凉的。秋天,兰草都衰败了。在一片衰飒之气中,有人还要经历离别,还要远离家乡,奔赴远方。人间的离别是很苦的,老天如果有情的话,看到人间的离别,它可能都会衰老吧!天本来是无情之物,所以不会老;人是有情之物,会老。李贺这里故意要说,就算像天那么坚强、那么永恒不变的事物,一旦动了真情,也难逃衰老消亡的命运,那么就更不必说人世间的凡人了。所谓“多情催人老”,李贺就是如此,他太敏感,太多情。秋天在他眼里,真的是太凄惨。李贺的诗,写的时候他自己就很痛苦,读者读起来心里也不痛快,很折磨人,所以他的外号叫“诗鬼”。

9

大家看,“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他们笔下的秋天是多么不同!对比之下,我们真的要佩服刘禹锡的“诗豪”精神!他比杜甫、李贺要更乐观,但又比李白更理智。他的豪迈之气,是经过思考和磨砺之后才养成的。这样的人生态度,更值得我们普通人去学习。

10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夜雨寄北》,很多人觉得是李商隐写给妻子的。“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好像很温馨、很浪漫啊!但事实上很可能并不是写给妻子的。

当时李商隐在四川梓州工作。“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巴山”,就是泛指东川梓州一带的山。我们现在把四川统称为蜀,其实四川西部、成都周围,才叫“蜀”,这里曾有古蜀国。四川东部一直到重庆,叫“巴”,曾有古巴国。

11

有学者去研究李商隐在梓州的生活,发现他写《夜雨寄北》的时候,妻子王氏已经去世两年了。那么这首诗究竟是寄给谁的呢?诗题里的“北”,指长安的亲友,因为长安在梓州的东北方向。诗句中的“君”,一定是李商隐的知己,是能够彻夜长谈的好朋友。

古人有个习俗,即以诗代书,把想说的话压缩成一首诗寄给对方。有时候是写一封书信,再附赠一首诗寄过去。在收到对方来信之后,收信人通常会给寄信人答复一首诗。你写什么内容,我也写相似的内容,甚至你写诗的时候押什么韵,我也押同样的韵,回寄给你。这么一来一往,一赠一答,就产生了很多诗。大家去翻翻白居易、李商隐、苏东坡的诗集,会发现很多赠答诗。这首《夜雨寄北》,就是李商隐以诗代书,寄赠给友人的诗。

12

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我们可以想象,这两个人应该通信不止一个来回了。对方写信问了好几次:老李呀,什么时候回长安啊?别老在四川待着啊!李商隐就回答他,“君问归期未有期”,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回去呀!第一句就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诗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知己相见。他现在过得很孤独,很想念对方;越是想念,就越是会对未来重逢的场景,寄予深切的向往。

再看第二句。诗人不着急去幻想未来的场景,而是先写我现在写诗的时候处于怎样的场景之中。他也没细说我现在是什么样的情感,而是把情感放置在一幅画面中,“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幅画面很美,又很凄凉。大家看,这句只有一个动词,就是“涨”,其他都是名词,“巴山”“夜”“雨”“秋”“池”。这些名词组合在一起,诗人并没有具体交代彼此的关系。

13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